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一中教育集团 2023~2024 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段考(一)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A 【解析】B.说法绝对,“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错误,结合材料二第 1 段“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
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
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残缺状态。C.“材料二则主要且详细阐
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原因”错,材料二分析的是残缺产生美的原因,而非主要分
析《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原因。D.“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对
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做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
2.(3 分)D 【解析】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本质上与众人完全不同的
林黛玉”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
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受众创造的新形象的独特
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3.(3 分)C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为什么会产生审美体验”。C 项,是对美的残
缺的否定,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
4.(4 分)①香菱(2 分) ②最后被薛蟠之妻夏金桂虐待致死(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
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
木”的“两地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
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5.(6 分)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残
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批注
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
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一点 2 分,答出 3 点即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
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以及“文学作品的残
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
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
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
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
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
二十回”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6.(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更拉近了与读者的
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错误,第三人称“他”比第一人称“我”更直白,更真实,更客
观,更冷峻,而不是“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故选 B。
7.(3 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作
者喜爱的主要是这种……安静”错误,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
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精神层面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
即“地坛在我心”。故选 A。
8.(6 分)①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②看清自己,让心安稳(获得心灵的宁静)。③
放弃强力、阿谀、荣华,回归生命的宁静,生命的本真。(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
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安
静”指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
结合“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
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
楚,……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残疾了
双腿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平静,不再想“死”的问题,可见,“安静”并非与
世隔离,而是心安稳,是恒久而辽阔的心灵宁静。
结合“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以及“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
明地坛的安静对史铁生来说第二重意义是让他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比赛、排名或其他的荣
华富贵。可见,“安静”指放弃强力、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生命的宁静,
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
9.(6 分)①说明人面对强权应该摆脱强力、阿谀,回归生命的本真。②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
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宁静的议论。③用自己亲历的事例与当前
文坛排行榜现象类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激起共鸣。(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找到文中写
到了“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从内容上看,“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空地就有了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权力”“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
的恐惧或疑难,……是阿谀”等语句说明人面对强权应该摆脱阿谀的态度,回归生命的本
真。
结构上,中间部分出现的内容,要结合上下文去看结构方面的作用。上文写到“倘写
作变成潇洒,变成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
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
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然后出现“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
子……”,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现象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的现象遥相呼应,后文主要阐述的是
写作的零度的问题,因此也有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的作用,进而获得生命的宁静等系
列深刻的议论。
效果上,写“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那个孩子制造的恐惧
和形成的权力和“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是如此相同,用自己亲历的
事例与当前文坛排行榜现象类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激起共鸣。
10.(3 分)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
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楼
烦”做“欲射之”的主语,前面断句。
11.(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正
确。只是;徒弟。句意: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孔子的徒弟之中没有说起有关
桓文的事情。C.“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汉王笑谢曰”中“谢”
字含义是“推辞”,“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是“道歉”。句意:
汉王笑着推辞道。/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D.正确,都是“本来”的
意思。句意: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指顺着它本来的结构。故选 C。
12.(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汉王被楚
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错误。由原文“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可
知,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由此可知,汉王被楚军
用暗伏的弩箭射中的是“胸部”,而不是“脚趾”。故选 B。
13.(8 分)
(1)(4 分)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是赶赴成皋养伤。
(2)(4 分)韩信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巡视;“甚”,加重;“因”,于是。(评分细则:一点 1 分,句意 1 分)
(2)“引”,率领;“佯”,假装;“走”,奔逃。(评分细则:一点 1 分,句意 1 分)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14.(3 分)①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②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
之辱。(一点 2 分,两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
可知,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结合“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
可知,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15.(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了词人对离
别的洒脱态度”错。“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
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故选 C。
16.(6 分)①长安是汉唐旧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词人借回望长安,表达被贬南方的悲伤
与怨愤,和对京都的思念、对朝廷的期待之情。②关山北指北方边境,是当时战火燃烧
之地。诗人借遥望北方,表达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每
点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卖花声》中的“长安”是汉
唐古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词人被贬南方,前途可畏,故频频回首,遥望京城,
内心矛盾,虽然对自己蒙冤遭贬心有怨愤,可还是期待皇帝能早日召还自己,有对朝廷
的一片眷恋和期待。
《登岳阳楼》中的“关山北”指北方边境,当时吐蕃入侵,战争不息,国家不安宁。
诗人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看不到战火,但心中已呈现出外族入侵、国家危难的
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表达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哀伤。
17.(8 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4)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18.(3 分)①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喜不自禁 兴奋不已 欣喜若狂)
②危在旦夕(生命垂危 万分危急 岌岌可危) ③寸步不离(不眠不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这一研究成果令王振
义等非常高兴振奋,所以应该用成语“欢欣鼓舞”。“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有一个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5 岁小女孩危险就在眼前,
所以应该用成语“危在旦夕”。“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王振义一步也不离开地在病床前守了 7 天,所以应该用成语“寸
步不离”。“寸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19.(4 分)①王振义长期从事血液疾病的研究,②后来他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
重点研究的内容,③他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④于是,将肿瘤细
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
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顺序排列的短句。
先抽出句子主干“王振义长期从事血液疾病的研究”,再将附加成分“当发现白血
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时”“后又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重点研
究内容的王振义,决定将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
短句子“后来他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重点研究的内容”“他发现白血病的
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于是,将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
20.(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分别说的就是薛家和史家”错误。“珍珠如土金如铁”全句为“丰年好大雪,珍珠
如土金如铁”,“雪”谐音“薛”,指的是薛家;“白玉为堂金作马”全句为“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贾”指的是贾家。故选 C。
21.(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经典名著内容的能力。D.应是贾宝玉。故选 D。
22.(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D.“贾雨村为
《好了歌》作注”错误。应是甄士隐为《好了歌》作注。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
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懂了,
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故选 D。
23.(60 分)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说的是被看见会受到激励。这强
调了“被看见”的积极作用,也隐含有“不被看见”的消极作用。“事实是”后面是语
意的重点:“我们常常期待被他人看见,却又常常处于不被人看见的困境”,说的是期
待和现实的落差。期待被看见却常常不被看见,也许是绝大多数人的现实处境。“我们
期待被他人看见,却又常常看不见他人”是把目光投注到了我们自身。说的是我们每个
人其实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当我们是客体时,我们期待被看见,当我们是主体时,却又
看不见他们。
针对第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为什么层面探讨其心理机制,比如“被看见”满足了心
理需要,从而激发了潜能。当然,这个维度要深入相对有难度。另一个维度可能比较容
易把握:既然“被看见”有如此作用,那么作为师长、领导、管理者就要努力去“看见”,
去发现孩子、学生、部下或员工的优点和长处。针对第二句话,我们可以试图去探讨其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中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个是对方的原因,我很出众,而对方却盲目,或者视而不
见;一个是自身的原因,我确实很一般,泯然众矣被人无视也怪不得别人。而心理学界
的另一个洞察却是,个体的自我认知常常高于他人对自我的认知,通俗一点说人常常自
视甚高。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牢骚
满腹时不我遇。然后我们再尝试去思考,面对这种期待和现实的落差,我们该如何自处?
首先,我们得努力让自己优秀,方能脱颖而出,成功吸引他人注意,被看见和关注;其
次,想方设法提高看者的视力水平或注视方向,甚或主动抛弃那个看不见你的,寻找一
个能看见你的人或环境;再次,正确评估自我能力和现实处境,有必要就降低自我的期
待,接受不被看见的现实。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我们应当指出,某种程度上,造成我们自身现实困境的是我们
自己。若我们希望自己能被他人看见,是不是首先得能看见他人。所以,是自己造成了
自我的困境,也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赎。从“求看见”到“去看见”,由客体到
主体,完成了视角的转换,也实现了境界的飞跃。以上可见,此题围绕“看见”与“不
见”,都有各自侧重的视角,又有层级的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围绕一点深入,也可以多
点涉及。
立意:
1.在看不见时安心,在看得见时努力。
2.不被看见时依然能做好自我。
3.看得见他人才能让自己被看见。
让别人“看见”自己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才华横溢,但他们不事张扬,不被众人所知,却又总是哀叹自己命
运不济,怀才不遇。他们就像在寂静无人的深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的美丽花朵,遗憾的是没
有人欣赏到它的美丽,然后便花落无痕,悄无声迹。
有的人为人比较低调,喜欢默默做事,不喜张扬。低调本来就是好事,可是过于低调,
过于沉默,反而会让你不被看见,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上世纪,英国某公司准备拍摄电影《飘》。男主角已经确定好了人选,但女主角的演员一
直没能确定下来,令导演很是着急。
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得知了这一消息,她认为自己非常适合演这个角色,
但怎样才能让自己被导演选中呢?于是,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一天导演刚刚从外景地选景
回来,正在为女主角的人选烦恼。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这时,他看见了穿着女主角那样的裙子的费雯丽,缓缓走上了楼梯。导演大叫:“天啊!
那不就是我要找的斯佳丽吗。”于是,费雯丽通过毛遂自荐为自己赢得了女主角的机会。她也
凭借这一角色,在影视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费雯丽勇于表现自己,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适时表现自己,使自己冒出尖来。当然,许多人不会像费雯丽那样走运,可能不会因为
一次表现就一举成功。
在我们身边也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工作中非常卖力,勤奋、忠诚,并且多才多艺,为
公司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按理应该是前途光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比他们略逊一筹的人却不断地获得升迁和加薪,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适时地表现自己,老板
从来就没有注意过他们。
平庸的人往往只会等待机遇前来敲门,智慧的人则往往敢于坚定地叩响机遇之门。在现
实生活中,许多人太想在谦虚谨慎的等待中被伯乐发现,而不愿毛遂自荐开创一片崭新的天
地。有时尽管才华横溢,也只能在无谓的等待中消耗殆尽。很多时候,人的失败实际上就是
观念的失败,人的悲剧,本质常常是不能超越自我的悲剧。
一定要表现自己!要想成功就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一次表现不行就多表现几次,在一
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多个地方进行表现。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也就会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
有时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不勤奋或才能不够,而是因为他没有抓住机遇。要想得
到机遇的垂青,首先要亮出你自己,让它知道你是谁,千万不要犹豫。当你勇敢地亮出你自
己时,机遇之神就已经降临到你的头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
面围攻钟离眜,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
军对峙。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
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汉王笑着推辞
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
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
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
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
汉王为此大吃一惊。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
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
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
将士,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
是赶赴成皋养伤。
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
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
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
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的人;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的人听
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两千里的
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
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
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
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
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
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
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
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
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
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齐王田广。
高一语文 XG 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8 页)
{#{QQABJQCAggioAIAAARgCUQUACgMQkAAACKoGxFAEsAAAyRFABAA=}#}材料二: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段考(一)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
语文试卷
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
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
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注意事项: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
题卡上填写清楚。
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
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悦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
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
材料一:
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雏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
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雏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
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
而言,总归是美的。
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
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
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
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
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
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
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
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
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
材料三:
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
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雏纳斯雕
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
像”来做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雏纳斯雕像”那
这种“美”的源头一《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
是一点也不妥的。
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
高一语文XG·第1页(共10页)
高一语文XG·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