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A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A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7 15:26:24

文档简介

2024年宜荆荆随恩高一3月联考
4.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
墓中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宴居行乐图中出现了
高一历史A试题
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送行图。这体现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7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注意事项: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
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A.形成了尚学风气
B.终结了贵族政治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C.选拔了实用人才
D.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鱼行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国(今山西省绛县)墓地发掘出土的一个铜簋中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物,考古学者分析了
解金行
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推测铜簋内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类一一“羹”,这一与文
献记载相悖的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表明()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D.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2.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公元前645年,
晋国承认民众开垦荒地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社会转型B.瓦解井田制度C.增加赋税收入D.推行重农抑商

3.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子公
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7.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
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票拟权基本失效B.内阁的非正式性C.内阁地位的下降D.君主专制的强化
口汉郴
口汉郴
8。清代,盐商程志辂收藏曲谱、剧本达十余书橱,绝大部分为当时孤本,各地戏班争相借阅演
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唱,扬州也就成了首演之地。马日琯、江春先后把“江右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请到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扬州来创作诗歌、戏曲,有时早上作成,当晚就让优伶上台演出。由此可知()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A.商人群体开始涉足文化娱乐领域
B.扬州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C.商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文化发展
D.商业资本垄断全国娱乐市场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试卷(共.6页)第2页2024 年宜荆荆随恩高一 3 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详解】材料内容与长江流域或中华文明的源头无关,所以排除 A,材料提到考古学者的分析与文献相悖,单着并
不意味着文献价值完全依赖于当代学者的阐释,排除 B,C选项“必须”一词说法过于绝对。考古学者通过分析碳氮含
量与同位素比值来推测铜簋内的内容,这种方法是科技考古的一部分,这种分析提供了与文献记载不同的信息,从而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因此选 D。
2.C【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管仲和晋国改革是在公田日渐荒凉、国家税收日趋窘迫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改集体劳作
为分散的个体经营,调动农民积极性尽力去耕种,从而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C 项正确;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社会转型,
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 A 项;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井田制度的瓦解,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 B 项;材料中无“抑
商”信息,并且重农抑商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A【详解】根据题目时间信息可知其时空是汉初,据图,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的数量增加了,但是面
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加权逐渐加强,故选 A。
4.B 考查魏晋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的嘉峪关 5、6号墓和 3号墓中,还有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和送
行图,图像和文物都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如采桑、放鹰狩猎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而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则来
自西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故 B 项正确。主要都是西北地区的文化,并没有明确提到民族融合的高度发展,
故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不能确定是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故排除 C 项;材料中提到了
不同地区的图像和文物,但并没有明确提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故排除 D 项。
5.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代到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比汉代的选举更
开放、自由,扩大了统治基础,D 项正确;材料是科举制与汉代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的比较,与尚学风气无关,排除 A
项;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确立的官僚制度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 B 项;材料是关于选拔方式的变化,不能肯定得出选
拔的是实用人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C【详解】从南宋临安城的设计可以看出是沿河而建,利于经济发展,政治集权特点不突出,且皇城周围娱乐场所瓦
子分布较多,可见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 项正确。
7.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内阁
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大学士往往不敢擅自更改皇帝的旨意,
导致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等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
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票拟权基本失效”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而是材料现象,排除 A 项;内阁的非正式
性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 B 项;内阁地位的下降并非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多有商人收藏曲谱、剧本,
支持戏曲表演,由此说明商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C 项正确;没有时间表明是商人群体“开始”涉足文
化娱乐领域,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扬州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排除 B 项;仅根据商人对戏剧的爱
好,不能说明商业资本垄断全国娱乐市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B【详解】由材料可知,奕 等人认为需要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以便更好地应对中外交涉的问题,故选 B 项,
奕 等人认为通过报纸新闻是大概可以了解实情的,所以排除 A,他们希望广泛搜集报刊、新闻纸等资料,以期望得到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3 页)第 1 页
{#{QQABLQCAogCAAJJAARhCUQFyCgEQkACACAoGwFAEsAAAiQFABAA=}#}
更多的西方信息,而不是主动兴办中外文报刊,排除 C;并不是意识到了通商口岸的重要性,而是了解外国的重要性,
排除 D。
10.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192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 年至 1918 年,中国工业
品出口占比快速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
春天”,1918 年后,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工业遭受一定冲击,反映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影响,C 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品和非工业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并不意味着传统产品出口总量下降,排除 A 项;此时中国社
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极为落后,社会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排
除 B 项;仅从出口产品分类占比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削弱,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毛泽东提出让工农兵享有政治权利和分给农民土地等主张,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D 项正确;当时土地革命主要在根据地进行,排除 A 项;根据地面积
扩大是在 1929-1932 年,排除 B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时影响尚有限,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
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
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可知,斯诺认为之所以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游击战的形式,而不是频繁
地攻击日军的大据点,主要原因是缺乏军火工业,采取游击战争有其特殊的原因,所以斯诺强调的是中共开展敌后游
击战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抵抗日军的形式选择,没有涉及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原
因,排除 A 项;材料评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没有涉及日本实力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实力,不能得知中日之间的
实力有较大差距,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方式,没有涉及国民党领导抗日决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A【详解】根据材料“1946 年”“黑布上虽写着民主,可不知道主席台上的人手在布下捣鼓什么”及所学可知,抗战
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逆时代潮流而动,试图坚持其一党独裁,漫画《眼睛一眨,母鸡变鸭》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
裁的面目,A 项正确;该漫画具有讽刺意义,并不是粉饰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排除 B 项;材料揭露了国民党假
民主真独裁的面目,未体现对解放战争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人们对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D【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 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名称的改变主要是把就社会的等
级称呼变为平等称呼,这有利于社会平等,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D 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 1956 年,适
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49 年新中国获得独立,铲除了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旨在清
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从 1953 年开始的额,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C【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 年)初期,由于各项指标规定偏高,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1979 年初,中央提
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到 1980 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8.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5.1%”
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调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针,从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说明这时期我国经济
建设在调整中前行,C 项正确;此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无法得出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
工农业比例的相关数据信息,无法得出严重失衡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表述不准确,
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3 页)第 2 页
{#{QQABLQCAogCAAJJAARhCUQFyCgEQkACACAoGwFAEsAAAiQFABAA=}#}
16.【答案】
(1)主要方式:战争;派遣使者出使;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和亲。(答对 3 点 5 分,4 点 6 分)
(2)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意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答对 4 点 8 分)
17.【答案】(1)趋势:三国两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隋唐重新恢复它的正统地位;唐晚期危机再现。(3 点
6 分)
(2)背景:文化环境相对开放;士人群体活跃;社会充满活力;儒学大师不断涌现;儒家学者吸收佛道思想。(5 点 9
分)
18.(14 分)
(1)特点:全面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寄托于国际公理和列强。(4 分)
原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北洋政府对外软弱妥协;巴黎和会是英法等列强操纵
的分赃会议;日本长期觊觎中国领土和主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共中央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资本主义阵营敌对封锁中国;并在朝鲜半岛挑起了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2 分)示例
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阐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低潮。当时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先后 组织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遭受了重大挫折或失败。在秋收起义受挫的情况下,毛泽东及时调整革命方向,决
定率队伍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事实上走出了一条“农
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又对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推动了革命的
发展壮大。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严重受挫,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在军事
指挥上的错误,1935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实事求是的解决自己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
策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综上所述,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处理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宜荆荆随恩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历史答案(共 3 页)第 3 页
{#{QQABLQCAogCAAJJAARhCUQFyCgEQkACACAoGwFAEsAAAi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