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4 12:32:51

文档简介

【基础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普宁期末)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是(  )
A.甲烷 B.氢气 C.氧气 D.氨气
2.(2023八下·射洪期末)学习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正确的是(  )
A.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氨、氢、甲烷、水蒸气、氧气
D.人类进化的过程: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3.(2023八下·南宁期末)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  )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火山口中
4.(2023八下·花都期中)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B.原始地球存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
C.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环境下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D.进一步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5.(2023八下·涡阳期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内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获得了20种有机物,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
A.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D.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6.(2023八下·泗县期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小分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7.(2023八下·普宁月考)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内有甲烷、氧气、氢气等
B.该实验能证明原始地球上形成了生命
C.该实验将B内的水烧沸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
D.在C内收集到了蛋白质和核酸
8.(2022八下·邕宁期末) 1953年,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巴斯德 C.米勒 D.列文·虎克
9.(2017八下·丰城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10.(2017八下·阜阳期中)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11.(2023八下·江岸期中)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甲烷、氨气、氧气、水蒸气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D.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12.(2023八下·榕城期末)图所示的实验的设计者及要说明的问题是(  )
A.雷迪,腐肉能够生蛆 B.雷迪,腐肉不能够生蛆
C.巴斯德,腐肉能够生蛆 D.巴斯德,腐肉不能够生蛆
13.(2023八下·达川期末)生命的起源很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C.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定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D.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14.(2023八下·榕城期末)我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智人和能人
C.直立人和智人 D.能人和直立人
15.(2023八下·栾城期末)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刨证据 D.科学家的推测
16.(2022·揭东期末)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  )
A.胚胎学上的证据 B.分类学上的证据
C.地质年代中化石的证据 D.遗传学上的证据
17.(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地球的生命史上,恐龙非常繁盛的时期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18.(2023八下·招远期中)若△、口、☆表示具有血缘关系三类生物,如图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19.(2023八下·定远期中)某博物馆举行古代动物化石展览,古代鱼类化石、古代始祖鸟化石的照片如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古代鱼类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
D.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哺乳类进化而来
20.(2023八下·定远期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小型到大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B.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比较,说明他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21.(2023八下·南宁期中)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D.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2.(2023八下·宣汉月考)抗生素是人类抵抗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抗生素的疗效大大降低,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抗生素质量问题药效下降 B.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23.(2023八下·龙马潭期末)生物防治比用农药防治害虫更好。若在农田中用某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遗传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
B.使用农药后使害虫发生了抗药的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D.害虫为了适应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4.(2023八下·南宁期末)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昆虫。该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的原因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不用的结果
25.(2023八下·宣汉月考)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获得食物、配偶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26.(2023八下·揭东期末)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  )
A.基因突变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27.(2023八下·西安期中)如图是枯叶蝶,从体形和体色上看酷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长期生活在枯叶上的结果
C.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 D.万能的上帝创造的结果
28.(2023八下·普宁期中)《山海经》中《西山经》提到的麢(音:líng),就是现在的羚羊,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繁殖季节雄性羚羊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  )
A.长期使用和锻炼的结果
B.人类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
C.特定环境下营养物质丰富生长迅速的结果
D.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29.(2023八下·金安期中)夏天蚊子肆虐,我们使用的蚊香驱蚊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的使用增强了蚊子的繁殖能力
B.蚊香使用使蚊子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产生耐药性变异的蚊子都能生存下来
D.蚊子耐药性增强是蚊香选择的结果
30.(2023·定远期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不谋面合。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科学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B.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
C.野兔能迅速奔跑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超级细菌的出现源于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1八下·南宁期末)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火花放电模拟的是   ,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   。
(2)B装置内是   ,需不断加热。箭头a模拟的是   ,U形管内的液体模拟的是   。实验结束后在C内可检验到   等有机物。
(3)由此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
三、读图理解题
32.(2022八下·榕城期末)如左下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地层中都有发现生物化石,表格记录了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化石种类 化石被发现的地层 距今年数
低等鱼类 ① 5亿7000万万年
海生无脊椎动物 ② 24亿年
鸟类和高等哺乳类 ③ 2亿2500万年~7000万年
(1)越下面的地层越   。
(2)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上表中的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   (填字母)。
(4)研究生物进化常常用到   法,   是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5)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   。
(6)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33.(2023八下·韶关期中)下图为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树根A代表   ,它形成 于   中。
(2)[A]由于   不同,进化成代表 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
(3)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一种中间过渡类型动物,从而推断图示中的   是由古代的   进化而来的。
(4)在生理上,植物类群③④在繁殖方式上主要用   繁殖;在分类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   类;在进化上,与环节动物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   。
(5)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6)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   的结果。
四、资料分析题
34.(2023八下·涡阳期中)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如表:
项目/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   。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的,而选择是   的。
(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的结果。
A.长期烟熏 B.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长期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五、综合应用题
35.(2022八下·揭西月考)青霉素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随着反复使用,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疗效越来越弱。有一些细菌,新开发的青霉素也对付不了,为什么?请据达尔文进化论回答下列问题。
(1)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   实现的,生物的   和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是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   。
(3)细菌个体抗药性差异体现了生物的   一般是不定向的。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一般是    的。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是通过细菌和青霉素之间的    来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构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较,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原始大气的成分,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A、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A错误;
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 ,B正确;
C、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C错误;
D、人类进化的过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他在书中提出来两个理论:首先,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的;其次,生物演化通过自然选择而来。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从有机大分子物质聚变为独立的体系→从独立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无氧气,A正确;
B、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B正确;
C、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出原始生命的诞生,C错误;
D、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海洋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原始地球火山爆发产生原始大气,原始大气逐渐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第二步:有机小分子物质不断作用逐渐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步:生物大分子物质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外包原始界膜;第四步:多分子体系逐渐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
(2)米勒模拟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在通过电极模拟闪电和降雨后,最终在模拟原始海洋的溶液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海洋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大概可以概括如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大分子有机物质→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6.【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米勒模拟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在通过电极模拟闪电和降雨后,最终在模拟原始海洋的溶液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故答案为:B。
【分析】米勒并没有证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7.【答案】C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A内模拟了原始大气,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等,没有氧气,A说法错误。
B、该实验只能证明生命起源的第一个阶段,在原始状态下,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说法错误。
C、该实验将B内的水烧沸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C说法正确。
D、在C内收集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米勒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米勒的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电火花模拟了原始地球上闪电和紫外线等,为实验提供能量,最后在装置中,检验到了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氨基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在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8.【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原始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产物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米勒设计实验装置示意图: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ABC、由简单到复、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BC正确;
D、高等动物也有体型小的如蜂鸟,因此由体型小到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如图所示: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A、甲是原始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乙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B、丙是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
C、原始的鸟类和丁原始的哺乳类都是古代丙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哺乳动物不但处于进化的最高点,而且它的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是最高等的.所以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地球上的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不符合题意;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但是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氧气”,符合题意;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因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不符合题意;
D、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2.【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者为意大利医生雷迪,由图分析可知,前面两个密封的瓶子,苍蝇进不去,里面的腐肉没有生蛆,第三个瓶没有密封,苍蝇可以进入,里面的腐肉生蛆了。说明腐肉上面的蛆是由进去的苍蝇产生的,不是腐肉自己产生的。
故答案为:B。
【分析】该实验证明了腐肉不能生蛆。图中前两个瓶密封,第三个瓶没有密封,据此解答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可能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B、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C、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一般情况下,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常出现(不是一定)在越古老形成的地层里,越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中,符合题意;
D、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也有鸟类的特征,因此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证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的第一阶段,能直立行走,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长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北京猿人”会打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属于直立人;“山顶洞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1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顺序,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
17.【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在中间一层除了“△”,还出现了“□”,在最上层又出现了“☆”,故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9.【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的重要的证据,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古代鱼类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 ,C正确;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鸟类可能有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过来,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之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推断,鸟类可能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A错误;
B、 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马的前肢,这些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产生了表面形态上的分歧,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都是由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在胚胎发育上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过程发育而来.因此,它们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B正确;
C、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C错误;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分布的规律: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晚近的地层。
2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正确;
C、化石在地层中分布的规律: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晚近的地层。C错误;
D、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本身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23.【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A说法正确。
B、生物本来就存在着变异,而不是因为使用了农药才产生了变异,B说法错误。
C、使用农药后,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C说法错误。
D、生物本来就存在着变异,而不是因为使用了农药才产生了变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为基础题,需要理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
2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故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该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也就是过度繁殖现象,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不符合题意;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符合题意;
D、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6.【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题干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7.【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体色与环境相似的枯叶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在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若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动物躲避敌害或者捕食十分有利。
28.【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雄性羚羊的角由于经常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这样角发达的羚羊一般都能找到配偶繁殖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形成了现在角发达的雄性羚羊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羚羊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遗传,而逐渐被淘汰,所以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9.【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蚊子的繁殖能力与蚊香的使用无关,A错误;
BD、在使用蚊香前,蚊子中便存在耐药性变异,蚊香的使用只是对蚊子原有耐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B错误,D正确;
C、产生耐药性 yeah变异的蚊子容易生存下来,但不一定都能生存下来,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使用蚊香后,具有耐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是适者生存,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是不适者被淘汰。
30.【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我国科学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A正确;
B、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如通过细胞色素C可知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
C、野兔能迅速奔跑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是本来就有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使用抗生素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是适者生存,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是不适者被淘汰。
31.【答案】(1)原始大气;氧气;闪电;能量
(2)沸水(或水);降雨过程;原始海洋;氨基酸
(3)有机物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相比,没有氧气。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能量。
(2)B装置内是沸水,需不断加热。箭头模拟的是降雨过程,U形管内的液体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结束后在C内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物。
(3)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32.【答案】(1)古老
(2)C;A
(3)B、C、A
(4)比较;化石
(5)无脊椎动物
(6)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1)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
(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在图中,C地层中形成的化石的生物结构比较简单、低等,在图中,A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比较复杂、高等。
(2)有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①低等鱼类据今天5亿7000万万年、②海生无脊椎动物距今24亿年、③鸟类和高等哺乳类距今2亿2500万年~7000万年,所以,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B、C、A。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4)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
(5)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1)古老;(2)C、A;(3)B、C、A;(4)比较、化石;(5)无脊椎动物;(6)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化石在底层中的分布规律是关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33.【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
(3)鸟类;爬行类
(4)种子;哺乳;节肢动物
(5)从水生到陆生
(6)自然选择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的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A原始生命。所以树根A代表原始生命,它形成于原始海洋中。
(2)A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
(3)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①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①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4)植物类群④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植物类群③裸子植物,能产生种子,植物类群③④都用种子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适于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在分类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②哺乳动物;从图中可看出,与环节动物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节肢动物。
(5)从图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6)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4.【答案】(1)变异
(2)遗传;适者生存,不适存淘汰
(3)不定向;定向
(4)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对于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 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是保护色,但在非工业区,浅色属于保护色。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故答案为: (1)变异;(2) 遗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3) 不定向;定向;(4) C;
【分析】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因为环境有定向选择作用。
35.【答案】(1)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多样性;适应性
(2)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
(3)变异;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竞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为: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所以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就存在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但不同个体的抗药性不同,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抗药性差的细菌被杀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
(3)细菌个体抗药性有强有弱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即使得抗药性差的细菌个体死亡,而抗药性强的细菌个体生存下来,这种作用是定向的。抗药性强的细菌个体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这是通过和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1)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多样性;适应性;(2)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3)变异;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分析】生物就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地球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1 / 1【基础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普宁期末)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是(  )
A.甲烷 B.氢气 C.氧气 D.氨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构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较,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原始大气的成分,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2023八下·射洪期末)学习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正确的是(  )
A.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氨、氢、甲烷、水蒸气、氧气
D.人类进化的过程: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A、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A错误;
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 ,B正确;
C、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C错误;
D、人类进化的过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他在书中提出来两个理论:首先,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的;其次,生物演化通过自然选择而来。
3.(2023八下·南宁期末)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  )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火山口中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从有机大分子物质聚变为独立的体系→从独立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2023八下·花都期中)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B.原始地球存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
C.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环境下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D.进一步推测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无氧气,A正确;
B、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B正确;
C、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出原始生命的诞生,C错误;
D、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海洋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原始地球火山爆发产生原始大气,原始大气逐渐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第二步:有机小分子物质不断作用逐渐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步:生物大分子物质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外包原始界膜;第四步:多分子体系逐渐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
(2)米勒模拟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在通过电极模拟闪电和降雨后,最终在模拟原始海洋的溶液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5.(2023八下·涡阳期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内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获得了20种有机物,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
A.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C.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D.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海洋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大概可以概括如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大分子有机物质→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6.(2023八下·泗县期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小分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米勒模拟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在通过电极模拟闪电和降雨后,最终在模拟原始海洋的溶液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
故答案为:B。
【分析】米勒并没有证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7.(2023八下·普宁月考)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内有甲烷、氧气、氢气等
B.该实验能证明原始地球上形成了生命
C.该实验将B内的水烧沸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
D.在C内收集到了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A内模拟了原始大气,甲烷、氢气、二氧化碳等,没有氧气,A说法错误。
B、该实验只能证明生命起源的第一个阶段,在原始状态下,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说法错误。
C、该实验将B内的水烧沸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C说法正确。
D、在C内收集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米勒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米勒的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电火花模拟了原始地球上闪电和紫外线等,为实验提供能量,最后在装置中,检验到了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氨基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在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8.(2022八下·邕宁期末) 1953年,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  )
A.达尔文 B.巴斯德 C.米勒 D.列文·虎克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原始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产物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C。
【分析】米勒设计实验装置示意图:
9.(2017八下·丰城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ABC、由简单到复、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BC正确;
D、高等动物也有体型小的如蜂鸟,因此由体型小到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0.(2017八下·阜阳期中)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如图所示:
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A、甲是原始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乙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B、丙是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
C、原始的鸟类和丁原始的哺乳类都是古代丙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哺乳动物不但处于进化的最高点,而且它的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是最高等的.所以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地球上的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
11.(2023八下·江岸期中)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甲烷、氨气、氧气、水蒸气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D.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不符合题意;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但是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氧气”,符合题意;
C、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因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不符合题意;
D、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2.(2023八下·榕城期末)图所示的实验的设计者及要说明的问题是(  )
A.雷迪,腐肉能够生蛆 B.雷迪,腐肉不能够生蛆
C.巴斯德,腐肉能够生蛆 D.巴斯德,腐肉不能够生蛆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实验设计者为意大利医生雷迪,由图分析可知,前面两个密封的瓶子,苍蝇进不去,里面的腐肉没有生蛆,第三个瓶没有密封,苍蝇可以进入,里面的腐肉生蛆了。说明腐肉上面的蛆是由进去的苍蝇产生的,不是腐肉自己产生的。
故答案为:B。
【分析】该实验证明了腐肉不能生蛆。图中前两个瓶密封,第三个瓶没有密封,据此解答即可。
13.(2023八下·达川期末)生命的起源很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C.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定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D.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可能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B、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C、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一般情况下,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常出现(不是一定)在越古老形成的地层里,越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中,符合题意;
D、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也有鸟类的特征,因此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证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4.(2023八下·榕城期末)我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智人和能人
C.直立人和智人 D.能人和直立人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的第一阶段,能直立行走,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长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北京猿人”会打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属于直立人;“山顶洞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15.(2023八下·栾城期末)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刨证据 D.科学家的推测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
故答案为:A。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16.(2022·揭东期末)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  )
A.胚胎学上的证据 B.分类学上的证据
C.地质年代中化石的证据 D.遗传学上的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顺序,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
17.(2023八下·揭东期末)在地球的生命史上,恐龙非常繁盛的时期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8.(2023八下·招远期中)若△、口、☆表示具有血缘关系三类生物,如图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在中间一层除了“△”,还出现了“□”,在最上层又出现了“☆”,故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9.(2023八下·定远期中)某博物馆举行古代动物化石展览,古代鱼类化石、古代始祖鸟化石的照片如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古代鱼类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
D.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哺乳类进化而来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的重要的证据,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古代鱼类可能要比始祖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 ,C正确;
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始祖鸟化石证明了古代鸟类可能有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过来,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之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推断,鸟类可能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20.(2023八下·定远期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小型到大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B.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比较,说明他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A错误;
B、 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马的前肢,这些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产生了表面形态上的分歧,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都是由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在胚胎发育上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过程发育而来.因此,它们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B正确;
C、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C错误;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是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分布的规律: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晚近的地层。
21.(2023八下·南宁期中)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参观了安徽省博物馆,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D.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正确;
C、化石在地层中分布的规律: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晚近的地层。C错误;
D、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2.(2023八下·宣汉月考)抗生素是人类抵抗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抗生素的疗效大大降低,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抗生素质量问题药效下降 B.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本身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23.(2023八下·龙马潭期末)生物防治比用农药防治害虫更好。若在农田中用某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遗传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
B.使用农药后使害虫发生了抗药的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D.害虫为了适应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A说法正确。
B、生物本来就存在着变异,而不是因为使用了农药才产生了变异,B说法错误。
C、使用农药后,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C说法错误。
D、生物本来就存在着变异,而不是因为使用了农药才产生了变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为基础题,需要理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
24.(2023八下·南宁期末)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昆虫。该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的原因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不用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故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该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5.(2023八下·宣汉月考)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获得食物、配偶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也就是过度繁殖现象,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不符合题意;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符合题意;
D、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6.(2023八下·揭东期末)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由于(  )
A.基因突变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题干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7.(2023八下·西安期中)如图是枯叶蝶,从体形和体色上看酷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长期生活在枯叶上的结果
C.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 D.万能的上帝创造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体色与环境相似的枯叶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在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若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动物躲避敌害或者捕食十分有利。
28.(2023八下·普宁期中)《山海经》中《西山经》提到的麢(音:líng),就是现在的羚羊,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繁殖季节雄性羚羊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  )
A.长期使用和锻炼的结果
B.人类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
C.特定环境下营养物质丰富生长迅速的结果
D.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雄性羚羊的角由于经常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这样角发达的羚羊一般都能找到配偶繁殖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形成了现在角发达的雄性羚羊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羚羊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遗传,而逐渐被淘汰,所以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9.(2023八下·金安期中)夏天蚊子肆虐,我们使用的蚊香驱蚊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的使用增强了蚊子的繁殖能力
B.蚊香使用使蚊子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产生耐药性变异的蚊子都能生存下来
D.蚊子耐药性增强是蚊香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蚊子的繁殖能力与蚊香的使用无关,A错误;
BD、在使用蚊香前,蚊子中便存在耐药性变异,蚊香的使用只是对蚊子原有耐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B错误,D正确;
C、产生耐药性 yeah变异的蚊子容易生存下来,但不一定都能生存下来,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使用蚊香后,具有耐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是适者生存,不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是不适者被淘汰。
30.(2023·定远期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不谋面合。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科学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B.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
C.野兔能迅速奔跑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超级细菌的出现源于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我国科学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A正确;
B、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如通过细胞色素C可知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
C、野兔能迅速奔跑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是本来就有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使用抗生素后,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是适者生存,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是不适者被淘汰。
二、实验探究题
31.(2021八下·南宁期末)下图是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火花放电模拟的是   ,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   。
(2)B装置内是   ,需不断加热。箭头a模拟的是   ,U形管内的液体模拟的是   。实验结束后在C内可检验到   等有机物。
(3)由此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
【答案】(1)原始大气;氧气;闪电;能量
(2)沸水(或水);降雨过程;原始海洋;氨基酸
(3)有机物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相比,没有氧气。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这主要是为实验提供能量。
(2)B装置内是沸水,需不断加热。箭头模拟的是降雨过程,U形管内的液体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结束后在C内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物。
(3)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三、读图理解题
32.(2022八下·榕城期末)如左下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地层中都有发现生物化石,表格记录了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化石种类 化石被发现的地层 距今年数
低等鱼类 ① 5亿7000万万年
海生无脊椎动物 ② 24亿年
鸟类和高等哺乳类 ③ 2亿2500万年~7000万年
(1)越下面的地层越   。
(2)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简单、低等。在图中   (填字母)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较复杂、高等。
(3)上表中的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   (填字母)。
(4)研究生物进化常常用到   法,   是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5)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   。
(6)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答案】(1)古老
(2)C;A
(3)B、C、A
(4)比较;化石
(5)无脊椎动物
(6)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1)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
(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在图中,C地层中形成的化石的生物结构比较简单、低等,在图中,A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比较复杂、高等。
(2)有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①低等鱼类据今天5亿7000万万年、②海生无脊椎动物距今24亿年、③鸟类和高等哺乳类距今2亿2500万年~7000万年,所以,①②③表示的岩层分别是B、C、A。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4)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
(5)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1)古老;(2)C、A;(3)B、C、A;(4)比较、化石;(5)无脊椎动物;(6)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化石在底层中的分布规律是关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33.(2023八下·韶关期中)下图为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树根A代表   ,它形成 于   中。
(2)[A]由于   不同,进化成代表 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
(3)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一种中间过渡类型动物,从而推断图示中的   是由古代的   进化而来的。
(4)在生理上,植物类群③④在繁殖方式上主要用   繁殖;在分类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   类;在进化上,与环节动物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   。
(5)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6)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   的结果。
【答案】(1)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2)营养方式
(3)鸟类;爬行类
(4)种子;哺乳;节肢动物
(5)从水生到陆生
(6)自然选择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的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A原始生命。所以树根A代表原始生命,它形成于原始海洋中。
(2)A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
(3)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①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①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4)植物类群④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植物类群③裸子植物,能产生种子,植物类群③④都用种子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适于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在分类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②哺乳动物;从图中可看出,与环节动物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节肢动物。
(5)从图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6)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四、资料分析题
34.(2023八下·涡阳期中)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如表:
项目/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1)桦尺蛾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填“遗传”或“变异”)。
(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   。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是   的,而选择是   的。
(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的结果。
A.长期烟熏 B.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长期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答案】(1)变异
(2)遗传;适者生存,不适存淘汰
(3)不定向;定向
(4)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对于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有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
(2) 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是保护色,但在非工业区,浅色属于保护色。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故答案为: (1)变异;(2) 遗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3) 不定向;定向;(4) C;
【分析】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因为环境有定向选择作用。
五、综合应用题
35.(2022八下·揭西月考)青霉素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随着反复使用,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疗效越来越弱。有一些细菌,新开发的青霉素也对付不了,为什么?请据达尔文进化论回答下列问题。
(1)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   实现的,生物的   和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是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   。
(3)细菌个体抗药性差异体现了生物的   一般是不定向的。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一般是    的。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是通过细菌和青霉素之间的    来实现的。
【答案】(1)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多样性;适应性
(2)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
(3)变异;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竞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内容为: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所以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就存在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但不同个体的抗药性不同,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大多数抗药性差的细菌被杀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
(3)细菌个体抗药性有强有弱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即使得抗药性差的细菌个体死亡,而抗药性强的细菌个体生存下来,这种作用是定向的。抗药性强的细菌个体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这是通过和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1)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多样性;适应性;(2)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3)变异;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分析】生物就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地球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