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A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7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国(今山西省绛县)墓地发掘出土的一个铜簋中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物,考古学者分析了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推测铜簋内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类——“羹”,这一与文献记载相悖的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表明( )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D.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2.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公元前645年,晋国承认民众开垦荒地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社会转型 B.瓦解井田制度 C.增加赋税收入 D.推行重农抑商
3.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4.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中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宴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送行图。这体现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道:“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在钱穆看来,唐代的科举制( )
A.形成了尚学风气 B.终结了贵族政治 C.选拔了实用人才 D.扩大了统治基础
6.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 )
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7.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 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
8.清代,盐商程志辂收藏曲谱、剧本达十余书橱,绝大部分为当时孤本,各地戏班争相借阅演唱,扬州也就成了首演之地。马日琯、江春先后把“江右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请到扬州来创作诗歌、戏曲,有时早上作成,当晚就让优伶上台演出。由此可知( )
A.商人群体开始涉足文化娱乐领域 B.扬州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C.商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文化发展 D.商业资本垄断全国娱乐市场
9.1861年1月,奕圻等人在奏折中陈述:“近年来临事侦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这体现出,奕诉等人( )
A.对新闻纸真实性存疑 B.希望拓宽渠道了解西方
C.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 D.意识到通商口岸的重要
10.下图为1910~1920年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变化图。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传统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 B.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
C.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的影响 D.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削弱
11.1928年1月,毛泽东指导起草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被普遍接受 D.中共重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12.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这种批评往往是由于对情况不了解。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其意在强调当时( )
A.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根源 B.中日两国的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
C.国民党以空间换时间决策正确 D.中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
13.如图所示为米谷的漫画《眼睛一眨,母鸡变鸭》,漫画中的黑布上虽写着民主,可不知道主席台上的人手在布下捣鼓什么。它所反映的内容( )
A.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 B.粉饰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
C.延缓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D.表达了人们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
14.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15.“五五”(1976—1980年)初期,由于各项指标规定偏高,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1979年初,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到1980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5年新增固定资产1747.31亿元。这说明( )
A.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衡
C.经济建设在调整中前行 D.计划经济优越性凸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唐边疆管理概况
时期 史实
汉朝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唐朝 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东北的靺鞨族 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秦汉王朝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隋唐王朝疆域的开拓扩大了中原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实现了“华戎同轨”“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宋、辽、金之际,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意识,各族人民克服了战争造成的种种困难,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边疆管理的主要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加强边疆管理的意义。(8分)
17.【儒家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汉至唐,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齐鸣”的局面。在三国两晋时期,战争不断,王位更替频繁,从北方来的游牧文明冲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学者的地位下降,儒士们纷纷南迁,儒学思想陷入危机。直到隋文帝的出现,他在统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复传统的伦理纲常,从思想层面改造了国家,同时也为随后而来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础。唐朝,儒学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唐晚期再次为动乱和宗教思想文化冲击,危机再次出现。
——摘编自何成轩《儒学南传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和学术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说到宋代的学术成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到“新儒学”。其实新儒学并没有什么新的儒家经典,所谓“新”,是指它对既有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这样的新阐释,是建立在中唐以来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反对佛学的教义,但是整体来说,那个时候儒家的力量并不足以和佛学抗衡。而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一方面,儒、释、道之间有排斥、有辩驳;另一方面,也有吸纳。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许宏、刘国忠等编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到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形成的社会背景。(9分)
18.【国家主权与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摘编自《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的特点,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6分)
19.【革命精神】(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不断创造人间奇迹,靠的就是一股子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教育激励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为代表的系列精神。
——摘编自《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根据材料内容,从民主革命时期选取两个“伟大精神”的内容,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内容与长江流域或中华文明的源头无关,所以排除A,材料提到考古学者的分析与文献相悖,单着并不意味着文献价值完全依赖于当代学者的阐释,排除B,C选项“必须”一词说法过于绝对。考古学者通过分析碳氮含量与同位素比值来推测铜簋内的内容,这种方法是科技考古的一部分,这种分析提供了与文献记载不同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因此选D。
2.C 【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管仲和晋国改革是在公田日渐荒凉、国家税收日趋窘迫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改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个体经营,调动农民积极性尽力去耕种,从而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C项正确;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A项;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井田制度的瓦解,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无“抑商”信息,并且重农抑商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题目时间信息可知其时空是汉初,据图,从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虽然藩封的数量增加了,但是面积却变小了,这一变化体现出地方势力逐渐削弱,中央加权逐渐加强,故选A。
4.B 考查魏晋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的嘉峪关5、6号墓和3号墓中,还有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和送行图,图像和文物都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如采桑、放鹰狩猎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而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则来自西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故B项正确。主要都是西北地区的文化,并没有明确提到民族融合的高度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不能确定是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故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了不同地区的图像和文物,但并没有明确提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故排除D项。
5.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代到唐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比汉代的选举更开放、自由,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是科举制与汉代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的比较,与尚学风气无关,排除A项;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确立的官僚制度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选拔方式的变化,不能肯定得出选拔的是实用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从南宋临安城的设计可以看出是沿河而建,利于经济发展,政治集权特点不突出,且皇城周围娱乐场所瓦子分布较多,可见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
7.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大学士往往不敢擅自更改皇帝的旨意,导致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等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票拟权基本失效”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而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内阁的非正式性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内阁地位的下降并非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多有商人收藏曲谱、剧本,支持戏曲表演,由此说明商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没有时间表明是商人群体“开始”涉足文化娱乐领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扬州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排除B项;仅根据商人对戏剧的爱好,不能说明商业资本垄断全国娱乐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由材料可知,奕 等人认为需要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以便更好地应对中外交涉的问题,故选B项,奕 等人认为通过报纸新闻是大概可以了解实情的,所以排除A,他们希望广泛搜集报刊、新闻纸等资料,以期望得到更多的西方信息,而不是主动兴办中外文报刊,排除C;并不是意识到了通商口岸的重要性,而是了解外国的重要性,排除D。
10.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至1918年,中国工业品出口占比快速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1918年后,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工业遭受一定冲击,反映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深受时局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品和非工业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并不意味着传统产品出口总量下降,排除A项;此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工业极为落后,社会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排除B项;仅从出口产品分类占比无法得出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毛泽东提出让工农兵享有政治权利和分给农民土地等主张,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D项正确;当时土地革命主要在根据地进行,排除A项;根据地面积扩大是在1929—1932年,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当时影响尚有限,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可知,斯诺认为之所以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游击战的形式,而不是频繁地攻击日军的大据点,主要原因是缺乏军火工业,采取游击战争有其特殊的原因,所以斯诺强调的是中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抵抗日军的形式选择,没有涉及中国无法迅速战胜日本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评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没有涉及日本实力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实力,不能得知中日之间的实力有较大差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方式,没有涉及国民党领导抗日决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1946年”“黑布上虽写着民主,可不知道主席台上的人手在布下捣鼓什么”及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逆时代潮流而动,试图坚持其一党独裁,漫画《眼睛一眨,母鸡变鸭》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A项正确;该漫画具有讽刺意义,并不是粉饰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排除B项;材料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未体现对解放战争历史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们对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名称的改变主要是把就社会的等级称呼变为平等称呼,这有利于社会平等,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D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于1956年,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获得独立,铲除了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年)初期,由于各项指标规定偏高,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1979年初,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到1980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调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针,从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说明这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在调整中前行,C项正确;此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无法得出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农业比例的相关数据信息,无法得出严重失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表述不准确,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1)主要方式:战争;派遣使者出使;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和亲。(答对3点5分,4点6分)
(2)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意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答对4点8分)
17.【答案】(1)趋势:三国两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隋唐重新恢复它的正统地位;唐晚期危机再现。(3点6分)
(2)背景:文化环境相对开放;士人群体活跃;社会充满活力;儒学大师不断涌现;儒家学者吸收佛道思想。(5点9分)
18.(14分)(1)特点:全面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寄托于国际公理和列强。(4分)
原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北洋政府对外软弱妥协;巴黎和会是英法等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日本长期觊觎中国领土和主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共中央提出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对封锁中国;并在朝鲜半岛挑起了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2分)示例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阐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向低潮。当时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先后组织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遭受了重大挫折或失败。在秋收起义受挫的情况下,毛泽东及时调整革命方向,决定率队伍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事实上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又对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壮大。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严重受挫,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实事求是的解决自己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综上所述,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处理中国革命重大问题。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