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7 14:54:58

文档简介

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 75 分钟,总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表中关于世界文明古国的阐述,反映出人类的古代文明( )
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地球上古文明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巴比伦、埃及和爱琴海文明、雅利安印度河文明、中国黄河文明这些最早的古代文明形态相继出现
(美)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中国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A. 在相互交流中形成 B. 呈现多元发展格局
C. 均处于奴隶制时代 D. 以欧亚大陆为典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地球上古文明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巴比伦、埃及和爱琴海文明、雅利安印度河文明、中国黄河文明这些最早的古代文明形态相继出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中国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可知,古代世界文明起源于不同的区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文明古国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古代文明均处于奴隶制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属于非洲大陆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
2. 在《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来到乌鲁克城邦,让乌鲁克人臣服,乌鲁克城邦立即召开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商讨是降是战的问题。国王表达了作战的决心,但长老们纷纷反对。这说明乌鲁克城邦
A. 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 管理机构呈分权态势
C. 国王主宰城邦事务 D. 奴隶制民主制度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国王表达了作战的决心,但长老们纷纷反对”体现的是乌鲁克城邦的管理机构呈现分权的态势,国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C排除;材料与城邦的政体无关,D排除。故选B。
3.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卖酒的妇女往酒里掺水被人发现,将被扔进水里淹死;如果从事高利贷的大商人借贷利率超出政府规定的标准,他将白白地损失一切。据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 保证了商业贸易的公平公正 B. 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C. 借贷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D. 注重以法律来规范商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题干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严惩商业活动中的欺骗行为,限制高利贷的利率,这些都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D项正确;虽然有相关法律,但不能完全杜绝违规行为,因此“保证了公平公正”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限制高利贷的利率是在保护借款人而非消费者的权益,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限制高利贷利率的法律规定,仅凭此不能断定借贷引发了严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已发现100多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时期法老和王后的陵墓其建造者主要是农民建筑工期通常安排在尼罗河泛滥季,年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的总工期约为20年。这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
A. 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 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C. 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已发现100多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时期法老和王后的陵墓;其建造者主要是农民,建筑工期通常安排在尼罗河泛滥季,年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的总工期约为2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埃及金字塔建筑工期长,调动建筑人员多,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B项正确;金字塔建筑是为国王(法老)修筑,这说明埃及国家早已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金字塔的修筑”,未涉及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奴隶阶级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5. 马其顿的君主们为了巩固统治,用各种条件诱惑来自希腊本土的移民。于是,希腊人纷至沓来,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按照本国的传统建造城市。城市很快会成长为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自动吸收周围的村庄依附其上。希腊人的做法
A. 摧毁了被征服地区文明 B. 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 维护了希腊文化纯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按照本国的传统建造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移民城市的建立,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扩张,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当地文明被摧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希腊人维护了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 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亚历山大采取的这些统治措施
A. 有效维持了亚历山大帝国长时间统治
B. 推进了文化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 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帝国统治
D. 企图以波斯文化改造希腊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建立统一的帝国后,为有效地统治广阔的疆域,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政策,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帝国的统治,故C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较短,亚历山大死亡后即宣告解体,故A排除;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建立“希腊化时代”文化,故BD排除。
7.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民主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出自著作《世界:一部历史》,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基本情况。作者使用此表意在说明( )
地理 漫长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文化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经济 贸易逆差导致帝国财富流失
A. 地理环境阻碍了罗马的崛起 B. 多重因素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C. 地缘政治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D. 帝国的统治不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地理、文化和经济上的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说明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是多重的,B项正确;ACD仅体现了部分因素,无法全面说明题意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距今4000年以前,原产西亚的小麦经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传入中国境内;同时,原产中国的小米也已经从河西走廊地区向北进入欧亚草原地带,向西传播逐步成为分布在欧洲中部的史前文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这一考古学证据主要反映了
A. 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 文明传播的艰难性 C. 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D.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解读可知,原产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境内,而原产中国的小米也传播到欧亚草原地带和欧洲中部。这充分说明了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故C选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两地文明的交流,而不是发展,A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文明传播艰难的信息,B选项错误;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D选项错误。
10. 下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〇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〇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〇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加强国王权力 C. 建立民族国家 D. 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法王采取了支持城市公社、改组御前会议、与 阿基坦的继承人联姻等多种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的权力和对国家的控制,B项正确; 法王对城市自治运动让步,不能认为其目的是推动城市崛起,排除A项; C项不是法王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法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的权力和对国家的控制,D项不是国王的目的,排除D项。 故选B项。
11. 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 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东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时间“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东罗马帝国领土日益缩小,第4次十字军东侵期间(1202~1204),西欧封建主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及帝国的大部,建立拉丁帝国,东罗马残余势力退至小亚细亚,建立尼西亚帝国,1261年复国,国力更加衰落,14世纪初开始,又面临奥斯曼土耳其的严重威胁,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由于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5世纪,由著名律师傅德斯古爵士明确提出限制君王权力的主张,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创建时间始于1299年,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13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初建阶段,排除B项;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庭帝国的索非亚公主后,将拜占庭的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由此可以看出
A. 俄罗斯历史深受拜占庭影响 B. 俄罗斯的文化完全照搬了拜占庭
C. 两国政治宗教信仰完全相同 D.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的全部领土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显示两国的国徽有很多相似之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后起的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A项正确;两国国徽有相似之处,但不能说明文化直接照搬,排除B项;仅凭相似的国徽不能断定两国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完全相同,过于绝对,排除C项;两国之间不存在领土继承,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八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末阿拉伯语是国际性语言。当时凡是欧洲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多处引证了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观测数据。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头 B. 融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
C.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文化 D. 推动了欧洲的文化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中叶至11世纪末(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当时凡是欧洲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多处引证了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观测数据。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可知,阿拉伯语是国际性语言,欧洲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这都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 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C. 实现了与中国的直接联系 D. 实行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文明。根据所学,波斯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拜占庭帝国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西临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是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以上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的贸易商路,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并没有与中国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并不是政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古代印度笈多帝国时期编写的《摩奴法典》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它宣称每个人的道义责任是遵守自己的种姓传统,参加与生俱来的种姓集团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无论这种习惯多么粗陋、简单或不可理解。由此可以推断,种姓制度( )
A. 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 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
C. 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 D. 产生于印度教提供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摩奴法典》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它宣称每个人的道义责任是遵守自己的种姓传统,参加与生俱来的种姓集团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无论这种习惯多么粗陋、简单或不可理解”可知,《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之一,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受到各种姓习惯和活动的影响,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会导致当时政令不够统一,B项正确;材料表明种姓制度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未体现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排除A项;材料表明种姓制度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并没有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C项;种姓制度先于印度教产生,印度教是伴随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与表中内容最契合的主题是( )
国家 内容
古代朝鲜 仿效唐制度,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在汉字基础之上创造出谚文
古代日本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仿效唐朝推行中央集权制,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A. 周边国家照搬中华文化 B. 民族大迁徙带来文化交流
C. 中华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D. 东亚地区一体化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日本和朝鲜)。据材料“仿效唐制度,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在汉字基础之上创造出谚文”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仿效唐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朝鲜和日本都学习和利用中华文明,说明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照搬”,表述错误,应是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借鉴,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民族大迁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东亚一体化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这体现出作者
A. 主张非洲本土引入西方文明 B. 正确评价了非洲文明的历史
C. 对非洲文明演进存歧视偏见 D. 大力鼓吹开展非洲黑奴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黑格尔认为非洲本土是停滞的,这种观点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的视角审视非洲,是对非洲历史演进的偏见,C正确;黑格尔并未对非洲历史发展方式提出指导,排除A;黑格尔的主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8. 下图是玛雅人的宗教礼仪用品——玉米神陶香炉。在玛雅文化中,玉米神的法力非常大,他同植物和山神关系紧密,他的后裔则被看作是夕阳、雨、闪电和蜜蜂的象征。这反映出( )
A. 玛雅人陶器制作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B.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交流密切频繁
C. 宗教崇拜是玛雅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 D. 玉米在玛雅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玛雅人的宗教礼仪用品——玉米神陶香炉。在玛雅文化中,玉米神的法力非常大,他同植物和山神关系紧密,他的后裔则被看作是夕阳、雨、闪电和蜜蜂的象征。”可得出来玛雅人十分重视玉米的种植,玉米在玛雅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 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B. 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 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D. 以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为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可知阿兹特克人学校种类多样,这就有利于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阿兹特克人学校种类多样,但没有体现学校教授的内容,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排除B项;仅根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等级和以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为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20.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 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 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文明因为传播范围狭小,最后因为西班牙的入侵而导致消失,说明的是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D正确;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是其文明的消失原因之一,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与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无关,B排除;材料与美洲文明的封闭性无关,C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丝路贸易的维护有力地保障了丝路畅通。丝绸之路贸易网的兴盛带来了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和君士坦丁堡的繁荣。君士坦丁堡经贸的活跃一方面是因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凭借城市自身手工业的发达,其手工业不仅其门类众多,而且技艺高超,产品远销各地。以丝绸业为例,据说当时在大马士革,一位名医就曾炫耀自己拥有300匹拜占庭丝绸与金织锦。利奥六世在位时颁布的《官员书》作为指导各官员的条例,其内容覆盖丝绸业、金属工业、武器工业乃至建筑承包人和建筑业的专门人员。虽然这一体系限制过多显得死板僵硬,但是却为当时的一大批工匠提供了保障。——摘编自车效梅《10~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与丝路贸易研究》
材料二 1580年英奥签署贸易协定后,英国商船定期来往于地中海。随着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的发展,英国社会对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英国人逐渐摆脱了十字军东征以来形成的对伊斯兰文明的恐惧和敌视,转而在帝国萌芽与形成时期带着自信和优越的眼光看待它。在民族主义和海外探索的推动下,英国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大陆政策,开始采取“实现不列颠的独立与稳定,追求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伺机海外扩张”的战略。在实现该战略的过程中,与奥斯曼帝国的交往,首先开启了英国在海外设置专业外交机构处理国际事务的先例。
—摘编自杨向燕《近代早期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贸易繁荣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奥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答案】(1)成因:丝绸之路的畅通;手工业的发展;国内政策的推动。
(2)影响:改变了英国对伊斯兰世界的观念;推动了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加快了英国航运业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据材料“丝绸之路贸易网的兴盛带来了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和君士坦丁堡的繁荣”,得出丝绸之路的畅通;据材料“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凭借城市自身手工业的发达,其手工业不仅其门类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得出手工业的发展;据材料“虽然这一体系限制过多显得死板僵硬,但是却为当时的一大批工匠提供了保障”,得出国内政策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和奥斯曼帝国),据材料“英国人逐渐摆脱了十字军东征以来形成的对伊斯兰文明的恐惧和敌视”,得出改变了英国对伊斯兰世界的观念;据材料“在民族主义和海外探索的推动下,英国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大陆政策”,得出推动了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据材料“1580年英奥签署贸易协定后,英国商船定期来往于地中海”,得出加快了英国航运业的发展。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的形成;封建等级依附关系被打破。
(2)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促进封建制度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得出商品经济繁荣;据材料“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得出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据材料“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得出市民文化的形成;据材料“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得出封建等级依附关系被打破。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得出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据材料“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据材料“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得出促进封建制度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财,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五》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的是对世界文明对样性的看法,依据材料主要信息“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可知,材料中作者主张文明应在交融中发展,题干要求结合世界古代史时期展开论述,因此不妨拟定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其次,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论述如下: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申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最后,应该强调,因为各种原因,人类的早期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基于“以史为鉴”的认识,我们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 75 分钟,总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表中关于世界文明古国的阐述,反映出人类的古代文明( )
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地球上古文明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巴比伦、埃及和爱琴海文明、雅利安印度河文明、中国黄河文明这些最早的古代文明形态相继出现
(美)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中国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A. 在相互交流中形成 B. 呈现多元发展格局
C. 均处于奴隶制时代 D. 以欧亚大陆典型
2.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来到乌鲁克城邦,让乌鲁克人臣服,乌鲁克城邦立即召开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商讨是降是战的问题。国王表达了作战的决心,但长老们纷纷反对。这说明乌鲁克城邦
A. 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 管理机构呈分权态势
C. 国王主宰城邦事务 D. 奴隶制民主制度完善
3.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卖酒的妇女往酒里掺水被人发现,将被扔进水里淹死;如果从事高利贷的大商人借贷利率超出政府规定的标准,他将白白地损失一切。据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 保证了商业贸易的公平公正 B. 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C. 借贷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D. 注重以法律来规范商业秩序
4. 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已发现100多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时期法老和王后陵墓其建造者主要是农民建筑工期通常安排在尼罗河泛滥季,年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的总工期约为20年。这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
A. 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 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C. 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5. 马其顿的君主们为了巩固统治,用各种条件诱惑来自希腊本土的移民。于是,希腊人纷至沓来,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按照本国的传统建造城市。城市很快会成长为某一区域的经济中心,自动吸收周围的村庄依附其上。希腊人的做法
A. 摧毁了被征服地区文明 B. 推动了希腊文化扩张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D. 维护了希腊文化纯洁性
6. 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亚历山大采取的这些统治措施
A. 有效维持了亚历山大帝国长时间的统治
B. 推进了文化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 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帝国统治
D. 企图以波斯文化改造希腊文化
7.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8. 下表出自著作《世界:一部历史》,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基本情况。作者使用此表意在说明( )
地理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文化 漫长的陆地边境与狭窄的海上通道阻碍了军队与信息的流动
经济 贸易逆差导致帝国财富的流失
A. 地理环境阻碍了罗马的崛起 B. 多重因素导致罗马帝国衰落
C. 地缘政治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D. 帝国的统治不利于经济发展
9. 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距今4000年以前,原产西亚的小麦经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传入中国境内;同时,原产中国的小米也已经从河西走廊地区向北进入欧亚草原地带,向西传播逐步成为分布在欧洲中部的史前文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这一考古学证据主要反映了
A. 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 文明传播的艰难性 C. 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D.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10. 下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〇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〇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〇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加强国王权力 C. 建立民族国家 D. 发展庄园经济
11. 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限制君主权力思想广泛传播 B.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 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12.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庭帝国的索非亚公主后,将拜占庭的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由此可以看出
A. 俄罗斯历史深受拜占庭影响 B. 俄罗斯的文化完全照搬了拜占庭
C. 两国政治宗教信仰完全相同 D. 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的全部领土
13. 八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末阿拉伯语是国际性语言。当时凡是欧洲人要受高等教育,必须学习阿拉伯文。哥白尼在其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多处引证了著名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观测数据。在欧洲语言中,一些星座名和星名来源于阿拉伯语。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源头 B. 融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
C.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文化 D. 推动了欧洲的文化进步
14. 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 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C. 实现了与中国的直接联系 D. 实行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15. 古代印度笈多帝国时期编写的《摩奴法典》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它宣称每个人的道义责任是遵守自己的种姓传统,参加与生俱来的种姓集团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无论这种习惯多么粗陋、简单或不可理解。由此可以推断,种姓制度( )
A. 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 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
C. 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 D. 产生于印度教提供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16. 与表中内容最契合的主题是( )
国家 内容
古代朝鲜 仿效唐制度,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在汉字基础之上创造出谚文
古代日本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仿效唐朝推行中央集权制,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A. 周边国家照搬中华文化 B. 民族大迁徙带来文化交流
C. 中华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D. 东亚地区一体化不断增强
1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这体现出作者
A. 主张非洲本土引入西方文明 B. 正确评价了非洲文明的历史
C. 对非洲文明演进存歧视偏见 D. 大力鼓吹开展非洲黑奴贸易
18. 下图是玛雅人的宗教礼仪用品——玉米神陶香炉。在玛雅文化中,玉米神的法力非常大,他同植物和山神关系紧密,他的后裔则被看作是夕阳、雨、闪电和蜜蜂的象征。这反映出( )
A. 玛雅人陶器制作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B.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交流密切频繁
C. 宗教崇拜是玛雅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 D. 玉米在玛雅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9. 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 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B. 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 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D. 以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为目的
20.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 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
C. 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丝路贸易的维护有力地保障了丝路畅通。丝绸之路贸易网的兴盛带来了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复兴和君士坦丁堡的繁荣。君士坦丁堡经贸的活跃一方面是因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凭借城市自身手工业的发达,其手工业不仅其门类众多,而且技艺高超,产品远销各地。以丝绸业为例,据说当时在大马士革,一位名医就曾炫耀自己拥有300匹拜占庭丝绸与金织锦。利奥六世在位时颁布的《官员书》作为指导各官员的条例,其内容覆盖丝绸业、金属工业、武器工业乃至建筑承包人和建筑业的专门人员。虽然这一体系限制过多显得死板僵硬,但是却为当时的一大批工匠提供了保障。——摘编自车效梅《10~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与丝路贸易研究》
材料二 1580年英奥签署贸易协定后,英国商船定期来往于地中海。随着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的发展,英国社会对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英国人逐渐摆脱了十字军东征以来形成的对伊斯兰文明的恐惧和敌视,转而在帝国萌芽与形成时期带着自信和优越的眼光看待它。在民族主义和海外探索的推动下,英国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大陆政策,开始采取“实现不列颠的独立与稳定,追求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伺机海外扩张”的战略。在实现该战略的过程中,与奥斯曼帝国的交往,首先开启了英国在海外设置专业外交机构处理国际事务的先例。
—摘编自杨向燕《近代早期英国与奥斯曼帝国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贸易繁荣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奥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的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财,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之五》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