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读记梳理+突破训练】0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读记梳理+突破训练】0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7 23:00: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表现:
(1)政治: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2)经济:一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科技文化: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发展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3、中外联系:中国借鉴苏联模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4、关键词:
一条线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个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四大成就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弹一星
三大失误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读记要点】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2】版课标·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受苏联影响 工业基础薄弱 ③加强国防的需要 ④正常国际交往被切断
2.“一五”计划的背景
(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3.“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5.“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工业成就:鞍钢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必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
②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巧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2.确立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必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其他产业,并不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2022】版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53——1956年
3.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作用(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
1.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考
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3.分期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6年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易错易混】
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第二次调整。
2.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它把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国家实行赎买政策,按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际上是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022】版课标·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时间:1958年(2)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大跃进”(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教训:★★★★必考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调整:1961年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5年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6.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失误。这说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曲折的过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最根本的原因)野心家的利用和个人崇拜
2. 实质:左倾错误严重扩大到政治领域
3.起止时间:1966——1976年 指挥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4.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五一六通知”)
5.动乱表现: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抵制和反抗:①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周恩来和许多老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7.文化大革命的结束:①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人民悼念周恩来总理,掀起被四人帮镇压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8.文化大革命造成哪些危害?
造成社会混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④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文化大革命给我的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反对个人崇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文化大革命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与损失的内乱。
三、建设成就
1.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取得的成就:
①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③工业体系: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⑥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姨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2)历史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英雄人物:★★★★必考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成就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②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
【难点突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给我们的启示:
(1)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易错易混】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知识整合】
1.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3.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次变化 标志 概况
第一次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我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该数据表明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农业 52.8 43.5
轻工业 29.6 29.2
重工业 17.6 27.3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D.改变了落后的经济面貌
2.1953年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签订《苏联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协定》,在1953-1959年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兰州热电站、鞍山钢铁厂等。这表明( )
A.苏联无偿地援助我国的经济建设 B.苏联的帮助有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C.苏联援助我国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D.国民经济恢复与苏联的援助相关
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下图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时期法制建设成就
4.1956年,刘少奇曾指出:“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完成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5.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
6.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文件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中“组织起来”指的是( )
A.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
7.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历史课的资料卡片,由于他的疏忽没有注明题目。据卡片的内容推测,他应注明的题目是
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 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A.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1960年到1969年,河南林县县委带领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其中体现的精神,被概括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时代是( )
红旗渠流经峭壁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青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这些情形出现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
10.下图中的模范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材料题
11.艰辛探索,成就卓著。(14分)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蓄的提高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哪些成就能够直接证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3分)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的名称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实施”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之间有何联系?(4分)
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的中国“事”】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一位身材魁梧的伟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革命者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如今,他已经56岁了,在个人的“鸾镜朱颜惊暗换”中,在一代人艰苦卓绝的拼搏中,中国完成了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伟大历程。
——《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龙》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完成了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伟大历程”的理解。
【1950年的中国“改”】
材料二:该法规定,土地改革期间,……乡、区、县、省农民大会及其选举的农民协会为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构。为了发动群众,工作团、工作队深入农村,采用访贫问苦、诉苦会、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和举办农民积极分子短训班等形式,宣传党的土改方针、政策,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以此作为土地改革的主要执行机关。
——《人民日报》1950年7月5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土地改革?
【中共八大绘蓝图】
材料三: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的八大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而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已经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1日06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激情岁月酿失误】
材料四: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和安宁。”
(4)材料四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艰苦创业铸辉煌】
材料五: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下
(5)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从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表现:
(1)政治: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2)经济:一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科技文化: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发展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3、中外联系:中国借鉴苏联模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4、关键词:
一条线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个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四大成就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弹一星
三大失误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读记要点】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2】版课标·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受苏联影响 工业基础薄弱 ③加强国防的需要 ④正常国际交往被切断
2.“一五”计划的背景
(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3.“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5.“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工业成就:鞍钢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必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
②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巧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2.确立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必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其他产业,并不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2022】版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53——1956年
3.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作用(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
1.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考
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3.分期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6年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易错易混】
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第二次调整。
2.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它把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国家实行赎买政策,按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际上是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022】版课标·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生产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时间:1958年(2)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大跃进”(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教训:★★★★必考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调整:1961年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5年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6.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失误。这说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曲折的过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最根本的原因)野心家的利用和个人崇拜
2. 实质:左倾错误严重扩大到政治领域
3.起止时间:1966——1976年 指挥机构: “中央文革小组”
4.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五一六通知”)
5.动乱表现: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抵制和反抗:①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周恩来和许多老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7.文化大革命的结束:①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的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人民悼念周恩来总理,掀起被四人帮镇压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8.文化大革命造成哪些危害?
造成社会混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④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文化大革命给我的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反对个人崇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文化大革命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与损失的内乱。
三、建设成就
1.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取得的成就:
①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③工业体系: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⑥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姨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2)历史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英雄人物:★★★★必考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成就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②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 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
【难点突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给我们的启示:
(1)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易错易混】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知识整合】
1.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3.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次变化 标志 概况
第一次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我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该数据表明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农业 52.8 43.5
轻工业 29.6 29.2
重工业 17.6 27.3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D.改变了落后的经济面貌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分析可知,1957年中国工业比例由原来的17.6%上升为27.3%,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至1957年底,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 建设人才,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向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A项。
2.1953年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签订《苏联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协定》,在1953-1959年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兰州热电站、鞍山钢铁厂等。这表明( )
A.苏联无偿地援助我国的经济建设 B.苏联的帮助有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C.苏联援助我国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D.国民经济恢复与苏联的援助相关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材料中体现出的是《苏联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协定》促进了一五计划建设成就。B项正确;苏联并不是无偿的援助中国,排除A项;鞍山钢铁厂位于东北,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是1949-195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下图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时期法制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内容,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D项符合题意;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49年新政协颁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BC项表述正确,排除。故选D项。
4.1956年,刘少奇曾指出:“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完成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可得出这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B项正确;A项是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三大改造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底,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以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左”倾错误,排除C项;没收官僚资本在1951年就已完成,不符合题干图片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6.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文件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中“组织起来”指的是( )
A.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50年代”“组织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通过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内容,不是政治上的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排除B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特点是一大二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是目的,不是措施,所以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历史课的资料卡片,由于他的疏忽没有注明题目。据卡片的内容推测,他应注明的题目是
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 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A.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所以应注明的题目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新中国已经成立,并且得到巩固,排除A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得以确立,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8.1960年到1969年,河南林县县委带领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其中体现的精神,被概括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时代是( )
红旗渠流经峭壁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1960年到1969年,河南林县县委带领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渠的修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61-1965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是1953年-1956年,排除B项;改革开放时期是1978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9.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青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这些情形出现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发生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对所谓的“阶级敌人”进行公开批判、批斗,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C项正确;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都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下图中的模范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答案】B
【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王进喜、钱学森、邓稼先等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身上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B项正确;材料中的模范人物不是行政干部,无法体现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排除A项;他们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模范人物,无法体现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排除CD项。故选B项。
材料题
11.艰辛探索,成就卓著。(14分)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蓄的提高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哪些成就能够直接证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3分)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的名称 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实施”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之间有何联系?(4分)
【答案】(1)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了经济条件。(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或写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均可得分。)
【详解】(1)根据“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可以得出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
(2)根据材料二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是与国家的工业化息息相关的,所以这三项成就可以证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3)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政治建设又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所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了经济条件,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的中国“事”】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一位身材魁梧的伟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革命者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如今,他已经56岁了,在个人的“鸾镜朱颜惊暗换”中,在一代人艰苦卓绝的拼搏中,中国完成了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伟大历程。
——《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龙》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完成了一个艰难的破茧成蝶的伟大历程”的理解。
【1950年的中国“改”】
材料二:该法规定,土地改革期间,……乡、区、县、省农民大会及其选举的农民协会为土地改革的合法执行机构。为了发动群众,工作团、工作队深入农村,采用访贫问苦、诉苦会、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和举办农民积极分子短训班等形式,宣传党的土改方针、政策,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以此作为土地改革的主要执行机关。
——《人民日报》1950年7月5日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土地改革?
【中共八大绘蓝图】
材料三: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的八大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而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已经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01日06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激情岁月酿失误】
材料四: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和安宁。”
(4)材料四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艰苦创业铸辉煌】
材料五: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下
(5)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从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1)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工作团、工作队深入农村,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土改方针、政策;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
(3)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4)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任举一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的秋收起义,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即可,即: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根据“工作团、工作队……等形式,宣传党的土改方针、政策”得出工作团、工作队深入农村,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土改方针、政策;根据“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得出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
(3)根据“党的八大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得出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4)根据所学可知,“极端主义”指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5)模范人物:根据所学,可列举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时代精神:可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