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江阴期中)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 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 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 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 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 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 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 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 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 橘子? ”“我,我,别人给的…… ”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 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 年 04 月 19 日,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时 间 情 节 “我 ”的心理或反应
周日的清晨 前往郊外南山,发现橘林,嗅到淡淡余香 ⑴
初夏的某天 和小伙伴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满村子疯跑 ⑵
⑶ 帮父母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 高兴(快乐)
一次放学回家时 ⑷ 心怦怦乱跳(紧张)
2.⑴品味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⑵请根据你的理解,为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做一个朗读设计,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从重音或停连的角度考虑)
3.怎样理解第⑧段划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为标题,暗示文章主旨,同时,“橘子花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1.感动;欢喜;橘子成熟时;路过橘林,偷摘橘子
2.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红红的橘子比作晶莹的红灯笼,同时 “笑红了脸 ”将树上的橘子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成熟让人垂涎欲滴的情态,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⑵示例 1:我认为可以在“金黄的花蕊 ”“像 ”“调皮可爱的 ”后停,“一团团 ”后连。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示例 2:我认为“一团团 ”“一簇簇 ”“肆意 ”读重音,强调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对于“我 ”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 ”想起父亲的教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它一直在我心里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B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目中已知信息回溯原文,准确定位,然后在原文的上下文处寻找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和朗读设计能力。赏析理解句子,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3.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能力。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整体分析概括,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找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点评】1.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①在文章第②自然段“充盈着满满的感动”;②在文章第③自然段,“欢天喜地地满村子疯跑”;③在第④自然段,“橘子成熟了”;在文章第⑤自然段,“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
2.⑴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从“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红红的橘子比作晶莹的红灯笼,同时“笑红了脸”将树上的橘子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成熟让人垂涎欲滴的情态,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⑵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停连或重音的角度分析均可。示例:我认为可以在“金黄的花蕊”“像”“调皮可爱的”后停,“一团团”后连,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面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红红的橘子比作晶莹的红灯笼,同时 “笑红了脸 ”将树上的橘子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成熟让人垂涎欲滴的情态,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⑵示例 1:我认为可以在“金黄的花蕊 ”“像 ”“调皮可爱的 ”后停,“一团团 ”后连。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示例 2:我认为“一团团 ”“一簇簇 ”“肆意 ”读重音,强调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浅层含义:“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在文章结尾,“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联系前边语句“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可知:表面指橘子花开了;深层含义:联系第⑥段”‘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知:“开在我的心里”指的是父亲对我的教导有着深远的影响;联系第⑧段“父亲已过世多年”可知:“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故答案为:对于“我 ”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 ”想起父亲的教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它一直在我心里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ACD.准确;B有误,“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中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这里的”仿佛”是隐约的意思,是作者的想象,可以理解为虚写,但不是比喻。故答案为:B。
例二、(2023七上·贾汪期中)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地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地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追,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闻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 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田,还不舍得扔掉,依 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 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 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 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作者写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根据回忆中“我”的心理,完成下面填空。
10岁的“我”自负、好胜——20岁的“我” —— 30岁的“我”,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赏析加点词)
3.文章第 段作者为何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分别写出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
【答案】1.绝望、迷茫;自责、痛苦。
2.①运用了语言描写,平常的话语中写出了母亲一心为“我”治病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②“常”意为经常,“再”这里是“又”的意思,这两个词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不敢怠慢、经常照料的态度,表达了母亲对茂盛的合欢树预示着好兆头的欣喜之情。
3.“悲伤”是指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是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享受”是指母亲虽然去世但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因此悲伤也成享受。
4.合欢树象征作者的心态,从瘫痪时的沮丧到后来的积极面对人生;象征母亲的希望,她希望儿子能与合欢树一同成长。菊花象征坚强的生活态度,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做好这类题,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解答语句赏析题时,应按照题干要求,从适当的角度作答,按照“运用了什么 (修辞、 表现手法) 方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的模式作答。
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紧扣关键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
4.本题考查象征手法的理解。做此类题,要掌握通常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达抽象概念、思想和情感;使文章含蓄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
【点评】1.结合“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句可知,母亲已不年轻,一心给“我”治病。“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可知,20岁的“我”绝望、迷茫;“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句可知,母亲一心给“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为“我” 借书,推“我”看电影。结合“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3获奖,母亲已经 离开我整整七年”句可知,“我”第一篇小说发表,母亲不在人世,“我”自责、痛苦。
2.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运用了语言描写,平常的话语中写出了母亲一心为“我”治病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②“常”意为经常,“再”这里是“又”的意思,这两个词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不敢怠慢、经常照料的态度,表达了母亲对茂盛的合欢树预示着好兆头的欣喜之情。
3.这里说的“悲伤”是由母亲的早逝引起的,而“享受”是因为作者想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生活,感受到母亲的爱和意志,这些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让“我”能在逆境中坚持下来,所以说这也是一种享受。
4.《秋天的怀念》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 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合欢树》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篇名虽是《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 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时“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爱。“合欢树”是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
一、(2023七上·射阳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原来,每一朵花都独一无二
①搬家之后,我和一位教音乐的同事成了邻居。从此,每天早上六点,钢琴声准时从隔壁传来。乐声如水,仿佛柔声的呼唤,叫醒每个慵懒的清晨。
②琴是同事家的女儿弹的。她的女儿和我儿子同龄。当我家小儿忙着和同伴玩耍的时候,邻家小女逐渐练出了名堂,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露面。她家墙壁上光鲜的照片开始多起来,夸赞声也多起来。听得我心头痒痒,跟丈夫商量:让咱儿子也学弹琴吧。他同意了。
③丈夫的同意绝非心血来潮。儿子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电视里的动画片曲子,他听过几次,就能哼唱出来。幼儿园老师也夸他乐感好,学歌快。有一次,去邻居家串门,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儿子往琴凳上一坐,在同事的指点下,居然摁得有模有样。回来后,我趁热打铁地追问,乐意学琴吗?他说,乐意。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从此,每个周六下午孩子上一次钢琴课,其他时间每天练琴一小时。
④最初的日子里,儿子是雀跃的。每天的练习也非常积极。尤其上钢琴课之前,都要我早早地送他到老师家里去,哪怕排不上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眼巴巴地坐在沙发上等待,他也是兴高采烈的。
⑤然而,当新鲜感过去,逐渐地,儿子开始疏远他的音乐课本和琴。每次练习,总要想方设法磨叽半天。好不容易坐到琴凳上去了,却又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愣神,一会儿吃苹果,挨完一小时之后,冲出琴房的速度比百米赛跑还快。
⑥我素来不喜欢孩子做事半途而废,于是给他做思想工作:你看邻家的小姐姐,早晨六点起床弹琴一小时,天天风雨无阻,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你看,站在领奖台上的她多光荣,多幸福。身边有这样的榜样,你要努力啊,否则,你的天赋就被埋没了……
⑦儿子知道抱怨和消极抵抗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在一个执拗的母亲面前,除了选择接受,别无他法。接下来的一年里,儿子确实没再表现出明显的抱怨。练琴的时间一到,他就顺从地去弹。琴房里的他通常很沉默。虽说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完成,只是,逐渐地,我发现他的曲子里缺少一种东西。至于缺少什么,我一下子也说不出来。
⑧儿童节那天,学校里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我听了儿子班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他表现得十分积极,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领读课文的时候,连眸子里都有亮光。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他回头朝我笑了笑,脸蛋红扑扑的。看得出来,他把自己真正投入进去了——连旁边的家长也对他的表现默默点头,只是,今日的表情和眼神,是在弹琴课上我不曾见到的。
⑨终于明白他的曲子里缺少什么了。
⑩尽管我不希望孩子弹琴半途而废,但和丈夫商量之后,还是把他的钢琴课取消了。原因很简单:不想再用自己的执拗磨损一颗无辜的心。
新学期开始后,儿子自己做主报名参加了生物小组。每个周六下午,他最渴望做的事情就是让我陪他到乡下去。在那里,一只蚂蚁可以让他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下午,一棵干枯裸露的树干上的蝉蜕也能让他兴致勃勃地研究大半天。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正在我们的小院子里摆弄一只蜗牛。
“妈妈,上次我的观察日记又得了一个‘优’。这次,我要把观察蜗牛的日记写五个片段,老师说,写得好的可以投稿。”阳光下,儿子还有些稚气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
其实,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希望今后的日子里,他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最终开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来。
1.本文围绕“儿子的幸福与快乐”写了三件事情。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内容。
第一件事:儿子在“我”的执拗下练琴,越来越没有兴趣。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句子中加点词语。
好不容易坐到琴凳上去了,却又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愣神,一会儿吃苹果,挨完一小时之后,冲出琴房的速度比百米赛跑还快。
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课堂上的他表现得十分积极,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领读课文的时候,连眸子里都有亮光。
3.请用重音(.)和停(ˇ)连(^)符号标注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脚本。(重音一处,停一处,连一处)(3分)
他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
4.品味第 段画线句,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其实,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
【答案】1.①儿子在语文课上真心投入,积极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②儿子自己做主报名参加生物小组并收获了快乐、幸福。
2.示例:“挨”是困难地度过时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练习弹琴时煎熬的样子,巧用动词,表现出儿子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练琴时的痛苦。;运用神态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儿子上语文课时全心投入的状态,表现出儿子对语文课的真心喜爱,乐于参与,并在语文课中收获快乐。
3.他ˇ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拿别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的榜样,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有独一无二的方式。在文中具体指“我”和先生很羡慕别人孩子弹琴,于是让儿子学琴,后来儿子的兴趣减退,反而对参加生物小组感兴趣,并找到属于他的快乐。这句话蕴含着要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做喜欢做的事,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的道理。
【知识点】重音;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第一件事,题目中已有,是儿子对练琴越来越没兴趣;第二件事,根据第⑧段中“我听了儿子班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他表现得十分积极”“连 旁边的家长也对他的表现默默点头”,可概括为:儿子在语文课上真投入,积极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第三件事,根据第①段中“儿子自己做主报名参加了生物小组”,第②段中“儿子还有些稚气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可概括为:儿自己做主报名参加生物小组并收获了快乐、幸福。
故答案为:①儿子在语文课上真心投入,积极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②儿子自己做主报名参加生物小组并收获了快乐、幸福。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①要求赏析词语。‘‘挨完一小时之后”的“挨”,是艰难地熬过时间的意思。儿子对练琴没有兴趣,却被迫要练一小时琴,于是他坐在琴凳上,“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愣神,一会儿吃苹果”。坐在琴凳上的一个小时,让他倍受煎熬,难以忍受,因此用“挨”字。“挨”字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因为对弹琴失去兴趣,而又不得不坐在钢琴前的痛苦之状。
②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听讲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领读课文的时候,连眸子里都有亮光”,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儿子上语文课时积极认真身心地投入的状态。儿子之所以如此投入, 是因为他对语文课兴趣极大,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因此乐于参与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
故答案为:“挨”是困难地度过时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练习弹琴时煎熬的样子,巧用动词,表现出儿子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练琴时的痛苦。
运用神态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儿子上语文课时全心投入的状态,表现出儿子对语文课的真心喜爱,乐于参与,并在语文课中收获快乐。
3.本题考查朗读技巧。分析语句可知,“他”是句子的主语,其后应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停顿。“爱着”与“兴奋着”关联较为紧密,都是这些自由的.喜好给“他”带来的心理体验,应连读。“依然”表示他没有改变,还是拥有些自由的爱好,表示强.调。故应重读。
故答案为:他ˇ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
4.本题考查句子及文章意蕴的理解。第③段中“其实,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是作者对儿子学琴上语文课、参加生物小组的总结感悟。“榜样”在文中指的是邻家擅长弹琴的孩子。“我” 看到邻家孩子弹琴,似乎风光无限,因此也要求儿子学琴,结果儿子新鲜感消失后,练琴成了一种痛苦,“我”也只好放弃逼他练琴的打算。结果,儿子在自己喜欢的生物小组中找到快乐,沉浸其中,感受到幸福。因此作者说“ 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别人幸福,对自己来说可能是痛苦,因此不能把别人当成幸福的榜样。要“能自由地喜好,爱着,兴奋着,最终开出属于自己独一无的花来”,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故答案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拿别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的榜样,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有独一无二的方式。在文中具体指“我”和先生很羡慕别人孩子弹琴,于是让儿子学琴,后来儿子的兴趣减退,反而对参加生物小组感兴趣,并找到属于他的快乐。这句话蕴含着要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做喜欢做的事,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的道理。
二、(2023七上·射阳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春风暖
(丁立梅)
①春风是什么时候吹起来的?说不清。某天早晨,出门,迎面风来,少了冰凉,多了暖意。那风,似温柔的手掌,带了体温,抚在脸上,软软的。抚得人的心,很痒,恨不得生出藤蔓,向着远方,蔓延开去,长叶,开花。
②春风来了。春风暖。
③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醺。人家院墙上,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开始醒过来,身上爬满米粒般的绿。是蔷薇。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
④路边树上的鸟多。啁啾出一派的明媚。自从严禁打鸟,城里来了不少鸟,麻雀自不必说,成群结队的。我还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绒绒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小小的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自鸣得意得不行。
⑤卖花的出来了,拖着一拖车的“春天”。红的,白的,紫的,晃花人的眼。是瓜叶菊。是杜鹃,是三叶草。路人围过去,挑挑拣拣。很快,一人手里一盆“春天”,欢欢喜喜。
⑥也见一个男人,弯了腰,认认真真地在挑花。挑了一盆红的,再挑一盆紫的,放到他的车篓里。刚性里,多了许多温柔,惹人喜欢。想他,该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罢,对家人好,对朋友好,对这个世界好。
⑦桥头,那些挑夫——我曾在寒风中看到他们,瑟缩着身子,脸上挂着愁苦,等着顾客前来。他们身旁放一副担子,还有铁锹等工具,专门帮人家挑黄沙,挑水泥,或者,清理垃圾。这会儿,他们都敞着怀,歇在桥头,一任春风往怀里钻,脸上笑眯眯的。他们身后,一排柳,翠绿。
⑧看到柳,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剪刀,极形象。但我却以为,太犀利了,明晃晃的一把剪刀,“咔嚓”一下,什么就断了。与春风的温柔与体贴,离得太远。还是喜欢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面,用了一个“绿”字,仿佛带了颜色的手掌,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诗经》中有《采绿》篇章:“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说的是盼夫不归的女子,在春风里,心不在焉地采着一种叫绿的植物,采了半天,还握不到一把。我感兴趣的是,那种植物,它居然叫绿。春风一吹,花就开了,花色深绿。这种植物的汁液,可作染料。我想,若是春风也作染料,它的主打色,应该是绿罢。
⑨而在乡下,春风更像一个聪慧的丹青高手,泼墨挥毫,大气磅礴。一笔下去,麦子绿了。再一笔下去,菜花黄了。成波成浪。
⑩我的父亲母亲呢?春风里,他们脱下厚重的棉袄,换上轻便的衣裳。他们走过一片麦田,走过一片菜花地,衣袖上,沾着麦子的绿,菜花的黄。他们不看菜花,他们不以为菜花有什么看头,因为,他们日日与它相见,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里,浑然一体。他们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们说,天气暖起来了,该丢棉花种子了。春播秋收,是他们一生中,为之奋斗不懈的事。
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春风暖”中 “暖”的具体含义。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细细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
4.仔细品读下面的两段话,试从“写法上”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我还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绒绒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小小的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自鸣得意得不行。
【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选自朱自清《春》)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1.示例:①“暖”突出了春风的特征。②“暖”指春风吹拂下人们暖洋洋的感觉。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2.①内容上: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的“春风暖”,又引出下文对“一切生命”的描写。
3.①形象地写出了“绿”的多、浓;②侧面表现了春风的温暖。
4.相同点:都是从听觉(或“都用拟人”)侧面表现了春风的特点。;不同点:【甲】段侧重于视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乙】段侧重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悦耳。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点评】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暖”是温暖,暖和的意思。根据“那风,似温柔的丰堂,带了体温,抚在脸上,软软的”分析得出,“暖”突出了春风的特介;根据“抚得人的心很痒,恨不得生出藤蔓,向着远方,蔓延开去,长叶,开花分析,“暖”指春风吹拂下人们暖洋洋的感觉;根据“ 卖花的出来了、也见一个男人,弯了腰,认认真真地在挑花、他们都敞着怀,歇在桥头,一任春风往怀里钻,脸.上笑眯眯的、看到柳,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我的父亲母亲呢 春风里,他们脱下厚重的棉袄,换上轻便的衣裳“分析,写出作者及人们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①“暖”突出了春风的特征。②“暖”指春风吹拂下人们暖洋洋的感觉。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根据下文对植物、鸟类各类人物的描写,“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醺。”在结构上总领下文,或为下文描与“一切生命”作铺垫:根据“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分析,内容上,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
故答案为:①内容上: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的“春风暖”,又引出下文对“一切生命”的描写。
3.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饱满”一指丰满、充实;二指充满感情的。结合“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分析:写出形象地写出了“绿”的充实、多。从侧面衬托出春风“暖”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形象地写出了“绿”的多、浓;②侧面表现了春风的温暖。
4.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能力。甲句:从视觉的角度,采用拟人(自鸣得意得不行)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春风里的鹦鹉,侧面衬托了春风的暖。乙句:从听觉的角度,采用了拟人(卖弄清脆的喉咙)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春风中鸟儿声音的悦耳。从侧面衬托了春风给人的感觉舒服。据此写出异同点即可。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是从听觉(或“都用拟人”)侧面表现了春风的特点。;不同点:【甲】段侧重于视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乙】段侧重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悦耳。
三、(2021七下·射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 +”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 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 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 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城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 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和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钢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第⑩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答案】1.逻辑顺序;开头用问题引出话题,②段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现象,③—⑨段说明无现金社会的优势,⑩⑾段说明电子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
2.举例子;列举了两种不适宜电子支付的情况,具体地说明了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3.不能。“约”表估计,删掉后变成了确数,即有未来10年,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完善网点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让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也能参与进来;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杜绝电子支付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和恶意诈骗;避免系统崩盘的事情发生。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举例子;逻辑顺序
【解析】1.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2.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3.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模式: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语言要简洁,回答时要分条归纳概括。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本文是事理说明文,②段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现象,③—⑨段说明无现金社会的优势,⑩⑾段说明电子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文章由浅入深地说明了实现无现金社会的可能及面临的问题。因此,判断为“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列举了两种不适宜电子支付的情况,结合语言标志“例如”判断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段首句“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分析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约”表估计,代入句中理解,意思是未来10年,大约有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删掉后变成了确数,与实际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根据⑩段“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可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网点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让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也能参与进来”。根据⑾段“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可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杜绝电子支付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和恶意诈骗;避免系统崩盘的事情发生”。
四、(2023七下·高新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孔子的泗水
李青松
① 水与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② 孔丘,因山得名。而山,则涵养了水源,也涵养了文脉。
③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言道出了孔子对山水的认识,对自然的感悟;也道出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④ 我在尼山脚下住过两个晚上,此处安静至极。在这里,我的举步投足,都是谨慎谦卑的,不敢有丝毫造次。徜徉于尼山水库岸边,凝望库中碧水,我不觉陷入久久的沉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孔子意味着什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与水是什么关系呢?
⑤ 何谓泗? 酒者,从水从四。泗水源于四泉。四泉涌作洒水源。哪四道泉呢?一曰趵突泉,二曰红石泉,三曰洗钵泉,四曰响水泉。此四泉全在陪尾山下。
⑥ 泗水县城往东50里,即是陪尾山了。陪尾山不过是个小丘。丘上立了一块石碑——“子在川上处“。”____________“就是指这里吗?答曰:”然“。孔子这句话,说的是时间若流水一般,汨汩流淌,奔腾不息。他告诫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年华。
⑦ 陪尾山是泗水发源地,陪尾之山,洒水出焉。那日,我与当地朋友察水脉,观流向,访闸口,辨碑文,考史料,在笔记本上录下这样一段文字:“陪尾之麓,泉布若林,或从地涌,或从旁溢,更玉敲金,滔滔不竭,蛟龙吐沫,五步成溪,百步成河,奔腾万里,终始天地。“
⑧ 再探,陪尾山阴面有湖,谓之“漏泽”,亦谓之“雷泽”。有文字记载,[A]此处春夏成湖,至秋,地窍自开,隆隆之,轰轰然,湖响如滚雷,三日后湖水漏酒。甚奇也。
⑨ 又探得,陪尾山下有一庙,即泉林寺。寺之左右,泉有数十,喷涌灌激,合而成流。河流经下城,有桥跨之,名曰“广桥”。桥之南,有泉二十一眼,北流入泗。桥之西北,有泉十三,而南流入酒。“那条河叫什么?”站在下桥上,我指着远方泛着亮光、蜿蜒流入泗河的那条河问道。“那就是洙水呀!”当地朋友平静地说。“洙泗洙泗,原来洙水就在这里呀!”我一下兴奋起来。
⑩洙二水异源而同流,流着流着,忽地一下分开,分开之后左旋右转,又缠缠绵绵地合在一起,如此,从东往西,反反复复,合焉分焉,分焉合焉。[B]沐水流至曲阜,径从孔子墓前而过,可泗水呢,在此颇费心思,闪身腾抓绕共背后而行。所谓“圣人门前倒流水”,即是指洙水和洒水在此处的流向吧。
为什么叫“洙”而不叫“泗洙”呢?望着二河的流向,我顿悟了:流经圣地曲阜时,洙水在南,泗水在北。就流向而言,南在左,北在右,排位次序当然是先左后右,故曰“洙泗”,而非“泗洙”。尽管流过孔林之后,洙水与泗水聚而合之,总谓之洒水。
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泗水流域是“圣源”之地,儒家圣人,包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圣柳下惠以及仲子等诸多儒家先贤都出生在泗水流域。据说,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就有六十人是生长和活动于泗水流域。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
春秋时期,孔子在“沐泗之间”讲学授徒,周游列国,后人遂以“洙”“代指儒家学说。泗水流域产生了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儒家文化,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根溯源,文脉流长,绵延不绝。故此,泗水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河”。
是的,这是孔子的洒水,这是先贤们的洒水,这是泗人的洒水。
这是我们的泗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游记,除了游踪线索外,还有了一条情感线索,请你梳理出来。
2.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⑥ 节画线处填写《论语》中恰当的名句。
3.文章画线处表达各有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作一分析。
4.有人认为第 段单独成段没有意义,应该放在第 段后;也有人认为第 段独立成段别有意味,你怎么看?
5.文章第 节称:“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结合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答案】1.谨慎谦卑———沉思儒家学说与水的关系——见到泗水的赞叹与兴奋—顿悟儒家与水的关嘉——为中华文化发展而自豪。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A句】①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美。②化用《方舆志形盛》中的句子,运用文言句式,语言典雅而有文化韵味。③运用比喻,写出秋日水声之响,体现出雷泽之奇与作者的赞叹;运用叠词“隆隆”“轰轰”让语言富有音韵。
【B句】运用拟人,将泗水赋予人的主观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泗水绕孔墓之后而过的情态,
表达作者对泗水及孔子、儒家文化的尊敬。
4.示例一:单独成段:①承接上文,更强调突出泗水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文脉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所有人;②凸显作者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豪感;③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对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示例二:放在第15段后,语势增强,体现出孔子思想影响范围之大。
5.①水是水,指的是由洙泗汇合而成的泗水具有如寻常流水一般的特性,泪泪滔滔,奔腾万里。②水亦非水,指的是泗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代表孔子及先贤们,代表儒家文化思想如流水一般绵延不绝,不断地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影响着每一位东方人。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线索;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2.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情节(线索)梳理。
根据④段“我在尼山脚下住过两个晚上,此处安静:至极。在这里,我的举步投足,都是谨慎谦卑的,不敢有丝毫造次”可概括为:谨慎谦卑;
根据④段“徜徉于尼山水库岸边,凝望库中碧水,我不觉陷入久久的沉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孔子意味着什么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与水是什么关系呢”可概括为:沉思儒家学说与水的关系;根据⑨段“站在下桥上,我指着远方泛着亮光、蜿蜒流入泗河的那条河问道......‘洙泗洙泗, 原来洙水就在这里呀!’我一下兴奋起来”可概括为:见到泗水的赞叹与兴奋;
根据①③段“泗水流域是“圣源’ 之.地....在地理上,它是一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可概括为:顿悟儒家与水的关系;
根据④段“泗水流域产生了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儒家文化,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根溯源,文脉流长,绵延不绝。故此,泗水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河’”和⑥段“这是我们的泗水”可概括为:为中华文化发展而自豪。
故答案为:谨慎谦卑———沉思儒家学说与水的关系——见到泗水的赞叹与兴奋—顿悟儒家与水的关嘉——为中华文化发展而自豪。
2.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⑥段“子在川上处”“孔子这句话,说的是时间若流水一般,汨汩流淌,奔腾不息。他告诫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年华”可知,此处填写“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注意“逝、昼”的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A处,根据⑧段画线句“此处春夏成湖,至秋,地窍自开,隆隆之,轰轰然,湖响如滚雷,三日后湖水漏酒。甚奇也”中“至秋,地窍自开,隆隆之,轰轰然”可知,多用短句,铿有力,富有节奏美;“ 湖响如滚雷”把‘ “湖响”比作“滚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日水声之响,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甚奇也” ,运用文言句式,语言典雅而有文化韵味。
B处,根据①段“沐水流至曲阜,径从孔子墓前而过,可泗水呢,在此颇费心思,闪身腾抓绕共背后而行”中“闪身腾抓绕共背后而行”将泗水人格化,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泗水绕孔慕之后而过的情态,蕴含着作者对泗水及孔子、儒家文化的尊敬。
故答案为:【A句】①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美。②化用《方舆志形盛》中的句子,运用文言句式,语言典雅而有文化韵味。③运用比喻,写出秋日水声之响,体现出雷泽之奇与作者的赞叹;运用叠词“隆隆”“轰轰”让语言富有音韵。
【B句】运用拟人,将泗水赋予人的主观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泗水绕孔墓之后而过的情态,表达作者对泗水及孔子、儒家文化的尊敬。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如答第⑥段应独立成段:内容上,⑥段“这是我们的泗水”突出了“我们”,表现了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豪感;同时,引发读者对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结构上,结合⑤段“是的,这是孔子的泗水,这是先贤们的泗水,这是泗人的泗水”可知,由孔子、到先贤们、到泗水,再到我们,承接上文,更强调突出泗水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文脉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所有人。
如答应该放在第⑤段后:根据⑥段“是的,这是孔子的泗水,这是先贤们的泗水,这是泗人的泗水”和⑥段“ 这是我们的泗水”可知,由孔子、到先贤们、到泗水,再到我们,语势增强,体现出孔子思想影响范围之大。
故答案为:示例一:单独成段:①承接上文,更强调突出泗水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文脉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所有人;②凸显作者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豪感;③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对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①段“ 流经圣地曲阜时,洙水在南,泗水在北。就流向而言,南在左,北在右,排位次序当然是先左后右,故曰‘洙泗’, 而非‘泗洙’。尽管流过孔林之后,洙水与泗水聚而合之,总谓之泗水”可知,第②段“泗水,汩汨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中的“水是水”意思是由洙泗汇合而成的泗水具有如寻常流水一般的特性,汩汨滔滔, 奔腾万里;
根据③段“泗水流域是“圣源’ 之地,儒家圣人,包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圣柳下惠以及仲子等诸多儒家先贤都出生在泗水流域。据说,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就有六十人是生长和活动于泗水流域。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可知,第②段‘ 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中的“水亦非水了”意思是:泗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代表孔子及先贤们,代表儒家文化思想如流水一般绵延不绝,不断地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影响着每一位东方人。
故答案为:①水是水,指的是由洙泗汇合而成的泗水具有如寻常流水一般的特性,泪泪滔滔,奔腾万里。②水亦非水,指的是泗水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代表孔子及先贤们,代表儒家文化思想如流水一般绵延不绝,不断地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影响着每一位东方人。
五、(2023七下·高新期末)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 ,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学者推测,早期测影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直木杆或者笔直的腿骨,如《周髀算经》中,称表为“周髀”,而“解”在《说文解字》中记为“股也,从骨卑声”。换句话说,“髀”的原意便是股骨,虽然测影工具材质变化,“周髀”越来越精关,不再使用股骨,可这段记忆依然被保留在名称中。
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当他们将两至日正午日影描绘在地面上时,就会发现两天的日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进一步观测,就会发现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也同在一条直线上,且正好与两至日正午日影所在的直线相垂直,当古人将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十字”,而这个“十字”正好又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方”。进一步,古人又在四方的基础上,以每两方之间的平分线再做一个倾斜的“十字”,即确定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在“四方”和“四维”确定后,古人再将正斜两个图案重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八角星图案。在凌家滩玉板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角星纹外那一圈长锥形纹饰,其形状与表相似,可以作为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佐证。如此来看,通过测影,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确定了历法的框架,也同时获得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进一步将5000多年前确定的“四方”“四维”体系加以切割,最终确定了二十四个分布均匀首尾相连的日期,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
材料二: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偶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骨肉所浸,生邓林。
(摘编自《列子·汤问》)
材料三:
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杆制作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B.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依据是八角星纹外长锥形纹饰的形状与表相似。
C.两至日正午日影与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所在直线相垂直。
D.“四方”“思维”的确定,让古人获得了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
2.有人说夸父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请你从材料一、二中寻找相关的理由。
3.根据相关材料,选出材料三中序号所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 )
A.① 冬至② 夏至③ 表④ 圭 B.① 夏至② 冬至③ 表④ 圭
C.① 冬至② 夏至③ 圭④ 表 D.① 夏至② 冬至③ 圭④ 表
4.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请结合材料一举例阐述你对此看法的理解。
【答案】1.A
2.由材料一得知古人最早通过表(即材料二中的“仗”)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而材料二也讲述了夸父追逐日影而奔跑的故事,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4.B
5.关注用词的严谨;推理的科学;用例的准确即可)“科学”求真,追求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牌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4.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点评】1.A.有误,结合材料-第一段中“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内容可知,并没有表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结合材料-第一段中“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 聪明的古人意识到,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 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的内容可知,古人最早通过表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
材料二大意为: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赶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林。由 此可知,夸父持杖追逐日影而奔跑,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故答案为:由材料一得知古人最早通过表(即材料二中的“仗”)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而材料二也讲述了夸父追逐日影而奔跑的故事,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3.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中“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的内容可知,①处时日影最长,为夏至;②处时日影最短,为冬至;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 ),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 的内容可知,③处为“表”, ④处为“圭”。
故答案为:B.
4.结合材料-第一段中 “何努进一步计算, 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 “冬至一 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的内容可知,本文并称“科学”求真的精神,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故答案为:关注用词的严谨;推理的科学;用例的准确即可)“科学”求真,追求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牌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六、(2023七下·南京期末)充满神奇想象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小林和小蕾的目光,请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感受小说的魅力!
信使
刘慈欣
这些天老人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他想用窗帘和音乐把自己同外部世界隔开,但做不到。
有两件事使他不安:一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他最近常常自言自语。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
老人是昨天才发现楼下的那人在听他的音乐。是个年轻人,穿着现在很流行的尼龙夹克。
后来的三天,每当老人在傍晚开始拉琴时,那人总是准时到来,静静地站在普林斯顿渐渐消失的晚霞中。
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下起雨来。老人放下提琴,迈着不灵便的步子走下楼,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老人转身走回去,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年轻人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象被那乐声牵着魂一样。对于如此迷恋于自己琴声的这个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回旋曲》,拉得常常走调。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但年轻人在静静地听着。时间过得似乎比往常快,又到九点了。老人停下了琴,想起了那个年轻人,抬头见他正向自己鞠躬、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哦,你明天还是上来听吧。”老人说。
“不,明天我还在下面听。”
“明天好像还会下雨、这是连阴天。”
“是的,明天会下雨,但在您拉琴的时候不下:后来还会下一天,您拉琴时也下,我会上来听;雨要一直要下到大后天上午十一点才会停。”
老人笑了,觉得年轻人很幽默,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他突然预感到这未必是幽默。
以后的天气精确地证实着年轻人的预言:第二天晚上没雨,他在楼下听琴;第三天外面下雨,他上来听;普林斯顿的雨准确地在第四天的上午十一点停了。
这天晚上,年轻人来到老人房间,拿着一把小提琴。他没说什么,用双手把琴递给老人。
“这是借给您的,过一段时间您再还给我。对不起教授,我只能借给您。”
老人接过琴来,这是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提琴,没有弦!再仔细一看,弦是有的,但是极细,如蛛丝一般。老人不敢把手指按到弦上,那蛛丝似乎一口气就可吹断。他抬头看了看年轻人,后者微笑着向他点点头。
老人拉起了《回旋曲》,立刻把自己溶入了无边的宇宙。他看到光波在太空中行进,慢得像晨风吹动的薄雾;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之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老人被那把小提琴迷住了,每天都拉琴到深夜。这样过了十多天,老人的琴突然拉得少了起来,而且有时又拉起了他原来那把旧提琴。这是因为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忧虑,怕过多的演奏会磨断那蛛丝般的弦。但那把琴所发出的声音的魔力让他无法抗拒,特别是想到年轻人在某一天还会来要回那把琴,他又像开始时那样整夜地拉那把琴了。每天深夜,当他依依不舍地停止演奏时,总要细细地察看琴弦,琴弦丝毫没有磨损的痕迹,它的表面如宝石一样光滑晶莹,在黑暗中,它还会发出蓝色的荧光。
这天入睡前,老人像往常那样最后看了看那把琴,突然发现琴弦有些异样。他拿起放大镜仔细察看,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琴弦越磨越粗。
第二天晚上,当老人刚把弓放到琴弦上时,年轻人突然出现了。
“你来要琴吗?”老人不安地问。
年轻人点点头。
“哦……如果能把它送给我的话……”
“绝对不行,真对不起教授,绝对不行。我不能在现在留下任何东西。”
老人沉思起来,他有些明白了。双手托起那把琴,他问:“那么这个,不是现在的东西了?”年轻人点点头。老人现在明白了更多的事。他想起了年轻人神奇的预测能力,其实很简单,他不是在预测,是回忆。
“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那么你给我带来什么呢,这把琴吗?”
“不是的,这把琴只是一个证明,证明我来自未来。”
怎么证明呢?”
“在您的时代,人们能够把质量转化为能量:原子弹,还有很快将出现的核聚变炸弹.在我们的时代,已可以把能量转化成质量。您看,”他指着那把提琴的琴弦,“它变粗了,所增加的质量是由您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的。”
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两条信息。”
“那么第一条是—-—”
“人类有未来。”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孩子,见到你我就应该知道这一点的。”
“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
年轻人拿起了那把他要收回的小提琴:“我该走了,为了听您的音乐,我已耽误了很多行程。”
“你带来的第二条信息呢﹖”
年轻人已拉开房门,他转过身来微笑着,似乎带着歉意:“教授,上帝确实掷骰子。”
老人从窗口看着年轻人来到楼下,已是深夜,街上没什么人。年轻人开始脱下衣服,他也不想带走这个时代的东西。几秒钟后,他就消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之中。
爱因斯坦默默站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身,又拿起了他那把旧小提琴。
(选自《科幻大王》2001年第11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内容,从“悬念→结局”的角度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流程图。
悬念1:老人为什么心绪很不好,甚至连窗帘和音乐都不能把他同外部隔开? 结局:两件事使他不安: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和原子弹将毁灭人类。 悬念2:年轻人为什么痴迷于老人的琴声? 结局: ②
悬念3:①
悬念4年轻人送给老人的琴为何如此特殊?
2.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老人觉得“他可以真正休息了”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中的小提琴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旧小提琴与来自未来的新的小提琴之分,通过描绘老人拉起旧小提琴的困惑,年轻人借予的未来小提琴的奇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没有选取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的重要贡献,而是选取量子理论和原子弹使他不安,通过拉琴和信使之间的交往来展开叙述,从中显示出独具慧眼的选材能力。
C.刘慈欣的笔触常常呈现诗意,使他的科幻作品富有浪漫色彩。《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让读者读来心生敬畏之心。
D.小说最后结束时才点出这位老人就是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故事在读者惊讶之时戛然而止,悬念的使用,让作品充满奇异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1.年轻人如何能一直准确预见未来的天气情况与发生的事件?;年轻人来自未来,他充满着对老人爱因斯坦的尊重,他不是预测而是回忆,在未来的时代,小提琴琴弦变粗是由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为质量。
2.人类不会再将原子弹用于战争,人类拥有未来。
3.时刻关心人类命运,比如年老了依然在反思自己物理成果可能对人类未来造成的毁灭性危害,获得未来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的信息后,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痴迷于物理领域,对量子物理有深刻认识;和蔼亲切,对年轻人的态度可以感受。
4.C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应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按照题干的要求和提示,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事件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求学生通读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原文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中的“是的,明天会下雨,但在您拉琴的时候不下∶后来还会下一天,您拉琴时也下,我会上来听;雨要一直要下到大后天上午十一点才会停"可得悬念为:年轻人如何能一直准确预见未来的天气情况与发生的事件
第二空,根据第⑩段中的‘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可知,年轻人来自未来,未来的人们充满了对爱因斯坦的尊重,不想他过于忧虑。根据第⑧段中的"他想起了年轻人神奇的预测能力,其实很简单,他不是在预测,是回忆”,第段中的"它变粗了,所增加的质量是由您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的"可知,他不是预测而是回忆,在未来的时代,小提琴琴弦变粗是由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为质量。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圆段中的“人类有未来"和第⑩段中的“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可知,老人从这个来自未来的年轻人口中得知,人类不会再将原子弹用于战争,人类拥有未来。所以他觉得自己可以真正的休息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中的"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可知,他时刻关心着人类的命运,年老人仍在反思自己的物理成果可能对人类未来造成的毁灭性危害。
根据"你带来的第二条信息呢"可知,当他得知人类在未来依然存在后,仍然问出了第二个问题,说明他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他关心人类命运的表现。
根据第②段中的"有两件事使他不安:一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他最近常常自言自语"可知,他痴迷于物理领域,对量子物理有深刻的认识。
根据第②段中的"“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可知,他和蔼可亲。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C.“《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赏析不当。本文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位来自未来的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想象与对未来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量子物理的思考。并没有“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
故答案为C。
七、(2023七下·南京期末)小林想借助散文进一步陶冶性情,请和他一起开启一段浪漫的散文之旅吧!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一、(2023七上·江阴期中)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 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 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 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 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 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 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 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 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 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 橘子? ”“我,我,别人给的…… ”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 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 年 04 月 19 日,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时 间 情 节 “我 ”的心理或反应
周日的清晨 前往郊外南山,发现橘林,嗅到淡淡余香 ⑴
初夏的某天 和小伙伴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满村子疯跑 ⑵
⑶ 帮父母采摘橘子,分享收获的喜悦 高兴(快乐)
一次放学回家时 ⑷ 心怦怦乱跳(紧张)
2.⑴品味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⑵请根据你的理解,为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做一个朗读设计,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从重音或停连的角度考虑)
3.怎样理解第⑧段划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为标题,暗示文章主旨,同时,“橘子花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二、(2023七上·贾汪期中)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地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地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追,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闻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 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田,还不舍得扔掉,依 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 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 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 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作者写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根据回忆中“我”的心理,完成下面填空。
10岁的“我”自负、好胜——20岁的“我” —— 30岁的“我”,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赏析加点词)
3.文章第 段作者为何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分别写出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
一、(2023七上·射阳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原来,每一朵花都独一无二
①搬家之后,我和一位教音乐的同事成了邻居。从此,每天早上六点,钢琴声准时从隔壁传来。乐声如水,仿佛柔声的呼唤,叫醒每个慵懒的清晨。
②琴是同事家的女儿弹的。她的女儿和我儿子同龄。当我家小儿忙着和同伴玩耍的时候,邻家小女逐渐练出了名堂,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露面。她家墙壁上光鲜的照片开始多起来,夸赞声也多起来。听得我心头痒痒,跟丈夫商量:让咱儿子也学弹琴吧。他同意了。
③丈夫的同意绝非心血来潮。儿子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电视里的动画片曲子,他听过几次,就能哼唱出来。幼儿园老师也夸他乐感好,学歌快。有一次,去邻居家串门,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儿子往琴凳上一坐,在同事的指点下,居然摁得有模有样。回来后,我趁热打铁地追问,乐意学琴吗?他说,乐意。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从此,每个周六下午孩子上一次钢琴课,其他时间每天练琴一小时。
④最初的日子里,儿子是雀跃的。每天的练习也非常积极。尤其上钢琴课之前,都要我早早地送他到老师家里去,哪怕排不上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眼巴巴地坐在沙发上等待,他也是兴高采烈的。
⑤然而,当新鲜感过去,逐渐地,儿子开始疏远他的音乐课本和琴。每次练习,总要想方设法磨叽半天。好不容易坐到琴凳上去了,却又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愣神,一会儿吃苹果,挨完一小时之后,冲出琴房的速度比百米赛跑还快。
⑥我素来不喜欢孩子做事半途而废,于是给他做思想工作:你看邻家的小姐姐,早晨六点起床弹琴一小时,天天风雨无阻,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你看,站在领奖台上的她多光荣,多幸福。身边有这样的榜样,你要努力啊,否则,你的天赋就被埋没了……
⑦儿子知道抱怨和消极抵抗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在一个执拗的母亲面前,除了选择接受,别无他法。接下来的一年里,儿子确实没再表现出明显的抱怨。练琴的时间一到,他就顺从地去弹。琴房里的他通常很沉默。虽说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完成,只是,逐渐地,我发现他的曲子里缺少一种东西。至于缺少什么,我一下子也说不出来。
⑧儿童节那天,学校里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我听了儿子班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他表现得十分积极,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领读课文的时候,连眸子里都有亮光。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他回头朝我笑了笑,脸蛋红扑扑的。看得出来,他把自己真正投入进去了——连旁边的家长也对他的表现默默点头,只是,今日的表情和眼神,是在弹琴课上我不曾见到的。
⑨终于明白他的曲子里缺少什么了。
⑩尽管我不希望孩子弹琴半途而废,但和丈夫商量之后,还是把他的钢琴课取消了。原因很简单:不想再用自己的执拗磨损一颗无辜的心。
新学期开始后,儿子自己做主报名参加了生物小组。每个周六下午,他最渴望做的事情就是让我陪他到乡下去。在那里,一只蚂蚁可以让他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下午,一棵干枯裸露的树干上的蝉蜕也能让他兴致勃勃地研究大半天。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正在我们的小院子里摆弄一只蜗牛。
“妈妈,上次我的观察日记又得了一个‘优’。这次,我要把观察蜗牛的日记写五个片段,老师说,写得好的可以投稿。”阳光下,儿子还有些稚气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笑。
其实,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希望今后的日子里,他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最终开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来。
1.本文围绕“儿子的幸福与快乐”写了三件事情。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内容。
第一件事:儿子在“我”的执拗下练琴,越来越没有兴趣。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句子中加点词语。
好不容易坐到琴凳上去了,却又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愣神,一会儿吃苹果,挨完一小时之后,冲出琴房的速度比百米赛跑还快。
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课堂上的他表现得十分积极,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领读课文的时候,连眸子里都有亮光。
3.请用重音(.)和停(ˇ)连(^)符号标注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脚本。(重音一处,停一处,连一处)(3分)
他依然能拥有些自由的喜好,爱着,兴奋着。
4.品味第 段画线句,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其实,真正的幸福,没有榜样。
二、(2023七上·射阳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春风暖
(丁立梅)
①春风是什么时候吹起来的?说不清。某天早晨,出门,迎面风来,少了冰凉,多了暖意。那风,似温柔的手掌,带了体温,抚在脸上,软软的。抚得人的心,很痒,恨不得生出藤蔓,向着远方,蔓延开去,长叶,开花。
②春风来了。春风暖。
③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醺。人家院墙上,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开始醒过来,身上爬满米粒般的绿。是蔷薇。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
④路边树上的鸟多。啁啾出一派的明媚。自从严禁打鸟,城里来了不少鸟,麻雀自不必说,成群结队的。我还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绒绒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小小的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自鸣得意得不行。
⑤卖花的出来了,拖着一拖车的“春天”。红的,白的,紫的,晃花人的眼。是瓜叶菊。是杜鹃,是三叶草。路人围过去,挑挑拣拣。很快,一人手里一盆“春天”,欢欢喜喜。
⑥也见一个男人,弯了腰,认认真真地在挑花。挑了一盆红的,再挑一盆紫的,放到他的车篓里。刚性里,多了许多温柔,惹人喜欢。想他,该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罢,对家人好,对朋友好,对这个世界好。
⑦桥头,那些挑夫——我曾在寒风中看到他们,瑟缩着身子,脸上挂着愁苦,等着顾客前来。他们身旁放一副担子,还有铁锹等工具,专门帮人家挑黄沙,挑水泥,或者,清理垃圾。这会儿,他们都敞着怀,歇在桥头,一任春风往怀里钻,脸上笑眯眯的。他们身后,一排柳,翠绿。
⑧看到柳,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剪刀,极形象。但我却以为,太犀利了,明晃晃的一把剪刀,“咔嚓”一下,什么就断了。与春风的温柔与体贴,离得太远。还是喜欢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面,用了一个“绿”字,仿佛带了颜色的手掌,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诗经》中有《采绿》篇章:“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说的是盼夫不归的女子,在春风里,心不在焉地采着一种叫绿的植物,采了半天,还握不到一把。我感兴趣的是,那种植物,它居然叫绿。春风一吹,花就开了,花色深绿。这种植物的汁液,可作染料。我想,若是春风也作染料,它的主打色,应该是绿罢。
⑨而在乡下,春风更像一个聪慧的丹青高手,泼墨挥毫,大气磅礴。一笔下去,麦子绿了。再一笔下去,菜花黄了。成波成浪。
⑩我的父亲母亲呢?春风里,他们脱下厚重的棉袄,换上轻便的衣裳。他们走过一片麦田,走过一片菜花地,衣袖上,沾着麦子的绿,菜花的黄。他们不看菜花,他们不以为菜花有什么看头,因为,他们日日与它相见,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里,浑然一体。他们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们说,天气暖起来了,该丢棉花种子了。春播秋收,是他们一生中,为之奋斗不懈的事。
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春风暖”中 “暖”的具体含义。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细细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
4.仔细品读下面的两段话,试从“写法上”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我还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绒绒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小小的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自鸣得意得不行。
【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选自朱自清《春》)
相同点:
不同点:
三、(2021七下·射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 +”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 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 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 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城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 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和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钢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第⑩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四、(2023七下·高新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孔子的泗水
李青松
① 水与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② 孔丘,因山得名。而山,则涵养了水源,也涵养了文脉。
③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言道出了孔子对山水的认识,对自然的感悟;也道出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④ 我在尼山脚下住过两个晚上,此处安静至极。在这里,我的举步投足,都是谨慎谦卑的,不敢有丝毫造次。徜徉于尼山水库岸边,凝望库中碧水,我不觉陷入久久的沉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孔子意味着什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与水是什么关系呢?
⑤ 何谓泗? 酒者,从水从四。泗水源于四泉。四泉涌作洒水源。哪四道泉呢?一曰趵突泉,二曰红石泉,三曰洗钵泉,四曰响水泉。此四泉全在陪尾山下。
⑥ 泗水县城往东50里,即是陪尾山了。陪尾山不过是个小丘。丘上立了一块石碑——“子在川上处“。”____________“就是指这里吗?答曰:”然“。孔子这句话,说的是时间若流水一般,汨汩流淌,奔腾不息。他告诫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年华。
⑦ 陪尾山是泗水发源地,陪尾之山,洒水出焉。那日,我与当地朋友察水脉,观流向,访闸口,辨碑文,考史料,在笔记本上录下这样一段文字:“陪尾之麓,泉布若林,或从地涌,或从旁溢,更玉敲金,滔滔不竭,蛟龙吐沫,五步成溪,百步成河,奔腾万里,终始天地。“
⑧ 再探,陪尾山阴面有湖,谓之“漏泽”,亦谓之“雷泽”。有文字记载,[A]此处春夏成湖,至秋,地窍自开,隆隆之,轰轰然,湖响如滚雷,三日后湖水漏酒。甚奇也。
⑨ 又探得,陪尾山下有一庙,即泉林寺。寺之左右,泉有数十,喷涌灌激,合而成流。河流经下城,有桥跨之,名曰“广桥”。桥之南,有泉二十一眼,北流入泗。桥之西北,有泉十三,而南流入酒。“那条河叫什么?”站在下桥上,我指着远方泛着亮光、蜿蜒流入泗河的那条河问道。“那就是洙水呀!”当地朋友平静地说。“洙泗洙泗,原来洙水就在这里呀!”我一下兴奋起来。
⑩洙二水异源而同流,流着流着,忽地一下分开,分开之后左旋右转,又缠缠绵绵地合在一起,如此,从东往西,反反复复,合焉分焉,分焉合焉。[B]沐水流至曲阜,径从孔子墓前而过,可泗水呢,在此颇费心思,闪身腾抓绕共背后而行。所谓“圣人门前倒流水”,即是指洙水和洒水在此处的流向吧。
为什么叫“洙”而不叫“泗洙”呢?望着二河的流向,我顿悟了:流经圣地曲阜时,洙水在南,泗水在北。就流向而言,南在左,北在右,排位次序当然是先左后右,故曰“洙泗”,而非“泗洙”。尽管流过孔林之后,洙水与泗水聚而合之,总谓之洒水。
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泗水流域是“圣源”之地,儒家圣人,包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圣柳下惠以及仲子等诸多儒家先贤都出生在泗水流域。据说,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就有六十人是生长和活动于泗水流域。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
春秋时期,孔子在“沐泗之间”讲学授徒,周游列国,后人遂以“洙”“代指儒家学说。泗水流域产生了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儒家文化,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根溯源,文脉流长,绵延不绝。故此,泗水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河”。
是的,这是孔子的洒水,这是先贤们的洒水,这是泗人的洒水。
这是我们的泗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游记,除了游踪线索外,还有了一条情感线索,请你梳理出来。
2.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⑥ 节画线处填写《论语》中恰当的名句。
3.文章画线处表达各有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作一分析。
4.有人认为第 段单独成段没有意义,应该放在第 段后;也有人认为第 段独立成段别有意味,你怎么看?
5.文章第 节称:“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结合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五、(2023七下·高新期末)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 ,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学者推测,早期测影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直木杆或者笔直的腿骨,如《周髀算经》中,称表为“周髀”,而“解”在《说文解字》中记为“股也,从骨卑声”。换句话说,“髀”的原意便是股骨,虽然测影工具材质变化,“周髀”越来越精关,不再使用股骨,可这段记忆依然被保留在名称中。
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当他们将两至日正午日影描绘在地面上时,就会发现两天的日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进一步观测,就会发现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也同在一条直线上,且正好与两至日正午日影所在的直线相垂直,当古人将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十字”,而这个“十字”正好又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方”。进一步,古人又在四方的基础上,以每两方之间的平分线再做一个倾斜的“十字”,即确定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在“四方”和“四维”确定后,古人再将正斜两个图案重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八角星图案。在凌家滩玉板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角星纹外那一圈长锥形纹饰,其形状与表相似,可以作为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佐证。如此来看,通过测影,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确定了历法的框架,也同时获得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进一步将5000多年前确定的“四方”“四维”体系加以切割,最终确定了二十四个分布均匀首尾相连的日期,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
材料二: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偶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骨肉所浸,生邓林。
(摘编自《列子·汤问》)
材料三:
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杆制作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B.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依据是八角星纹外长锥形纹饰的形状与表相似。
C.两至日正午日影与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所在直线相垂直。
D.“四方”“思维”的确定,让古人获得了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
2.有人说夸父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请你从材料一、二中寻找相关的理由。
3.根据相关材料,选出材料三中序号所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 )
A.① 冬至② 夏至③ 表④ 圭 B.① 夏至② 冬至③ 表④ 圭
C.① 冬至② 夏至③ 圭④ 表 D.① 夏至② 冬至③ 圭④ 表
4.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请结合材料一举例阐述你对此看法的理解。
六、(2023七下·南京期末)充满神奇想象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小林和小蕾的目光,请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感受小说的魅力!
信使
刘慈欣
这些天老人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他想用窗帘和音乐把自己同外部世界隔开,但做不到。
有两件事使他不安:一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他最近常常自言自语。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
老人是昨天才发现楼下的那人在听他的音乐。是个年轻人,穿着现在很流行的尼龙夹克。
后来的三天,每当老人在傍晚开始拉琴时,那人总是准时到来,静静地站在普林斯顿渐渐消失的晚霞中。
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下起雨来。老人放下提琴,迈着不灵便的步子走下楼,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老人转身走回去,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年轻人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象被那乐声牵着魂一样。对于如此迷恋于自己琴声的这个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回旋曲》,拉得常常走调。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但年轻人在静静地听着。时间过得似乎比往常快,又到九点了。老人停下了琴,想起了那个年轻人,抬头见他正向自己鞠躬、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哦,你明天还是上来听吧。”老人说。
“不,明天我还在下面听。”
“明天好像还会下雨、这是连阴天。”
“是的,明天会下雨,但在您拉琴的时候不下:后来还会下一天,您拉琴时也下,我会上来听;雨要一直要下到大后天上午十一点才会停。”
老人笑了,觉得年轻人很幽默,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他突然预感到这未必是幽默。
以后的天气精确地证实着年轻人的预言:第二天晚上没雨,他在楼下听琴;第三天外面下雨,他上来听;普林斯顿的雨准确地在第四天的上午十一点停了。
这天晚上,年轻人来到老人房间,拿着一把小提琴。他没说什么,用双手把琴递给老人。
“这是借给您的,过一段时间您再还给我。对不起教授,我只能借给您。”
老人接过琴来,这是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提琴,没有弦!再仔细一看,弦是有的,但是极细,如蛛丝一般。老人不敢把手指按到弦上,那蛛丝似乎一口气就可吹断。他抬头看了看年轻人,后者微笑着向他点点头。
老人拉起了《回旋曲》,立刻把自己溶入了无边的宇宙。他看到光波在太空中行进,慢得像晨风吹动的薄雾;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之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老人被那把小提琴迷住了,每天都拉琴到深夜。这样过了十多天,老人的琴突然拉得少了起来,而且有时又拉起了他原来那把旧提琴。这是因为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忧虑,怕过多的演奏会磨断那蛛丝般的弦。但那把琴所发出的声音的魔力让他无法抗拒,特别是想到年轻人在某一天还会来要回那把琴,他又像开始时那样整夜地拉那把琴了。每天深夜,当他依依不舍地停止演奏时,总要细细地察看琴弦,琴弦丝毫没有磨损的痕迹,它的表面如宝石一样光滑晶莹,在黑暗中,它还会发出蓝色的荧光。
这天入睡前,老人像往常那样最后看了看那把琴,突然发现琴弦有些异样。他拿起放大镜仔细察看,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琴弦越磨越粗。
第二天晚上,当老人刚把弓放到琴弦上时,年轻人突然出现了。
“你来要琴吗?”老人不安地问。
年轻人点点头。
“哦……如果能把它送给我的话……”
“绝对不行,真对不起教授,绝对不行。我不能在现在留下任何东西。”
老人沉思起来,他有些明白了。双手托起那把琴,他问:“那么这个,不是现在的东西了?”年轻人点点头。老人现在明白了更多的事。他想起了年轻人神奇的预测能力,其实很简单,他不是在预测,是回忆。
“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那么你给我带来什么呢,这把琴吗?”
“不是的,这把琴只是一个证明,证明我来自未来。”
怎么证明呢?”
“在您的时代,人们能够把质量转化为能量:原子弹,还有很快将出现的核聚变炸弹.在我们的时代,已可以把能量转化成质量。您看,”他指着那把提琴的琴弦,“它变粗了,所增加的质量是由您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的。”
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两条信息。”
“那么第一条是—-—”
“人类有未来。”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孩子,见到你我就应该知道这一点的。”
“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
年轻人拿起了那把他要收回的小提琴:“我该走了,为了听您的音乐,我已耽误了很多行程。”
“你带来的第二条信息呢﹖”
年轻人已拉开房门,他转过身来微笑着,似乎带着歉意:“教授,上帝确实掷骰子。”
老人从窗口看着年轻人来到楼下,已是深夜,街上没什么人。年轻人开始脱下衣服,他也不想带走这个时代的东西。几秒钟后,他就消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之中。
爱因斯坦默默站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身,又拿起了他那把旧小提琴。
(选自《科幻大王》2001年第11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内容,从“悬念→结局”的角度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流程图。
悬念1:老人为什么心绪很不好,甚至连窗帘和音乐都不能把他同外部隔开? 结局:两件事使他不安: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和原子弹将毁灭人类。 悬念2:年轻人为什么痴迷于老人的琴声? 结局: ②
悬念3:①
悬念4年轻人送给老人的琴为何如此特殊?
2.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老人觉得“他可以真正休息了”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中的小提琴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旧小提琴与来自未来的新的小提琴之分,通过描绘老人拉起旧小提琴的困惑,年轻人借予的未来小提琴的奇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没有选取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的重要贡献,而是选取量子理论和原子弹使他不安,通过拉琴和信使之间的交往来展开叙述,从中显示出独具慧眼的选材能力。
C.刘慈欣的笔触常常呈现诗意,使他的科幻作品富有浪漫色彩。《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让读者读来心生敬畏之心。
D.小说最后结束时才点出这位老人就是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故事在读者惊讶之时戛然而止,悬念的使用,让作品充满奇异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七、(2023七下·南京期末)小林想借助散文进一步陶冶性情,请和他一起开启一段浪漫的散文之旅吧!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小林发现作者的心境随着事情发展发生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件 ① 借琴回店 ③ 互相道别
对比一:心情 一点欣喜 ② 温暖、有趣味 ④
2.请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本文语言不赋色彩,不事渲染,开篇寥寥几笔,便简洁地勾勒了一幅淡雅质朴的,由山雨、小庙、茶店组成的烟雨中的画卷。
B.文中写胡琴的内容,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胡琴轻便、价格低廉、发音可听的特点。
C.文章写我和两个女孩在山中避雨的经历、感受,引用诗文,间用文言词语,语言清淡雅致,便于把婉转曲折的事情叙述清楚。
D.文章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批判了两个女孩遇雨即怨的心态,后文的转变突出了音乐能让人在烦闷的环境中感到快乐。
4.根据以上探究,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你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链接材料:
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
——《礼记·乐记》
释义: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
八、(2023八上·东台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____
①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回老家,这似乎已形成习惯。在乡间,和妈妈一起散步,看到农家奶奶忙碌捡拾鸡蛋的身影,我便想起了外婆。
②外婆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可是她从来不吃鸡蛋,是天生不爱吃,她说见到鸡蛋就没胃口。
③妈妈跟外婆说过很多次,超市有的是鸡蛋,价钱也不贵,养鸡每天都要侍弄,既辛苦又麻烦,图什么呢?妈妈劝她赶紧把鸡棚拆了,别费劲养鸡了。就这个鸡棚,都是外婆亲自上阵,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外婆哪听妈妈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草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
④外婆说:“超市的鸡蛋能跟我养的鸡下的蛋比吗?我给鸡吃的都是菜园里自家种的菜,是纯天然的饲料,这样鸡下出来的就是真正绿色有机的草鸡蛋,不仅好吃,营养也丰富!”外婆的话把我逗乐了,妈妈也笑着对她说:“老妈,你真厉害,连‘绿色’‘有机’这样的词儿都知道,不简单啊!”结果是妈妈年年说,外婆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草鸡蛋可吃了。
⑤冬天冷的时候,母鸡下蛋就少了。为了提高产蛋量,连插个电座都有些心悸的外婆,居然在鸡棚里拉上电线,还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能吃到草鸡蛋。
⑥依然记得那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外婆,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外婆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A)外婆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对我们说:“你们每次回来都着急忙慌的,沾沾屁股就走。再呆会儿吧,陪我说说话儿。”我们便又坐下来,陪外婆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⑦跟外婆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妈妈疑惑地问外婆:“你这进进出出的,忙活啥呢?”外婆笑着对妈妈说:“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
⑧我们被外婆逗得哈哈大笑。这鸡下蛋也不是着急的事儿呀,再说已经有这么多蛋了,不在乎那一个。外婆却紧盯着那只鸡,精神高度集中。我开玩笑说:“外婆,你既然这么着急,干脆把鸡杀了,把鸡蛋拿出来得了。”爸爸笑着补了一句:“这真成了杀鸡取卵了。”外婆非常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可是一只高产量的鸡呢。”过了一会儿,外婆又出去了一趟,看着她回来时的表情我就知道,鸡蛋还是没下出来。妈妈对外婆说:“妈,我下午还有事,我们先回去了,下次拿着也是一样。”外婆只好答应。
⑨爸爸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外婆。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们到胡同口的。爸爸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外婆快步追来。(B)“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外婆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接过外婆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
⑩我们把外婆给的草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外婆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外婆去年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每次吃鸡蛋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阵踏实和温暖。
1.第③段写外婆“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草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下文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外婆的“固执”?请简要概括。
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
②画线B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
3.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4.下面三个标题,你觉得哪个作为本文的标题最合适?并说明理由。
A.草鸡蛋
B.外婆“等蛋”
C.外婆的草鸡蛋
5.语文老师想把这篇文章作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结合下面的“单元导读”“单元目录”,从内容和主题两方面探究老师这样安排的原因。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本单元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或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藤野先生》/鲁迅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 《美丽的颜色》/艾芙 居里
九、(2023八上·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母亲的骄傲
陈玉福
① 离着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儿子拍着已经冻得如铁板的简易塑料车棚叫停。积雪的道边,女人蹬的三轮车滑行两米才刹住。
② “咋了?马上就到学校门口了。”女人扭头大声问,却见十岁的儿子早揭开塑料跳了下来。
③ “没啥,别人家都是小车,我们家是三轮车,我怕丢人。”儿子颇有怨气的话语令女人一怔。
④ 目送差不多已和自己等高的儿子过了斑马线,淹没在一队学生当中,女人半露在毛围巾后的嘴角宽容地咧了一咧。
⑤ “傻小子。”女人下车,眼睫毛上挂着的冰凌如一帘水晶。
⑥ 车子陷在积雪里,掉头很有些费劲,女人手脚并用,身子弓成了一只硕大的虾。正要再努把力,三轮猛地一轻顺利找到了方向。女人回头道谢,看到对方的面孔却不禁郝然。
⑦ 出手帮忙的男人并不陌生,菜市场里摆摊的人基本都靠他供菜,有钱还能吃苦,是个让人竖大拇指称道的可靠人,也是被她拒绝了多次不肯答应再婚的男人。
⑧ “我说让你买辆车接送孩子也少受点罪,你就是舍不得。”男人热络依旧,关切依旧。
⑨ 女人垂了眼皮,跨上自己的小三轮,淡淡回他:“谢谢你。我不怕苦,只想攒钱给儿子上大学用。”
⑩“我们可以一起……”男人说得真诚。可女人已经蹬着车子冲进了风雪中,他的汽车堵了路,正有人打着尖锐的喇叭催促让道,他只得悻悻转身。
“傻女人。”男人自言自语,无可奈何中略有抱怨。
寒来暑往,女人眼看着男人带了年轻的老婆来市场;眼看着儿子上中学,如愿考上大学;眼看着载了儿子的列车驶向远方,呼啸而去……她从车站明镜般的玻璃大门上审视自己,手指抚过细纹纵横松弛的脸皮,一贯包容地咧了咧嘴角,满足便充斥了整个肺腑。
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对玻璃门上的那个影子说。然后,透过玻璃反光中形形色色的那些人影,她想起了那个决绝离去的、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人。抛妻弃子的男人,这辈子她都不想再见,那才是她这辈子最大的耻辱。离开山村带儿子出来打工时,她就暗暗打定了主意,别人问起“丈夫”时,她宁可说死了,也绝不告诉人家他们母子是被抛弃的。因为她怕儿子长大了被人看不起,觉得丢人。
儿子读大学三年,品学兼优是女人最骄傲的事情。只是,刚买完手机又要电脑,她手头还没有足够的钱,只能电话里告诉儿子再等两个月,还想问问儿子吃得好不好,电话那头习惯性地又是一阵忙音。儿子课业重要,她安慰自己。于是,一次次电话打过去无人接听,或者被拒接,她都带着深深的骄傲咧嘴一笑,从不敢说如何想念儿子,也不敢多打电话,怕影响他学习,也怕影响儿子谈恋爱。呵,好想知道儿子交的女朋友长什么样,叫什么,脾气好不好?
可是,等她再次见到比自己眼珠子还重要的儿子时,却是在外地看守所的铁门里。儿子借了高利贷买电脑,从此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半年时间十多万压得他与追债人起了纷争,失手打伤了对方而锒铛入狱。
隔着坚如壁垒的铁窗,儿子年轻的脸上写满懊悔,“妈,对不起,我给你丢人了。”
女人眨了眨早先哭得干涩的眼睛,咧嘴轻笑,“傻小子,丢人怕什么?咱慢慢找回来就是。
儿子怔了怔,瞬间泪如雨下。
(选自《文艺报》2023 年6月14日)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孩子跳下三轮车时的言行,母亲非常宽容并理解。
B.女人拒绝送菜男人的示好,是因为她不想拖累男人。
C.女人始终都认为对孩子的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D.女人“身子弓成了一只硕大的虾”,说明拉车很费气力。
2.文中的母亲生活饱受辛苦,请你结合全文内容逐条概括。
3.供菜男人称女人为“傻女人”,结合相关内容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
4.文章结尾,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怔了怔”。请你揣摩儿子当时的心理活动?
5.作者将本文的题目命名为《丢人》,发表时编辑改名为《母亲的骄傲》,你觉得哪个题目好?说一说你的理由。
十、(2023八上·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今天,你 City walk(城市漫步)了吗?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某社交平台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用户总计 Walk 了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8 圈。 City walk 多次荣登“热搜”的背后,是火热的新型文化消费。年轻一代通过参与新文化消费,在满足审美表达、个性彰显、扩大社交等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City walk 发源于英国伦敦,指的是在专业领队带领下,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精心设计的城市旅游路线上,以旅游视角探索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感受城市温度与厚度,对城市产生新的理解。
诉诸我国当下的社交媒体,年轻人在城市漫游的基础上加上不少社交元素,强调的是不设限、随心所欲、慢节奏的沉浸式体验,在漫步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古韵和鲜活生命力。与传统旅游打卡景点相比, City walk 没有特定目标,一两个小时可以、半天一天也可以,渴了就喝水,饿了就近吃饭。想深度游的 City walker 还可以报带研学性质的主题团,此类团对“导赏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有时甚至需要邀请专家学者、历史博主来担任导游。
——《人民日报》2023.7.21
材料二:
无数名人留下了和散步有关的轶事佳话。康德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地出门散步;勃拉姆斯说:“要提高琴艺,你必须持续地在森林中散步”;张益唐在朋友家后院散步时,想到了论证数学界难题“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点……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次悠闲的漫步,可以放松头脑,消解压力,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活力。
在城市中漫步,可以观察春日的新芽,夏日的鸣虫,秋日的余晖,冬日的初雪;可以感受白天的车水马龙、生机活力,夜间的凉风习习、万籁俱寂;可以享受一个人独行的惬意,也可以享受亲人朋友陪伴的温暖。有时,散步者像探险家,用脚步从容丈量城市,在街巷中探索不为人知的宝藏;有时,散步者像画家,用双眼细致观察城市,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一笔一画,巨细无遗。
以城市道路、店铺、植物等街景为观察对象的“散步观察学”,开辟了解城市的新视角,对城市建设者们挖掘城市风格、展现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城市里,公园、绿道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完善了,散步更方便;原来刺鼻的污水沟变身清澈小溪,原来污浊的空气变得清新,城市污染少了,散步更舒心。
对于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在繁忙的工作、拥挤的通勤之余,抽出时间、打起精神去散步,多少有些奢侈;家人不在身边,朋友散布天涯,一个人散步,偶尔也会有点孤寂。此前,“怀民亦未寝”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仍有好友无条件的支持陪伴,仍能保持闲适平和的心境。何时不能走走?何处不能走走?重要的是一起漫步的人,和愿意漫步的心情。
——《中国青年报》2023.5.29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社交平台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今年“City walk”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三十倍,用户总计 Walk 了约32万公里。
B.源于伦敦的London walk须邀请专家学者和历史博主任领队,而中国的城市漫步强调慢节奏、无目标的治愈感和松弛感。
C.中学生学习生活繁忙,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去散步,但只要有愿意漫步的心情,便会发现“诗与远方”在身边。
D.许多城市里公园绿道越来越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污染不断减少,完全得益于“散步观察学”的出现。
2.请仿照“特种兵式旅游”的百度词条,结合材料一,为“City walk”创建一个准确、全面、精炼的词条(不超过80字)。
特种兵式旅游:年轻游客中兴起的一种新的高强度的旅游方式,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3.网上有一咨询帖:“City walk 有什么意义吗?”有网友回复:“就是无聊时去压马路、遛弯,”没啥意思。“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回复网友评价,表达你的看法。
十一、(2023八上·仪征月考)现代文阅读
父爱从不张扬
曾祥伍
①15岁那年,我正读初三,父亲在一次矿难中走了,整个家立即像天塌了下来一样,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②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母亲带着一个男人来到家里。第一次见面,母亲让我叫他做“爸”,我把脸扭向一边,母亲给了我一巴掌。他赶紧拉住母亲,说:“孩子不懂事,别为难他。”
③我赌气跑出家门,一个人在村旁的田野里游荡。乡间的风吹模糊了我的眼,村头的水车吱吱地转着,搅碎了原本的宁静。天渐渐黑了下来,我有些害怕了。想回家吧,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正在胡思乱想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仔细一看,正是那个我不愿意叫作“爸”的人。他轻轻地说了句“回家吧”。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好在天黑他看不见。
④过了段时间,学校举办运动会,要求统一穿运动服。我知道家里的困难,但我还是犹犹豫豫地跟母亲说了。当我看到母亲为难的眼神时,立即就后悔了。“没有就没有吧,没关系的。”我忙安慰母亲。这时,我看到他在一边不说话,闷着头在抽烟,俨然一个局外人。
⑤可是,当我又一个周末回到家时,一套“双星”牌运动服出现在眼前,我喜不自禁地试穿起来。晚上母亲告诉我说,那是他砍了10担柴挑进城去卖换回来的钱。我心里一动,从村里进城有近30里路程,每次要从山上砍了柴又挑着步行进城去卖,该是怎样的艰辛!
⑥一个周末,我禁不住嘴馋,偷摘别人家梨时被主人撞个正着。主人的外号叫王二麻子,一脸的横肉。他说:“今天我不打你也不骂你,你只要给我跪下,叫一声‘爷爷’,就放你走。”我心里十分不情愿,但迫于王二麻子的凶恶,战战兢兢地跪了下去。正在这时,他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把将我拽起来,对着王二麻子大吼道:“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一时间显得不知所措。
⑦回到家里,他的气还没消,又教训我道:“别人让你下跪你就跪?没出息!”看着他气得变了形的脸,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老实巴交、胆小懦弱、我不愿叫“爸”的人。
⑧距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拼命地学习。或许是因为紧张加上营养不足,一天我突然昏倒在教室里。当我苏醒过来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坐在床边的他。见我醒了,他长舒了一口气。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地问:“好些了吗”?那声音好似一股清泉,缓缓地淌过我的心田。
⑨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爸”。我原以为第一次叫他肯定很拗口,没想到却十分自然。他也愣了一下,忙乱中应了一声。接着,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⑩此后,我一路顺风顺水,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在城里安了家。一切都安顿下来后,我想把他和母亲接到城里来住,他总是不同意,说乡下挺好,自在,我有这番心意,他知足了。其实,我知道是因为我们刚买了房,欠着一大笔债呢!
父爱就像冰箱里的灯,如果不打开门,你永远不知道它是随时为你亮着的。
1.文中写了四件让“我”心有所动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三件事。
①
②父亲砍柴挣钱,为“我”买运动服。
③
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诸多生活小事,展现“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由抵触到接纳的全过程。
B.第③段中“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这里的“执拗”可理解为“任性”。
C.文中第⑥段说“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突出父亲也有性情暴躁的一面,使文中父亲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D.父亲不肯搬到城里来住其实不是因为乡下生活“挺好,自在”,主要是他体谅“我”,不想增加“我”的负担。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文章的最后一段很精彩,请作简要赏析。
4.第⑨段画线句两次写到了“流泪”,分别品味其原因及蕴含的感情。
十二、(2023八上·仪征月考)实用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里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 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指标 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进步MS 欧洲ATV 日本HTV 美国天鹅座 中国天舟一号
发射质量/t 7.2 20.75 16.5 7.5 13.5
上行能力/t 2.25 7.67 6 3.5 6.5
上行货重比 0.31 0.37 0.36 0.46 0.48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日前,我国己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十三、(2023八下·建邺期末)现代文阅读
时事直播间
今天,陈老师邀请小王一起参加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在校广播台开展主题为“虚拟与真实”的时事播报。2023年是元宇宙元年,是元宇宙从概念走向流行的年份,一起来看看有关材料并积极参与活动吧。
材料一:元宇宙概念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做“元宇宙”。现指在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形成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生活形态。
元宇宙的主要核心技术:(一)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技术可提供沉浸式体验。比如当别人跟你说他的家乡有多美,你只能在脑海中想象,没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VR和AR就能把这个感觉带给你。(二)数字孪生,即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三)区块链来搭建经济体系。大部分人在网络游戏里都是花钱,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对整个现实社会模拟程度的加强,我们在元宇宙当中可能不仅是花钱,而且有可能赚钱。
首先利用数字孪生,把清华大学的现实世界完全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包括每一栋楼,也包括现在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和历史上的知名的校友师生。
第二步,让虚拟世界里面的人运转起来,你自己的虚拟分身,可以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去看书,身边坐着20岁的林徽因,20岁的钱学森,你可以跟他们聊天、合影。这个合影意味着你们有第二步的动作——虚拟原生。
第三步,你在虚拟世界里跟钱学森合了影,你觉得还不过瘾,把合影发到你的朋友圈,这叫虚实融生。
你想在现实世界碰到钱学森就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20岁钱学森的高仿人机器人就坐在那里看书,你过去跟他聊天。这个机器人和虚拟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引擎来进行支撑,这样就形成了第四步虚实联动。
材料二:
虚拟现实补偿论 人在现实世界所缺失的,将努力在虚拟世界进行补偿;在有可能的时候,他会在现实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中的补偿。 现实世界是唯一的,它只能“是其所是”,但意义只有在比较中才浮现,“只活一次等于没活”。而虚构世界可以“是其所不是”,从而挖掘出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虚构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昆德拉)
古代 文学、绘画、戏剧 绘声绘色
近代 电影 视听造梦
现代 VR 如临其境
未来 元宇宙 生活其中
(节选自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有人把元宇宙吹捧为人类的未来,显然言过其实了。元宇宙起于游戏,肯定会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世界交互、虚拟世界学习、虚拟世界工作等形态,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元宇宙需要人在现实世界里形成基本的意识、语言能力和价值判断,才能在这个人造的数字世界里畅游。
因此,我们也应该提前思考元宇宙可能给学习带来的困扰。元宇宙实际上是人类意识的数字化,并非世界本身,有些人可能是元宇宙的王者,但在现实世界里有可能一塌糊涂。因此,学习应该是通过元宇宙来促进人在现实世界里的智慧和尊严,而不是相反。过度地沉浸在元宇宙世界里,不仅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更会对人的意识世界产生反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对大脑基础连接产生严重影响。
(选自《学习强国·教育家杂志》,有删改)
1.读完上述材料,你认为下列哪些项运用元宇宙技术是可能做到的( )。(多选题)
A.身临其境地登上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再发个朋友圈。
B.品尝南京小笼包,感受其美味。
C.参与庄子、惠子的论辩并和他们合影。
D.在其中阅读《经典常谈》、工作并赚钱。
2.小王对“数字孪生”这个概念不理解,陈老师决定在【材料一】划线句后加上“比如阿凡达是通过人的灵魂进入到某个躯体来控制一个生物,从而实现你的分身,他的实体化”这句话,你觉得这样能帮助小语理解“数字孪生”这个概念吗?为什么?
3.提问环节,小王朗诵了《最后一次讲演》选段,请教同学:假如有条件的话,如何利用元宇宙技术回到最后一次讲演的现场去支持闻一多先生?请你支招。
【链接】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校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节选自《最后一次讲演》)
4.讨论环节,暑假即将来临,陈老师的两位学生发出如下声音:
学生1:人只能活一次,你看,专家都说了,现实世界缺失的,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补偿,这个假期我要好好补偿,多去网络世界里畅游。
学生2:不错,还读什么书呀!“保尔”已死,我要首选各种游戏场的VR体验,迈入元宇宙时代,沉睡自我。
请你写一段即席演讲稿,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和具体情节,呼吁同学们更多地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不能迷失于虚拟世界里。字数150字左右。
十四、(2023八下·建邺期末)现代文阅读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在明孝陵漫步,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翻开中国历史,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政权中心作为一国之都,就像花开花落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怅然若失。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文人墨客读它,江湖奇人也在读它,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尊贵的气息,却不能预先识破它悲剧的心跳。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这一类人不爱繁华喧闹也不爱沉闷闭塞,无法拥有自己的花园但希望不远处便有风景如画的去处;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强干,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详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革命与奋斗过后,南京城总是显得很休闲的样子,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四季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午后小憩过后,在南京的街巷里,一些奇怪的烤炉开始在街角生火冒烟。无数的小店主与鸭子展开了遍布全城的战役,他们用铁钩子把一只只光鸭放进炉火之中,到了下午,几乎每条街巷都能闻见烤鸭的香味,黄昏时分,当骑车下班的家庭主妇们在回家途中顺便准备一家的晚餐,那些油光光的烤鸭和先期制好的盐水鸭以及鸭肫、鸭头、鸭脚之类的,一个庞大的鸭家族已经在各家熟食店的橱窗里恭候她们的挑选了。不知道南京人一年要吃掉多少鸭子,还有鹅。
⑧我从来无意去探究其中的起源,但无意中读到一个意大利人的小说,写一个没落潦倒的贵族家庭设宴招待一个贵宾,主人所想到的第一道菜便是鸭肉,我不禁会意地笑了,看来鸭子成为这个城市的朋友不是偶然的,勉强也好,自然也好,食物里面确实是可以拉出一条文化的线索的。
⑨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趋于雷同,但有时候一只鸭子也能提醒你,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⑩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过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读城》,有删减)
1.梳理作者的城市发现之旅,完成下列图表。
2.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括号内的问题作答。
①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尊贵的气息,却不能预先识破它悲剧的心跳。(“尊贵的气息”和“悲剧的心跳”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②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过平淡而绚烂的生活。(简要阐述你对“无怨无悔”一词的理解。)
3.联系全文,推测本文适合放在以下哪个IP板块,并写出推断理由。
风俗IP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习俗风尚,能发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游记IP 在这里,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遇见城市风光、人文胜迹和形形色色的人,丰富见闻,理解作者的情思。
4.《读城》序言中说:“作家,是人文城市的知己,是城市中生活土壤的耕耘者与探索者。”这句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苏童与南京的关系。小王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者之间的三种关系,请你结合本文为他解惑。
十五、(2023八下·广陵期末)读万物藏至言
前方高沧海
①游人如织。
②槐花村的指示牌从很远的地方就有,无论从哪个方向来,总有一双热情洋溢的手在拐弯处指明方向,它挂在路灯杆上,不断地提示着,前方二十公里,前方十公里,前方一公里,前方二百米。
③老爹打量一下天空,晴朗明净。
④有个男人扛了相机,他躺下,他蹲着,他半仰着上身,他站起来,镜头中老爹家的槐花,时而如一挂瀑布飞流而下,时而在太阳的光芒里隐藏全身,只留一个花瓣镶着金边,晶莹剔透。男人不尽兴,他攀上老爹家的树,树顶像一座座开满花朵的小山丘,从身边绵延而去,直到白雾缭缭绕绕的远处。男人张开胳膊,长长地喊一声:啊——
⑤老爹说,你快下来,快下来,惊了花。
⑥老爹张开手,像要接住落花一般,他果真就接到了几片零零碎碎飘落下来的花。老爹突然感到气愤,他对男人说,你走!
⑦男人很不解,不就是掉了几瓣花嘛,这满树的花!但他还是背上相机走了。
⑧眼看着男人摇摇摆摆真的走了,老爹一阵怅然。想好的呢,请这个男人拍一拍自己坐在槐树下或者站在槐树下的样子。一棵棵槐树上的花朵,像一串串小灯笼,就连树下的鸡窝鸭巢和吃饭木桌也都像开了花。现成的槐花蜜酒,现成的下酒菜,青皮鸭蛋,小葱配上嫩豆腐,槐花树下请这个男人对酌,自然而然就如槐树开花,涓涓而来。而此刻,他竟赶男人走了。
⑨老爹长叹一声。
⑩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老爹站在前方二百米的指示牌下,他似乎看到,儿子正从城里出发,前方五十公里,前方二十公里,前方一公里,前方二百米,儿子站在他面前说,爹。
老爹抹抹脸,天空暗淡了许多,有些灰色的云块浩浩荡荡地压过来,平地上旋起来一股黄风,刮得老爹眯起眼。老爹心中一阵绝望,槐花花期,风吹花,雨打花,风雨过后,花期也就到了尾声。而城里的儿子,他还没来。
灰色的云过去了,黄色的风顺着村庄的大路跑远了。也就是一袋烟的工夫,天空重现清澄,老爹长吁一口气,还好,还好,风雨只是路过。
天一直晴着,老爹的心却总是提着。按以往,立夏之前,一定会来一场风雨,立夏的风雨正在来的路上,前方二百公里,前方一百公里,前方五十公里,老爹隐隐地焦躁。
城里的儿子终于在风雨之前来了。他带着一大家子人涌到老爹家门口时,老爹还以为又来了一拨游客。亲家公亲家婆也跟着来了,他们握着老爹的手说,槐花村,好,好!亲家婆像诗人一样说,槐花村值得来一次再来一次,是个可以来很多次的地方。
老爹带领他们游览槐花村,他特意绕到田木大家,槐花村的槐树都开白花,田木大不知在哪淘来一棵开红花的槐树。有人悄悄掳走了大半棵树上的花瓣,田老头卡腰守在槐树下,一脸怒气,看见老爹他也不愿理了。
老爹邀请亲家用餐,亲家婆说,孩子们忙,明年再来聚。亲家公邀请老爹也要及早去城里做客一回才好,城里虽没有槐花,但城里有牡丹花园,有郁金香花展,不比乡下的槐花差。
儿子走了,儿子只是在进家时喊了他一声爸,走时又说了声,爸,别送了,回吧。
老爹心里酸溜溜的,龟儿子叫亲家公爸爸,比喊他爸顺溜多了。
谷雨两周后,立夏的风雨来临。
风雨敲窗,老爹饮下几盅去年酿的槐花蜜酒。最好的花期儿子看到了,亲家看到了,风来何妨,雨来又何妨?他数算着日子,这是五月,然后是六月、七月,前方……到明年的槐花节还将是整整一年,他叹口气,翻一个身沉沉睡去,枕上隐约一片风雨一片簌簌落花声。
1.阅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事件,梳理情感线索。
事件 老爹的情感
男游客攀树照相惊了槐花 ①
② 怅然长叹
风雨将至,儿子还没来 ③
④ 心里酸溜溜的
2.请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一棵棵槐树上的花朵,像一串串小灯笼,就连树下的鸡窝鸭巢和吃饭木桌也都像开了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天一直晴着,老爹的心却总是提着。(加点的字表现了老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文为什么以”前方”为题?结合文中画双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十六、(2023八下·广陵期末)班级举行以”短视频之我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作为演讲素材,请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没事”刷一刷”、闲时”看一看”、随手”拍一拍” ……短视频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何以令人沉迷?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所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其次,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再者,短视频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另外,短视频内容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借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短视频覆盖人群广,获取门槛低,其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拓展着青少年的视野,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兴趣和知识的大门。青少年群体还可在短视频的浸润与比较中获得审美发展,在欣赏与参与中获得艺术发展,找到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短视频又以其原创、新颖、丰富和鲜活的形式,讲述人们喜闻乐见的平民化的小故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信息载体。
(根据《光明时评》、”人民智库”官方账号材料编写)
材料二:
刷短视频和嗑瓜子、打游戏一样,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和短视频相反,学习、看书这些行为,锻炼的是人的延迟满足能力。一旦孩子习惯了即时满足、不用思考就能获取信息的短视频,就很难再看进那些动辄几十万字的必读书目、艰深小说,也懒于思考课本中鲁迅的那些思想感情和中心内涵。
大脑神经在经过有趣的短视频反复刺激之后,就会想要一直延续这种”快乐”,多巴胺驱动欲望,从而上瘾。久而久之,大脑会逐渐对这种快乐产生”耐受性”,在相同的刺激下,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就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从前我刷短视频2分钟,大脑就会变得愉悦而兴奋,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刷1小时我也未必能感受到兴奋,但是我又很渴求这种兴奋感,所以我只能花更多时间来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