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培优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培优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4 12:45:51

文档简介

【培优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根据下图所示的足印判断,四种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甲烷等
C.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原始生命
D.任何地球环境也可能形成原始生命
3.(2023八下·涡阳期中)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充分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全过程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氢气、氨、氧气等
C.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
D.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4.(2023八下·电白月考)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与地球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极其类似,热泉中的自养型细菌能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则以这些细菌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暗无天日”但却生机勃勃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事实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
B.有的生物无需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
C.最早诞生的生物可能是细菌
D.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
5.(2023八下·凤冈月考)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推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A.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球
6.(2022·凉山)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实验证明了(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
C.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D.无机小分子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7.(2022八下·咸阳月考)根据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顺序是(  )
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②形成有机小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8.(2022八下·咸阳月考)下列对勒模拟实验(如下图)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
A.①模拟了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④内产生了蛋白质等多种大分子有机物
D.该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9.(2023·广西)图为生活在某区域的几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与长臂猿的亲缘关系最近
B.大猩猩的形态结构比长臂猿复杂
C.灵长类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D.人类位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最高等级
10.(2023·包头)脊椎动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如图,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 B.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D.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
11.(2023八下·宣汉月考)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间接的证据
C.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
D.根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情况可推测生物进化的历程
12.(2023八下·宣汉月考)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35亿年前,历经漫长的岁月,才进化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如图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蕨类植物
B.②表示裸子植物
C.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D.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由从陆生到水生
13.(2023八下·惠来期末)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氧、氢气、氨、甲烷等
B.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是可能的
C.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陆生到水生
14.(2023·益阳)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陆生生物一定比水生生物高等
B.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比较不同生物体蛋白质的差异,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D.比较不同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5.(2023八下·滨州期中)如图是六种常见的植物,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
B.将图中所述的六种植物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④→⑥→③→⑤→①→②
C.①有两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②有一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乳
D.⑥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它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是因为它的根吸水力不强
16.(2023·永定竞赛)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罗平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
B.由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17.(2023八下·普宁期中)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一直大量开采煤矿,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的枝干,该煤层主要是在(  )地质年代形成的。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8.(2023八下·普宁期中)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如图),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19.(2023·三亚模拟)云南澄江化石群距今5.3亿年,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澄江化石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成为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C.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没有生命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20.(2023·西青模拟)英国有一个小山村,村外的树林里栖息着两种颜色的桦尺蛾,树林里的小鸟以桦尺蛾为食。这个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后,工厂排放的黑烟把树干渐渐染成了黑色。导致深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多,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减少。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原因的理论是(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动物迁移 D.外国进口
21.(2023八下·长沙月考)抗生素能有效杀灭和抑制侵入人体的细菌,但是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超级细菌出现了。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下列有关超级细菌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遗传和变异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前提条件
C.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
D.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可以将该抗药性遗传给后代
2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23.(2019·邵阳)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4.(2019·广州)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25.(2023·宿迁)炎热的夏季,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令人讨厌,很多甲乙丙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差。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蚊子接触蚊香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因为燃烧的蚊香数量太少,蚊子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
C.蚊子存在抗药性变异,蚊香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蚊子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26.(2023八下·达川期末)滥用抗生素易导致某些细菌抗药性增强,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下图是某同学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决定
B.抗药性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
D.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27.(2023·北京)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它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下图中①~④代表的生物与其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下列关于叶海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
C.其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远的是④
28.(2023·贵阳)达尔文发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源于共同祖先的、生活在不同岛上的地雀,经漫长的进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部分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B.地雀间喙特征的差异属于变异
C.不同特征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不同地雀的基因组成都相同
29.(2023八下·埇桥期中)下图是脊椎动物部分进化树的示意图,据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B.哺乳类、两栖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依次是①②
C.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0.(2023·常德)人类从未停止过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探索。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
B.不同类型的食物对达尔文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具有选择作用
C.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越来越退化
D.许多科学家认为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二步
二、读图理解题(共2题,共13分)
31.(2023八下·埇桥期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且营养丰富。普通水稻籽粒的果皮是白色的,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果皮为黑色的特殊水稻(图一所示)。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图二中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利用特殊技术,科研人员发现水稻细胞核中12号染色体上的部分DNA片段可以控制水稻籽粒果皮的颜色,并能够将性状传递下去,这说明水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控制   。
(2)利用黑色果皮水稻与普通水稻进行杂交,结果如图一所示,可判断黑色果皮为   性状。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子二代中黑色果皮的基因组成为   。
(3)由研发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次刷新纪录,高达1603.9公斤,通过杂交获得高产性状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新品种耐盐碱“海水稻”产生“增加1亿亩耕地,多养活1亿人口”的巨大社会效益,这种培育是利用了   的多样性。
(4)未使用吡虫啉之前,稻飞虱中就有抗药性弱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强的个体,这种变异是   的(填“定向”或“不定向”)。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分析图二中的①—④,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   (请用序号和“→”表示)。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   的结果。
32.(2023八下·电白期中)生物从无到有、 到如今种类繁多, 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该过程中进化与适应观、 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 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2)关于进化的原因, 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 (如题34图所示) 种群出现为例说明: 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    。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变异是    (填 “定向” 或 “不定向” ) 的; 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 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    (填 “有利变异” 或 “不利变异” ) 更容易生存, 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    。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 请完成下表。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特征适应点解读
①小肠   (答出一条即可)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
②蛔虫体表有角质层 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   生活
(4)生物通过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 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
三、实验探究题(共9分)
33.(2023八下·揭东期中)综合运用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地球上的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请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鸭 0      
响尾蛇 17 0    
海龟 7 22 0  
金枪鱼 17 26 18 0
  鸭 响尾蛇 海龟 金枪鱼
(1)在图一中,经A注入该装置的气体与现代火气成分相比较,不包括的气体是   ,在该实验装置的   (用图中标号表示)处将会搜集到关于生命的证据,通过该证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   。
(2)图二中的甲、乙、丙三图,分别对应的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   (请排序)。
①生物进化的动力 ②生物进化的内因 ③生物进化的结果
(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解释,在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图三所示曲线之所以出现bc段的原因是具有   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农药在烛果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最终使烛果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性。
(4)科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如图所示。
①上述研究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②如果用生物进化树表示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4种生物,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动物依次为   。
四、资料分析题(共10分)
34.(2023八下·普宁期中)古生物学家在一枚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的、几乎完整的小鸟。这只鸟是目前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类,因为在发掘过程中损失了部分皮肉,这只鸟很“薄”,因此被专家们称为“煎饼鸟”。据测定,此琥珀大约形成于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1)“煎饼鸟”与蜂鸟同属鸟类,推测其生殖具有   受精、   生的特点,主要呼吸器官为   ,主要运动器官为   。
(2)“煎饼鸟”生活的一亿年前正是恐龙生活的时代,其地质年代为   代。这一时期地壳平静而气候   ,主要的陆地植物是   植物。
(3)自然界能完好保存的动植物琥珀标本极其稀少。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主要的证据是   。此证据显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   类动物。
(4)树脂能从柏类或南洋杉类的树皮中出来,说明树皮中有运送有机物的   管。
五、综合应用题(共8分)
35.(2020·崂山模拟)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下表是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狗 鸡 响尾蛇
氨基酸差别(个) 0 1 11 13 14
生物名称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螺旋菌  
氨基酸差别(个) 21 35 44 45  
(1)分析上表可以推断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   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
(3)螺旋菌与表中其他生物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银杏和小麦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4)若将表中的黑猩猩、猕猴,狗归为一类,将鸡,响尾蛇、金枪鱼归为一类,则分类依据是   。
(5)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生物体   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   的结果。
(6)将狗和响尾蛇一起从5℃的环境移至25℃的环境中,其细胞中耗氧量变化曲线分别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图中甲的足印是五瓣,乙的足印也是五瓣,而且形态相似;丙的足印是两瓣,呈扇形;丁的足印是两瓣,近似圆柱形。所以经分析可知,甲和乙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A
【分析】 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 A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A 正确。
B .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可见,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B 错误。
C .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出原始生命的诞生, C 错误。
D .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 D 错误。
故选 A 。
【分析】 生命起源的过程包括:①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②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有机大分子;③由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④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A错误;
B、原始大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C正确;
D、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只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4.【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热泉中存在着自养型的细菌,能制造有机物,可以推测,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A说法正确。
B、深海热泉没有光,热泉中存在的自养型的细菌却能制造有机物,可以推测有的生物无需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B说法正确。
C、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热泉中存在着自养型的细菌,可以推测,最早诞生的生物可能是细菌,C说法正确。
D、该资料不能证明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题干提到的热泉并没有光,不能得到“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的结论,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起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具有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无科学依据,A符合题意;
B、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由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由复杂的有机物形成简单的生命,C不符合题意;
D、1969年,人们通过技术测量,发现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由此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其他的还有神创论、生生论、宇宙起源论等。
(2)海洋化学起源说:①第一步:原始地球火山爆发产生了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在不断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②第二步:有机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③第三步:生物大分子物质逐渐形成生物多分子体系;④第四步:生物多分子体系形成了原始生命。
6.【答案】D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原始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产物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D。
【分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7.【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学说:
(1)自然发生说:“腐草化萤”、“腐肉生蛆”认为生命是非生命物质随时发生的。
(2)生生论:认为生命物质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3)化学进化学说: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的。
(4)宇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
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8.【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产生了多种大分子有机物,因此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混合气体模拟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主要为该实验提供能量,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装置的加热位置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9.【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与长臂猿的亲缘关系最远,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 大猩猩比长臂猿高等,因此大猩猩的形态结构比长臂猿复杂,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中几种灵长类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类位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最高等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那时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另一类继续过树栖生活,进化成现在的类人猿。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并且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因此图中①表示的是爬行类动物,②表示的是哺乳类动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C不符合题意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图中①表示裸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蕨类植物,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具体表现在: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符合题意;
D、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由从水生到陆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氢气、氨、甲烷、水蒸气等,没有游离的氧气,A说法错误。
B、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B说法错误。
C、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C说法正确。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随倾盆大雨降到地面,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但是有的古老的陆生生物现在仍然存在,它并不比后来进化形成的水生生物高等。A符合题意;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原始大气的成分,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证明了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体内同种蛋白质分子结构,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顺序。C符合题意;
D、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形成的,而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比较不同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首创化学实验,用氢、氨、甲烷等气体模拟原始大气,用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用加热的烧瓶内的水模拟原始海洋,用冷凝过程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降水。用氢、氨、甲烷等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从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
(1)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的发现,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晚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物的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15.【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①向日葵(被子植物 )②玉米(被子植物) ③蕨类植物 ④海带(藻类植物) ⑤银杏(裸子植物)⑥葫芦藓(苔藓植物)A、①②属于被子植物,⑤属于裸子植物有种子,没有花和果实,故A选项说法正确;
B、植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是: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更高等,所以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 ④→⑥→③→⑤→①→②,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向日葵的种子有两片子叶,营养储存在子叶中,玉米的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营养储存在胚乳中,故C选项说法正确;
D、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有多层细胞。因为它没有根和输导组织,导致吸水能力比较差,所以植株矮小,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种类植物的特点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物 藻 类 植 物
(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
(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
(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体内有维管组织
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16.【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分析图中古鱼类张氏翼鳕化石,能够观察到明显的鱼鳍,A错误;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与生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B正确;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但不是唯一的证据,C正确;
D、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研究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但化石不是唯一的证据。
(2)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可以简单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煤层主要有三个大的形成时期:古生代中的孢子植物,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裸子植物,新生代的被子植物,所以人们一直大量开采煤矿,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的枝干,该煤层主要是在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中生代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所对应生物的特点:古老地层中的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简单,进化程度低;晚近地层中的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复杂,进化程度高,所以图中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关联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演技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指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
19.【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示,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A说法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B说法正确。
C、题干中可知,“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所以,寒武纪之前地球可能有生命,C说法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黑桦尺蛾。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
(2)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21.【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超级细菌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具有抗药性,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不具有抗药性。当使用抗生素时,不具有耐药性的被淘汰,这叫不适者被淘汰;而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们存活下来,把抗药性遗传给后代,这就叫做适者生存,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所以BCD正确,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前提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不同的变异类型,而这些变异有的适应环境,对生存有利,而有的变异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22.【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故不符合题意;
B、野兔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鹰有锐利的目光容易发现食物野兔,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C、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适于环境而得到积累加强.故不符合题意;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可以使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种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2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为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进行斗争,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不符合题意;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不能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运用达尔文进化论对细菌抗药性增强的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24.【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B、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B正确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
D、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5.【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有抗药性的、不抗药性的,A说法错误。
B、害虫本来就存在着差异,而不是因为用药而产生抗药性,B说法错误。
C、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C说法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抗药性的不抗药性的,而不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知: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害虫的生存,属于有利变异,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2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不符合题意;
B、抗药性细菌之间也有生存斗争,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杀死,细菌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不符合题意;
C、抗药性这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符合题意;
D、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定向的选择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7.【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不能生产有机物,只能消耗有机物,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
B、叶海龙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可见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B正确;
C、生物的形态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亲缘关系要从下往上数,图中与叶海龙亲缘关系最远(距离最远)的是①或②,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3)生物分类: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常用等级法,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28.【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食用不同食物的地雀的喙不同,说明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A正确;
B、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叫做变异,地雀间喙特征的差异属于变异,B正确;
C、不同特征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地雀的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9.【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C、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AC正确;
B、结合上述分析和题图可知,哺乳类、两栖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依次是②、①,B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题图中:①是两栖动物,②是哺乳动物。
3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区分人与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直立行走使得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A正确;
B、达尔文的地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一个鸟类群体,达尔文观察到它们的喙形态和大小与所生活的岛屿和食物类型相关联。如种子较大的岛屿上的地雀喙较大,而种子较小的岛屿上的地雀喙较小。这是自然选择的一个例子,不同食物类型对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产生选择压力,从而影响地雀的进化,B正确;
C、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越来越退化,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逐渐变长而不是退化。根据化石记录,始祖马的中趾相对较短,而现代马的中趾则更长。这一进化趋势被称为马化作用,是马科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演化特征,C错误;
D、有机小分子的合成是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说,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实验支持。结合分析可知,许多科学家认为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二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31.【答案】(1)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显性;BB或Bb
(3)可遗传变异;基因
(4)不定向;②→④→③→①;自然选择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可见,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水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故填: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根据图一的遗传规律(子一代:黑色果皮×黑色果皮→子二代出现:白色果皮),可推知黑色果皮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BB或Bb),白色果皮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bb)。白色果皮子二代的基因组成是bb,一个b基因来自父方,一个b基因来自母方,因此黑色果皮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Bb和Bb,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根据图一可判断黑色果皮为显性性状;子二代中黑色果皮的基因组成为BB或Bb。
故填:显性;BB或Bb
(3)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通过杂交获得高产性状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品种指物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性状,经过长期演变,其遗传性稳定,且具有同一共性的物种。新品种耐盐碱“海水稻”的培育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填:可遗传变异;基因
(4)变异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基因在复制等过程中发生突变的现象,这些突变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因此,稻飞虱中就有抗药性弱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强的个体,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④→③→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填:不定向;②→④→③→①;自然选择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2.【答案】(1)有机物;森林古猿
(2)生存斗争;不定向;有利变异
(3)生活习性;很长、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或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或小肠绒毛壁很薄; 或毛细血管壁很薄等;寄生
(4)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消化系统的组成;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 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关于进化的原因, 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种群出现为例说明: 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变异是不定向的, 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 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长5-6米,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扩大了胸花和吸收面积,小肠内有胆汁、肠液和胰液,能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的壁和闹戏血管的壁都很薄,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厂的这些特点都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人体消化液的腐蚀,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这些都是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 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1)有机物、森林古猿;(2)生存斗争、不定向、有利变异;(3)生活习性、①很长、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或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或小肠绒毛壁很薄; 或毛细血管壁很薄等;②寄生。(4)生殖和发育。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对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需要理解记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33.【答案】(1)氧气;D;有机小分子物质
(2)②①③
(3)抗药性;选择;适应
(4)比较法;响尾蛇、金枪鱼、海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由图一可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B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装置B中不含有的气体成分是氧气。该实验装置D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进化的前提)、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图二中的甲表明古代的长颈鹿个体存在差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说明了②生物进化的内因;图二中的乙表明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说明了①生物进化的动力;图二中的丙表明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了,说明了③生物进化的结果。
(3)分析图三所示曲线可知,曲线ab表示害虫数量下降,曲线bc表示害虫数量升高,说明农药的施用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继续生活下去,表明害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农药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因此出现bc段的原因是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
(4)①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题干中通过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它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从而确定生物的进化关系,其中材料提供的证据是分子生物学证据,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②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分析图表中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可知,鸭的细胞色素C与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7;与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 ,说明海龟与鸭的亲缘关系最近,③是鸭;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22,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说明海龟与金枪鱼的亲缘关系更近,说明②是金枪鱼,由此可以推断出进化树图中①是响尾蛇、②是金枪鱼、③是海龟。
【分析】(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4.【答案】(1)体内;卵;肺;翼
(2)中生;温暖;裸子
(3)化石;爬行
(4)筛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煎饼鸟”与蜂鸟同属鸟类,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有喙无齿,卵生,体内受精,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肺进行呼吸。
(2)从题干资料可以知道,“煎饼鸟”生活的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即中生代后纪,其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这个时期地壳平静而气候温暖,裸子植物(尤其是苏铁类)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
(3)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古代的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过来的。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化石是最主要的证据。
(4)柏类或南洋杉都能产生种子,但是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会结果。因此,属于裸子植物。树脂能从柏类或南洋杉类的树皮中出来,说明树皮中有运送有机物的筛管。
【分析】(1)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2)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3)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35.【答案】(1)黑猩猩
(2)响尾蛇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银杏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小麦的种子有果皮包被)
(4)生殖方式
(5)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自然选择
(6)B;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由表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2)由表可知,鸡和响尾蛇的亲缘关系最近,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响尾蛇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3)螺旋菌是细菌的一种,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成型的细胞核;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小麦属于被子植物,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4)表中的黑猩猩、猕猴,狗共同特征是:胎生、体内由脊柱等;鸡,响尾蛇、金枪鱼的共同特征是:卵生、体内也有脊柱。因此将它们分成不同的两类的依据是生殖方式。(5)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其中“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这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是和功能相适应,因此这体现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6)狗属于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响尾蛇属于爬行类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散热和产热相等,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变温动物的代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狗从5℃的温室移到25℃环境时,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较少,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所以细胞耗氧量减少,因此耗氧量变化应选C;响尾蛇是变温动物,当其从5℃的温室移到25℃环境时,细胞耗氧量的变化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温度升高,耗氧量增多,因此耗氧量变化应选B。
【分析】1、比较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生物进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 的分子结构或DNA分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动物的生殖方式:大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胎生的,也就是哺5、乳动物—受精卵没有类似蛋壳的外壳。第二种是在母体生长成的个体以及卵生,比如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受精卵会被包裹在蛋壳里,在体内或者是体外孵化成个体。还有一些特殊的繁殖方式,比如海马会将受精卵含在嘴里面进行孵化,再用雄海马腹部的“育儿袋”来养育小海马,这种繁殖方式也属于卵生繁殖。
1 / 1【培优卷】第七单元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根据下图所示的足印判断,四种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图中甲的足印是五瓣,乙的足印也是五瓣,而且形态相似;丙的足印是两瓣,呈扇形;丁的足印是两瓣,近似圆柱形。所以经分析可知,甲和乙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A
【分析】 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甲烷等
C.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原始生命
D.任何地球环境也可能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 A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A 正确。
B .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可见,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 B 错误。
C .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并没有证明出原始生命的诞生, C 错误。
D .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 D 错误。
故选 A 。
【分析】 生命起源的过程包括:①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②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有机大分子;③由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④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3.(2023八下·涡阳期中)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充分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全过程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氢气、氨、氧气等
C.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
D.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A错误;
B、原始大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地球上最初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原始单细胞生物,C正确;
D、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只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4.(2023八下·电白月考)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与地球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极其类似,热泉中的自养型细菌能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则以这些细菌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暗无天日”但却生机勃勃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事实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
B.有的生物无需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
C.最早诞生的生物可能是细菌
D.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述,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热泉中存在着自养型的细菌,能制造有机物,可以推测,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A说法正确。
B、深海热泉没有光,热泉中存在的自养型的细菌却能制造有机物,可以推测有的生物无需阳光也可制造有机物,B说法正确。
C、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热泉中存在着自养型的细菌,可以推测,最早诞生的生物可能是细菌,C说法正确。
D、该资料不能证明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题干提到的热泉并没有光,不能得到“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利用太阳能”的结论,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起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具有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5.(2023八下·凤冈月考)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推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A.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球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A、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无科学依据,A符合题意;
B、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不符合题意;
C、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由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由复杂的有机物形成简单的生命,C不符合题意;
D、1969年,人们通过技术测量,发现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由此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其他的还有神创论、生生论、宇宙起源论等。
(2)海洋化学起源说:①第一步:原始地球火山爆发产生了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在不断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②第二步:有机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③第三步:生物大分子物质逐渐形成生物多分子体系;④第四步:生物多分子体系形成了原始生命。
6.(2022·凉山)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实验证明了(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宇宙
C.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 D.无机小分子能形成有机小分子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原始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时发现,产物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D。
【分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7.(2022八下·咸阳月考)根据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顺序是(  )
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②形成有机小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形成原始生命→①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学说:
(1)自然发生说:“腐草化萤”、“腐肉生蛆”认为生命是非生命物质随时发生的。
(2)生生论:认为生命物质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3)化学进化学说: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的。
(4)宇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
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说比较多,大部分学者认同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8.(2022八下·咸阳月考)下列对勒模拟实验(如下图)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
A.①模拟了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④内产生了蛋白质等多种大分子有机物
D.该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产生了多种大分子有机物,因此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米勒设计的模拟实验中,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混合气体模拟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主要为该实验提供能量,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装置的加热位置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9.(2023·广西)图为生活在某区域的几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与长臂猿的亲缘关系最近
B.大猩猩的形态结构比长臂猿复杂
C.灵长类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D.人类位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最高等级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与长臂猿的亲缘关系最远,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 大猩猩比长臂猿高等,因此大猩猩的形态结构比长臂猿复杂,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中几种灵长类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类位于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最高等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那时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另一类继续过树栖生活,进化成现在的类人猿。
10.(2023·包头)脊椎动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如图,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 B.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D.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 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并且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因此图中①表示的是爬行类动物,②表示的是哺乳类动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11.(2023八下·宣汉月考)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间接的证据
C.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
D.根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情况可推测生物进化的历程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C不符合题意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12.(2023八下·宣汉月考)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35亿年前,历经漫长的岁月,才进化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如图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蕨类植物
B.②表示裸子植物
C.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D.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由从陆生到水生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图中①表示裸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蕨类植物,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具体表现在: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符合题意;
D、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由从水生到陆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13.(2023八下·惠来期末)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氧、氢气、氨、甲烷等
B.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是可能的
C.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陆生到水生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氢气、氨、甲烷、水蒸气等,没有游离的氧气,A说法错误。
B、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B说法错误。
C、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C说法正确。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随倾盆大雨降到地面,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14.(2023·益阳)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陆生生物一定比水生生物高等
B.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比较不同生物体蛋白质的差异,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D.比较不同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但是有的古老的陆生生物现在仍然存在,它并不比后来进化形成的水生生物高等。A符合题意;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原始大气的成分,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证明了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体内同种蛋白质分子结构,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顺序。C符合题意;
D、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形成的,而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比较不同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首创化学实验,用氢、氨、甲烷等气体模拟原始大气,用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用加热的烧瓶内的水模拟原始海洋,用冷凝过程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降水。用氢、氨、甲烷等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从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
(1)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的发现,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晚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物的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15.(2023八下·滨州期中)如图是六种常见的植物,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
B.将图中所述的六种植物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④→⑥→③→⑤→①→②
C.①有两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②有一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乳
D.⑥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它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是因为它的根吸水力不强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①向日葵(被子植物 )②玉米(被子植物) ③蕨类植物 ④海带(藻类植物) ⑤银杏(裸子植物)⑥葫芦藓(苔藓植物)A、①②属于被子植物,⑤属于裸子植物有种子,没有花和果实,故A选项说法正确;
B、植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是: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更高等,所以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 ④→⑥→③→⑤→①→②,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向日葵的种子有两片子叶,营养储存在子叶中,玉米的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营养储存在胚乳中,故C选项说法正确;
D、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有多层细胞。因为它没有根和输导组织,导致吸水能力比较差,所以植株矮小,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种类植物的特点
类 别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举 例



物 藻 类 植 物
(低等类群) 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孢子 衣藻(单细胞)、海带、紫菜、水绵等。
苔 藓 植 物
(原始高等类群) 多细胞、有茎、叶的分化和假根,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株矮小) 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孢子 葫芦藓、地钱、小墙藓等
蕨 类 植 物
(高等类群)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这是蕨类植物植株较高大的原因)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 孢子 蕨、贯众、卷柏、桫椤等。



物 种 子 植 物(最高等类群)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体内有维管组织
2、能产生种子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银杉、水杉、银杏、雪松等。
被子植物 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株高大) 陆地生活 种子 水稻、花生、大豆、西瓜等。
16.(2023·永定竞赛)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罗平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
B.由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分析图中古鱼类张氏翼鳕化石,能够观察到明显的鱼鳍,A错误;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与生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B正确;
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但不是唯一的证据,C正确;
D、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研究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但化石不是唯一的证据。
(2)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可以简单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
17.(2023八下·普宁期中)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一直大量开采煤矿,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的枝干,该煤层主要是在(  )地质年代形成的。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煤层主要有三个大的形成时期:古生代中的孢子植物,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裸子植物,新生代的被子植物,所以人们一直大量开采煤矿,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的枝干,该煤层主要是在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中生代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
18.(2023八下·普宁期中)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如图),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所对应生物的特点:古老地层中的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简单,进化程度低;晚近地层中的化石对应的生物结构复杂,进化程度高,所以图中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关联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演技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指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
19.(2023·三亚模拟)云南澄江化石群距今5.3亿年,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澄江化石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成为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C.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没有生命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所示,原始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A说法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B说法正确。
C、题干中可知,“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所以,寒武纪之前地球可能有生命,C说法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为基础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0.(2023·西青模拟)英国有一个小山村,村外的树林里栖息着两种颜色的桦尺蛾,树林里的小鸟以桦尺蛾为食。这个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后,工厂排放的黑烟把树干渐渐染成了黑色。导致深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多,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减少。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原因的理论是(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动物迁移 D.外国进口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黑桦尺蛾。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
(2)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21.(2023八下·长沙月考)抗生素能有效杀灭和抑制侵入人体的细菌,但是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超级细菌出现了。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下列有关超级细菌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抗生素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B.遗传和变异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前提条件
C.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
D.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可以将该抗药性遗传给后代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超级细菌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具有抗药性,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不具有抗药性。当使用抗生素时,不具有耐药性的被淘汰,这叫不适者被淘汰;而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们存活下来,把抗药性遗传给后代,这就叫做适者生存,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这类细菌能对抗生素有强大的抵抗作用,能逃避被杀灭的危险,所以BCD正确,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前提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即不同的变异类型,而这些变异有的适应环境,对生存有利,而有的变异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2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农田害虫本身存在着有强有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故不符合题意;
B、野兔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鹰有锐利的目光容易发现食物野兔,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C、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适于环境而得到积累加强.故不符合题意;
D、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可以使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这种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因此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23.(2019·邵阳)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为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进行斗争,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不符合题意;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不能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运用达尔文进化论对细菌抗药性增强的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24.(2019·广州)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AB、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B正确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
D、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5.(2023·宿迁)炎热的夏季,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令人讨厌,很多甲乙丙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越来越差。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蚊子接触蚊香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因为燃烧的蚊香数量太少,蚊子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
C.蚊子存在抗药性变异,蚊香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蚊子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有抗药性的、不抗药性的,A说法错误。
B、害虫本来就存在着差异,而不是因为用药而产生抗药性,B说法错误。
C、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C说法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抗药性的不抗药性的,而不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知: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有利于害虫的生存,属于有利变异,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26.(2023八下·达川期末)滥用抗生素易导致某些细菌抗药性增强,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下图是某同学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决定
B.抗药性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
D.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抗药性是细菌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由细菌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不符合题意;
B、抗药性细菌之间也有生存斗争,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杀死,细菌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有利变异,也有不利变异,不符合题意;
C、抗药性这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符合题意;
D、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起了定向的选择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7.(2023·北京)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它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下图中①~④代表的生物与其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下列关于叶海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
C.其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远的是④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不能生产有机物,只能消耗有机物,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正确;
B、叶海龙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可见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B正确;
C、生物的形态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亲缘关系要从下往上数,图中与叶海龙亲缘关系最远(距离最远)的是①或②,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3)生物分类: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常用等级法,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28.(2023·贵阳)达尔文发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源于共同祖先的、生活在不同岛上的地雀,经漫长的进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部分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B.地雀间喙特征的差异属于变异
C.不同特征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不同地雀的基因组成都相同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食用不同食物的地雀的喙不同,说明地雀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A正确;
B、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叫做变异,地雀间喙特征的差异属于变异,B正确;
C、不同特征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地雀的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9.(2023八下·埇桥期中)下图是脊椎动物部分进化树的示意图,据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B.哺乳类、两栖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依次是①②
C.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C、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AC正确;
B、结合上述分析和题图可知,哺乳类、两栖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依次是②、①,B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题图中:①是两栖动物,②是哺乳动物。
30.(2023·常德)人类从未停止过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探索。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
B.不同类型的食物对达尔文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具有选择作用
C.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越来越退化
D.许多科学家认为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二步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区分人与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直立行走使得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A正确;
B、达尔文的地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一个鸟类群体,达尔文观察到它们的喙形态和大小与所生活的岛屿和食物类型相关联。如种子较大的岛屿上的地雀喙较大,而种子较小的岛屿上的地雀喙较小。这是自然选择的一个例子,不同食物类型对地雀喙的形态和大小产生选择压力,从而影响地雀的进化,B正确;
C、化石证据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越来越退化,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中趾逐渐变长而不是退化。根据化石记录,始祖马的中趾相对较短,而现代马的中趾则更长。这一进化趋势被称为马化作用,是马科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演化特征,C错误;
D、有机小分子的合成是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说,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实验支持。结合分析可知,许多科学家认为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是生命起源的第二步,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二、读图理解题(共2题,共13分)
31.(2023八下·埇桥期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盐碱等特点,且营养丰富。普通水稻籽粒的果皮是白色的,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果皮为黑色的特殊水稻(图一所示)。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图二中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利用特殊技术,科研人员发现水稻细胞核中12号染色体上的部分DNA片段可以控制水稻籽粒果皮的颜色,并能够将性状传递下去,这说明水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控制   。
(2)利用黑色果皮水稻与普通水稻进行杂交,结果如图一所示,可判断黑色果皮为   性状。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子二代中黑色果皮的基因组成为   。
(3)由研发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次刷新纪录,高达1603.9公斤,通过杂交获得高产性状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新品种耐盐碱“海水稻”产生“增加1亿亩耕地,多养活1亿人口”的巨大社会效益,这种培育是利用了   的多样性。
(4)未使用吡虫啉之前,稻飞虱中就有抗药性弱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强的个体,这种变异是   的(填“定向”或“不定向”)。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分析图二中的①—④,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   (请用序号和“→”表示)。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显性;BB或Bb
(3)可遗传变异;基因
(4)不定向;②→④→③→①;自然选择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可见,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水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故填: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根据图一的遗传规律(子一代:黑色果皮×黑色果皮→子二代出现:白色果皮),可推知黑色果皮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BB或Bb),白色果皮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bb)。白色果皮子二代的基因组成是bb,一个b基因来自父方,一个b基因来自母方,因此黑色果皮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Bb和Bb,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根据图一可判断黑色果皮为显性性状;子二代中黑色果皮的基因组成为BB或Bb。
故填:显性;BB或Bb
(3)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通过杂交获得高产性状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品种指物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性状,经过长期演变,其遗传性稳定,且具有同一共性的物种。新品种耐盐碱“海水稻”的培育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填:可遗传变异;基因
(4)变异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基因在复制等过程中发生突变的现象,这些突变是没有特定方向的。因此,稻飞虱中就有抗药性弱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强的个体,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④→③→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稻飞虱体内极高水平的抗性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填:不定向;②→④→③→①;自然选择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2.(2023八下·电白期中)生物从无到有、 到如今种类繁多, 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该过程中进化与适应观、 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 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2)关于进化的原因, 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 (如题34图所示) 种群出现为例说明: 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    。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变异是    (填 “定向” 或 “不定向” ) 的; 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 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    (填 “有利变异” 或 “不利变异” ) 更容易生存, 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    。生物的适应性普遍存在, 请完成下表。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特征适应点解读
①小肠   (答出一条即可) 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
②蛔虫体表有角质层 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   生活
(4)生物通过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 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
【答案】(1)有机物;森林古猿
(2)生存斗争;不定向;有利变异
(3)生活习性;很长、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或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或小肠绒毛壁很薄; 或毛细血管壁很薄等;寄生
(4)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消化系统的组成;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它们汇集到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岁月才形成原始生命, 最终进化成现在的生命。其中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关于进化的原因, 以洞穴生活的墨西哥脂鲤盲鱼种群出现为例说明: 脂鲤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脂鲤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变异是不定向的, 正常脂鲤遗传时变异产生了盲鱼, 而盲鱼在洞穴生活中是有利变异更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最终形成新的种群。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长5-6米,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扩大了胸花和吸收面积,小肠内有胆汁、肠液和胰液,能消化多种食物,小肠绒毛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的壁和闹戏血管的壁都很薄,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小厂的这些特点都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人体消化液的腐蚀,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这些都是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 生生不息,而生物的进化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1)有机物、森林古猿;(2)生存斗争、不定向、有利变异;(3)生活习性、①很长、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或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或小肠绒毛壁很薄; 或毛细血管壁很薄等;②寄生。(4)生殖和发育。
【分析】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对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需要理解记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三、实验探究题(共9分)
33.(2023八下·揭东期中)综合运用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地球上的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请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鸭 0      
响尾蛇 17 0    
海龟 7 22 0  
金枪鱼 17 26 18 0
  鸭 响尾蛇 海龟 金枪鱼
(1)在图一中,经A注入该装置的气体与现代火气成分相比较,不包括的气体是   ,在该实验装置的   (用图中标号表示)处将会搜集到关于生命的证据,通过该证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   。
(2)图二中的甲、乙、丙三图,分别对应的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   (请排序)。
①生物进化的动力 ②生物进化的内因 ③生物进化的结果
(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解释,在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图三所示曲线之所以出现bc段的原因是具有   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农药在烛果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最终使烛果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性。
(4)科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如图所示。
①上述研究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②如果用生物进化树表示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4种生物,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动物依次为   。
【答案】(1)氧气;D;有机小分子物质
(2)②①③
(3)抗药性;选择;适应
(4)比较法;响尾蛇、金枪鱼、海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由图一可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B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装置B中不含有的气体成分是氧气。该实验装置D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进化的前提)、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图二中的甲表明古代的长颈鹿个体存在差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说明了②生物进化的内因;图二中的乙表明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说明了①生物进化的动力;图二中的丙表明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了,说明了③生物进化的结果。
(3)分析图三所示曲线可知,曲线ab表示害虫数量下降,曲线bc表示害虫数量升高,说明农药的施用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继续生活下去,表明害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农药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因此出现bc段的原因是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
(4)①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题干中通过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它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从而确定生物的进化关系,其中材料提供的证据是分子生物学证据,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②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分析图表中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可知,鸭的细胞色素C与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7;与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 ,说明海龟与鸭的亲缘关系最近,③是鸭;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22,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说明海龟与金枪鱼的亲缘关系更近,说明②是金枪鱼,由此可以推断出进化树图中①是响尾蛇、②是金枪鱼、③是海龟。
【分析】(1)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3)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四、资料分析题(共10分)
34.(2023八下·普宁期中)古生物学家在一枚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的、几乎完整的小鸟。这只鸟是目前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类,因为在发掘过程中损失了部分皮肉,这只鸟很“薄”,因此被专家们称为“煎饼鸟”。据测定,此琥珀大约形成于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1)“煎饼鸟”与蜂鸟同属鸟类,推测其生殖具有   受精、   生的特点,主要呼吸器官为   ,主要运动器官为   。
(2)“煎饼鸟”生活的一亿年前正是恐龙生活的时代,其地质年代为   代。这一时期地壳平静而气候   ,主要的陆地植物是   植物。
(3)自然界能完好保存的动植物琥珀标本极其稀少。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主要的证据是   。此证据显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   类动物。
(4)树脂能从柏类或南洋杉类的树皮中出来,说明树皮中有运送有机物的   管。
【答案】(1)体内;卵;肺;翼
(2)中生;温暖;裸子
(3)化石;爬行
(4)筛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煎饼鸟”与蜂鸟同属鸟类,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有喙无齿,卵生,体内受精,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肺进行呼吸。
(2)从题干资料可以知道,“煎饼鸟”生活的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即中生代后纪,其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这个时期地壳平静而气候温暖,裸子植物(尤其是苏铁类)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
(3)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古代的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过来的。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化石是最主要的证据。
(4)柏类或南洋杉都能产生种子,但是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会结果。因此,属于裸子植物。树脂能从柏类或南洋杉类的树皮中出来,说明树皮中有运送有机物的筛管。
【分析】(1)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2)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3)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五、综合应用题(共8分)
35.(2020·崂山模拟)色素c是一种具有104~1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下表是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狗 鸡 响尾蛇
氨基酸差别(个) 0 1 11 13 14
生物名称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螺旋菌  
氨基酸差别(个) 21 35 44 45  
(1)分析上表可以推断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   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
(3)螺旋菌与表中其他生物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银杏和小麦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4)若将表中的黑猩猩、猕猴,狗归为一类,将鸡,响尾蛇、金枪鱼归为一类,则分类依据是   。
(5)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体现了生物体   的生物学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是长期   的结果。
(6)将狗和响尾蛇一起从5℃的环境移至25℃的环境中,其细胞中耗氧量变化曲线分别是(  )。
A. B.
C. D.
【答案】(1)黑猩猩
(2)响尾蛇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银杏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小麦的种子有果皮包被)
(4)生殖方式
(5)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自然选择
(6)B;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由表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小,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2)由表可知,鸡和响尾蛇的亲缘关系最近,鸡所属动物类群是由表中响尾蛇所属动物类群进化来的。(3)螺旋菌是细菌的一种,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成型的细胞核;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小麦属于被子植物,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4)表中的黑猩猩、猕猴,狗共同特征是:胎生、体内由脊柱等;鸡,响尾蛇、金枪鱼的共同特征是:卵生、体内也有脊柱。因此将它们分成不同的两类的依据是生殖方式。(5)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其中“金枪鱼的身体呈梭形”这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这是和功能相适应,因此这体现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6)狗属于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响尾蛇属于爬行类动物属于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散热和产热相等,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变温动物的代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狗从5℃的温室移到25℃环境时,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较少,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所以细胞耗氧量减少,因此耗氧量变化应选C;响尾蛇是变温动物,当其从5℃的温室移到25℃环境时,细胞耗氧量的变化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温度升高,耗氧量增多,因此耗氧量变化应选B。
【分析】1、比较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生物进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 的分子结构或DNA分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动物的生殖方式:大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胎生的,也就是哺5、乳动物—受精卵没有类似蛋壳的外壳。第二种是在母体生长成的个体以及卵生,比如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受精卵会被包裹在蛋壳里,在体内或者是体外孵化成个体。还有一些特殊的繁殖方式,比如海马会将受精卵含在嘴里面进行孵化,再用雄海马腹部的“育儿袋”来养育小海马,这种繁殖方式也属于卵生繁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