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0: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采蒲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白洋淀的粮食和人民赖以活命的苇,白洋淀的人民就无以为生。鱼米之乡,变成了饿殍世界。
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白洋淀的人们没法生活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就住在采蒲台。
①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平常敌人扫荡不到。支部书记把我领到紧靠水边的曹连英家去住下。
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磙子来回碾轧。她整天在苇皮上践踏,鞋尖上飞破,小手冻得裂口。轧完苇,交娘破着,她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孩子饿了,先去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
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娘笑着说:“对,跟同志要吧!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
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说着,连英也背着回子回来了,把鱼倒在筛子里,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
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下一边编席一边唱:
眉子细,席子白,
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
你们远出在外,
敌人,就上咱的台阶!
你快快打回来,
你快快打回来!
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拍拍地响。
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各村赶集的小船很多。小红和她母亲,也要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
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我跟着小红娘到了席市。
席一捆一捆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都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等候着那收席的汉奸出来。
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巳牌时以后,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他一手拿着一个丈量席子的活尺,一手提着黑色印桶。
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说:“五百!”
小红的娘吃了一惊,抬起头来说:“先生,这样的席五百一领呀 ”
收席的说:“这是头等价钱!”
小红的娘叹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 ”
“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 ”收席的愣着眼说,“不卖 好,看第二份!”
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
第二家卖席的是个年轻人,五百一领,他哭丧着脸答应了,收席的就啪啪地在席上打上印记,过去了。年轻人一边卷着自己的席,一边回头对小红的娘说:“谁愿意卖呀!可是你不卖就是死路一条,除了他这里,你没有地方去买苇,他又不让别的客人来收席!大嫂,我看你还是卖了吧!”年轻人弯腰背起他那一捆席,到梢门口里换票去了。
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票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太阳已经过午。小红的娘抬头看见了我,她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汉奸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
“你不是说不卖吗 怎么样,过了晌午,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
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
②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心里想: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些卖席的人,竟像是求告乞讨,买席的一定要等到他们肚里饿得不能支持的时候,才肯成交。这还不如明抢明夺!他们设下一层层的圈套拴得老百姓多么紧!
晚上,就召集人们开会。
支部书记说:“同志,你知道,我们这围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端村、关城、同口一带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我们这里出产好苇,远近驰名,就是织席编篓,也吃穿不尽。敌人和汉奸们又下令,苇席专收专卖,抢了席子去,压低席的价钱,把人们逼到绝路上来了。③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再有一年工夫,我们这水淀里就没有人了!”
我说:“我们要组织武装,寻找活路。我们把村里的枪支修理一下,找几只打水鸭的小船,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
游击小队组织起来,一共有十只小船,二十个人。我们就在村南一带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
④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对糟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
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
队长下命令,
弟兄往前冲,
不怕流血,
不怕牺牲。
打得他们见了阎王。
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
嘿!
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天天不明,曹连英一家就都起来干活。这一部分的描写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坚韧的品质,还反映了当时百姓生存艰难。
B.对“收席大少”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了贪婪蛮横、趾高气扬的汉奸形象,生动刻画了其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丑恶嘴脸。
C.从卖席年轻人的话语中可看到敌人收席子的霸道一面,这和后文“我”的心理活动相一致,都直接表现了敌人的狡诈和阴险。
D.小说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人物面貌,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地方色彩。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交代了住所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水淀中央”“扫荡不到”“紧靠水边”都有助于“我”隐蔽在群众中。
B.句子②描写了敌人收的苇席堆叠如山的画面,也反映普通百姓在面对敌恶势力时饱受压迫、麻木不知反抗的情状。
C.句子③通过对比端村大街过去和现在的景象,突出了人民的苦难现状,表现了支部书记的愤慨和与敌抗争的决心。
D.句子④通过对小红动作的描写,不但展现了她勤劳、机智、勇敢的一面,而且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信任和默契。
8.小说以白洋淀流行的歌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以诗意的方式叙写战争,请分析两篇小说的相同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①,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②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③,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惋惜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减)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④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骞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苟简:草率简略。②倍蓰: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味道。④寻绎:反复推求,思考。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画相应位置。(3分)
而后生A科举之士B皆吏C书D不观E游F谈G无根H此又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文中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B.市人,可指集市或街道上的人,即市民,亦指市肆中的商人,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C.暗疏,文中指默写,其中的“疏”与《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中的“疏”意思不同。
D.掩卷,指合上书卷,其中的“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感慨说,自己和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小时候想要借书时却借不到,如有幸借到了就动手抄写,日夜背诵。
B.苏轼好友李公择年轻时在白石庵中的僧舍广泛涉猎了各类图书,能将书中内容融会贯通,他读书处被命名为李氏山房。
C.材料二中,作者说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很强,书读一遍就能背诵,但自己却没利用好,一月也读不了几天书,白白荒废了。
D.材料二中,作者感慨年轻时的“不勤”和年老时的“善忘”败坏了自己的学业,由读史入手,解释了用“精骑”名集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劝学”的目的,两文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僧人居所。②丁大:诗人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16.“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本诗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而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A____________。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⑩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____________?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艾草枯黄了,静静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静静、薄薄、轻轻”,说说它们和“静、薄、轻”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6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文中两处画框句子,都有“如……”,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知道你生于平凡,也明白你心有不甘;我们看到你徘徊踯躅,也欣赏你迈开脚步;我们明白你犹豫不决,也理解你做出抉择;我们目睹你只有单枪匹马,也见证你汇成千军万马。每一次何去何从的困惑,都可能通向一场毅然决然的醒悟。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去探索。无论游刃有余还是头破血流,每一次闪展腾挪都是一次饱含希望的奋起,仿佛每一团在冬夜升起的篝火,都在为迎接春日而燃烧。
(节选自《南方周末》2024年新年贺词)
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平凡的你我,保持向前、向上、向善,勇于变革又脚踏实地、满怀热情又心怀敬畏,生活的曼妙美好一定会穿越时间的河流盈于眼前、达于脚下。站在新年的节点,向前是浩瀚未来,回头是过往历史,但没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珍贵,因为这会是你下一次回首的起点。愿你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不迫地开启下一年。
(节选自《中国财经报》2024年新年贺词)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故选A。
3.答案:B
解析: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故选B。
4.答案:(1)孔子阐释“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2)孔子说明服礼的主动性表现。
(3)引用孔子的言行,具有权威性。(4)概括说明礼和仁的关系。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具体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
5.答案:(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解析: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
由“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由“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
由“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6.答案:C
解析:年轻人和“我”的评价都属于侧面描写,间接表现了敌人的狡诈和阴险。
7.答案:B
解析:白洋淀的百姓对敌人及其爪牙怀有强烈的愤恨,但无奈找不到合适的积极的斗争方法,在“我”到来并组织武装之后,大家都积极参与斗争,所以“麻木”的表述不合适。
8.答案:①内容上,通过歌曲交代了战斗的画面和结果,补充了战斗的具体情况;②形式上,呼应了前文小红编席时唱的歌;③主旨上,以后人流传歌曲来表达对军民并肩作战的赞美和讴歌。
解析:①由“打得他们见了阎王。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嘿!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可知,内容上,通过歌曲交代了战斗的画面和结果,补充了战斗的具体情况;②由“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你们远出在外,敌人,就上咱的台阶!你快快打回来,你快快打回来!”可知,形式上,呼应了前文小红编席时唱的歌,是文章结构严谨;③由“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队长下命令,弟兄往前冲……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可知,主旨上,以后人流传歌曲来表达对军民并肩作战的赞美和讴歌。
9.答案:①都避开残酷血腥的战争环境描写。如本篇小说开篇描绘的白洋淀淀水清澈、万顷芦苇的自然景色带有诗意美感;《百合花》中行军路上、回忆中秋节等处的环境描写也自然清新。②两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富有人性美,如《采蒲台》的小红虽生活艰难,但乐观勤劳,后又积极参与斗争;《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借出新被子并为牺牲战士缝补衣服;③两篇小说都从军民齐心协作的鱼水情角度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美,反衬战争的残酷。
解析:①都避开残酷血腥的战争环境描写。如本篇小说开篇“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得发黑色。芦苇万顷,俯仰吐穗”描绘的白洋淀淀水清澈、万顷芦苇的自然景色带有诗意美感;由“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姓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可知,《百合花》中行军路上、回忆中秋节等处的环境描写也自然清新。②两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富有人性美,如由“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祆,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磙子来回碾轧。她整天在苇皮上践踏,鞋尖上飞破,小手冻得裂口”“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对糟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可知,《采蒲台》的小红虽生活艰难,但乐观勤劳,后又积极参与斗争;由“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可知,《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借出新被子并为牺牲战士缝补衣服;③由“游击小队组织起来,一共有十只小船,二十个人。我们就在村南一带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有一天,小红在淀里顺着标志收鱼篓,看见敌人一只对糟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第一次袭击了敌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接着还对她说了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可知,两篇小说都从军民齐心协作的鱼水情角度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美,反衬战争的残酷。
10.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正确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解答本题,需大致弄懂文意,从文意看,这几句与前几句形成对比,意思是今天的读书人把书置之高阁,空谈、虚浮,作者对此表示不理解。“此又何也”是对前面的反问式总结,应单独成句;“而后生科举之士”是本句的陈述对象(主语),可单独成句;“束书不观”和“游谈无根”是当今读书人的两种具体表现,可分别单独成句。故选BEH。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文中“暗疏”的“疏”意思是写,“疏条交映”中的“疏”意思是稀疏。二者意思不同。D项“掩卷”的“掩”意思是合上,“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掩”意思是遮蔽、遮挡,二者意思不同。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自己和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小时候想要借书时却借不到”不正确,从原文“自言其少时……”看,是作者听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诉说他们年少时不好借书看的情况,不包括作者本人。故选A。
13.答案:(1)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给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2)近几年以来(接连几年以来),颇能发愤读书,作自我惩戒,后悔以前的做法。
14.答案:①材料一通过李公择以前求书之难而读书之勤与今人求书之易而读书之惰的对比来达到劝学目的;②材料二通过作者本人少时记忆力好却不勤奋读书与成年后记忆力不好而不得不辛劳翻阅的对比达到劝学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弄懂文意,注意材料一是通过写他人的对比,材料二是通过写自己的前后对比,最终达到劝学的目的。
15.答案:C
解析:C.“‘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误。五、六句的意思是: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樵夫尽归”“鸟儿栖巢”是写时间的转移,此时已由薄暮转至深夜,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非常期待好友的到来。故选C。
16.答案:《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
解析:《夏》诗中,“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其中“散发”“卧闲”生动刻画了诗人无拘无束,洒脱随性的形象。《宿》诗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的意思是“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内心的闲适。
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答案:A“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B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解析:A处,“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B处,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星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答案:(1)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2)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3)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解析:三处语病分别是:③是成分残缺,“经受”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毁灭与重生”后面加上“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④是成分赘余,“仅有的唯一的出路”语义重复,应删去“仅有的”或“唯一的”。⑨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语序,应是先谋求生存,再谋求发展,筹划未来,故应调整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20.答案:①“静”表示安静,重叠后表示非常安静,突出了艾草枯萎后的生命状态;②“薄”意为少,重叠后表示很少,突出竹篮里采摘的野菊花数量之少;③“轻”意为动作轻,重叠后表示动作更轻,突出了蒲公英孩子随风飞行之轻盈。
解析:“静”,表示安静。重叠后的“静静”表示非常安静,很清净。结合语境“艾草枯黄了,静静立在山坡上”可知,此处突出了艾草“枯黄”的生命状态。
“薄”意为轻微,少。重叠后的“薄薄”表示稍稍,很少。结合语境“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一层”,此处突出竹篮里采摘的野菊花的数量很少。
“轻”意为动作轻。重叠后的“轻轻”表示动作更轻。
结合语境“轻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此处突出了蒲公英孩子随风飞行之轻盈。
21.答案:两个逗号分隔出三个短句,突出随着时光流逝,自己逐渐离开故土,使无奈伤感之情更强烈。
解析:联想前文“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分析“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可知,此处用两个逗号分隔出了三个短句,强调怀念“童年”“奶奶”“故园”,突出随着时光流逝,自己逐渐离开故土,使无奈伤感之情更强烈。
22.答案:①“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如三岁兮”运用夸张,突出见不到心上人度日如年的痛苦。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示“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汹涌,强调了思念之深。
解析:“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他因见不到心上人而产生了度日如年一般的痛苦,突出表现了作者急切的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感情。
“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绵绵不绝的“思念”比作不断涌起的“潮水”,能引发人的想象,表示“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形象生动具体的强调了思念之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3.答案:例文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每一次何去何从的困惑,都可能通向一场毅然决然的醒悟。”当我沉浸于《南方周末》2024年新年贺词的深邃意境时,心中涌起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与此同时,《中国财经报》的新年贺词,以其实用主义的角度,提醒我们保持向前、向上、向善的态度,勇于变革脚踏实地,这种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我对个人成长的追求不谋而合。
人生如同一条崎岖的山路,我们时常会在十字路口徘徊踯躅,犹豫不决。但正如贺词所言,“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方向的坚定信念。每当我们面临选择时,都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话,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重新确认。我们要勇敢地做出选择,即使前方的道路充满未知,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去思考、去行动,去迎接、去探索。”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期待,更是对每一个追求梦想者的鞭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思考力,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有果敢的行动力,将想法付诸实践,将梦想变为现实。正如贺词中所言,“每一次闪属腾椰都是一次饱含希望的奋起”,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深情拥抱。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因为生活的曼妙美好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勇于变革,满怀热情地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也要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中国财经报》所言,“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平凡的你我,保持向前、向上、向善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站在新年的节点上,回首过去,我们或许会有遗憾和失落;但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和期待。因为没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珍贵,因为这会是我们下一次回首的起点。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用行动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最后,我想以一句古人的诗句作为结尾:“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不迫地开启下一年,用梦想引领方向,用行动书写辉煌。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勇往直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