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答案
1.A
B项张冠李戴,原文“对现实真与善的追求”说的是孔子而非庄子;
C项混淆或然必然,原文为“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
D项因果倒置,是因为早在先秦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所以才有《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
2.A
B项逻辑错误,根据下文“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启与夏后开是同一人;
C项偷换概念,原文中“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数量层面,并没有与“祭祀”的作用进行优劣比较;
D项曲解文意,“坎壈”一词表示命运的不幸和人生的挫折,而“咏怀”则表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正体现了钟嵘慧眼识别并认同郭璞《游仙诗》中个人精神阐发的趋向。
3.B项强调谨慎和中庸之道,而其他三项均是强调人的价值,正是人本观念的体现。
4.①艺术生成(起源或创造也可)(1分)
②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1分),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1分)。
③仰韶文化彩陶器具上的图案(最早的古代诗歌歌谣也可)(1分),《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记录的艺术表演(1分)。
④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任写2点得1分)
5.①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其以人本主义为基石,更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无需借助于神来确立自身意义。(或“人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也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中心。”)(1分)
②中国古代神话以展现英雄事迹的方式进行文学表述。(或“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主要事迹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1分)
③例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表述古代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有的神话兼及以上两点。(2分)
(只要结合中国古代神话的实例进行恰当分析即可,不一定独立分点,共4分,原因分析各2分,结合实例分析)
6. C.“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错,涓生是觉得子君成为了自己的拖累,出于自私,想要把她像包袱一样的甩掉。
7.A.“运用插叙”错,小说开头写“我”又回到熟悉的地方,从而引出对子君的回忆,是倒叙手法。
8.(1)子君具有独立的意识(追求幸福、个性解放亦可)(1分)。她敢于冲破父权藩篱(敢于和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家长权威作斗争亦可),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并付诸行动,具有争取婚姻自主的独立精神。(1分)
子君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维护自我价值、自我尊严亦可)(1分)。她为了在租住的房屋里置办家具,不顾同居男友的阻拦,坚决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1分)
9.(1)《玩偶之家》以娜拉出走,摆脱“玩偶之家”,走向独立作结(1分),采取了开放式的结尾(未交代结局亦可得分)。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1分)批判了建立在虚伪道德基础上的男权社会(1分),说明女性解放首先要追求人格、经济的独立(1分)。(后三点任意答2点)
(2)《伤逝》以子君与涓生爱情失败,子君去世结尾(1分)。揭示落后的社会制度对“子君们”的迫害(1分),批判封建家长制度(1分),点明只有变革社会制度,追求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女性解放(1分)。(后三点任意答2点)
10. BDF
句意: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
“据便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主谓宾结构,“彼”为主语,“旗鼓”作“见”的宾语,D处断开;
“未肯击前军”,承前省略主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F处断开。
11. B
A.正确。暗中、悄悄。/离间。句意:韩信派人暗中打探。/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B.错误,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句意: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C.正确。两个“绝”都是“断绝”的意思。句意:切断汉军粮道。/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D.正确。两个“举”都是“攻占”的意思。句意:请求北取燕、赵。/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12.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错误,由原文“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可知,韩信传令“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
13
(1)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详”,通“佯”,假装;“走”,逃回;“入”,使进入。“疾战”激战。)
(2)(韩信)才敢率军面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引”,率领;“且”,将要;“见”表被动,“禽”,通“擒”。)
14.
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
②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
③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词。
结合“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可概括出,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
结合“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可概括出,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
翻译:
材料一:
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如今井陉这条道路,战车无法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撤退,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您的帐下。”成安君说:“兵法说,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和他们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他们远行千里袭击我们,也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如果回避不出击,等后续大部队到达,又该怎么战胜(他们)呢?”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扎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这时)你们就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帅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形大笑起来。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架好战鼓,擂响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来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已进入水边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共同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就急速冲进赵军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无法打败汉军,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逃跑。在这时,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派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材料二:
世人说韩信攻伐赵国时,赵国广武君建议以奇兵阻塞井陉口,切断汉军粮道,成安君不予采纳。韩信派间谍刺探,(间谍)得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
这种说法,是不善于观察人的表现。以韩信对付陈馀,如同以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说,请求北取燕、赵,即使不能通过井陉,也必定会有其他奇谋。他对广武君说:“先前假如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在下也会被擒。”这大概是自谦以求善言的说辞。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其为韩信呢!
15.D.“融景物描写和叙事抒情一体”错,陆游诗歌集中于叙事,无景物描写。
16.情感相同:同样抒发客至的欣喜,体现二人真诚、坦率(热情、真率)的处世之道。(2分)
待客方式不同:①陆诗待客方式高雅诗意化。主人通过设棋局、分美酒、共闲聊、作小诗的来待客。(2分)②杜诗待客方式朴实生活化。主人通过洒扫庭院、设酒置席的来待客。(2分)
17.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世味年来薄似纱 素衣莫起风尘叹
18.A源远流长 B开天辟地 C炎黄子孙
A此处说的是“龙文化”,搭配“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B由“齐名盘古”“创世之神”可知,“龙”在天地开辟之初就有了,可填“开天辟地”。开天辟地:第一种意思是指开辟天地,艰苦创业,多形容创造了空前宏伟的事业;第二种意思是指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
C此处指称中国人,与“华夏儿女”搭配,可填“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黄”指黄帝。
龙的精神既包括了团结凝聚、造福苍生的精神,又包括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解析: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龙的精神”,根据“在古代社会”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可知,段落分为两个层次。先看古代社会的“龙的精神”,由“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可得出团结凝聚和造福苍生两种精神;
现代社会,由“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可得出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题目要求用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可用关联词“既……又……”连接,得出答案:龙的精神既包括了团结凝聚、造福苍生的精神,又包括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20.C 春联“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龙越古今”契合“适逢龙年”这种情境。放在③处。
21.①现代所谓真/现代意义的真/现代说的真/所谓真;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立其诚”的内涵有三
③“听其言观其行”。(不能答“言行一致”,前文有出现,且无引号)
22.D
A.对“精神、思想”词义的解释,限定其含义范畴,如果去掉括号内的文字,对准确理解“精神、思想”会产生障碍;
B.多见于影视、戏剧剧本,括号表示剧情或剧中人的表情、动作、情绪及心理等。
C.多用于学术著作、论文写作等交代时间处所、引文出处和编者按语等;
D.括号内的文字是增加附加信息,进行补充说明。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列举了我们生活中种种常见的“未完成”状态,以帮助考生对于“未完成状态”有一个形象化的感知理解,由此引出人们对于“未完成状态”的诸多观点。对于“未完成”,有人表示担忧,表示这会让人一直悬着心,从而疲惫、紧张、焦虑;也有人认可“未完成”,表示这样一种永远在进行着的状态,可以让人持续奋斗。其实,“完成”与“未完成”都是人生的两种必备生存状态。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完成”只是短暂的、相对的,而“未完成”是永恒的追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人生永远“未完成”,我们应该不满足于“已完成”而不断为自己订立下一个目标,不断积极进取。因此,对于“未完成”,我们完全可以保持平和超脱的心态,不过分担忧,也不过分焦虑,在坦然接受的同时积极进取、继续奋斗。
写作时,考生可以探讨完成与未完成的辩证关系,体现哲理的思辨。也可以直接从未完成的角度谈其蕴含的完美,如有些创作,事业等因其未完成而成其美;这需要我们有奋发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人类向更高目标前进。最后要结合青年身份,思考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未完成”,让自己保持持续昂扬的奋斗精神。
立意:
1.结束未完成,不要让生命欠账。
2.但有进兮不有止。
3.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 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②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现实的人生。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宙斯、耶和华、安拉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获取灵魂的净化剂或愉悦感时,中华的先民却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这就是为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与儒家相反,庄子则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庄子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是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的尊严。
③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间,是由人类自身的力量来创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大概是惟一的关于诗歌降自天庭的记载。屈原《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郝懿行疏云:“开即启也,汉人避讳所改。”可见这是指真实的历史人物启。对于屈赋中所写启与《九辩》《九歌》之事,后代注家聚讼纷纭,总的趋势是神话色彩越来越淡薄,至朱熹遂认定《九辩》实乃“舜禹之乐”,并非降自天庭。朱熹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这却代表古人的普遍看法,即不相信《山海经》的悠谬之说,而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
④在中华文明史的初期产生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先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最早的古代歌谣也都是人间的产物,都是直接与先民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艺术的这种性质,先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吕氏春秋·仲夏纪》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日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记录的是上古时代歌、乐、舞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它所再现的内容显然正是当时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⑤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从早期的神秘诡异的饕餮图案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圆润柔和的几何纹饰;又如汉唐两代都很发达的墓葬壁画,前者常见伏羲、女娲蛇躯交尾之类的神话题材,后者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又如诗歌中的神仙主题,从秦代博士所作《仙真人诗》到汉末曹操所作《精列》等游仙诗,神话色彩越变越淡,及至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竟被钟嵘评为“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东汉王充高举反对“虚妄”而提倡“真美”的理论旗帜,固然是针对甚嚣尘上的谶纬神学思想的行为,但何尝不是文学艺术中人本精神愈益强化的一种反映。
⑥从整体而言,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准则。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虽说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肯定在先秦时代就早已深入人心,绝非仅为儒家学派独自信奉。对于“诗言志”的释义,历来多有歧解,但其基本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孔颖达云:“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后人或以为这是孔氏对“诗言志”说和魏晋时产生的“诗缘情”说的弥缝折中之言,其实先秦时“志”即包含“情”在内,孔氏之语符合先秦实际情况。总之,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
(摘编自莫砺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的诸神不同,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事迹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保持人类自然本性的个体生命尊严是人本精神的体现,正如庄子怀抱珍贵爱惜的态度关照自然生命,从而在对现实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精神自由。
比起悠谬之说,中国古人宁可相信一种符合理性的信史化说法,所以虽然朱熹对《九辩》的解释不符合事实,但因其代表古人的普遍心理而得到认同。
《尚书·尧典》提出的“诗言志”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早在先秦人们就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即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标准和智慧源于人的本性和内心,而非神的诫命和启示。
屈原不认同《山海经·大荒西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观点,根本原因在于他将两部作品作者认定为启,而非夏后开。
先民们对古代艺术的人本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而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反映人们实际生活诉求的作用优于其祭祀鬼神的作用。
从钟嵘评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可见其对魏晋诗歌“人本精神越来越占压倒优势”这一价值取向的批判。
以下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②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
在读完以上文章后,小语同学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理解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艺术层面的体现。请你结合文本,完成以下导图。(6分)
5.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请根据文本,结合实例对该观点进行辩驳。(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奉
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 十月九号
我很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
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
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交代了小说写作目的,与尾段相呼应,结构紧凑。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的赞誉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C.涓生拐弯抹角称扬娜拉的果决,是为了暗示子君应该“果决”地与他分离,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
D.“虚空”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处处充斥着严威和冷眼的社会缺少温情与包容,是进步思想的坟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插叙,叙写主人公生活会馆的陈设及周边环境,有物是人非之感,回顾了对子君的情感。
B.小说采用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涓生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心理描写真实,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C.伯父的同窗称子君为“我”的朋友,可见子君虽为涓生的妻子,但是他们的婚姻并未被社会认同。
D.以“涓生”第一人称视角,子君形象在“我”的“凝视”下呈现,体现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模式。
8.鲁迅善于“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简要分析文中子君身上体现出的“有价值的东西”。(4分)
9.《伤逝》和《玩偶之家》(节选)都关注了女性解放问题,请就“女性解放”分析两篇文章中人物结局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卷五》,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3分)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G阻险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武君认为,井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奇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眼殊明”这个细节生动传神,既为下文书写待客巧妙做铺垫,又体现了宾主情谊深厚。
B.本诗颔联和颈联都具体描写了轻松愉快富有人情味的待客场景,自然亲切又充满情趣。
C.本诗着笔日常小事,尾联“无人”二字表露出聚会的遗憾,但并不影响诗人待客的兴味。
D.本诗融景物描写和叙事抒情一体,语言质朴平实无藻饰,字里行间尽显宾主相处融洽气氛。
16.有人评价,同是写客至,本诗与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相比,待客情感相同而待客方式不同,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两句是: , 。
(2)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达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相关语句是:“ , 。”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一句运用比喻修辞说明人情的淡薄,“ ”一句运用借代和双关修辞暗示官场的污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 A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 B 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 C 、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
中国龙代表什么精神?在古代社会,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被奉作水神,总司灵泽,因此,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有着腾飞、振奋、开拓、进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
①中国是龙的家园,龙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岁时节令,龙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③适逢龙年,作为“龙的传人”,当秉承龙的精神,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④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20.“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龙越古今。”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 ① ,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② :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 ③ ”,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括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B.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雷雨(节选)》
C.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大楼尚未竣工,学习尚未结束,工作任务尚未完成……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紧张、焦虑;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令人期待,让人憧憬,使人激昂、奋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的人生一定有许多“未完成”,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