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6: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攀爬过程的描写,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观察之间的联系,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选择一种方式学写观察日记,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4.感受爬山虎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观察之间的联系,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选择一种方式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谜语,大家都来猜一猜!
2.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3.导语:猜到了吗?答案分别是丝瓜和葡萄。丝瓜和葡萄都是软藤攀援植物,都需要搭架子往上攀援生长,不然,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种软藤攀援植物(出示爬山虎图片),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关注到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位?(一定是绿油油的叶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关注过爬山虎的叶子,还关注过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起读课题:10.爬山虎的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那课文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的3、4、5段写脚)1.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2.小组内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合作交流:我们来交流你的阅读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呢?
(1)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老师现在特别想仔细地去读一读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脚,同学们想不想?
请大家出声朗读课文的第3段,读完以后,自己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边说边在本子上画一画,开始吧。
谁想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下,爬山虎的脚,到底什么样啊?(指生说)说的真不错,那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读)
同学们,看屏幕上老师红色标出的词语,谁能总结出,作者给我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特征呢?【指导说出(板书什么样:)位置、形状、颜色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板书:位置)
预设2:“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板书:形状)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板书:颜色)
小结: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出示图片,展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
引导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态演示。)
(1)大家想不想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墙的呢?那么就要展示小组之间合作的力量了。请同学合作学习第4段,先圈画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再一边讲解,一遍用手演示一下。开始吧。【合作学习,我进行巡视、指导、交流】
作者用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哪几个动词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啊?(指生回答,并板书:怎样爬:触、巴、拉、贴)找的非常准,能不能,给大家读一下这段呢?她读的好不好?咱们大家像她一样,一起读一读。
B.哪一位同桌愿意用手给大家演一演呢?一个同学朗读,另一位同学演。好,你俩很勇敢。演的好不好?掌声鼓励下!
(2)同学们,老师把叶圣陶爷爷用得这三个动词换了换,大家读读看,是老师换的好,还是作者用得词好?
讨论之后,小结:在写作中,用词一定要反复斟酌,才能打到最好的效果。让我们再齐读,体会作者的用词的精准。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预设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板书:变化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追问启发:“……要是……休想”这个关联词说明了什么?
预设2: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可能作者真的用手去拉过爬山虎的脚,感受到了它的牢固与坚韧。
预设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原来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在巴住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
启发引导:看来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细致、仔细,还抓住了事物的变化,你还从哪也读出来了呢?
预设4: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细丝由直变弯曲的过程。
小结: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程。(板书:观察:细致)
四、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交流: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出示课件38)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点拨:连续观察,才有新发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叶圣陶爷爷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
四、引导发现,总结观察方法
1.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2.主题概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 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课堂演练。
4.实践活动。
(1)观察思考:同学们在细致、用心地总结,是不是也想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请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点拨: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一份是做表格。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形象直观;做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横向的分类和纵向的比较,让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2)活动引导: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表格、视频、照片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像叶圣陶爷爷一样,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连续观察,用心做好记录,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实践活动: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出示课件44)
(3)指导写观察记录。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总结、体会观察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向生活拓展,促进学生发展。)
5.推荐阅读叶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