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5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国防建设、外交成就
2、主要表现:
(1)国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2)外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中外联系: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关键词:
两个领域 国防、外交。
两大会议 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三大军事力量 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
六大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
【读记要点】
第15课 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海军、空军的建立,以及陆军、海军、空军发展的史实,了解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
①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创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海军只有陈旧舰艇百余艘。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全,我国陆续研制了多型舰艇,充实到海军 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现代化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
①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官兵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300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
③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2.导弹部队的发展
(1)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等任务。
(2)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3)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新时代强军之路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易错易混】
1)1949年4月23日,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海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华东军区海军;
2)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
3)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成立;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强军战略确立。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活学巧记】图解:军队领导管理体系架构图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与积极贡献。
“一国两制”的构想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②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易错易混】
1)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活学巧记】
图解: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图解: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的席位;知道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新成果;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新进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中日建交
(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4)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拓展延伸】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长期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3.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
(2)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3)中国还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等,加强国际合作。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6)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易错易混】
1)1971年,新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和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而不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更不是美国把中国“送进”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的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
3)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论坛性质的区域组织,所达成的共识也不具有执行力和约束力。
【活学巧记】图解: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
1.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
2.中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3.中美建交过程:
4.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主要表现:
(1)科技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极大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俄时代的进步。
3、关键词:
一个方针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大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飞天之旅、籼型杂交水稻。
五位人物 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
【读记要点】
第18课 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一、“两弹一星”
1.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原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3.意义: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领域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农业成就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四、医学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就 长篇小说 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 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英雄儿女 林则徐 等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拓展延伸】
1.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4)实施“863”计划等。
2.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进一步完善。
(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务运动,1862 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衣 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 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 丰富多彩 起来
食 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 比较单一 ,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 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 室内设施 也很简单。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 明显改善
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① 消费结构 也不断优化
二、交通和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② 铁路营运 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中国已成为 世界民航 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通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电信网络 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拓展延伸】粮票、布票等票证的产生与停用分别说明了什么?
(1)粮票和布票等票证的产生说明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粮食、布匹等物资短缺,不得不按计划限量供给。
(2)粮票和布票等票证停用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票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国家逐步取消,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家的爱物。
【活学巧记】图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整合】
1.我国国防科技成就
2.我国航天科技成就
3.走向世界的中国技术
4.粮食问题上的应对方案
不同时期党和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昭通·统考一模)一位同学为制作手抄报搜集到的资料有“歼20战斗机”“战略核潜艇”“东风系列导弹”“辽宁舰”“山东舰”,据此可知他的手抄报题目最有可能是( )
A.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B.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新中国成立D.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2.(2023·云南昭通·统考模拟预测)1949年初,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决定成立人民海军,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海军 C.南海舰队 D.北洋舰队
3.(2022春·福建漳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八年级某同学围绕“新中国70年”所作的主题知识整理。该“主题”是( )
时间 1949年 1956年 1971年 2015年
事件 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中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第一艘导弹驱逐舰 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A.民族团结 B.外交成就 C.国防成就 D.祖国统一
4.(2023·湖南长沙·校联考模拟预测)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湖南师大附中的国防科技创新实验班准备收集部分图片资料做一期黑板报。据下图判断,本期黑板报标题可以为( )
“辽宁舰” 歼-20战机 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地空导弹部队实弹发射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 B.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C.科技强军 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 便捷文明
5.(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1954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在这一判断后,周恩来( )
A.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万隆会议
C.与尼克松会谈 D.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2023·河南安阳·统考二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不仅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方面取得突破,也逐步同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还冲破美国的严重阻挠,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这个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慕尼黑会议
7.(2023·广西南宁·统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8.(2023·山东临沂·校考一模)2023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第一条即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方要共同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国际法应当得到平等统一适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自其一直主张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联合公报》
C.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D.“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9.(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材料中分析的形势直接促成了( )
A.中国重返联合国B.尼克松访问中国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10.(2021·河北承德·统考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的将自己融入世界,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列成就,以下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11.(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是1950年-1971年,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是( )
时间 1950年 1956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1年
联合国成员数量 60 80 99 117 127 132
支持中国票数 10 24 34 47 51 76
A.中国的建交国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C.中国得到亚非国家广泛支持 D.改革开放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12.(2023春·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下列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中苏建交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2023·山东临沂·校考一模)下图为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中选定的官方任务标识。此次活动共征集了1500多件作品,体现了广大民众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热情,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杨利伟做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其乘坐的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14.(2023春·贵州贵阳·八年级校联考期中)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艰辛探索的20年,这20年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列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新藏公路
15.(2023春·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创的我国航天事业的若干“第一”。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1984年 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990年 承揽发射我国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美国)
2007年 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D.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16.(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2022年11月29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顺利对接;2023年,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设并转人常态化运营。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17.(2023春·河南三门峡·八年级统考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70%以上的青年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务实和理性,看重“里子”,而不太看重“面子”。这反映了( )
A.中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B.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C.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D.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
18.(2023春·重庆九龙坡·八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联考期中)如下图是某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录。由此判断本课的主题是( )
国防建设迅速发展 B.社会生活日新月异C.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D.文化园地百花齐放
19.(2023·云南文山·统考一模)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这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阻碍。但截至2022年12月,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249公里,多数县已经完成了通高速的任务。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国防实力的增强 B.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C.一国两制 D.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20.(2023春·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中)就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变化而言,以下史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跨过鸭绿江》剧照B.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C.高考制度恢复后准考证 D.《邓小平文选》
二、综合题
21.(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央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社会主义好》(歌曲节选)作词:希扬作曲:李焕之
——摘自《革命歌曲选》
材料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表
时间 大事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照民族大小和聚居的人口多少,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机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 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1982年 修改后的宪法就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自制权的内容及自治机关的设立作了规定,再次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法地位。
1984年 六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下来。
——据李天顺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探析》改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示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政治建设。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共同之处。
22.(2023春·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根据与一些友好国家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承担了援建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的任务;截至1996年,中国已向10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25个运动项目的教练员1639人次;从1978年到1996年上半年,中国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价值500万元左右的体育器材装备。毛泽东主席就曾巧妙地运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周恩来总理则将体育誉为“外交先行官”。
——摘编自宋雪莹、李相如《国际体育交流对开拓新中国外交局面的历史作用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开始积极争取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然而,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仍然是针锋相对的。1979年4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81次全会上,中国代表何振梁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的只是地方当局。”
——摘编自梁丽娟《何振梁与奥林匹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意选取一例史实来说明新中国以体育为平台对外交流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强调的原则。这一原则还在哪些历史事件中有充分体现?
(3)综上所述,你对我国国际体育对外交流有何认识?
23.(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简史
1956年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
1970年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毛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接见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80年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6年 中央批准“863”计划,该计划包括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第二领域
2003年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登太空
2007年 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
2022年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摘编自《中国航天》编辑部
材料二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为5.5%。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2-03-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航天事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计划。请再举一例航天事业的功能并加以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5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国防建设、外交成就
2、主要表现:
(1)国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2)外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中外联系: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关键词:
两个领域 国防、外交。
两大会议 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三大军事力量 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
六大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
【读记要点】
第15课 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海军、空军的建立,以及陆军、海军、空军发展的史实,了解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
①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
创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海军只有陈旧舰艇百余艘。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全,我国陆续研制了多型舰艇,充实到海军 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现代化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
①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官兵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300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
③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2.导弹部队的发展
(1)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等任务。
(2)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3)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新时代强军之路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易错易混】
1)1949年4月23日,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海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华东军区海军;
2)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
3)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成立;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强军战略确立。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活学巧记】图解:军队领导管理体系架构图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与积极贡献。
“一国两制”的构想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②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易错易混】
1)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活学巧记】
图解: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图解: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的席位;知道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新成果;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新进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中日建交
(1)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4)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拓展延伸】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长期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3.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
(2)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3)中国还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等,加强国际合作。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6)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易错易混】
1)1971年,新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和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而不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更不是美国把中国“送进”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的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
3)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论坛性质的区域组织,所达成的共识也不具有执行力和约束力。
【活学巧记】图解: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
1.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
2.中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3.中美建交过程:
4.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时空线索】
【单元概述】
1、阶段特征: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主要表现:
(1)科技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极大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俄时代的进步。
3、关键词:
一个方针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大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飞天之旅、籼型杂交水稻。
五位人物 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
【读记要点】
第18课 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一、“两弹一星”
1.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原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3.意义: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航天领域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农业成就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四、医学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就 长篇小说 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 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英雄儿女 林则徐 等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拓展延伸】
1.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4)实施“863”计划等。
2.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进一步完善。
(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务运动,1862 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衣 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 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 丰富多彩 起来
食 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 比较单一 ,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 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 室内设施 也很简单。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 明显改善
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① 消费结构 也不断优化
二、交通和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② 铁路营运 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中国已成为 世界民航 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通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电信网络 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拓展延伸】粮票、布票等票证的产生与停用分别说明了什么?
(1)粮票和布票等票证的产生说明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粮食、布匹等物资短缺,不得不按计划限量供给。
(2)粮票和布票等票证停用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票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国家逐步取消,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家的爱物。
【活学巧记】图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整合】
1.我国国防科技成就
2.我国航天科技成就
3.走向世界的中国技术
4.粮食问题上的应对方案
不同时期党和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昭通·统考一模)一位同学为制作手抄报搜集到的资料有“歼20战斗机”“战略核潜艇”“东风系列导弹”“辽宁舰”“山东舰”,据此可知他的手抄报题目最有可能是( )
A.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B.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新中国成立D.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歼20战斗机、战略核潜艇、东风系列导弹、辽宁舰、山东舰航母”可知,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体现出科技强军钢铁长城,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防装备的现代化,与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 民族团结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023·云南昭通·统考模拟预测)1949年初,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决定成立人民海军,4月宣告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 )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海军 C.南海舰队 D.北洋舰队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A项正确;东海和南海舰队是在华东军区海军之后成立的,排除BC项;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春·福建漳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八年级某同学围绕“新中国70年”所作的主题知识整理。该“主题”是( )
时间 1949年 1956年 1971年 2015年
事件 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中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第一艘导弹驱逐舰 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A.民族团结 B.外交成就 C.国防成就 D.祖国统一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华东军区海军——歼-5型歼击机——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火箭军”可知,题干材料显现的是我国的军种、兵器、装备不断现代化,体现出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体现的是民族团结,排除A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体现有是外交成就,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湖南长沙·校联考模拟预测)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湖南师大附中的国防科技创新实验班准备收集部分图片资料做一期黑板报。据下图判断,本期黑板报标题可以为( )
“辽宁舰” 歼-20战机 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地空导弹部队实弹发射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 B.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C.科技强军 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 便捷文明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辽宁舰”“歼-20战机”“国庆阅兵中的核导弹方队”“地空导弹部队实弹发射”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军事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它们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捍卫祖国的安全。故该黑板报的标题可以为“科技强军、钢铁长城”,C项正确;题干图片未体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A项;“和平外交、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与题干图片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1954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门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十分同意这个看法,他说:“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在这一判断后,周恩来( )
A.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万隆会议
C.与尼克松会谈 D.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在1954年我国作出走出去的判断后,周恩来于1955年参加了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后就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与尼克松会谈是在1972年,排除C项;周恩来没有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河南安阳·统考二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不仅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方面取得突破,也逐步同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还冲破美国的严重阻挠,初步开展了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这个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慕尼黑会议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凡尔赛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排除A项;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慕尼黑协定》,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广西南宁·统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指出,中法双方要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说明中国坚持(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C.“求同存异”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相互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可知,这体现的是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 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体现不出 “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对内而不是对外,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山东临沂·校考一模)2023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第一条即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方要共同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国际法应当得到平等统一适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自其一直主张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联合公报》
C.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D.“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3年2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从尊重各国主权、启动和谈、停止单边制裁、推动战后重建等12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方原则立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项正确;1972年中美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排除C项;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材料中分析的形势直接促成了( )
A.中国重返联合国B.尼克松访问中国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答案】B
【详解】由材料“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1978年12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中美之间结束了不正常的状态。在1979年1月1日,随着《中美建交公报》的正式生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没有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1·河北承德·统考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的将自己融入世界,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列成就,以下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的将自己融入世界,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列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①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第26届联大上恢复了合法席位;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55年③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据所学可知,2017年5月14日至15日,④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是1950年-1971年,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是( )
时间 1950年 1956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1年
联合国成员数量 60 80 99 117 127 132
支持中国票数 10 24 34 47 51 76
A.中国的建交国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C.中国得到亚非国家广泛支持 D.改革开放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来,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在不断增多,说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的建交国数量显著增加,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亚非国家广泛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项;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与题干所涉及的时间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春·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下列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中苏建交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中苏建交在1949年,中美建交在197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2023·山东临沂·校考一模)下图为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中选定的官方任务标识。此次活动共征集了1500多件作品,体现了广大民众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热情,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史,杨利伟做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其乘坐的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杨利伟做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C项正确;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A项;神舟三号飞船也是无人飞船,排除B项;神舟六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3春·贵州贵阳·八年级校联考期中)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艰辛探索的20年,这20年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列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取得的成就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新藏公路
【答案】C
【详解】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项正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新藏公路都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2023春·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创的我国航天事业的若干“第一”。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1984年 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990年 承揽发射我国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美国)
2007年 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D.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不同时期,我国突破了有关航天领域的技术难题,航天技术在不断取得进步,表明我国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B项正确;题意中没有提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提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排除C项;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不是靠引进先进科技取得的,是靠我们的自主研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2022年11月29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顺利对接;2023年,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设并转人常态化运营。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答案】A
【详解】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都属于航天领域,A项正确;氢弹、原子弹不属于空间技术方面的,排除BC项;“辽宁舰”是航空母舰,不属于空间技术方面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3春·河南三门峡·八年级统考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70%以上的青年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务实和理性,看重“里子”,而不太看重“面子”。这反映了( )
A.中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B.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C.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D.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70%以上的青年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务实和理性,看重‘里子’,而不太看重‘面子’。”表明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人们的就业观念产生了变化,更关注“里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信息是找工作的情况,与失业率、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2023春·重庆九龙坡·八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联考期中)如下图是某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录。由此判断本课的主题是( )
国防建设迅速发展 B.社会生活日新月异C.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D.文化园地百花齐放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中的学习目录“国潮衣服”“美丽乡村”“大型客机C919”“5G实现人机物互联”是我国在社会生活上的服饰、乡村、交通和网络的重要成就,因此学习主题应是社会生活日新月异,B项正确;国防建设、文化园地和科技成就与题干图片中的学习目录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2023·云南文山·统考一模)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这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阻碍。但截至2022年12月,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249公里,多数县已经完成了通高速的任务。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国防实力的增强 B.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C.一国两制 D.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答案】D
【详解】从“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这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阻碍。但截至2022年12月,云南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0249公里,多数县已经完成了通高速的任务”可知,云南多数地区是高山深谷地貌,交通极其不便,交通建设阻碍极大,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果,D项正确;国防实力的增强,极大地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国防实力的增强与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排除B项;“一国两制”解决的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与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3春·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中)就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变化而言,以下史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跨过鸭绿江》剧照B.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C.高考制度恢复后准考证 D.《邓小平文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7年的准考证,这是当时的实物,是一手史料,C项正确;《跨过鸭绿江》剧照体现的是文艺作品,已经有人为加工成份,是二手史料,排除A项; 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已经有人为加工成份,是二手史料,排除B项;《邓小平文选》是政论文集,是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21.(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央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社会主义好》(歌曲节选)作词:希扬作曲:李焕之
——摘自《革命歌曲选》
材料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表
时间 大事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照民族大小和聚居的人口多少,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机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 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1982年 修改后的宪法就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自制权的内容及自治机关的设立作了规定,再次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法地位。
1984年 六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下来。
——据李天顺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探析》改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示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政治建设。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共同之处。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任答1点即可)
(2)制度建设逐步推行;制度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呈现政策化、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发展。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示知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政治建设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49年到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逐步推行;1949年到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1949年到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呈现政策化、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共同之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
22.(2023春·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根据与一些友好国家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承担了援建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的任务;截至1996年,中国已向10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25个运动项目的教练员1639人次;从1978年到1996年上半年,中国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价值500万元左右的体育器材装备。毛泽东主席就曾巧妙地运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周恩来总理则将体育誉为“外交先行官”。
——摘编自宋雪莹、李相如《国际体育交流对开拓新中国外交局面的历史作用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开始积极争取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然而,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仍然是针锋相对的。1979年4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81次全会上,中国代表何振梁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的只是地方当局。”
——摘编自梁丽娟《何振梁与奥林匹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意选取一例史实来说明新中国以体育为平台对外交流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强调的原则。这一原则还在哪些历史事件中有充分体现?
(3)综上所述,你对我国国际体育对外交流有何认识?
【答案】(1)史实: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说明:“乒乓外交”缓和了中美紧张关系,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或史实: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体育器材装备。说明:新中国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一个中国原则。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和任何一个国家建交的基础都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如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国际体育对外交流是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反映;体育对外交流中一定要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为根本,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等。(言之有理并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据材料一“从1978年到1996年上半年,中国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价值500万元左右的体育器材装备。毛泽东主席就曾巧妙地运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大门。周恩来总理则将体育誉为‘外交先行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以体育为平台对外交流的史实有,截至1996年,中国已向10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25个运动项目的教练员1639人次、从1978年到1996年上半年,中国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价值500万元左右的体育器材装备、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派遣教练员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促进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体育器材装备,有利于促进各国间体育发展交流,为建立外交关系铺垫;“乒乓外交”缓和了中美紧张关系,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
(2)据材料二“1979年4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81次全会上,中国代表何振梁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的只是地方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强调的原则是一个中国原则。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和任何一个国家建交的基础都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如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历史事件中都有充分体现。
(3)综上所述,我对我国国际体育对外交流的认识有国际体育对外交流是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反映;体育对外交流中一定要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为根本,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等。
23.(2023春·河南·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简史
1956年 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
1970年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毛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接见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80年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6年 中央批准“863”计划,该计划包括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第二领域
2003年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登太空
2007年 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
2022年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摘编自《中国航天》编辑部
材料二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为5.5%。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2022-03-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航天事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计划。请再举一例航天事业的功能并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广大科学家的努力;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
(2)联系:国内总产值的上升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3)功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航天事业的发展涉及广泛的科技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登太空”等信息可得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广大的科学人员的努力分不开;根据材料“毛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接见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可得出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中央批准‘863’计划,该计划包括七大领域,航天技术是第二领域”可得出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极大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2)根据材料“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结合材料一史实可知,材料二体现了21世纪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这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从而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推动。
(3)功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天事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计划,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等,还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如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这些领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