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9:00:29

文档简介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趣,18分)
1.(3分)D(A假设错误B是“雅文化”C“实践”的基础)
2.(3分)B(A无中生有。C因果颠倒。D绝对化。)
3.(3分)B(“分析问题”在前)
4.(4分)
①首先,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科目三”在网络中爆火的原因。
②接着,分析了“科目三”爆火的三个原因。
③然后,阐述雅俗文化彼此接纳,形成新的艺术视界。
④最后,希望大众冷静的思考,要挖掘“科目三”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
(答出四处即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5.(5分)
①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在百姓过新年的习俗场景中,加入现代人与大诗人李白、
高适隔空饮酒对诗。
②雅文化是俗文化的飞跃与升华。作为民间说唱曲艺的相声采用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的
“飞花令”进行一逗一捧。
③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田野诗班”的孩子们登上春晚舞台,
演唱他们亲手创作的诗歌。
(答出两处即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3分)D(A文中已引起其他人的注意B不能说明托尼狡猾C“自始至终都冷静果断”错
误)
7.(3分)B(“充分体现了小说谣言可畏这一主题思想”错误,小说的主题是邪不胜正,正
义终将战胜邪恶。)
8.(5分)①沉若谨慎。当听到疑似定时炸弹的定时装置的声音时,“我”十分镇静,没有
贸然处理那只公文包:在混乱中,“我”向机长表明身份,说明证人山姆的重
要性。
②业务娴熟。“我”了解炸弹的性质,反对把“炸弹”扔出机舱。
③果敢机智。“我”了解犯罪集团的作案思维,在发现小机场有三辆汽车后,明
白这是犯罪集团的一个计谋,于是冲进驾驶舱,要求马上飞离机场,还要求机
长通知警察速捕犯罪分子。(每点2分)
9.(6分)①“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都是围绕“钟”展开的。
②“钟”是小说的悬念所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③通过描绘人们对“钟声”的反应,表现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3分)ADF(原句标点应为: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C(《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一句的“当”字意思是“在”或
“对者”,与文中“抵挡”意思不同)
12.(3分)D(曹明说:“当初我也觉得墨子攻击孔子的话有点可疑,但现在我决不会再胡乱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H094第】页共4页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一)
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期,一段名为广西“科目三”的舞蹈在网络中爆火,不仅获得了国内青年群体的喜爱,还迅
速走出国门,引发海外观众争相模仿,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样本。“科目三”究
竟有何魔力?究其原因,首先舞姿动感、随性摇摆,这样轻松榆悦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无负担地
参与这场舞蹈狂欢,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与压力的出口。其次通过无厘头的欢乐方式消解现实生活
中遭遇的种种不良情绪,这也恰好契合青年群体“去严肃化、去精英化”的内容需求。此外,短视
频平台也借此造浪,开启“科目三舞蹈接力”等话题讨论,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
就这样,在全民模仿和改编的过程中,“科目三”不仅火遍了全中国,还在全球掀起“科目三”的
巨大浪潮。
“科目三”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成为跨越民族、沟通全球的新符号,让全球的网民实
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科目三”是大众眼中土味文化的典型。这里的“土”并非“老土”,而是“本
土”的象征。它扎根于群众生活,鼓励平凡人勇敢表达自我,传递出积极生活、乐观实践的态度。
通俗文化也吸引着高雅艺术,当世界拉丁舞冠军克里斯蒂娜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纷纷跳起“科目
三”,高雅艺术借助平易近人的形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而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间又共享着“不
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特质,雅俗不再遥遥相望,而是被此接纳,形成了新的艺术视界。
置身热烈的狂欢中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科目三”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存有质疑。尽管其在形式
及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更需要挖掘其隐藏在表征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避免通俗
向低俗滑落,让其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能够真正扎根大众心田。
(摘编自冷凇、杨雅如《“科目三”:全民参与,打造现象级文化传播样本》)
材料二:
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
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雅俗文化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旧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的观念与方法,科学揭示了雅
文化与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雅文化和俗文化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雅文化是成熟、完备的文化形式,俗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