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五县联考高一年级
历史学科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B B A C D C B D A C B A B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抚万民,度四方”“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播时百谷”“敬敷五教”可见这些文献反映出尧舜禹时期,重视安邦为民,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先秦时期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法得出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邦本地位,只是强调以民为本,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教化百姓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可知,科举制只是唐朝选官途径之一,门第仍然对选官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根据“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可知,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少数,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唐朝实行科举制选官,排除D。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的雅典,戏剧主题从城邦集体生活转变为私人生活,反映雅典人的政治热情和集体主义意识在消退,与当时城邦民主政治制度衰落有关,C项正确;“年轻人传统的信仰被摧毁”反映民主观和道德观的动摇而非“走向朴素”,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戏剧主题而非政治议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公民道德信仰动摇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说明了雅典直接民主的民主政治存在缺陷,其指不具有政治管理才能的人进入了雅典的管理体系,不利于雅典民主的长远发展。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信息表明17—18世纪,荷兰进口了大量的中国茶杯,推知茶杯流入欧洲或荷兰,根据茶杯的用途:饮茶,联系所学知识,近代有大量的新物种流入欧洲,被欧洲各国人民所接受,风靡一时,其中有茶叶、咖啡、蔗糖等,结合用途和数量可知新式饮料广受追捧,荷兰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B项正确;民众货币收入增长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得不出瓷器价格高低与否,排除C项;进口物品是生活化的瓷质茶杯,文物收藏应该是高档瓷器,两者概念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推广希腊文化,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可以得出,在希腊化世界中,统治阶级推广希腊文化,希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到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到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希腊文化,并未提及其他阶层,“完全接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推广希腊文化,并未提到希腊文化与被征服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斯巴达)。据材料“有家人在该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公民,其在大众面前不但不允许流泪……”,可知所述现象是把他人为城邦作出的贡献或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体现,即城邦至上理念影响个人行为,C项正确;根据材料“庆幸至少还有其他的公民没有丧失生命”,“则要恸哭不止,因为别人失去了亲人”可知其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排除A项;斯巴达人为战死的公民而悲伤,为生还的公民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斯巴达“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邦至上,并不是决策服从民众意志,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保存并传播古典哲学,为文艺复兴、科学革命提供了文化支持,促进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转型等,表明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巨大,D项正确;据所学,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非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阿拉伯哲学和欧洲哲学,不能得出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特别强调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贡献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的非洲。根据材料“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廷巴克图是西非的重要文化中心,西非文明繁荣的重要因素是撒哈拉商路的影响,而伊斯兰教原本是阿拉伯文化,由此可知,古代商路推动伊斯兰文明传到西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廷巴克图只是西非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津巴布韦国家在非洲南部,排除B项;“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据材料“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可知,通过军事扩张和移民,希腊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通婚,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B项;压力山东通过推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来稳固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导致西亚文明特色消亡的原因包括生态环境恶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始于汉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材料表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及其写本是其文化的主要载体,掌握文字的祭司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但16世纪开始,祭司被杀,文本被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西班牙殖民入侵造成结果,此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是西方殖民入侵摧毁了印第安文明,D项正确;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虽然象形文字的体系相似,不能说明是受埃及或中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提到“日眼大神”创造文字,但不能判断日眼大神就是太阳神,而且据所学知识,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祭司掌握文字,据所学知识,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没有表明玛雅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D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可知,欧洲中世纪制度是以家和血缘为纽带的领主附庸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表明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未涉及封建王权加强,排除B项;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未体现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庄园以习惯法作为调节领主与庄园农民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庄园遵行习惯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使领主的盘剥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C项正确;庄园内的农民依附于领主,“地位上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庄园法庭的作用,无法得出等级森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庄园法庭奉行习惯法,无法体现“规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13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3世纪,欧洲城市大学实行师生共治,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其自治权利的珍视,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城市与封建领主的关系,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民主自由观念难以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中世纪欧洲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垄断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到12世纪的西欧。根据所学知识,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劳动力数额上升,人地矛盾逐渐增大,封建领主的土地租佃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所以出现了一些自由农为了获得土地而委身为农奴的情况,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世俗王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农业生产状况,排除C项;黑死病的流行时间是十四世纪,时间不对,本题也未涉及瘟疫流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分封宗法制瓦解;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增强了秦国的势力,使得秦国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秦朝的统一奠定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由重农转为加强皇权。(2分)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进步;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4分)
(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分)
着眼点: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分)
(3)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2分,任答一点即可)
19.(1)主要特征:借鉴前代经验和自我创新管理相结合;涉及治安业务多样化;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并重;治安管理权责分明;监管群体覆盖官员与民众;“礼”渗透治安管理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蕴含鲜明的民主和自治色彩;更多地涉及经济类治安问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管理制度和法律仅限于本城市);法治色彩浓厚;普通市民也肩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与义务。(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实行自治;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深受西方古代法治传统的影响;城市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地位得到提升;世俗王权相对弱小。(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城市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治安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治安管理应注重制度化、法制化保障。(2分,任答一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2分)
阐述:公元前499年至449年间,西亚的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联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希腊城邦胜利结束。希波战争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考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推进雅典民主制的繁荣与鼎盛,古希腊城邦也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古代埃及是世界上较早确立奴隶制的文明之一,而古代希腊人在从事海上贸易的过程中,与古埃及人产生密切的贸易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希腊人学习古埃及的奴隶制。这促进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古代地中海地区贸易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思想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后来传播至罗马帝国内部,在392年成为罗马的国教,在罗马帝国内部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在进入中世纪之后,基督教教会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对于欧洲以及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从尼罗河走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与题干“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可知,要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西亚和北非的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来证明其对于地中海周边区域的影响,这可以从政治,经济与思想等方面进行说明。政治上,根据材料“两河之间的土地”可知,两河流域文明。而两河流域与地中海周边区域的政治互动为“希波战争”等。可以从希波战争的影响来进行证明。如:公元前 499年至449年间,西亚的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联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希腊城邦胜利结束。希波战争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考验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推进雅典民主制的繁荣与鼎盛,古希腊城邦也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根据材料“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可知,这是位于北非的古代埃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是世界上较早确立奴隶制的文明之一。可以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证明,古代埃及是世界上较早确立奴隶制的文明之一,而古代希腊人在从事海上贸易的过程中,与古埃及人产生密切的贸易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希腊人学习古埃及的奴隶制。这促进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古代地中海地区贸易经济的发展。在文化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思想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也是西亚文化的部分。结合基督教的历史知识进行说明,基督教思想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后来传播至罗马帝国内部,在392年成为罗马的国教,在罗马帝国内部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进入中世纪之后,基督教教会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对于欧洲以及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点明主题。
答案第1页,共2页2023-2024学五县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题3分, 共 48分)
1.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
A. 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 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 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 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2.《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 唐代官员多为科举出身 B. 世家大族反对科举制
C. 科举制是选官途径之一 D. 九品中正制顽固存在
3. 公元前4世纪50年代的雅典与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的雅典形成了凄惨的对照:反映公民状况晴雨表的戏剧主题,从对城邦集体生活的批判模仿转变为只对私人生活的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上感兴趣。年轻人传统的信仰被摧毁,同时又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传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材料中的雅典人精神生活的变化说明了雅典( )
A. 民主观和道德观走向朴素 B. 民主政治议题物质化和生活化
C. 城邦共同体意识日益消退 D. 商业的衰落影响公民道德信仰
4.“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这一观点( )
A. 直接否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客观地指出了公民大会存在的问题
C. 说明集体决策具有不可行性 D. 表明了直接民主的不可行性
5.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的瓷质茶杯,据统计,1629年购买了250只, 1633年购买了1325只, 1643年25000只, 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 110000件, 1760年更是高达 2000000件。据此可知, 当时荷兰国内( )
A. 民众货币收益增长 B.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 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 收藏东方文物蔚然成风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页
6. 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推广希腊文化,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这说明( )
A. 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文化占主导地位 B. 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C. 被征服地区完全接受希腊文化 D. 被征服地区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
7. 有史料记载,在一次战斗中,斯巴达公民死伤惨重。当此消息传回斯巴达时,有家人在该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公民,其在大众面前不但不允许流泪,而且要庆幸至少还有其他的公民没有丧失生命;而如果自己的家人平安归来,则要恸哭不止,因为别人失去了亲人。这反映出古代斯巴达( )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C. 城邦至上理念影响个人行为 D. 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
8.亚里士多德等人本是西方古典哲学家,可是在他们的著作被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前,西方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哲学家。阿拉伯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巨大,它点燃了西方智慧的火炬,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这表明( )
A. 阿拉伯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B. 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
C. 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 D. 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巨大
9. 15 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如伊斯兰圣训、修辞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材料能够用来印证( )
A. 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 B. 津巴布韦国家文化的繁荣
C. 商路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D. 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
10. 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一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 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 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 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11. 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与埃及、中国的象形文字体系相似的文字。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由祭司垄断。16世纪开始,许多掌握文字的祭司被火刑烧死,玛雅文写本基本都被当做“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这反映了( )
A. 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B. 玛雅信仰中太阳神居重要地位
C. 政教合一的国家制度逐步瓦解 D. 殖民者导致玛雅文明发展中断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6 页
12. 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 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封建王权加强的体现
C. 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D. 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13. 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庄园中的农民虽然不知法律为何物,但“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庄园法庭成为调节庄园内经济关系的重要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欧封建庄园( )
A. 领主与农民在契约地位上平等 B. 内部等级秩序森严
C. 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 内部治理的规范性
14. 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陆续兴办大学。师生一起选举校长,校长负责学校管理; 学生组织自定规章,聘用教授并监督其工作,决定教学时间等事项;教师组织负责招收学生、制定教学工作范围、举行考试和授予学位等工作。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 )
A. 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 B.市民阶层珍视其自治权利
C. 民主与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D. 教会已丧失对教育的影响
15. 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
A. 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B. 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C. 庄园农业生产衰退 D. 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16. 在 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 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 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 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 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4分)
材料一 秦国从孝公变法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壹”于农战的发展原则,将全国民力“抟”之于农,并且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将“杀力”集中于战争。从而使秦国在战国时代的大争之世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6页
材料二 秦统一全国后,将一直奉行的“抟力”于农的原则转为“抟力”于皇权,使集聚国家实力的重农原则遭到破坏。而与此同时, “杀力”的范围反而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战争“杀力”方式外,秦始皇还大兴土木,数次巡游,继续开疆拓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鹏《农战与秦之兴亡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战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统一全国后治国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18.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共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第 4 页 共 6页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共 14分)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 “言詈(责骂)祖父母、 父母” “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2分)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三、论述题(12分)
从数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行的。从尼罗河走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
综合上述材料,围绕“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这一话题,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多角度说明上述观点。(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高一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 第 6页 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