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情境任务
2023年6月17日, 《神奇的科学秀》在济宁大剧院开演
一场场经典科学实验融入舞台,科普科学基础知识,打开
了孩子们科学看世界的大门。
为响应同学们的积极态度, 《神奇的科学秀》自然探
秘研究组打算在我校招募科普宣传员。成员选拔以个人问
答、群体面试和笔试的形式开展。我们班抽到的课文是竺
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请大家积极参加班级初选。
社团选拔海报
要求:热爱科学的初中生
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内容探究、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
流程:根据相关文章,进行个人问答、群体面试、辨
析、笔试。
地点:报告厅
时间:本周六上午9点
任务一:筛选信息我能行
活动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
精准筛选面试问题答案。
方法提示:圈画关键语句。
个人问答题目
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要求:个人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以上题目答案,
限时5分钟,答得越快越好积分越高。
参考答案
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 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3.物候观测的数据反应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 今的差异。
5.物候学研究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 物规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材料: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你能不能用文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帮郭沫若解决困惑呢
任务二:学以致用,结合文本分析相关物候现象。
任务二:逻辑思维我在行
活动任务:请面试人员分成四人小组,从1-3段、
6-10段、全文任意选择其一,绘制思维导图,探究 写作顺序。本活动旨在考查成员的团结合作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水平等。
方法提示: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展开,讨论分析,制作图表。
6——10段:
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具体现象
●大自然的语 言
物候、物候学
·自然引出
四季变化
·直观认识
1——3段:
物候和物候 学的概念
物候学研究 的重要价值
物候对农业 生产的意义
决定物候的 因素
现象
本质
活动任务: 一名优秀的科学社团成员,需要
深厚的语言功底。请从文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 句或一段话进行鉴赏,准备时间三分钟。
方法提示:
1.可以从修辞、用词、句式、说明方法等方面入手;、
2.表达流畅、思路清晰。
3.可以借助评价量表进行自评。
任务三:表达流畅见功力
具 体 语 句 选 择 是 否 恰 当
☆☆☆☆☆
手法运用是否准确恰当
☆☆☆☆☆
语 言 组 织 是 否 符 合 逻 辑
☆☆☆☆☆
内 容 概 括 能 否 简 洁 准 确
☆☆☆☆☆
表 达 效 果 是 否 达 到 预 期
☆☆☆☆☆
语言表达能力评价量表:
题目《大自然的语言》
赏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中 的具体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又将大自然拟人 化, 生动想象地将物候和物候学介绍给我们,通 俗易懂,生动传神。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传语”“暗示”“唱歌”等 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 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 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 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 性和可读性。
杏花开了,就
好像大自然在传 语要 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 谷子。布谷鸟开始唱 歌,劳动人民懂得它 在唱什么: “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 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 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
“左右”一词起到了限定作用,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严谨性。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赏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 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
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原句: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 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改句:
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 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任务四:科研精神须传递
活动任务一:了解竺可桢其人,结合文本内容,
学习竺可桢的研究精神。
方法提示: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 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 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 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兢兢业业, 以身作则,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 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 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 在取得了这样十分雄厚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
《物候学》一书;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 研究》。
了解了竺可桢的生平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们 社团人员以后应该怎样做 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科学严谨的精神;
持之以恒的毅力;
自然科学的热爱;
●●●●●●
作业布置:
1.完成分层作业;
2.积累有关物候的诗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