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复习
冲刺高考
2024
热点04 “四史”学习
目录 Contents
03
30
19
Page
1
2
3
4
热点
解读
知识链接
典例分析
真题再现
33
PART 01
热点解读
【热点链接】例题导入
材料: “四史”学习教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四史”特点与重要性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和发展、锐意进取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守正创新取得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的历史主线和主流,贯穿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强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摘编自刘海军《中国共产党“四史”学习教育的历史溯源、核心要义与目标向度》
根据材料,简析中国共产党“四史”学习教育的当代价值。
【答案】价值:“四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取得新时代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四史学习教育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而言之,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
四史
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四史”又名新四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四史主线
中共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史
中共为民族复兴的实践史
中共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
“四史”之间密切关联
1、在时间上是叠加的。所谓“史”,最直观的就是时间段。改革开放史从1978年起,是40多年;新中国史从1949年起,是70多年;党史从1921年起,是1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起,至今有500多年。“四史”并不是时间上互不交叉的四段历史,而是大时段与小时段、前后包容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长,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党史次之,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包含改革开放史。
2、在内容上是关联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起始最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同阶段的展开,“四史”归宗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史角度,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史的源头,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党史的成果,“四史”是一部延展的大党史。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角度,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落脚到当下,就集中体现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之中。
3、“四史”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接续传承、融会贯通。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四史”既是指四门具体的历史,在某种更为广阔的意义上,又是指代历史教育,甚至不限于具体的“四史”本身。比如在大历史的阶段中,更长的还有中国文明5000年历史;还有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还有《共产党宣言》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些历史以及各种专门史,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历史教育之中。
(1)学习“四史”要立足现实。借鉴历史经验服务当下,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接轨。
(2)学习“四史”要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奠基石,创新是守正的原动力。在学习历史中坚持守正,就是坚守历史正道,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历史中实现创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
(3)学习“四史”更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历史视野,是历史发展必然性认识的能动体现。在学习历史中走向未来,就要坚定信仰、把握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孜孜以求、阔步前进。
学习要求
PART 02
知识链接
切入主题:
四史学习切入主题:
主线是中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核心是党史教育。
【知识点01】社会主义发展史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
1889年
第二国际
1917年
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
1919年
1921年
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
斯大林模式形成
冷战全面爆发
1936年
1945年
1924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
遵义会议召开
长征结束
七大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瓦窑堡会议
1947年
1949年
1978年
1991年
苏联解体
2012年
“十八大”召开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实现工业化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巴黎公社
第一小节
社会主义发展史
【知识链接01】马克思主义诞生
1、诞生时间、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诞生背景:19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三的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的科学社会主义
4、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
5、简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6、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7.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巴黎公社社员墙
【知识链接02】十月革命
1、列宁主义
(1)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2)内容:A.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 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B.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C.暴力革命论——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十月革命:
背景:(1)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因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4)阶级:无产阶级理论的壮大(5)布尔什维克党党的正确领导(6)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知识链接02】十月革命
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特点:
【知识链接0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①积极性: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②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体现了战时的特点
说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在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
说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开始探索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的苏俄开始探索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成分恢复发展生产。这是一种宝贵的探索。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在军事共产主义不适应新形势的条件下,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胆探索,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积极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启示意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灵活运用,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历史价值十分突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特点),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知识链接05】苏联模式
1、背景:
(1)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2、途径: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 。
3、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特点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5、评价(1)积极: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知识链接06】美苏冷战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原因:(1)意识形态的冲突(制度不同);(2)国家利益冲突(3)二战后要美国称霸世界
结果:冷战有攻有守,但最终由于苏联经济弊端被美国拖垮,而改革始终打破旧体制框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重大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第二小节
百年伟业
1、艰难探索
1840-1917年:
向西方学习
器物层
制度层
思想文化层
失败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领导作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劳动者》《劳动音》介绍马克思主义
共产国际帮助
1921年中共诞生
向西方学习
中共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建党工作完成——“一大”、“二大”
材料一 中共“一大”正式决定建立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阶级、废除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
材料二 二大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请问中共“一大”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二大”又是如何弥补的?
未提出“最低纲领”(或民主革命纲领) ;“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最低纲领或民主革命纲领)
为什么有人说:直到“二大”才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立了党的初心(最高纲领),但未提当代最低纲领;而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最低纲领)纲领则指明了当时当刻的使命,即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才表明建党工作完成。
3、幼稚到成熟(探索中共革命的正确道路)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7年
1935年
“一大”
“二大”
“三大”
革命党“一大”
大革命失败
遵义
会议
中共诞生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国民大革命
土地革命
西安
事变
1936年
成熟标志
照搬“城市中心论”
从实际出发,摸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走苏俄人的路”
“走自己的路”
中共成立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初期中共是共产国际支部,接受其领导
中共在与共产国际失联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成熟
4、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1927年
1931年
1936年
1937年
1945年
1946年
1949年
1956年
国民大革命失败;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上升
中共提出《八一宣言》,号召一致对外;
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结束十年内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全面抗战路线;全民族抗战;正确的土地政策
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是
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是
主要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
中共领导的人民大众和美蒋反对派的矛盾
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口号
反蒋
反蒋抗日
联蒋抗日
土地路线
没收地主土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耕者有其田”
5、建国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1949年
1953年
1956年
1958年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文革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化三改”
建设与改造并举;
和平赎买政策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失误: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八大”的探索是正确的
八字方针是正确的
曲折:
十年动乱
徘徊前进的两年:“两个凡是”
改革开放
【点评】建国初,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顺利完成,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经验,但也走了一些弯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文革),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92年
1997年
2001年
2002年
1982年
1987年
2007年
2012年
201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十
二
大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
十
三大
南巡讲话
“九二共识”;十四大
香港
回归
十
五
大
澳门回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十
六大
十
七大
十
八大
十
九大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现代化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c.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3)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就西
藏问题谈判时提出
②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原则的意义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
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 上产生深远
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18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6)七十年代,一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二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7)新时期外交方面独立自主、不结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8)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
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①与发达国家: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②周边关系:“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
伴”的外交方针。
③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
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①国家利益
②意识形态
③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④国际形势的变化。
【思考】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①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④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⑤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1、49年-50年代中:美苏“冷战”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表现:“一边倒”(意识形态)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步入国际舞2、50年代中-70年代末:国内外环境变化下的灵活外交
表现:两个“拳头”出击(革命外交)与“一条线、一大片” 主要内容:反对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3、80、90年代后: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表现:“全方位”,不结盟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负责任大国;全方位引领全球治理。
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因此,称为:两个拳头打人。
“一条线”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8、党的革命精神谱系
材料 下表为2021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时期 人物(群)类 地域类 事件(物)类 现象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北抗联精神 张思德精神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 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特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科学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 丝路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三牛”精神
从材料中任两个时期或两个类别各选一种精神,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符合选取要求的精神,论题正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示例: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需要,做出向农村进军的正确抉择,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短短几年内,在南方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大庆石油人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将科学理论同当地地质结构相结合,通过石油会战,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主观能动性,终于成功建成了大庆油田,推动了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
总之,井冈山精神和大庆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选取精神的要求
PART 03
典例分析
(2021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共党史,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此类试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特色题型。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求考生选取党史上的两次重要会议,结合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阶段特征,再联系相关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论证即可。
示例一:1921.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7.8.7“八七会议”。
观点: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根据国情不断进行调整发展。
论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八七会议”在危急时刻做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进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中国革命策略由此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学习成长的政党,是立足国情,根据时代大背景,不断调整发展的。
示例二: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
论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
论述: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中共一大提出了以城市为中主的路线,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之后中共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联合国民党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但由于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加上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应中国的国情的革命道路。在根据地的建设与斗争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被迫长征。1935年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能根据革命实际及时调整策略,不断走向成熟,是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保障。
PART 04
真题再现
1. (2021年广东卷)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
2.(2023年北京卷)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 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3年广东卷)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
A. 组织发动 B. 直接指挥 C. 精神引领 D. 经济资助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在法国成立支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所以第一国际是在思想上引领巴黎公社,C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第一国际并没有组织发动,排除A项;“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说明其并不是直接指挥,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巴黎公社的经济援助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海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 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般敌人惊吓恐惧”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 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辽宁卷)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 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 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 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重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