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三)(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三)(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8:13:50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三)
(原卷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关于鼠疫杆菌的溯源,今天的流行病学家依然在研究,通过DNA溯源,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鼠疫是从亚洲传到欧洲的。人们往往看重直接的途径,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但无论哪种说法,人们似乎忘却了一个事实,即这一时期发生了地球上的气候剧变,而且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要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饥荒、瘟疫等死亡因素,《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 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 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 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
B.欧洲的气候剧变发生的时间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
C.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
D.全球气候变暖是总趋势,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 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B.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
D.《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 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①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②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芭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③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地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捡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
今年,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逸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他可是不愿意就轻易地放弃了希望。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谁知道能再活几天呢!那么能够活着,还不是一件喜事吗?为什么不快快活活地过一次生日呢?这么一想,他不但希望过生日,而且切盼这一次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不管可能与否-更加倍的热闹!说不定,这也许就是末一次了哇!况且,④他准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
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得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他想得到,城里没有果品,是因为,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进不了城。他也知道,月饼的稀少是大家不敢过节的表示。他忽然觉得浑身有些发冷。现在,他看明白,④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两段写太平年月北平中秋前后的水果,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来写水果的品种、色彩与形状,“果赞”的内容特别有生活情味。
B.文中“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这里的“慈善”与《包身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中“慈祥”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C.祁老太爷在生日仪式闹过之后会有疲乏之感,他把中秋节作为自己生日的尾声,觉得过不过节日不太重要,生日是自己的,节日是大家的。
D.祁老太爷到街上游走,没闻到果子的香,也没看见多少中秋月饼,这与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运不进城里来有关,其实也是日本入侵后的结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果贩都是艺术家,这艺术家的特质从立体图案画与有腔调的“果赞”便可知。
B.句子②细节描写精妙,“毛茸茸”写蟹局部形态,“轻轻敲裂”写人们享受蟹的惬意。
C.句子③连续用“他须”句式,突出祁老太爷昔日过生日时的欣喜、和善、客气与宽大。
D.句子④从“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被允许过生日到“不许”,突出日本人的反复无常。
8.祁老太爷在准备过七十五岁寿日时,先有盼望心理,后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开篇都用大量笔墨写当地的风物人情等,其用意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后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薄,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与《促织》“薄产累尽”中的“薄”意思相同。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朝以少师、少傅、少保等为九卿。
C.“趣”通“促”,意为“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思不同。
D.益,更加的意思,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4分)
(2)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4分)
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
苏轼
空肠得酒芒角①出,肝肺②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演③壁长遭骂。
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芒。
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注]①芒角:指人的锋芒或锐气。②槎(chá)牙:不整齐、不顺畅。③演(wò):被泥、油弄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关键在一“醉”字,既画出了醉态,又传出了诗画之神,使人叹为观止。
B.这首诗开头的四句发奇思怪语,如异军突起,写了诗人在郭家醉后作画的情景。
C.中间四句写苏轼“长遭骂”的经历,实际上是他直言敢“骂”的负面社会反响。
D.结尾以己诗与古铜剑作辉映,以喝问作结,更有一种逼人的豪气,留下铿锵的余韵。
16.《唐宋诗醇》评价苏轼这首诗的前四句:“画从醉出,诗特为醉笔洗剔精神。
读起四句,森然动魄也。”请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其中令人“森然动魄”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六字叙述阿房宫的建成过程,给读者营造一种阿房宫横空出世的阅读感受。
(2)班级组织“中国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研究”研究性学习,小明承担“分野”一章的研究任务,老师建议他以(作者名)的名句“ , ”作为研究对象。(3)唐宋诗文中常见小与大的对比场景,或状物,或抒情,或说理,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纵目远望,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困难期间与兰考人民 ① 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 ② ,走在人民前面,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哪怕身患癌症,他也笑笑说:“病是个 ③ 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精美的一件件器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①,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②,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21.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三)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关于鼠疫杆菌的溯源,今天的流行病学家依然在研究,通过DNA溯源,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鼠疫是从亚洲传到欧洲的。人们往往看重直接的途径,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但无论哪种说法,人们似乎忘却了一个事实,即这一时期发生了地球上的气候剧变,而且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要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饥荒、瘟疫等死亡因素,《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 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 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 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错。文中说“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温室效应的加剧’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见温室效应本身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是有益的,只有“过度的”“加剧的”温室效应才会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
B.欧洲的气候剧变发生的时间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
C.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
D.全球气候变暖是总趋势,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十六世纪以后”错,原文说“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
B项“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错,原文是“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要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
C项因果颠倒,原文是“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故选D 。
3. 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B.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
D.《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 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甚至可能减少了三分之一。”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A是下定义,C是分类别,D是列数字,只有B和画线句是举例子。
故选B。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原文“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可知,中国古代气候理论的核心并非“三才系统”,“三才系统”也不包括“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物候”。
故选B。
5.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案】 ①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
②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③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可知,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
由材料二原文“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可知,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由材料三原文“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可知,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①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②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芭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③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地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捡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
今年,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逸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他可是不愿意就轻易地放弃了希望。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谁知道能再活几天呢!那么能够活着,还不是一件喜事吗?为什么不快快活活地过一次生日呢?这么一想,他不但希望过生日,而且切盼这一次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不管可能与否-更加倍的热闹!说不定,这也许就是末一次了哇!况且,④他准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
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得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他想得到,城里没有果品,是因为,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进不了城。他也知道,月饼的稀少是大家不敢过节的表示。他忽然觉得浑身有些发冷。现在,他看明白,④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两段写太平年月北平中秋前后的水果,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来写水果的品种、色彩与形状,“果赞”的内容特别有生活情味。
B.文中“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这里的“慈善”与《包身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中“慈祥”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C.祁老太爷在生日仪式闹过之后会有疲乏之感,他把中秋节作为自己生日的尾声,觉得过不过节日不太重要,生日是自己的,节日是大家的。
D.祁老太爷到街上游走,没闻到果子的香,也没看见多少中秋月饼,这与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运不进城里来有关,其实也是日本入侵后的结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果贩都是艺术家,这艺术家的特质从立体图案画与有腔调的“果赞”便可知。
B.句子②细节描写精妙,“毛茸茸”写蟹局部形态,“轻轻敲裂”写人们享受蟹的惬意。
C.句子③连续用“他须”句式,突出祁老太爷昔日过生日时的欣喜、和善、客气与宽大。
D.句子④从“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被允许过生日到“不许”,突出日本人的反复无常。
8.祁老太爷在准备过七十五岁寿日时,先有盼望心理,后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开篇都用大量笔墨写当地的风物人情等,其用意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6.B“反语修辞手法”不对,此处没有用反语修辞手法。
7.D无中生有。“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只是祁老太爷的推测,日本人从未允许过他,也构不成“反复无常”。
8.模式一:从不安(担忧/矛盾/怀疑)到绝望(失望/难过)
模式二:不安(担忧/矛盾/怀疑)→绝望(失望/难过)(每点2分,共4分)
9.①相同处: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并生发出对日本入侵者的痛恨。(若写环境营造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一定背景,可酌情给分)(相同处2分)
②不同点:①本文写太平年月北平秋的繁荣景象与下文日本入侵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出祁老太爷对自己不能过生日的担忧。②《荷花淀》对白洋淀风物人情的描写自然引出水生告别亲人以及在淀里伏击敌人和妇女们成立队伍保家卫国的内容。(若答环境对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作用,可酌情给分)(不同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材料二: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后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薄,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与《促织》“薄产累尽”中的“薄”意思相同。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朝以少师、少傅、少保等为九卿。
C.“趣”通“促”,意为“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思不同。
D.益,更加的意思,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4分)
(2)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4分)
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0.A C F 【解析】原句标点: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
11. A【解析】“薄产累尽”中的“薄”是微薄的意思。C项,《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同“取”。D项,“武益愈”中的“益”是渐渐的意思。
12. B【解析】“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错。原文“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意为“您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指的是李息,不是“忠臣们”。
13.(1)汲黯辞行以后,拜访大行令李息,说道: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与朝廷议事了。(“过”“与”各1分,“黯弃逐居郡”被动句1 分,句意1分)(2)皇上重用我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事情有先后,在长久的安定环境中革除弊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至”1分,“而革弊于久安”状语后置句、“非朝夕可也”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14.①擅长文学、忠于朝廷; ②不畏强权、敢于上谏; ③顾全大局,谅解宽容。
(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武帝因为淮阳郡地处楚地交通要冲,于是召来汲黯,任命他为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经汉武帝数次下诏强行授予,才接受这一职务。汲黯流着眼泪对汉武帝说:“我自以为老死无用,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还会收用我。我时常患病,不能胜任一郡的繁重事务。愿意充当中郎之职,出入宫廷,为陛下弥补过失和提醒遗漏之事,这是我的心愿。”汉武帝说道:“你看不起淮阳吗 我现在把你召回来。只因淮阳的官吏与老百姓不和,我只想借重你的威望,你躺在床上处理郡事就行。”
汲黯辞行以后,拜访大行令李息,说道:“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与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其智谋足以拒绝规劝,狡诈足以掩饰错误,专门说乖巧、奸佞的话,用词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凡是主上所不喜欢的,他就乘机诋毁;凡是主上所喜欢的,他就乘机称赞。他还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心怀奸诈来左右主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的威望。您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李息因惧怕张汤的权势,始终未敢开口;等到张汤倒台时,汉武帝将李息一同治罪。
汉武帝给予汲黯诸侯国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阳,汲黯十年后去世。汉武帝颁布诏书,下诏令将奸猾不法的官吏和百姓放逐到边疆地区。
材料二:
范公名讳仲淹,字希文。宋真宗大中禅符八年考中进士。宋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因其精通文献典籍举荐他,皇帝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过了很久,皇帝想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一职。当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在冬至这天于前殿大会众臣,皇帝将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有关官员已经做好了准备,范公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这样做还要形成后世看弱皇上而仰重太后的风气,这事情才止息没有进行下去。范公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没有得到答复。后来等到太后去世,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政事都拿来深入追究。唯独范公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护帮助天子,没有发现什么过错,应该忽略她的小过失,来保全她的大德。
庆历三年春天,皇帝召见范公让他担任枢密副使。到任几个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宰相)。范公感叹说:“皇上重用我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事情有先后,在长久的安定环境中革除弊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久,皇上再次给他手写的诏令,催促他分条陈述天下大事。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后因生病的缘故请求前往邓州任职。驻守邓州三年,范公的病更重了,于是一病不起(而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
苏轼
空肠得酒芒角①出,肝肺②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演③壁长遭骂。
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芒。
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注]①芒角:指人的锋芒或锐气。②槎(chá)牙:不整齐、不顺畅。③演(wò):被泥、油弄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关键在一“醉”字,既画出了醉态,又传出了诗画之神,使人叹为观止。
B.这首诗开头的四句发奇思怪语,如异军突起,写了诗人在郭家醉后作画的情景。
C.中间四句写苏轼“长遭骂”的经历,实际上是他直言敢“骂”的负面社会反响。
D.结尾以己诗与古铜剑作辉映,以喝问作结,更有一种逼人的豪气,留下铿锵的余韵。
16.《唐宋诗醇》评价苏轼这首诗的前四句:“画从醉出,诗特为醉笔洗剔精神。
读起四句,森然动魄也。”请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其中令人“森然动魄”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5.D【解析】结尾是以郭祥正与自己所作的两首新诗比古铜剑。
16.①诗人酒醉后锋芒毕露,狂放不羁,不顾被“嗔”“骂”的危险,“吐向君家雪色壁”。诗人之狂放,令人震撼。
②竹石本无形,竟然在饮酒后诗人肝肺里快速生成,以不可遏制之势,夺口而出,跃于墙上。这画竟然像活物一样,令人震惊。
③作者把画画的灵感(过程)写得如此夸张、奇幻,这种艺术手法令人惊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六字叙述阿房宫的建成过程,给读者营造一种阿房宫横空出世的阅读感受。
(2)班级组织“中国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研究”研究性学习,小明承担“分野”一章的研究任务,老师建议他以(作者名)的名句“ , ”作为研究对象。
(3)唐宋诗文中常见小与大的对比场景,或状物,或抒情,或说理,如“ , ”。
【参考答案】
(1)蜀山兀,阿房出:
(2)答案示例:李白,扪参历井仰胁息;/王勃,星分翼轸;
(3)答案示例:
玉鉴琼田三万顷,若我扁舟一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纵目远望,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困难期间与兰考人民 ① 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 ② ,走在人民前面,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哪怕身患癌症,他也笑笑说:“病是个 ③ 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精美的一件件器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同舟共济/同甘共苦②身先士卒③欺软怕硬(每处正确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焦裕禄困难时期与人民的交往,可用“同舟共济”(本义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渡过困难。也形容利害相同)、“同甘共苦”(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第二空,根据“走在人民前面”可知,可用“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根据后面的“你压住他,他就不敢欺侮你了”可知,本空应填“欺软怕硬”(欺:欺凌;怕:害怕。欺负软弱的人;畏惧凶狠的人)。此句来自课文原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泡桐树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①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在“大地上”后加“的泡桐树”;②语序不当,“精美的”应放在“器具”前;③偷换主语,前文主语为“泡桐树”,不能“成为产业”,而是泡桐树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件事“成为产业”,因此要加一个“这”指代前文的主体内容。
20.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比喻。把“焦裕禄的精神”比喻成“丰碑”,表现了焦裕禄的高尚的品德受人敬仰,崇高精神永垂不朽。②对偶。“鼓舞”对“激励”,“艰苦奋斗、执政为民”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形式整齐、有节奏感,体现出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及对人们的引领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成为了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焦裕禄的精神”比喻成“丰碑”,表现了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受人敬仰,崇高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运用对偶手法,表现了焦裕禄伟大的功绩及其对人们的引领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①,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②,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21.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②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③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
(每空2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分析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要求学生注意逻辑关联词,并联系前后文答题。恰当组织语言。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答案】B
【解析】原文表示强调。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表示否定或讽刺,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介绍了萨特和伍绮诗的不同观点。萨特认为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总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总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伍绮诗则提倡追求自我,抛却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作文可以从从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的辩证关系入手写作。比如首先可以分析忠于自我这一观点,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是世界闻名的投资家,但他的儿子彼得并未像大众所期待的那样,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位投资人,他最终成为一位音乐人,在自己热爱的音乐领域探索,在其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成为音乐界的“沃伦 巴菲特”。巴菲特的儿子就是做好自己,活出了自我。接着从听取他人意见,满足他人期待等角度入手,比如毕加索从前很喜欢写诗,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参加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的聚会。他本以为能得到夸奖,可没想到被斯泰因夫人泼了一盆冷水,说他根本不适合写诗。后来,他听取了斯泰因夫人的批评,决定转变职业,最后成为著名的画家。最后辩证分析二者关系,如适度听取他人意见并不妨碍坚守自我;满足他人期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自我的坚守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或者论证什么时候应该坚守自我,什么时候应该考虑他人的期待,二者并非绝对对立,思考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
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书信格式,尤其是称呼、问候语、结束语和落款等的位置。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既要活出自我,也要满足他人的期待。文章主体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主要写人要活出自我,可以列举活出自我的例子,比如巴菲特的儿子;第二部分主要写人要满足他人的期待,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同时也不能过于固执,应该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第三部分论述如何将二者协调起来,帮助自己成长。文章结尾可以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2.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3.他人期待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
【答案】例文:
忠于自我,兼听则明
亲爱的xxx:
你好!
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困惑:到底是该坚守自我,还是该满足他人期待?对此,我想和你谈谈我的看法。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个人的人生之路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我们始终应坚守的精神;但正所谓当局者迷,当个人的主观认知出现偏差时,我们也需要借助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适时听取他人的评价,帮助自己进步。(开门见山,由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认识你自己”,据说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的三句箴言之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认清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道路。孔子也曾言“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的经历和反思,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确定自己想要追寻的方向。陶渊明正是在见识过钩心斗角的官场之后,才更加确定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于是毅然决定辞官归乡,踏松菊之径,赏白云飞鸟,逐自在清欢,实现了心灵的自由。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坚定自我,才能不断前行。嵇康深知自己对纷繁战乱和黑暗政治的厌倦,宁愿退隐山林与青松翠竹做伴,也不肯与司马氏集团为伍,他挥笔写就绝交书信,从容奏起广陵绝响,这是卓然独立的风流名士,更是高洁傲岸的自由灵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认清自我、坚定自我的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建议,更好地帮助自己成长。萨特在剧作《禁闭》中,借主角加尔森之口道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本质——“他人即地狱”。作为人类群体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与他者构筑的社会之中,总会面对别人的评价。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人既是主动的评审者,也是被别人目光约束的被审判者。他人的期待如旭日朝阳,能够催人进步,使人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他人的目光亦如一道道利剑,使人感到压力,促使人不断进步。正如唐太宗治国,常有群臣进谏,唐太宗深知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他能够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明辨得失,最终成就“贞观之治”。(运用举例论证,强调善于倾听他人建议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他人的批评建议,我们也应理智对待,若只是一味盲从,则会丧失自我,无法明辨是非。只有让独立思想与外在评价产生碰撞,才能达到内在与外界的统一,才能唤醒真正的自我。(辩证看待坚守自我与外在评价,再次强调论点)
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成长之路,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所帮助。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
×年×月×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