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时 事 新
问题出在哪里呢?
某个学生功课
成绩好,考试都接 近满分,但是在实 际工作中却举步维 艰。
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课程导入
高分 低能
闻 天 天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ü 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
ü 196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 物理学研究;
ü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 由此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ü 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
山东日照。
了解作者
丁肇中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
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 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 生大多“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
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 精神。
写作背景
抒情型
叙事型
说理型
使用确凿、充足、
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具有
正确、深刻的论点
进行
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演
词
讲
以议论为
主要表达方式
了解文体
第一部分 (第1段) 第二部分 (第2—12段) 第三部分 (第13段) 提 出 问 题 分 析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演讲的主题: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了解中国科学。
这
用中国学生存在 问题和自己的经验, 从正反两 方面分析了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行
阐明格物致知精 在今天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的知的真正意义
并对中国年轻一代人提出希望。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整体感知
按
照
路
来
精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着“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这一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些问题呢?
探究任务
《大学》里的
‘格物致知’
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 ”。
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目 的
含 义
感知课文
目 的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
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作者所说的
‘格物致知’
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从实践中得到知识
意 义
感知课文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
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原 因
弊 端
感知课文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
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科于 发象展的的思历维史而告不诉愿我动们手,。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
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原 因
②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 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科学和个人行动上是不可缺少
的,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品析语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表示猜测,表示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是为了适应固定
的社会制度仅仅是作者本人的推测,并不是完全肯定的答案。
表示转折,强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用词严谨
《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 ”做起。他决定
勇气和毅力。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
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加引号,表示讽
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
一个成功
选择正确的
和百折不挠的“
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
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战胜困难的“勇气”
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刺、否定之意,调侃了王阳
的迂腐行为。
品析语言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
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第3段又引用了《大学》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
被埋没的原因。
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 ”。
“四书
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引用论证
冒 问题探究
”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
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 ”做起。他决定要“格 ”院子里的竹 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 败。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
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以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以致头痛而失败的反面事例,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对
“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举例论证
冒 问题探究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 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
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反面事例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反面事例,证明缺乏科学实验对学
习和生活带来的危害。
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正面事例,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探测。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正面事例
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举例论证
冒 问题探究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
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强调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
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
说明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地实验而得到
说明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地实验
对比论证
冒 问题探究
传统教育
科学发展
对比
形成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
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通过科学实验
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明“格”竹,把探察外
认为探讨自己,终因苦 以致头痛失败的事例
王阳
界误
思
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对比论证
冒 问题探究
对比
形成
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
体现演讲词准确严谨的特点。
举例
论证
对 比
论证
引用
论证
探究总结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 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
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现身说法
冒 问题探究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号召中国学生学习并发扬
格物致知精神
表达准确
说理生动
课堂小结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 自以为天下
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
曾经评论说: “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
了,如果 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
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
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
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
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
——《后汉书》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刘尚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拓展延伸
关于“格物致知”还有这样一些名人名言和历史故事呢!
情,而赵 假使
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将来赵国 纸上谈兵 就算
陆游
——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