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B D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C 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示例
观点:一种文明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
评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亚历山大东征形成了希腊化世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卡利马库斯等学者首次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表明,一种文明的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明的成长更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所以我们更应该扩宽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17.【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2分)
阐述:“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标准)
18.【答案】(14分)
示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儒家提倡德治,重视伦理道德,孔子提出“亲亲相隐”的原则。但由于当时儒家思想不能满足国君富国强兵的需要并未被接受,所以亲亲相隐原则未被广泛认同。(4分)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知识分子引经注律(董仲舒春秋决狱)。受此影响,亲亲相隐原则在汉武帝时影响司法实践,其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汉宣帝时期将“亲亲相隐原则”确立为法律原则。(4分)
唐朝礼法合一,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因此,唐律中对“亲亲相隐原则”的适用范围继续扩大至同居亲属而且规定逐渐系统完善。(4分)
综上所述,“亲亲相隐”原则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受儒家伦理纲常影响,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而发展,从道德准则发展为法律原则,其影响不断扩大。(2分)
19.【答案】
示例
观点: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论证:政治上,宋代崇文抑武,重视科举。科举制度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比如:糊名、眷录的做法被采用。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跻身官僚统治阶层。经济上,宋代实行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思想观念上,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在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方面,官府对百姓的人身限制更为松弛,无论是雇佣的家内服役还是佃农,都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上述史实表明宋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社会日趋平民化。龙口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
1.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
2.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3.埃及埃德夫发现的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当地家族墓地主人都有两块墓碑:一块用象形文字按照埃及墓志传统镌刻着纪念墓主人的祷文套语和墓主人的自传;另一块写的是希腊哀歌体墓志铭。两种墓志铭内容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这意味着( )
A.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 B.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
C.征服并未消除文化的隔阂 D.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殖民者极力宣扬白人种族优越论。战争爆发后,非洲籍士兵在战场上目睹白人士兵也会中弹负伤、奄奄一息甚至死亡,枪弹打在白人身上和打在黑人身上,效果是同样的。经过四年追杀白人敌军的经历后,非洲人再也不把白人当作神看待了。这一认识的变化有利于( )
A.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 B.推动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冲击欧洲的霸权地位 D.促进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5.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有学者介绍说:“在区系内分布甚广,而以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为典型,两个遗址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聚落遗迹,可以帮助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北方民居聚落的大致面貌。”据此可知,该学者介绍的文化遗存是( )
A.兴隆洼遗址 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红山文化
6.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 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7.公元214年,曹操在《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中指出:“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并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明思此义”,不要因品行上的缺点而摒弃“进取之士”。该诏令的实施( )
A.提高了寒门的政治地位 B.冲破了士族政治特权
C.意图纠正科举制度弊端 D.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8.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越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出汉代( )
A.“大一统”国家凝聚力增强 B.郡国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C.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 D.中原与边疆地区往来密切
9.《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相比较于商朝( )
A.不再尊崇上天鬼神 B.重视加强中央集权
C.更加重视民心向背 D.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
10.下表为从敦煌户籍残卷中整理出的唐朝均田户受田情况。该现象说明( )
户籍年代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143.5 102.0
玄宗时期 148.7 106.6
A.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C.国家控制力有所加强 D.租庸调制逐渐失去基础
11.*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中,妇女的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史学评论具有多元性 B.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C.理学影响进一步扩大 D.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12.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梁武帝意在( )
A.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B.培养庶族精英儒学素养
C.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传统九品中正制度
13.“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4.“宋儒的政治品格不再纠结于驯服君主,转而致力于涵养君子和治理家族,孔子的制法终于找到新方向:不是给帝王制造符命谶纬,而是给民间制定乡规民约、族谱家法。”下列项对此观点解读最准确是( )
A.君主是复兴儒学的主要动力 B.乡约经政府推广与法律合流
C.宋代儒学士人注重基层教化 D.乡约的约束对象不再是君主
15.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以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全国文化中心南移至岭南
C.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 D.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些新结果……故不同文明间的适当融合往往会产生一种和谐文化,给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垣《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提炼材料中观点并展开评述。(说明:运用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材料中观点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8.*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瞒,包庇犯罪,而官府对这种隐瞒、包庇的做法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时期 发展情况
春秋战国 亲亲相隐,语由《论语 ·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便成为亲亲相隐的基石。法家对此反时,如商鞅变法观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汉朝 汉武帝时期,衡山王刘赐谋反,又欲废太子爽,太子爽上书告发其父。后衡山王因事败自杀,而太子爽告父不孝,弃市。武帝一朝,不但提倡“父子相隐”,而且在父子关系上做了一定延伸,将养父子列为容隐之列。汉宣帝地节四年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匪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由此,“亲亲得相首匿”便成为定罪量刑的一项基本原则确立下来。
唐朝 《唐律疏议·名例》春六:“诸同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若大功(大功、小功皆为旧时丧服名,按血缘亲疏程度进行划分)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见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其事及擿语(密告)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据郭程《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法律材料与秦汉“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亲亲相隐”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类别 谣谚
经济谣 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 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社会谣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文化谣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