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项复习8 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梅里斯期末)关于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放置黑暗处一昼夜
②叶片部分遮光处理
③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④滴加碘液后观察
A.步骤①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B.步骤②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中酒精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D.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蓝色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 、把实验对象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可以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 A 正确;
B 、②叶片部分遮光处理,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B正确;
C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B正确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C正确;
D 、叶片光照未遮盖部分呈蓝色, 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一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该实验中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2.(2023七上·昆山期中)下图所示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绿叶中的色素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酒精脱色后便于观察。具体操作如下: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2023七上·济南期中)如图是一研究光合作用的装置,你认为与植物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多少无关的因素是( )
A.水的温度 B.光照强度
C.植物叶片的数目 D.玻璃容器的容积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在一定范围内,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能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一般来说,温度低光合作用弱,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所以水的温度也能影响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的多少,A不符合题意;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旺盛,反之则反.所以光照强度与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是有关的,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的数目越多,参与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也就越多,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也会越多,C不符合题意;
D、玻璃容器的容积是植物所处的环境空间,环境空间的大小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装置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实际上是水生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可用表达式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4.(2023八上·石家庄期中)课外小组探究银边天竺葵的光合作用时,发现银边部分不变蓝,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叶绿素
B.银边部分有叶绿体,但是没有叶绿素
C.银边部分没有线粒体
D.银边部分有叶绿素,但是没有叶绿体
【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叶绿素的颜色是绿色,植物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才有叶绿体。故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变蓝,是因为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叶绿素,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5.(2023七上·槐荫期中)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一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要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所以,该实验的变量为植物,在实验中除了有“植物”和“无植物”以外,其他因素均相同,即都在光、含水量相同,所以,图中,①和③组合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关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因素都必须相同。
6.(2024七上·花都期末)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后,用黑纸片遮盖叶片上下两面,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用碘液检测经过处理的叶片,结果如题32图所示。可见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
A.水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淀粉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7.(2024七上·金沙月考)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本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监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B、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本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不符合题意;
C、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该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叶子变成蓝色。而乙装置内的叶片因缺少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滴加碘液后,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8.(2024七上·赵县期末)“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的部分步骤:①暗处理,②部分遮光,③酒精脱色,④滴加碘液。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B.步骤②是为了避免强烈阳光灼伤叶片
C.步骤③是为了促进细胞吸收有机物
D.步骤④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掉原先叶片中储存的淀粉,不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不符合题意;
B、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步骤②部分遮光的实验操作是为了和未遮光的部分形成对照实验,通过对照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并且能够验证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不是为了避免强烈阳光灼伤叶片,不符合题意;
C、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淀粉遇碘变蓝,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叶绿素容易溶解在酒精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步骤③酒精脱色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不是为了促进细胞吸收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叶片未遮光部分有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见不到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因此,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蓝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9.(2024·南岗期末)在“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而未见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实验表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
A.有机物 B.光 C.二氧化碳 D.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进而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故答案为:B。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10.(2024七上·朝阳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光照前用黑纸片遮盖叶片时( )
A.将叶片的上下表面全部对应遮盖
B.遮盖叶片的上表面
C.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
D.遮盖叶片的下表面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叶片可以从上表面和下表面接受光照,在实验时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这样叶片的一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可起到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1.(2024八上·防城期末)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其主要目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B.让叶片积累淀粉
C.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D.让叶片长势更好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2.(2023七上·廉江月考)如图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金鱼藻上方有气泡产生
B.试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火柴复燃
C.试管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泽浊
D.将金鱼藻脱色后滴上碘液变蓝
【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A、金鱼藻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金鱼藻上方有气泡产生,A不符合题意。
B、金鱼藻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因此试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火柴复燃,B不符合题意。
C、在光下,金鱼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用于光合作用,故试管内的气体为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符合题意。
D、金鱼藻光合作用会制造淀粉,故将金鱼藻脱色后滴上碘液变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13.(2024七上·榆阳期末)从下图植物上选取4片叶进行实验(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乙叶片均有白斑(白斑处无叶绿体)且生长状况相同,丙、丁叶片均无白斑且生长状况相同,丙进行遮光处理。实验前4片叶都进行暗处理,然后光照几个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②变蓝
B.乙和丙形成对照,变量是光
C.甲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大于乙
D.丙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丁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甲叶片的白斑部分物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滴加淀粉不会变蓝,A说法错误。
B、乙和丙不能形成对照,变量不唯一,B说法错误。
C、甲叶片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甲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乙,C说法错误。
D、丙叶片在遮光的条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进行产生淀粉,所以,丙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丁,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相关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唯一,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14.(2023七上·道县月考)关于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B.部分遮光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淀粉
C.将叶片置于酒精中直接加热,脱色速度更快
D.叶片未遮光处不显蓝色的原因可能是照光时间太短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部分遮光是为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不符合题意;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的方式,既能起到控温作用,又能避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D、未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按理说可以变蓝,未变蓝可能是光照时间不够,没有合成足够的淀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5.(2023八上·石家庄期中)如图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A、B释放氧气的速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A比植物B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
B.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会一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当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植物B光合作用强度更强
D.当植物A开始积累有机物时,光照强度至少要大于70μmol光子/m2·s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植物B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更小,对光照需求较低,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A不符合题意;
B、光照强度不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B不符合题意;
C、在光照为0时,植物A的吸氧速率远大于植物B,因此可知植物A的呼吸作用显著强于B,当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植物B的放氧速率与A较接近,故植物 A 的光合作用更强, C不符合题意;
D 、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才会释放氧气,有机物才会积累。因此当光照强度超过70μ mol 光子/m2s时,植物 A 才开始释放氧气,体内才开始储存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照强度越强,放氧速率越大。放氧放氧速率数值为0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放氧速率数值在0以上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数值在0以下表现为吸氧,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16.(2023七上·砀山期中)普利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同学们重复这个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
D.普利斯特利从中得出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探究实验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故普里斯特利实验证实了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发现。故该实验可以重复多次,A符合题意;
B、如果是在晚上或是黑暗处做此实验,由于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却极强,植物和小白鼠就会因争夺氧气呼吸而都无法存活,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因此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故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7.(2023七上·砀山期中)在探究实验中我们用到很多检验生成物的方法,可以根据生成物得出结论。以下四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B.气体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证明生成了氧气
C.燃烧的蜡烛伸入瓶中后熄灭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D.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B、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因此气体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证明生成了氧气,不符合题意;
C、燃烧的蜡烛伸入瓶中后熄灭证明瓶中缺乏氧气,不能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18.(2024七上·东明期中)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用黑纸遮盖在②处的上下两面,移至光下几小时后,取下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
B.①、②两处均产生了淀粉
C.实验能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
D.暗处理是为了去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其中的一组是①③,其变量是叶绿体,;另一组是②③,其变量是光,A正确;
B、①没有叶绿体,②缺少光照,两处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错误;
C、①③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叶绿体,能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C正确;
D、实验中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干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9.(2023八上·栾城期中)暗处理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处理方式,下列实验不需要进行暗处理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探究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D.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方法都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通过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来验证,所以都需要进行暗处理,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利用氧气助燃的性质,把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入管口,发现细木条复燃,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不需要暗处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0.(2023八上·栾城期中)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前应将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出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干扰,A正确;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保证变量唯一,B正确;
C、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物质,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C正确;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变蓝色,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乙除了二氧化碳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甲装置有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
21.(2023七上·昆山期中)某同学在学习了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尝试在铜钱草叶片上“作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
C.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D.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A不符合题意;
B、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B不符合题意;
C、利用酒精隔水加热,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C不符合题意;
D、遮光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蓝,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变蓝,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并不能验证产生氧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2.(2023七上·济南期中)某植物暗处理后,将一叶片主叶脉切断(如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 部位呈棕褐色,B 部位呈蓝色。对以上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是该实验的变量
B.A 处制造了有机物,B 处没有
C.叶片的 A 与 B 形成一组对照
D.该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和阳光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C、断主脉后会导致A部分缺少水分,B部分有水,叶片的 A 与 B 形成一组对照,水分是该实验的变量,该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可知B处制造了有机物,A处没有,B不符合题意;
D、A与B部位都有光,不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阳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3.(2022·广州)彩叶草的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剪取叶片,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需要水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
【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彩叶草的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剪取叶片,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发现叶片中央不变蓝,原因是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周围变蓝,原因是周围有叶绿体,能产生淀粉。因此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4.(2023·青岛)生物兴趣小组对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进行探究,先将整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选取大小一致的两个叶片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标为A、B(如图所示),光照段时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
B.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和B可用来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可以看出,A套的是透明塑料袋,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A说法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B套的是黑色塑料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断向外释放二氧化碳,导致袋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说法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A和B的变量为光,可以证明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C说法错误。
D、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所以,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综合性强,熟记: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在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为排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解答此题还需要熟知:叶脉中的导管能够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叶肉细胞,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则叶片的切口部分会因得不到水分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5.(2023·菏泽)为探究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甲、乙两个装置(说明:密闭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CO2,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装置气密性良好)CO2丙为乙内植物释放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B.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
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
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甲在黑暗条件下,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内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红色液滴向左移动,A错误;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缓冲液维持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所以引起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氧气的变化。乙在丙图的A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红色液滴不移动,C正确;
D、图乙中,引起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氧气的变化。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图甲中绿色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使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因此装置乙中气体量的变化表示氧气量的变化。
26.(2023·太原)同学们直接选取甜椒植株上的叶片,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后,叶片变成蓝色。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甜椒叶片内含有淀粉
B.甜椒的叶是储存淀粉的主要器官
C.甜椒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D.光是甜椒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本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只是直接选取甜椒植株上的叶片,酒精脱色后,叶片变成蓝色。因此本实验只可证明甜椒叶片内含有淀粉。
故答案为: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7.(2023·市南区模拟)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以下实验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叶片A遇碘变蓝
B.乙装置可以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丙装置必须放在黑暗处进行实验
D.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叶片A能得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叶片A遇碘变蓝,A符合题意;
B、本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需要光,不能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丙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不需放在黑暗处进行实验,C不符合题意;
D、遮光(黑暗)条件下,新鲜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不是向左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8.(2023·市南区模拟)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生物小组采摘生长旺盛的树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A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C.光照强度增强时,A中产生的气泡一定会增加
D.B中会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A含叶绿体的悬液不遮光,B含叶绿体的悬液遮光,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B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 A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条件,A不符合题意;
B、 A有叶绿体滤液,C无叶绿体滤液,A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B不符合题意;
C、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但是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C符合题意;
D.、B中遮光处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29.(2023·郑州模拟)生物小组将水生植物黑藻置于加入适量NaHCO3的水溶液中,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NaHCO3可以为黑藻提供二氧化碳。通过计算产生的气泡数量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NaHCO3浓度 气泡数(个)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平均值
0% 9 8 9 9
0.5% 14 13 13 13
1.0% 28 28 29 28
2.0% 50 51 50 50
4.0% 59 57 58 58
A.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B.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C.NaHCO3浓度相同情况下,各组数据不同是由误差引起
D.该实验中水生植物黑藻所释放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此实验变量NaHCO3溶液浓度,而NaHCO3可以为黑藻提供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正确;
B、 通过计算产生的气泡数量可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产生的气泡数量逐渐增加,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逐渐增强,B正确;
C、NaHCO3浓度相同情况下,各组数据不同是由误差引起,因此需要取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中水生植物黑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气体为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0.(2023·东城模拟)某同学在选修课上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了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绿叶中的淀粉含量相对值
有无光照 实验使用的溶液
① 无 清水 0
② 有 2mol/L氢氧化钠溶液 0
③ 有 0.5%碳酸氢钠溶液 0.14
④ 有 1%碳酸氢钠溶液 0.18
⑤ 有 1.5%碳酸氢钠溶液 0.19
⑥ 有 2%碳酸氢钠溶液 0.24
A.绿萝枝条不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
B.①、②组结果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该实验表明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促进光合作用
D.②~⑥组的变量是实验使用的溶液类型不同
【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A、绿萝枝条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运走或消耗绿萝枝条中原有的有机物,A错误;
B、①、②组有两个变量,光照和二氧化碳,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错误;
C、根据②③④⑤⑥组的实验数据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淀粉含量逐渐增多,说明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促进光合作用,C正确;
D、分析②~⑥组实验可知,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不同,因此实验变量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检测氧气的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在光合作用实验中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在光合作用实验中的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0·烟台)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直到17世纪,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种植实验(图1)得出结论:植物是“吃” 长大的。
(2)1773年,普利斯特利做了下列经典的对照实验。
图一和图二实验证明: 。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做实验时小老鼠却死了(图三),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发现只有在 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3)1864年,萨克斯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什么,下面实验中,甲的目的是 ,丁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植物在光下制造了 。
(4)1880年,恩格尔曼在暗处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图2),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A的受光部位,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 。
(5)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概括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
【答案】(1)水
(2)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有光
(3)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淀粉
(4)叶绿体;氧气
(5)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发现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可能来自土壤而是来自于雨水,因为他控制的变量只是浇雨水。即植物是“吃”水长大的。(2)图一实验将小白鼠和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由于小白鼠呼吸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很快,钟罩内的氧气就被消耗殆尽,小白鼠因缺氧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蜡烛也因缺氧无法燃烧而熄灭;图二实验将小白鼠和植物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如果放在光下,因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该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3)萨克斯实验步骤包括:甲暗处理(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乙遮光对照(变量是光)、照光、摘叶、丙脱色、漂洗、丁滴碘液,观察现象(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4)好氧细菌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恩格尔曼的实验说明: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5)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分析】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32.(2024七上·博罗期末)小芬同学设计了甲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24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 ,其变量是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应 。
(2)小芬为该活动作出的假设是 。
(3)叶片经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 ,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4)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 叶片。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 。
(5)小芬想继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她将甲装置改进为乙装置,重复实验步骤。乙实验装置的设计合理吗? 。请解释原因: 。
【答案】(1)对照;二氧化碳;相同(或一致)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叶绿素
(4)B;淀粉
(5)不合理;变量不唯一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将甲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植物体的叶片因得不到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将被运走和耗尽。将甲装置移至光下后,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体的叶片能够接触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钠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要探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应完全相同。
(2)从小芬所设计的探究实验可分析得出,她提出的问题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作出的假设就应该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或“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
(3)因为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
(4)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
(5)在乙装置中,A叶片得不到二氧化碳,能得到光;C叶片能得到二氧化碳,得不到光;这样A、C叶片就存在两个变量,违背了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此,乙装置的设计不合理。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3.(2022七下·五华期末)实验探究。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选取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该植株上有白斑叶片(1片叶上有部分是白色的,有部分是绿色的,白色部分没有叶绿体),现将该植株进行如下处理: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如图所示,A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B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C点处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 (填字母)。
(3)D区和E区形成对照的变量是 。此对照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此原料是通过叶脉里的 运输的。
(4)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 和 (填字母)区进行对照。
(5)若设置A区和D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 。
(6)由B区的情况联想到,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答两点)。
【答案】(1)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D
(3)水分;水分;导管
(4)D;B
(5)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素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1)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A区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B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D区具有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E区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因此,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D。
(3)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由下向上。主叶脉的C点处用小刀切断,E区没有水,D区有水,其它条件相同,D区和E区形成对照的变量是水,其它的实验条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D区滴加碘液变蓝;E区滴加碘液不变蓝,此对照实验说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水是通过叶脉里的导管运输的。
(4)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因此,“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可选取D、B区进行对照。
(5)若设置A区和D区进行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绿体,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
(6)B区因缺少光照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要增加产量,可采取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加强光照、延长光照时间等措施。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4.(2023七上·重庆市期中)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意: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然后将图甲装置,放置到光下2~3小时。装置中A和B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3)取下叶片A和B,用酒精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水浴加热加快脱色速度。最后用碘液检验 (选填A或者B)。
(4)如果把甲图中装置A中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放入黑暗环境中2~3小时后,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 。由此得出结论是 。
(5)在某蔬菜大棚内检测到一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其中,BD段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6)“早穿皮袄,午穿纱”,说的是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新疆绿洲农业的瓜果特别甜。试解释原理:白天温度较高, 作用强,产生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 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从而累计的有机物更多.
【答案】(1)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
(3)A
(4)浑浊;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5)大于
(6)光合;呼吸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天竺葵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装置A和B中除二氧化碳条件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故探究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3)淀粉遇碘变蓝,A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叶片A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故不能变蓝的是A。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A放入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故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由乙图可知,BD段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减少,故BD段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6)根据题意可知,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更多,瓜果更甜。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35.(2023·历下模拟)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兴趣小组选取一株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图二牵牛花叶片e、f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表示)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目的是 。
(2)实验结束后,图一中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a、c叶中其它绿色部分都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本实验中b叶和d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变蓝色的是 叶。根据本组实验,请提出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 。本实验中a叶和b叶 (填“能”或“不能”)形成一组对照。
(3)图二中,如果e、f较长时间处在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是 (填e或f)叶片。A点的光照强度下e的光合作用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的光合作用。
(4)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没有经过暗处理的牵牛花植株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X、Y、Z,分别称其干重。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由下图可知,叶圆片Z在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____(填选项)。
A.(x-y)g B.(z+x-y)g C.(z+x-2y)g D.(z-y)g
【答案】(1)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光和叶绿体;d;施加气肥;不能
(3)e;大于
(4)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故填: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由图一可知,a叶铝箔遮盖部分与a叶没被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光;c叶白斑与c叶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两组实验结果为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a、c叶中其它绿色部分都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绿叶b叶装在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密封瓶中,说明绿叶b叶缺少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缺少二氧化碳则不会合成淀粉,因此绿叶b叶经过处理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绿叶d叶装在含有清水的密封瓶中,光照、二氧化碳都不缺,因此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绿叶d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会变蓝。绿叶b组与绿叶d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要想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可以适当增加气肥(二氧化碳)含量。本实验中a叶部分被遮光,处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而b叶没被遮光,处在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即有两个变量,因此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故填:光和叶绿体;d;施加气肥;不能。
(3)根据图二可知,e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较高,则说明e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f叶片,因此如果e、f较长时间处在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是e叶片。在A点光照强度下,e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仍处于上升阶段,f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经不变了,因此A点的光照强度下e的光合作用大于f的光合作用。
故填:e;大于。
(4) 上午10时—12时,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下,此时取下的叶圆片X(xg),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只消耗有机物,两小时后的中午12时移动装置置于太阳下,此时取下叶圆片Y(yg),则可计算前两小时2小时的呼吸作用消耗量为:(x-y)g;在12时—14时这两小时,将装置置于光照下,这时植物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最后取下在植株上经过4小时的叶圆片Z(zg),可计算后两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为:(z-y)g。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净光合作用的量= (x-y)+(z-y) = (z+x-2y)g,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图一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a叶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变量是光;c叶的白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变量是叶绿体;b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d瓶中放的是清水,b和d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6.(2023九下·石碣模拟)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麦的种子和幼苗开展了相关实验。下图中,图一是用小麦种子验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二的①②③是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装置中,甲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乙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丁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2)图二所示的小麦幼苗生理活动中,①表示 ,其主要场所是 ;②表示 ,其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片的 ;③表示 。
(3)为验证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能合成淀粉,首先应该将小麦幼苗放到 一昼夜,再用黑纸片将叶片I的b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后置于光照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小麦幼苗摘下叶片I,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叶片I的 (填字母)部分。
【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线粒体;蒸腾作用;气孔;光合作用
(3)暗处;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在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其中乙瓶是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丁瓶则是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故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2)①过程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的是呼吸作用;②过程产生水,表示的是蒸腾作用;③过程吸入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片上的气孔,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
故填:呼吸作用;线粒体;蒸腾作用;气孔;光合作用;
(3)为验证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能合成淀粉,首先应该将小麦幼苗放到黑暗中处理一昼夜,消耗或运走原本的淀粉;由于图2中的a部分没有遮光,植物可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遇碘变蓝,b部分遮光处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淀粉,遇碘不变蓝。
故填:暗处;a。
【分析】(1)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3)植物通过叶片表皮的气孔进行蒸腾,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②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将其中一片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作为对照(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该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一片没有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和“一片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
④把两个叶片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
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滴加碘液,发现“没有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变成蓝色,而“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没有变蓝色,说明绿叶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7.(2024七上·神木期末)某小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叶片a处不变蓝,b处变蓝。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 运走或耗尽。
(2)步骤④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处理的目的是 。
(3)步骤⑦中,叶片的a、b两处为一组对照,这组实验结果说明 。
(4)某小组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的光线照射时间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大小及长势相同的五片叶片用黑纸片进行遮光处理,再移到阳光下照射,每隔一小时摘下一片叶片,其余处理均与上述实验相同,五个时间点叶片的颜色变化如下表所示。
部位 时间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5小时
遮光部分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未遮光部分 + ++ +++ +++++ +++++
(注:表中+表示变蓝,+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①分析表中结果,光照1小时时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明显变蓝,主要原因是 不够,制造的淀粉过少。
②根据表中结果分析,为了提高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淀粉
(2)溶解叶绿素,对叶片进行脱色
(3)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需要光)
(4)光照时间;增加光照时间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实验需排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步骤①中,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步骤④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处理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对叶片进行脱色,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由图可知,叶片a部分遮光,b部分为遮光,因此步骤⑦中,叶片的a、b两处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这组实验结果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4)①淀粉遇碘变蓝,光照1小时时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明显变蓝,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不够,制造的淀粉过少。
②由表中结果可知,光照时间越长,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的蓝色越深,说明光照时间越长植物产生的淀粉越多,因此为了提高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光照时间。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 / 1备考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项复习8 探究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梅里斯期末)关于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放置黑暗处一昼夜
②叶片部分遮光处理
③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④滴加碘液后观察
A.步骤①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B.步骤②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中酒精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D.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蓝色
2.(2023七上·昆山期中)下图所示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绿叶中的色素的是( )。
A. B.
C. D.
3.(2023七上·济南期中)如图是一研究光合作用的装置,你认为与植物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多少无关的因素是( )
A.水的温度 B.光照强度
C.植物叶片的数目 D.玻璃容器的容积
4.(2023八上·石家庄期中)课外小组探究银边天竺葵的光合作用时,发现银边部分不变蓝,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叶绿素
B.银边部分有叶绿体,但是没有叶绿素
C.银边部分没有线粒体
D.银边部分有叶绿素,但是没有叶绿体
5.(2023七上·槐荫期中)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一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6.(2024七上·花都期末)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后,用黑纸片遮盖叶片上下两面,放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用碘液检测经过处理的叶片,结果如题32图所示。可见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
A.水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淀粉
7.(2024七上·金沙月考)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本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监
8.(2024七上·赵县期末)“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的部分步骤:①暗处理,②部分遮光,③酒精脱色,④滴加碘液。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B.步骤②是为了避免强烈阳光灼伤叶片
C.步骤③是为了促进细胞吸收有机物
D.步骤④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9.(2024·南岗期末)在“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而未见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实验表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
A.有机物 B.光 C.二氧化碳 D.氧气
10.(2024七上·朝阳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光照前用黑纸片遮盖叶片时( )
A.将叶片的上下表面全部对应遮盖
B.遮盖叶片的上表面
C.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
D.遮盖叶片的下表面
11.(2024八上·防城期末)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其主要目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B.让叶片积累淀粉
C.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D.让叶片长势更好
12.(2023七上·廉江月考)如图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金鱼藻上方有气泡产生
B.试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火柴复燃
C.试管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泽浊
D.将金鱼藻脱色后滴上碘液变蓝
13.(2024七上·榆阳期末)从下图植物上选取4片叶进行实验(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乙叶片均有白斑(白斑处无叶绿体)且生长状况相同,丙、丁叶片均无白斑且生长状况相同,丙进行遮光处理。实验前4片叶都进行暗处理,然后光照几个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②变蓝
B.乙和丙形成对照,变量是光
C.甲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大于乙
D.丙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丁
14.(2023七上·道县月考)关于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B.部分遮光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淀粉
C.将叶片置于酒精中直接加热,脱色速度更快
D.叶片未遮光处不显蓝色的原因可能是照光时间太短
15.(2023八上·石家庄期中)如图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A、B释放氧气的速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A比植物B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
B.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会一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当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植物B光合作用强度更强
D.当植物A开始积累有机物时,光照强度至少要大于70μmol光子/m2·s
16.(2023七上·砀山期中)普利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同学们重复这个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
D.普利斯特利从中得出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17.(2023七上·砀山期中)在探究实验中我们用到很多检验生成物的方法,可以根据生成物得出结论。以下四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B.气体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证明生成了氧气
C.燃烧的蜡烛伸入瓶中后熄灭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D.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
18.(2024七上·东明期中)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用黑纸遮盖在②处的上下两面,移至光下几小时后,取下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
B.①、②两处均产生了淀粉
C.实验能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
D.暗处理是为了去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19.(2023八上·栾城期中)暗处理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处理方式,下列实验不需要进行暗处理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探究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D.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0.(2023八上·栾城期中)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
21.(2023七上·昆山期中)某同学在学习了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尝试在铜钱草叶片上“作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
C.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D.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22.(2023七上·济南期中)某植物暗处理后,将一叶片主叶脉切断(如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 部位呈棕褐色,B 部位呈蓝色。对以上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是该实验的变量
B.A 处制造了有机物,B 处没有
C.叶片的 A 与 B 形成一组对照
D.该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和阳光
23.(2022·广州)彩叶草的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剪取叶片,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需要水
C.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
24.(2023·青岛)生物兴趣小组对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进行探究,先将整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选取大小一致的两个叶片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标为A、B(如图所示),光照段时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
B.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和B可用来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25.(2023·菏泽)为探究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甲、乙两个装置(说明:密闭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CO2,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装置气密性良好)CO2丙为乙内植物释放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B.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
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
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26.(2023·太原)同学们直接选取甜椒植株上的叶片,按照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后,叶片变成蓝色。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甜椒叶片内含有淀粉
B.甜椒的叶是储存淀粉的主要器官
C.甜椒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D.光是甜椒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7.(2023·市南区模拟)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以下实验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叶片A遇碘变蓝
B.乙装置可以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丙装置必须放在黑暗处进行实验
D.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28.(2023·市南区模拟)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生物小组采摘生长旺盛的树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A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C.光照强度增强时,A中产生的气泡一定会增加
D.B中会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9.(2023·郑州模拟)生物小组将水生植物黑藻置于加入适量NaHCO3的水溶液中,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NaHCO3可以为黑藻提供二氧化碳。通过计算产生的气泡数量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NaHCO3浓度 气泡数(个)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平均值
0% 9 8 9 9
0.5% 14 13 13 13
1.0% 28 28 29 28
2.0% 50 51 50 50
4.0% 59 57 58 58
A.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B.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C.NaHCO3浓度相同情况下,各组数据不同是由误差引起
D.该实验中水生植物黑藻所释放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30.(2023·东城模拟)某同学在选修课上利用图示装置进行了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绿叶中的淀粉含量相对值
有无光照 实验使用的溶液
① 无 清水 0
② 有 2mol/L氢氧化钠溶液 0
③ 有 0.5%碳酸氢钠溶液 0.14
④ 有 1%碳酸氢钠溶液 0.18
⑤ 有 1.5%碳酸氢钠溶液 0.19
⑥ 有 2%碳酸氢钠溶液 0.24
A.绿萝枝条不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
B.①、②组结果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该实验表明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促进光合作用
D.②~⑥组的变量是实验使用的溶液类型不同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0·烟台)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1)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直到17世纪,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种植实验(图1)得出结论:植物是“吃” 长大的。
(2)1773年,普利斯特利做了下列经典的对照实验。
图一和图二实验证明: 。但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晚上做实验时小老鼠却死了(图三),直到1779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发现只有在 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3)1864年,萨克斯发现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了什么,下面实验中,甲的目的是 ,丁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植物在光下制造了 。
(4)1880年,恩格尔曼在暗处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图2),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A的受光部位,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 。
(5)由于科学家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总体的认识。概括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
32.(2024七上·博罗期末)小芬同学设计了甲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24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 ,其变量是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应 。
(2)小芬为该活动作出的假设是 。
(3)叶片经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 ,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4)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 叶片。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 。
(5)小芬想继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她将甲装置改进为乙装置,重复实验步骤。乙实验装置的设计合理吗? 。请解释原因: 。
33.(2022七下·五华期末)实验探究。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选取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该植株上有白斑叶片(1片叶上有部分是白色的,有部分是绿色的,白色部分没有叶绿体),现将该植株进行如下处理: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如图所示,A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B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C点处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 (填字母)。
(3)D区和E区形成对照的变量是 。此对照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此原料是通过叶脉里的 运输的。
(4)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 和 (填字母)区进行对照。
(5)若设置A区和D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 。
(6)由B区的情况联想到,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答两点)。
34.(2023七上·重庆市期中)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意: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然后将图甲装置,放置到光下2~3小时。装置中A和B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3)取下叶片A和B,用酒精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水浴加热加快脱色速度。最后用碘液检验 (选填A或者B)。
(4)如果把甲图中装置A中液体换成澄清的石灰水,放入黑暗环境中2~3小时后,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 。由此得出结论是 。
(5)在某蔬菜大棚内检测到一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其中,BD段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6)“早穿皮袄,午穿纱”,说的是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新疆绿洲农业的瓜果特别甜。试解释原理:白天温度较高, 作用强,产生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 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从而累计的有机物更多.
35.(2023·历下模拟)为了更全面地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兴趣小组选取一株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图二牵牛花叶片e、f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表示)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目的是 。
(2)实验结束后,图一中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a、c叶中其它绿色部分都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本实验中b叶和d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变蓝色的是 叶。根据本组实验,请提出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 。本实验中a叶和b叶 (填“能”或“不能”)形成一组对照。
(3)图二中,如果e、f较长时间处在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是 (填e或f)叶片。A点的光照强度下e的光合作用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f的光合作用。
(4)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没有经过暗处理的牵牛花植株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X、Y、Z,分别称其干重。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由下图可知,叶圆片Z在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____(填选项)。
A.(x-y)g B.(z+x-y)g C.(z+x-2y)g D.(z-y)g
36.(2023九下·石碣模拟)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麦的种子和幼苗开展了相关实验。下图中,图一是用小麦种子验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二的①②③是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装置中,甲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乙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丁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2)图二所示的小麦幼苗生理活动中,①表示 ,其主要场所是 ;②表示 ,其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片的 ;③表示 。
(3)为验证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能合成淀粉,首先应该将小麦幼苗放到 一昼夜,再用黑纸片将叶片I的b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后置于光照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小麦幼苗摘下叶片I,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叶片I的 (填字母)部分。
37.(2024七上·神木期末)某小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叶片a处不变蓝,b处变蓝。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 运走或耗尽。
(2)步骤④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处理的目的是 。
(3)步骤⑦中,叶片的a、b两处为一组对照,这组实验结果说明 。
(4)某小组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的光线照射时间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大小及长势相同的五片叶片用黑纸片进行遮光处理,再移到阳光下照射,每隔一小时摘下一片叶片,其余处理均与上述实验相同,五个时间点叶片的颜色变化如下表所示。
部位 时间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5小时
遮光部分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未遮光部分 + ++ +++ +++++ +++++
(注:表中+表示变蓝,+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①分析表中结果,光照1小时时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明显变蓝,主要原因是 不够,制造的淀粉过少。
②根据表中结果分析,为了提高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 、把实验对象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可以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 A 正确;
B 、②叶片部分遮光处理,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B正确;
C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B正确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C正确;
D 、叶片光照未遮盖部分呈蓝色, 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一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该实验中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2.【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酒精脱色后便于观察。具体操作如下: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隔水加热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在一定范围内,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能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一般来说,温度低光合作用弱,温度高光合作用旺盛,所以水的温度也能影响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的多少,A不符合题意;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旺盛,反之则反.所以光照强度与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是有关的,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的数目越多,参与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也就越多,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也会越多,C不符合题意;
D、玻璃容器的容积是植物所处的环境空间,环境空间的大小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装置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实际上是水生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可用表达式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4.【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叶绿素的颜色是绿色,植物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才有叶绿体。故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变蓝,是因为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叶绿素,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5.【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所述,要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所以,该实验的变量为植物,在实验中除了有“植物”和“无植物”以外,其他因素均相同,即都在光、含水量相同,所以,图中,①和③组合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关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因素都必须相同。
6.【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7.【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B、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本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不符合题意;
C、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该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叶子变成蓝色。而乙装置内的叶片因缺少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滴加碘液后,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掉原先叶片中储存的淀粉,不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不符合题意;
B、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步骤②部分遮光的实验操作是为了和未遮光的部分形成对照实验,通过对照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并且能够验证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不是为了避免强烈阳光灼伤叶片,不符合题意;
C、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淀粉遇碘变蓝,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叶绿素容易溶解在酒精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步骤③酒精脱色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不是为了促进细胞吸收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叶片未遮光部分有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见不到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因此,步骤④滴加碘液后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蓝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9.【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进而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故答案为:B。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10.【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叶片可以从上表面和下表面接受光照,在实验时将叶片的上、下表面一部分对应遮盖,这样叶片的一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可起到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1.【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2.【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A、金鱼藻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故金鱼藻上方有气泡产生,A不符合题意。
B、金鱼藻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因此试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火柴复燃,B不符合题意。
C、在光下,金鱼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用于光合作用,故试管内的气体为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符合题意。
D、金鱼藻光合作用会制造淀粉,故将金鱼藻脱色后滴上碘液变蓝,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13.【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甲叶片的白斑部分物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滴加淀粉不会变蓝,A说法错误。
B、乙和丙不能形成对照,变量不唯一,B说法错误。
C、甲叶片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甲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乙,C说法错误。
D、丙叶片在遮光的条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进行产生淀粉,所以,丙叶片中有机物含量小于丁,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相关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唯一,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14.【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部分遮光是为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不符合题意;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的方式,既能起到控温作用,又能避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D、未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按理说可以变蓝,未变蓝可能是光照时间不够,没有合成足够的淀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5.【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植物B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更小,对光照需求较低,更适合在光线不足的室内种植,A不符合题意;
B、光照强度不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B不符合题意;
C、在光照为0时,植物A的吸氧速率远大于植物B,因此可知植物A的呼吸作用显著强于B,当光照强度为50μmol光子/m2s时,植物B的放氧速率与A较接近,故植物 A 的光合作用更强, C不符合题意;
D 、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才会释放氧气,有机物才会积累。因此当光照强度超过70μ mol 光子/m2s时,植物 A 才开始释放氧气,体内才开始储存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照强度越强,放氧速率越大。放氧放氧速率数值为0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放氧速率数值在0以上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数值在0以下表现为吸氧,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16.【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探究实验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故普里斯特利实验证实了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发现。故该实验可以重复多次,A符合题意;
B、如果是在晚上或是黑暗处做此实验,由于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却极强,植物和小白鼠就会因争夺氧气呼吸而都无法存活,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因此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故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7.【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B、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因此气体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证明生成了氧气,不符合题意;
C、燃烧的蜡烛伸入瓶中后熄灭证明瓶中缺乏氧气,不能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产生了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18.【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其中的一组是①③,其变量是叶绿体,;另一组是②③,其变量是光,A正确;
B、①没有叶绿体,②缺少光照,两处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错误;
C、①③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叶绿体,能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C正确;
D、实验中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干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9.【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方法都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通过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来验证,所以都需要进行暗处理,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利用氧气助燃的性质,把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入管口,发现细木条复燃,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不需要暗处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0.【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前应将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出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干扰,A正确;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保证变量唯一,B正确;
C、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物质,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C正确;
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变蓝色,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乙除了二氧化碳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甲装置有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
21.【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A不符合题意;
B、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B不符合题意;
C、利用酒精隔水加热,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C不符合题意;
D、遮光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蓝,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变蓝,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并不能验证产生氧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2.【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C、断主脉后会导致A部分缺少水分,B部分有水,叶片的 A 与 B 形成一组对照,水分是该实验的变量,该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可知B处制造了有机物,A处没有,B不符合题意;
D、A与B部位都有光,不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阳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3.【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彩叶草的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剪取叶片,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发现叶片中央不变蓝,原因是叶片中央及靠近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周围变蓝,原因是周围有叶绿体,能产生淀粉。因此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4.【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由图可以看出,A套的是透明塑料袋,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A说法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B套的是黑色塑料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断向外释放二氧化碳,导致袋内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说法正确。
C、由图可以看出,A和B的变量为光,可以证明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C说法错误。
D、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所以,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综合性强,熟记: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在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为排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解答此题还需要熟知:叶脉中的导管能够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叶肉细胞,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则叶片的切口部分会因得不到水分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5.【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甲在黑暗条件下,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内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红色液滴向左移动,A错误;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缓冲液维持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变,所以引起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氧气的变化。乙在丙图的A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红色液滴不移动,C正确;
D、图乙中,引起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氧气的变化。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图甲中绿色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使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因此装置乙中气体量的变化表示氧气量的变化。
26.【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本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只是直接选取甜椒植株上的叶片,酒精脱色后,叶片变成蓝色。因此本实验只可证明甜椒叶片内含有淀粉。
故答案为: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7.【答案】A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叶片A能得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叶片A遇碘变蓝,A符合题意;
B、本实验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需要光,不能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丙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不需放在黑暗处进行实验,C不符合题意;
D、遮光(黑暗)条件下,新鲜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不是向左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8.【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A含叶绿体的悬液不遮光,B含叶绿体的悬液遮光,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B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 A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条件,A不符合题意;
B、 A有叶绿体滤液,C无叶绿体滤液,A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B不符合题意;
C、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但是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C符合题意;
D.、B中遮光处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29.【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此实验变量NaHCO3溶液浓度,而NaHCO3可以为黑藻提供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正确;
B、 通过计算产生的气泡数量可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产生的气泡数量逐渐增加,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逐渐增强,B正确;
C、NaHCO3浓度相同情况下,各组数据不同是由误差引起,因此需要取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中水生植物黑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气体为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0.【答案】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A、绿萝枝条需要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昼夜,目的是运走或消耗绿萝枝条中原有的有机物,A错误;
B、①、②组有两个变量,光照和二氧化碳,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错误;
C、根据②③④⑤⑥组的实验数据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淀粉含量逐渐增多,说明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促进光合作用,C正确;
D、分析②~⑥组实验可知,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不同,因此实验变量是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检测氧气的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在光合作用实验中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在光合作用实验中的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31.【答案】(1)水
(2)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有光
(3)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淀粉
(4)叶绿体;氧气
(5)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发现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可能来自土壤而是来自于雨水,因为他控制的变量只是浇雨水。即植物是“吃”水长大的。(2)图一实验将小白鼠和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由于小白鼠呼吸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很快,钟罩内的氧气就被消耗殆尽,小白鼠因缺氧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蜡烛也因缺氧无法燃烧而熄灭;图二实验将小白鼠和植物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如果放在光下,因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该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3)萨克斯实验步骤包括:甲暗处理(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乙遮光对照(变量是光)、照光、摘叶、丙脱色、漂洗、丁滴碘液,观察现象(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4)好氧细菌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恩格尔曼的实验说明: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同时证明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5)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分析】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32.【答案】(1)对照;二氧化碳;相同(或一致)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叶绿素
(4)B;淀粉
(5)不合理;变量不唯一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将甲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植物体的叶片因得不到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将被运走和耗尽。将甲装置移至光下后,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体的叶片能够接触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钠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要探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应完全相同。
(2)从小芬所设计的探究实验可分析得出,她提出的问题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作出的假设就应该是“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或“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
(3)因为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
(4)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
(5)在乙装置中,A叶片得不到二氧化碳,能得到光;C叶片能得到二氧化碳,得不到光;这样A、C叶片就存在两个变量,违背了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此,乙装置的设计不合理。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3.【答案】(1)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D
(3)水分;水分;导管
(4)D;B
(5)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素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1)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A区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B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D区具有光合作用的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E区没有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因此,将该叶片取下,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D。
(3)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由下向上。主叶脉的C点处用小刀切断,E区没有水,D区有水,其它条件相同,D区和E区形成对照的变量是水,其它的实验条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D区滴加碘液变蓝;E区滴加碘液不变蓝,此对照实验说明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水是通过叶脉里的导管运输的。
(4)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因此,“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因此可选取D、B区进行对照。
(5)若设置A区和D区进行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绿体,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
(6)B区因缺少光照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要增加产量,可采取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加强光照、延长光照时间等措施。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34.【答案】(1)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
(3)A
(4)浑浊;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5)大于
(6)光合;呼吸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天竺葵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装置A和B中除二氧化碳条件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故探究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3)淀粉遇碘变蓝,A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叶片A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故不能变蓝的是A。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A放入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故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由乙图可知,BD段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减少,故BD段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6)根据题意可知,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更多,瓜果更甜。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35.【答案】(1)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光和叶绿体;d;施加气肥;不能
(3)e;大于
(4)C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前先将这株牵牛花进行暗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故填: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由图一可知,a叶铝箔遮盖部分与a叶没被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光;c叶白斑与c叶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两组实验结果为a叶铝箔遮盖部分不变蓝,c叶白斑部分不变蓝,a、c叶中其它绿色部分都变蓝,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绿叶b叶装在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密封瓶中,说明绿叶b叶缺少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缺少二氧化碳则不会合成淀粉,因此绿叶b叶经过处理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绿叶d叶装在含有清水的密封瓶中,光照、二氧化碳都不缺,因此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绿叶d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会变蓝。绿叶b组与绿叶d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要想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可以适当增加气肥(二氧化碳)含量。本实验中a叶部分被遮光,处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而b叶没被遮光,处在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即有两个变量,因此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故填:光和叶绿体;d;施加气肥;不能。
(3)根据图二可知,e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较高,则说明e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f叶片,因此如果e、f较长时间处在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是e叶片。在A点光照强度下,e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仍处于上升阶段,f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经不变了,因此A点的光照强度下e的光合作用大于f的光合作用。
故填:e;大于。
(4) 上午10时—12时,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下,此时取下的叶圆片X(xg),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只消耗有机物,两小时后的中午12时移动装置置于太阳下,此时取下叶圆片Y(yg),则可计算前两小时2小时的呼吸作用消耗量为:(x-y)g;在12时—14时这两小时,将装置置于光照下,这时植物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最后取下在植株上经过4小时的叶圆片Z(zg),可计算后两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为:(z-y)g。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净光合作用的量= (x-y)+(z-y) = (z+x-2y)g,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图一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分别是a叶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变量是光;c叶的白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变量是叶绿体;b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d瓶中放的是清水,b和d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6.【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线粒体;蒸腾作用;气孔;光合作用
(3)暗处;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在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其中乙瓶是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丁瓶则是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故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测通入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检测种子呼吸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
(2)①过程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的是呼吸作用;②过程产生水,表示的是蒸腾作用;③过程吸入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片上的气孔,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
故填:呼吸作用;线粒体;蒸腾作用;气孔;光合作用;
(3)为验证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能合成淀粉,首先应该将小麦幼苗放到黑暗中处理一昼夜,消耗或运走原本的淀粉;由于图2中的a部分没有遮光,植物可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遇碘变蓝,b部分遮光处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淀粉,遇碘不变蓝。
故填:暗处;a。
【分析】(1)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3)植物通过叶片表皮的气孔进行蒸腾,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①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②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将其中一片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作为对照(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该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一片没有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和“一片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
④把两个叶片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
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滴加碘液,发现“没有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变成蓝色,而“被塑料袋包扎的叶片”没有变蓝色,说明绿叶能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7.【答案】(1)淀粉
(2)溶解叶绿素,对叶片进行脱色
(3)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需要光)
(4)光照时间;增加光照时间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实验需排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步骤①中,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步骤④中,用酒精对叶片进行处理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对叶片进行脱色,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由图可知,叶片a部分遮光,b部分为遮光,因此步骤⑦中,叶片的a、b两处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这组实验结果说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4)①淀粉遇碘变蓝,光照1小时时叶片未遮光部分没有明显变蓝,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不够,制造的淀粉过少。
②由表中结果可知,光照时间越长,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的蓝色越深,说明光照时间越长植物产生的淀粉越多,因此为了提高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光照时间。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