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0: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 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C.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3.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
4.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7.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8.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岛人传
[明]茅坤
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已而,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篁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缯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棫及他所不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缯帛衣,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捃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相杂,龂龂如也,亦无火饪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以献。因遍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两渔人辞去,复治筏沿潮而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
归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已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乃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
(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B.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C.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D.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饪,即用火烹饪,是文明的标志,只生食采拾的果实,是表现岛上人的简单质朴。
B.箕踞,即以两膝着地分如箕形,正身跪坐,此指黄发者的尊贵身份和严肃态度。
C.缙绅,缙意为插,绅为束腰大带,插笏于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此借指官员。
D.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出仕的人,因陶渊明曾辞官归隐,故后世称之为处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
B.岛上人脸色黝黑,头发结为高髻,裸身而群聚,所以没有人穿衣结带,戴冠穿鞋,也没有修饰容貌的习俗,只是编结各种树叶用以蔽体。
C.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年轻力壮者外出采拾各种果实以奉养老人,他们天天如此生活,并与两渔人相处甚欢。
D.茅坤听闻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等珍宝,很多人出海寻宝,为争夺宝物甚至互相抢夺,自相残杀,却至死不悔。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
(2)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
13.茅坤为何愿弃去人间,从岛上人游?他的愿望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⑴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 。”
⑵ ,铿尔, 。对曰:“ 。”
⑶ ,犹不如人;今老矣, 。
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君亦无所害。
⑸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⑹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酣歌而还的美丽动人景象: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截然不同,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 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难免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逼迫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指引 前所未有 即使 围剿
B.引领 空前绝后 就算 包围
C.指引 空前绝后 即使 包围
D.引领 前所未有 就算 围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B.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因为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高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B.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C.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D.如果中国的高端产业向外转移,而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不管在自然界中,①__________,真菌无处不在,功能多样,对人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__________。在自然界中,真菌对于降解动植物残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中,某种真菌能在数周内分解塑料,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作为生态系统的“清洁工”,真菌的清洁工具是其丰富的降解酶类。
真菌还是童叟无欺的“买卖人”。真菌和植物的根系形成了菌根共生体系,植物能将自身光合产物的20%提供给菌根真菌,而菌根真菌能介导80%的植物磷及20%的植物氮供植物吸收。
真菌也是作威作福的“小霸王”。理论上,( )但真菌中也有大量动物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人如果误食毒蘑菇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
总之,真菌具有多种多样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真菌的了解,③__________,避离有害真菌,为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
B.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
C.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
D.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此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唐太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明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这段名言包含着以外物为镜审视自我的内省意识。“铜”“古”“人”提醒我们审视自我的参照物可以是多元的,“正”“知”“明”则明确指出了借由内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提升。
材料二: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查尔斯·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请就“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这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C 2.B 3.①建筑美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以建筑学为基础来研究美学的新兴学科,②其研究旨在用价值论美学研究建筑的方法,③来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进而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4.①形式美:屋顶形式多样、建筑类型多样,建筑与环境的安排形式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②技艺美:营造技艺富有中国特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突出,建筑体系标准化、模数化,工匠技艺高超且有明确分工。③意蕴美: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与西方建筑相比……”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B.“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错误,意在证明《诗经》中“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
D.“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错误,原文“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可知“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错误,于文无据。文章中相关信息“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但是体现不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即建筑美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以建筑学为基础来研究美学的新兴学科;
“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即研究方法是用价值论美学研究建筑的方法;
“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即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最后整合成一个单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即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即技艺美。
“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即意蕴美。
5.C 6.B 7.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8.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进城生活。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这一句中“似乎听到……拔节声”是夸张手法,“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是细节描写,不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突出老田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小说的开头中描写老田的梦境,“……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田对离开土地的排斥,他热爱庄稼,热爱土地,所以此处是表明他不愿进城。
还有,小说中描写老田在田里去看庄稼,“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此处“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眼眶潮湿”等情节都生动地表现了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和他对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两次写到老田的梦境。在小说的开头,老田梦到野猪在祸害庄稼。这一梦境是在老田被儿子催促去城里生活后所产生的,老田做梦都梦到庄稼和土地,表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里生活,而不愿去城里生活。
第二次写老田的梦境则是在小说的中间,老田梦到庄稼被野猪糟蹋,而铲车也加入了这一破坏活动。这是老田对当今城市蚕食农村的土地的反应。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大片的土地被城市占用,这让热爱土地的老田感到痛心和慌张,他害怕失去土地,失去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9.B 10.B 11.A 12.(1)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
(2)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 13.(1)①当世的人们争名夺利,死而不悔;②岛上人如生活在古圣贤治下,安乐恬淡,淳厚朴实;③自己质朴坦荡,与岛上人旨趣一致。(2)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他无法寻找这个岛,现实中也没有这样的地方。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两个渔人也迷失了方向,又怕这里多有毒蛇鬼蜮之类的祸患,就不敢再寻路进岛。不久,忽然听到岛中传来呼啸声,猜度是有人,就协力沿崖壁向上攀缘到岛上。岛上的人望见他们,也渐渐向他们走过来。
“孽”为“疑”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然”不是表转折,“遂”表承接,一般用于句首,排除C。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以两膝着地分如箕形,正身跪坐,此指黄发者的尊贵身份和严肃态度”错误,应是随意张开两腿而坐,形似簸箕,此指随意、不拘礼节的坐姿。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错误,原文为“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是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无法控制而漂流,最后迷失了方向。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旨意”,意图;“顾笑”,相视而笑;“殊”,竟然。
(2)得分点:“若”,好像;“岂非……与”,难道……吗?“声教”,声威教化;“幸”,幸运。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可知,当世的人们争名夺利,死而不悔。
根据“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可知,岛上人如生活在古圣贤治下,安乐恬淡,淳厚朴实。
根据“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可知,自己质朴坦荡,与岛上人旨趣一致。
根据“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可知,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他无法寻找这个岛,现实中也没有这样的地方。
参考译文:
海边有两个渔人,驾筏在海上捕鱼。有一天,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漂流了几天几夜,不知漂到了哪里。后来,顺着潮水漂向一个海岛。岛外遍布萧苇、槿艾、篁萝,茂盛地遮蔽着海岸,无路可入。而两个渔人也迷失了方向,又怕这里多有毒蛇鬼蜮之类的祸患,就不敢再寻路进岛。不久,忽然听到岛中传来呼啸声,猜度是有人,就协力沿崖壁向上攀缘到岛上。岛上的人望见他们,也渐渐向他们走过来。岛上人面黑如漆,梳着如木椎般的发髻,裸身而群聚,因而并无穿衣结带,穿鞋戴帽及修饰容貌等习俗,只是编结棕、栗、桐、棫以及其他不知道名字的树木的树叶用以蔽体。他们看到两个渔人所穿的绸衣,就走上前来拉起衣襟观看,显得非常惊异。两个渔人也很惊奇,就上前向他们行礼拜见。可是他们竟然不懂行礼拜见,只是人人过来对两个渔人反复手摸鼻嗅。之后就领着两个渔人进入了一个山间谷地中,岛上人掘土为穴而居,男女杂处,和谐安乐,也不用火烹饪为食。老人有时随意地在前面坐着,年轻力壮的人外出采集果实来奉养他们。两个渔人遍访其他岛人的穴居,也都是这样。岛上人天天非常热情地款待两个渔人,两个渔人开始听不懂他们的言语,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两个渔人也乐于同他们相处,就像宾主双方都是哑人一样。过了很久,两个渔人告辞离开,又修理好渔筏顺着潮水出岛。等回到大海上之后,就再也无法辨清海岛的方位了。
我与士大夫们交往十多年了(直译是做幕僚),性情向来质朴坦荡,与人交往,无论亲疏远近,都悠然自如,如平生旧友。我也从不背后指责别人。因此我对所听说的岛上人的事情深有感触,认为他们与自己意愿相投,希望能离开俗世,去和他们交游。但遗憾的是两个渔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所去之处,使我无法与岛上人在一起。于是我就记述了他们的故事,并在文末作赞说:“我听说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蠃蛤等宝物,人们多出海去寻宝,以至于互相抢夺残杀,即使因之而死也不悔恨。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昔日陶渊明处士在其所写的赞中说自己的追求,认为是如同生活在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呜呼!像岛上的人,与之近似了,近似了!”
14.D 15.(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种评价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屈原并不争辩,只是说就这样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
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16.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鼓瑟希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臣之壮也 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摄”“旅”“馑”“瑟”“希”“撰”“共”“沂”“雩”。
17.A 18.D 19.B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指引:指点引导。引领:引导,带领;仲直脖子(远望),形容盼望殷切。与“手指”搭配,选“指引”。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儿的成就或盛况。语义过重。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就算:即使,口语化的表达。根据语段的语体风格用“即使”。
围剿:包围起来剿灭。包围:四面围住;正而进攻的同时,向敌人的翼侧和后方进攻。此处体现制裁的激烈性,用“围剿”。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分析,承接前文语意,用“也正是”衔接恰当,排除B、C项。
比较AD,语境应该是强调产业转移,排除A。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序不当,两个“中国”重复,应该把关联词“如果”应在句首,“那么”应该放在第二个“中国”前面;成分残缺,“面临”应补充宾语“风险”。
A.语序不当,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如果”应在句首;“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位置需承接前文文意;成分残缺,“面临”应补充宾语“风险”。
C.语序不当,两个“中国”重复,应该把关联词“如果”应在句首。
D.语序不当,“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位置需承接前文文意,先说“低端产业”,后说“高端产业”。
故选B。
20.B 21.①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②真菌是大自然的“清洁工”;③保护有益真菌。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理论上”可知,应先概括出结论,再解释原因,排除AD;“这个温度”表明前面应该提到具体温度,因此应先说“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再说“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排除C。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面的“无论”可知此处应用“还是”承接;内容上应与“自然界”相对,应指人类日常生活。可填: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空,由后面“作为生态系统的‘清洁工’,真菌的清洁工具是其丰富的降解酶类”可知,此处是把真菌比喻成大自然的“清洁工”。可填:真菌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第三空,此句与“避离有害真菌”相对,可填:保护有益真菌。
22.例文:
内外兼顾不失范
唐太宗把股肱之臣魏征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不仅能够“正衣冠”、“明兴替”和“知得失”,而且还成就他一代明君的美名。对李世民来说,这面镜子,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有了它,不但能够看到具体的自己,而且可以看清精神的自己。当然,“镜子”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李世民主动想用它进行自照,一方面在于他善于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创造治国安邦大业的李世民如此,我们要全面真实地认识自我,也应该重视自照和它照。
“我是谁”,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对每一个生命体而言,要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绝非易事。就像我们对庐山真容的认识般,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源于“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只专注于自我本身,导致以“孤芳自赏”的心态认识自我。由于少去了外在参照物的比较,就没有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井底之蛙待在枯井中欣赏井口的一片天,自我陶醉地认为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可是,当它有机会跳出枯井,才会发现外面世界的宏阔辽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所以“迷”,是因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就导致无法全面地窥见全貌。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局者”就应该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态度时时自省,然后再把眼睛投向远方,与他者比照,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取长补短。
于漪老师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装两把尺子,一把用来度量自己的短处,一把用来度量他人的长处。”发现并承认自己的短处,就是自我检省;看到别人的长处,就是“放出眼光”,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十全十美。要更好地生活与成长,就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认识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只有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走、该走向哪里。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理性客观地对自我进行反省,再辅之以外在好的榜样为参照,内外兼顾,才能达成所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会导致认识的偏狭。把自己与他者相互参照,才能认识完整的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由两段材料组成:材料一以唐太宗的镜子理论为话题点,指出认识自我可以借由多元的参照物来审视,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材料二从生活中习见的观点入题,然后引用泰勒的话,提示我们思考:自我究竟是来自自我内部,还是与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对自我的认识,应当来自自我内部和他者,要分析这两种途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而明确自己观点,避免片面绝对地看问题。基于此,由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自己的“独特性”;从“自我内部”还是通过外在的参照认识自我; 如何处理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材料明确了指向,又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所以写作时立足材料,按照“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的问题核心构思立意即可。写作时首先根据要求提出文章的观点——内部自我观照与外部合理参考,才能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内外结合对认识自我的价值,如只是从自我内部认识可能会产生偏差,应对将自我认知与他者参照结合起来,辩证认识自我;然后,联系现实,精选材料,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内外结合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最后,关联当下,论述要更好的认识自己必须处理好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既不可过于自负,也不可过于自卑。
立意:
1.内外兼顾,重构自我。
2.以人为镜,追求本真。
3.聆听外界,保持自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