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作为活人,有与常人无异的行为、活动、意向和喜怒哀乐。所谓孔学,正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现实处境提出的各种意见、评论、主张和看法。它具体,并不虚玄;它普通,并无奥秘。但真要想到、做到,却又不容易。所以这些主张、意见等便具有很高的理想性和一贯性。这就是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一书道理高深但语言平易,记述平易(大都是日常普通事实)。
孔学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它即是我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情理结构”。人以这种“情理结构”区别于动物和机器。中国人的“情理结构”又有其重要特征。这特征与孔子、《论语》儒学直接有关。孔子和儒学一直强调以“亲子之情”(孝)作为最后实在的伦常关系,以建立“仁”的根本,并由亲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辐射交织而组成和构建各种社会性——宗教性感情,作为“本体”所在。强调培植人性情感的教育,以之作为社会根本,这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传统。
除“仁”之外,《论语》和儒学中许多重要概念、词语、范畴,如诚、义、敬、庄、信、忠、恕等,实际均具有程度不一的这种情感培育的功能或价值。例如,“敬”“庄”等概念、范畴本来自对鬼神、天地、祖先的巫术礼仪,其中,情感因素浓厚而重要。《论语》和儒学虽把它们世俗化、理性化了,却又仍然保存着宗教性传统的情感特征。
在古今中外许多注疏、解说、研究中,我欣赏的是钱穆的下述见解,他一方面认为“孔子教义”具有“道地十足不折不扣的宗教精神”,同时又突出强调“情”的特征:“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的部分。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人生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我觉得这比现代新儒家们讲得远为准确和通俗。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经学固然厚重有力,但其浩瀚淹博也常常让后学望而生畏。《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
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子'‘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
《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学者们的统计,大约二百二十则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
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 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 ”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的人,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
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康有为所言也无差异:“圣人施教,如大医施药,病既各异,药亦不同,言各有为。”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个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
《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
(摘编自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的主张、意见等具有很高的理想性和一贯性,其中包含的道理是平易的,但人们却不容易做到。
B.孔子和儒学强调以“亲子之情”建立“仁”的根本,以五伦关系构建作为本体所在的各种社会性——宗教性感情。
C.钱穆认为孔子教义具有宗教精神且强调“情”,其中的“情”又包含着“欲”,需要人们有所节制。
D.材料二中孔子与弟子的问答,重在体现他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善于启发、注重对学问的精深追求等教育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论语》、儒学强调培植人性情感的教育,对中国人的“情理结构”和整个华夏文明都有重要影响。
B.《论语》和儒学将“敬”“庄”等许多重要概念世俗化、理性化,使它们更具情感特征,具有情感培育的功能或价值。
C.学者统计的孔子的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占一半以上,孔子借问句表达情感、激发思考,以达到教育弟子的目的。
D.孔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注重发现弟子的切己之处,并且由此启发、引导弟子成长为“恺悌君子”。
3.下列选自《论语》中的句子,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中“孔子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根据材料二中对孔子之“味”的分析,下列表格中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言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项 孔子言语 分析
A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哉”,相当于“呢”,以问句引导,体现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
B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乎”,相当于“呢”,孔子以平易的言语打消了曾皙发言时的顾虑。
C 吾与点也! “也”,相当于“啊”,孔子直接表达对曾皙发言的认同与赞美。
D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以反问的形式、严厉的口吻,表达对子路的批评,对公西华的赞赏。
5.材料一、材料二使用了哪些方法论证孔子的思想特点、形象特征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遥(节选)
唐栋
路遥:(接信,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急忙拆开信封,看着看着禁不住激动得两手发抖,然后兴奋地挥舞着信笺朝厨房喊道)哈哈!要开我的作品研讨会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花城》杂志社、《小说评论》编辑部三家要在北京联合举办《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作品研讨会,叫我明天就去北京!
[厨房里,菜刀剁在案板上的咚咚声似乎要压过路遥的声音。
路遥:(不知向谁分享这一喜讯,举着信函在屋里乱转)天乐……爸……天乐……(跑出屋子)
[里屋,生父的鼾声如雷。
[厨房,剁菜的声音更响。
[暗转。
[火车的鸣笛声和滚滚车轮声……
[黑幽幽的舞台。
[一阵嘈杂声铺天盖地而来,听不清在说什么,却能感受这是一场激烈的争论。
[嘈杂声消失,一束追光打在路遥身上;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个光圈投落下来,将自己四面包围。
[光圈1]男声:“路遥先生,恕我直言,我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持否定态度的。都这个年代了,还这样写小说,观念陈旧,手法老套,令人难以卒读!”
[光圈2]女声:“是的,这部小说与时代潮流太不合拍了,仍然停留在老一套‘恋土派'的窠臼里,叙述节奏缓慢,语言也比较啰唆。”
[光圈3]男声:“我不同意你们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作如此评价。这部小说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过时!”
[光圈4]男声:“它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等,才是当今文学的潮流。”
[光圈消失。
[静场。路遥蹲在一边,沉思着大口大口地吸烟。
路遥:(缓缓站起)难道,我的作品真的落伍了吗 真的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吗 不,这不可能!可是这么多专家否定我、质疑我,我该怎么办
[这时,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逐一出现在不同位置的追光中。
孙少安:你就是作家路遥吗 我是孙少安。我就想知道,我的砖厂办得咋样 我和秀莲后来过得咋样 润叶过得咋样 你不要受那些七嘴八舌的影响,得接着往下写呀!(隐去)
孙少平:路遥先生,我是孙少平。你写我不甘愿一辈子在农村度过,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在遭受了一连串的生活打击后,你让我遇到了田晓霞……现在,你也受到了点打击,相信你更能挺得住!(隐去)
田晓霞:路遥先生,谢谢你把我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写得不畏世俗、感天动地!的确,我爱孙少平,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身为劳动者的自豪。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也让我和少平彼此永远地深爱下去……(隐去)
王满银:路遥,我对你有意见哩,我王满银在你笔下就是个二流子嘛!作为父亲,我对猫蛋、狗蛋爱得不够;作为丈夫,我养不好妻子,养不了家……路遥,我等你一满写完,叫我变好,我不想当这个二流子呀!(隐去)
路遥:(沉浸在对自己作品的思考中,轻声呼唤)少安……少平……田晓霞……王满银……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对作家来说,坚持文学信念就是坚持一种人生信仰。不管别人咋说,我的文学信念是不会被击垮的,我会接着把你们写下去,给你们一个结局。但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生活中不会都是喜剧。
[沉雄浑厚的黄河号子声。远方亮起一抹霞光。
[暗转。
[陕北吴堡,黄河岸边。
[路遥与曹谷溪坐在一片乱石堆上,促膝长谈。
曹谷溪:研讨会刚结束,我就通过电话知道情况了。你什么感觉
路遥:感觉……就像上了一回刑场,那么多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你,要把你一枪打死!
曹谷溪:不是也有正面肯定的嘛。即便有那么多否定意见,听听也有好处。
路遥:那倒是。我想,我写小说不是给专家看的,是给平凡的世界里的广大读者看的。
曹谷溪:只要读者不遗弃你,你就有存在的价值,读者是真正的上帝!
路遥:太对了!作家的劳动,不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不是为了取悦于所谓的专家,而是要给历史,给人民一个深厚的交代……我永远记得与我的文学导师柳青的一次谈话,他对我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人自己写出的几部厚重作品,是说不过去的。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
曹谷溪:柳青要是读了《平凡的世界》,他一定会满意的。单从这第一部里,我已经看出了你这一百万字作品的格局。你写作的出发点,不仅是在给绝望中的人一副爬出黑洞的梯子,更是对普通人的一种悲悯之情和大爱之心,以及他们的尊严与价值。我说得对吗
路遥:(激动地)老曹,还是你对我看得透!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能传达普通人的苦难和焦虑,那它就不配称为文学!我明天就回西安,尽快下去补充生活,开始写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
[黄河号子声由远及近。
路遥:老曹,你看——
曹谷溪:黄河纤夫!
[一队纤夫溯流而上,他们赤裸的膀子在阳光下发出古铜般的亮色。
[路遥按捺不住激动,脱去自己的上衣。
曹谷溪:路遥,你要干啥
路遥:今天,我也要做一回黄河纤夫!(加入纤夫们中间,用力拉起纤绳)
[纤夫们的号子声伴随着汹涌的黄河涛声,气势撼人!
[收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厨房里剁菜的声音、生父如雷的鼾声传递出的信息是,路遥的家人们对他写作行为的不关心。
B.黑幽幽的舞台、包围着路遥的光圈,都给人一种压抑感,环境的设置暗示了路遥的内心世界。
C.王满银的话,充满了对《平凡的世界》中自己形象的不满,他让路遥把书写完,是一种自私的体现。
D.曹谷溪对路遥写作“出发点”的分析,既是对路遥作品的肯定,也表明了路遥作品创作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安排情节时,剧情有很强的跳跃性,场景之间的转换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能更集中地表达主旨。
B.“光圈”里的人和路遥作品中的人物,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两派,他们的发声实际体现的是对路遥作品不同的评价。
C.“黄河号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意蕴,它暗示着一种深沉力量的召唤,它的由远及近也反映了路遥心理的变化。
D.戏剧冲突是剧本的中心,本文同《雷雨》相似,借助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的展开,并在戏剧冲突中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8.路遥决定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5分)
9.同学们准备将路遥拉纤的场景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的结尾。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戏剧脚本(结尾)15秒
①背景音乐特点
②画面
③旁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前汉·食货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服虔曰:‘与之三升也。’臣瓒曰:‘当言三斗。谓治田勤,则亩加三斗也。'师古曰:‘计数而言,字当为斗。瓒说是也。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汉文帝时,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前汉,宣曲任氏,善储粟谷。楚汉相距于荥阳,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以此起富。折节为俭,力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生,不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农桑辑要·典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末技A游食之人B转而C缘D南亩E则蓄积F足G而人H乐其所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凶年,荒年,和丰年相对,与《齐桓晋文之事》“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年”意思相同。
B.地方,土地方圆,古时常指土地面积,现多指某一个特定地区、地点,各行政区,部分等。
C.苟,假如、如果,与《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中的“苟”意思不同。
D.附远,使远方的人归附,“附”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趋炎附势”中的“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国与鲁国交战,邹国官吏死了三十余人,百姓却对官吏之死视而不救,邹穆公为是否杀百姓感到为难,于是请教孟子。
B.李悝认为百姓如果勤勉种田,每亩可增产三升粮食,百里之地就能增加一百八十万石,这一观点得到了师古的认可。
C.贾谊认为,从古至今,粮食不足就难以将国家治理好,汉朝建立近四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粮食问题,他为此深感忧虑。
D.宣曲任氏非常富有,之后他折节为俭,努力从事种田和畜牧,并立下家约,得到乡里和人主的敬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2)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14.材料一中的孟子,材料二中的贾谊,都提到了“仓廪实”,两者所要说明的道理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②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本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②使君:对州郡长官的通称,此处是诗人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为“晚秋”,诗中的树影稀疏、大雁初来,均与标题照应,说明秋之晚。
B.“野人居”一词,可见诗人居住条件简陋,重在体现诗人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
C.雨夜残灯下,诗人和友人下棋饮酒,酒醒后不见友人,内心倍感孤寂。
D.诗中写晚秋之景,诗人在此景中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可乐,实则衬出哀情。
16.苏轼《赤壁赋》中提到赤壁之战和渔樵,本诗尾联也借赤壁之战和渔夫进行抒情。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用“蟹”形象地揭示了用心不专的坏处。
(2)秦观《鹊桥仙》用“ , ”两句为牛郎织女的相见营造气氛,用笔简洁,轻盈灵巧。
(3)古人常把“枫”写入古诗文,营造凄凉萧瑟之境,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四面湖山归眼底;
。
此联作者为陈大纲,字福臣,生卒年不详。清代陕西高陵人。这是陈大纲在清嘉庆二十一年任巴陵(今湖南岳阳)知县时所题。上联写眼界之宽,登楼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笔墨极简省,寻常字面却字句传神,不雕不饰。下联写怀抱之深,登高临远,从四面湖山的空阔绵延至湖山尽处的人家,顿生万家忧乐之思,显然作者联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这里的忧乐不是对先贤范仲淹的简单追忆,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于是更加动人。
上联一样眼界,下联别样襟抱,令人钦慕。据载,陈大纲所题的这副对联,时任巡抚的胡林翼读后很大为欣赏,还为其跋语,谓大纲居官清正,爱民如子,有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心。胡林翼乃清代中兴名臣,亦有题岳阳楼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可见其为陈大纲此联的真挚情怀打动,虽未如青莲搁笔,然深服膺之。
18.请根据文意补写开头部分对联的下联。(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周围的桑林似乎发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①“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②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③——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实在他们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然而他们的精神都很不差。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虽然他们都负了天天在增大的债,④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
2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老通宝以及一般农民们内心逐渐强大的希望。
B.②处的逗号在工作、嚷、笑之间短暂停顿,营造了热闹欢乐的劳动场景。
C.③处的破折号表示另起话题,由女人、孩子的脸色转到他们的生活情况。
D.④处的冒号表示引出具体内容,“想”的具体内容是:蚕花成熟,就好了。
21.叠词的使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以下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密密层层 绿油油 叮叮当当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的词语“于是”,二者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4分)
①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于是更加动人。
②于是又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惠君问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乎技矣。”
卖油翁通过铜钱往葫芦中倒油时,油从钱孔注入却没有沾到铜钱,他解释原因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技艺熟练罢了。”
对于规律和技艺,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濮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答案
(1-4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
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论语》一书道理高深但语言平易,记述平易”的说法,“其中包含的道理是平易的”说法不当;且选项将《论语》与孔学混为一谈。C.根据“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可知,“情”“欲”两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D.材料二孔子与弟子的问答没有重在体现他“注重对学问的精深追求”,材料二也认为“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
2.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使它们更具情感特征”错误,“敬”“庄”等词具有的情感特征与它们被“世俗化,理性化”没有关系。
3.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A项是孔子对学习、为师的观点。B项中的“信”,C项中的“义”,D项中的“孝”,均能体现“孔子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的观点。
4.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联系课文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严厉的口吻”说法不当,孔子在此使用反问的语气,对子路的不知谦让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案①引用论证。引用钱穆的观点论证孔子突出强调“情”的特征,引用曹植的话说明孔子“与人通流”的特征。②举例论证。列举孔子与弟子交流的场景,论述孔子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③道理论证。通过“情理结构”的道理,论述孔子思想中情与理的关系;以“基本的思想事实”的道理,论述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他让路遥把书写完,是一种自私的体现”说法不当,根据“我等你―满写完,叫我变好,我不想当这个二流子呀”可知,王满银让路遥把书写完,是用另一种方式激励路遥坚持下去,也体现了自己想要“变好”的期望,并不是“一种自私的体现”。
7.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两派”说法错误,光圈3中的人对路遥作品的评价是正面的,与路遥作品中的人物立场一致。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好友曹谷溪的肯定和鼓励;②导师柳青的叮嘱与寄托;③自身的使命感,要让文学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传达普通人的苦难和焦虑;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期望与召唤。(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续写的能力。
答案①雄浑、有力、激昂。(1分)②路遥和一群纤夫拉纤,表情坚毅,步伐沉着,背景是奔涌的黄河。(2分)③路遥背负着纤绳,就像是背负着使命。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平凡的世界》写下去,在平凡的世界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B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趋炎附势”中的“附”不是使动用法,二者的用法不同。
12.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李悝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师古认为应将“三升”改为“三斗”,并没有认可李悝的观点。且在增产“三斗”的情况下,百里之地才能增加一百八十万石。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答案(1)您不要责怪他们,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肯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关键词“尤”“死”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别人买东西,都抢着要便宜的,唯独任氏乐意出高价买好的,他家的富足,保持了好几代人。(关键词“贵”“世”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材料一要说明的道理:百姓遇饥荒,而君主的府库充实,君主的官吏却不关心甚至残害百姓,百姓最终也会报复这些官吏。②材料二要说明的道理:府库充实,可以应对天灾人祸,可以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询问孟子说:“这次交战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如果杀了他们,人太多杀不完;不杀他们,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又实在可恨,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年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国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百姓的情况,这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老百姓并且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百姓报复的时候了。您不要责怪他们,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肯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魏文侯时,李悝倡行充分利用地力的教化。方圆百里的土地,提封九万顷,除山陵、沼泽、城市、村居,占地三分之一,剩余的耕地还有六百万亩。种田勤勉,每亩可增收三升。服虔说:‘是给农民三升。'臣瓒说:‘三升应作三斗。是说农事勤勉的时候,每亩可增产三斗。'师古说:‘根据实地计算,三升应作三斗。臣瓒的说法是对的。种田不勤勉时,每亩减收的数量也是三斗。所以说方圆百里的土地,增收和减收的数字,都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汉文帝时,贾谊劝说皇上说:“管子说:‘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百姓的粮食不充足,而能将国家治理好的例子,从古到今还未曾听说过。汉朝建国至今,历时已近四十年,国家和百姓的储粮,仍使人感到非常痛心。假如不幸发生宽广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救济百姓 再如边境突然遭受敌人入侵,常须调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国家用什么去供给军粮 贮积一事,实为关系天下安危的大事。如果国家粮多和财力充足,还有什么办不成功的事情 用以攻城必取,用以守土必固,用以兴兵作战必胜。怀柔敌人,哪怕是遥远的番邦也一定会归顺朝廷,那时还会有什么人不听从朝廷命令 现在应当驱使众人回到农业中去,让天下的人都能自己生产自己吃。让从事工商业、不生产到处游荡求食的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必会使蓄积充足,人民安居乐业。”
西汉时,宣曲任氏,善储粟谷。当时楚汉两军正在荥阳交战,米价上涨到每石一万钱。大户人家不得不用金玉交换粮食,金玉全都进入于任氏手中,任氏由此大富。任氏强自克制努力节俭,努力从事种田和富牧。别人买东西,都抢着要便宜的,唯独任氏乐意出高价买好的,他家的富足,保持了好几代人。任公所立的“家约”规定:“非自家田地出产,非自养畜禽所生,一概不准穿不准吃,国家的钱粮没有缴纳完毕,那么自己就不准饮酒吃肉。”并能身体力行成为乡里众人的表率。因此,他既极为富有,又受到人主的敬重。
15.答案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重在体现诗人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说法不当,“使君家似野人居”写居住环境简陋,暗示诗人处境,更体现其不得志的人生状态,而不是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①《赤壁赋》写赤壁之战,将一世之雄的曹操与“渔樵”相对比,作为风云人物的曹操,如今已不知“安在”,何况是普通的渔樵,抒发对人生短暂与渺小的感慨。②本诗尾联以赤壁争雄和如今蓑翁垂钓进行对比,赤壁之上,曾经英雄纷争,眼前却只有渔翁垂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被贬黄州,壮志难酬的悲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3)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答案示例:万家忧乐到心头(3分,宽对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陈大纲所题的这副对联,时任巡抚的胡林翼读后大为欣赏,还为其题(写)跋语,谓大纲居官清正,爱民如子,有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心。(每修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0.答案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思路点拨 C项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说明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的原因: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赏析叠词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①密密层层;写出桑树的多和密,衬托出桑林长势好。②绿油油:体现出桑叶润泽碧绿、饱满的形态,表达了农民对这些桑叶的喜爱之情。③叮叮当当:形象地写出“洋钱”的声音,表现出农民对收获的期望之情。(每个词语2分,分析合理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比较理解文中词语表意异同的能力。
答案①第一句话中的“于是”是“因此”的意思,表达的是因果关系,“真挚的悲悯之心”是因,“更加动人”是果;②第二句话中的“于是”是“接着”的意思,表达的是顺承关系,桑叶变成茧子被卖掉,接着变成洋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作文题引用《庖丁解牛》《卖油翁》两则材料,庖丁和卖油翁两人的共同特点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两人的回答却不相同,一个认为是遵循规律,一个认为是技艺熟练。题目引导语要求对于“规律和技艺”,就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因此,作文的立意要围绕规律和技艺的关系拟写,可以认为掌握规律,才能提升技艺;可以认为技艺熟悉,才能把握规律;还可以就两者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①把握规律,苦练功夫,是成功的双翼;②把握规律,事半功倍;③熟能生巧,要勤于练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