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7 21: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兵力的政权,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和发展,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理解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核心素养:
1.能说出辽、西夏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归纳出辽、西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相同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 能说出辽与北宋的和战与澶渊之盟的内容;通过史料分析,能多角度评价澶渊之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分析史料,能归纳出西夏、北宋战与和的史实(历史解释)
4.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 灿烂的多元文化(家国情怀)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兴起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一)契丹族
2.发展
公元5-9世纪,契丹族逐渐强大
问题思考: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1)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2)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
(3)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契丹人接受汉化,逐步强大起来,但是真正的崛起建立政权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
3.政权建立与巩固
耶律阿保机( 872—926)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巩固措施:
10世纪初(907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国力不断增强,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也为以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埋下了祸根
除了北方的契丹族,处在西北的党项族也开始悄然崛起
(二)党项族
1.兴起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汉化),社会有所发展
2.政权建立与巩固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巩固措施: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大夏,史称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合作探究一
比较辽与西夏的异同
比 较 异 同 辽 西夏
不 同 地理位置
民族
相 同 生活方式变化
所受影响
北方
西北
契丹
党项
游牧→农耕
都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
启示: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发展的捷径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背景
辽太宗时期(938年),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战)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二)辽与北宋的关系
(3)宋真宗时期,发生澶
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先战后和)
(1)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和)
(2)宋太宗时期,宋太宗即
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
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战)
澶 州
寇准
宋真宗
东 京
澶渊之盟
时间:
双方:
内容:
1005年
北宋与辽
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各守疆界
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在边境开设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知识拓展
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
小组讨论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北宋有何影响?
积极
维持了长期和平的局面;促进了边境贸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
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北宋疏于武备, 边防上长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小组讨论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北宋有何影响?
材料一 (1004年)宰相王钦若 :“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1029年)自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脱脱《宋史》
材料三 (1044年)宰相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积极
维持了长期和平的局面;促进了边境贸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特点
先战后和
具体表现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签订宋夏和约
(二)北宋与西夏为什么会和议呢?
材料一 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
材料二 官私庐舍(房屋)被西夏军队焚毁,人民和牲畜被西夏军队屠掠的,不计其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希望和平
北宋:在屡战屡败的形势下,愿意与西夏和解。
(三)庆历和议(宋夏和议)
时间:
双方:
内容:
影响:
1044年
北宋与西夏
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局面,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
但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合作探究二
比较“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
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但宋王朝都要交纳钱物
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关系?民族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
合作探究三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和平环境:一方面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但对宋来说是屈辱性的,每年给对方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宋夏和议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省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国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巩固练习
1.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在宋辽、宋夏关系中表现为(   )
A.防御求和 B.被动挨打 C.战无不胜 D.割地赔款
2.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3.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地区的一些地名修改。如“威虏”改为“广信”,“破虏”改为“永静”等。这反映了双方关系从战争状况到和平状态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因为( )
A.宋金和议 B.宋夏和议 C.北宋灭亡 D.“澶渊之盟”
A
C
D
巩固练习
4.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5.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C
D
巩固练习
6.如图所示古钱币采用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一币制反映出契丹( )
A.改变了游牧生活 B.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C.与北宋互通使节 D.接受了北宋的岁币
7.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8.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噎噎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与此盟约有关的是( )
A.北宋应允给西夏岁币 B.文天祥的英勇斗争
C.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双方以淮水到大散关一线为界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