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历史3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历史3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7 20:31:03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选择题 CBDBB DCCCD BACCDA
二、材料题
17、【答案】(13分)
(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此处只给一点的分,不重复赋分);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此处只给一点的分,不重复赋分);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此处只给一点的分,不重复赋分)。(答对一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影响:强化等级秩序;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答对一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2)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2分,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对“服妖”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描述,照抄材料不得分)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此处只给一点的分,不重复赋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任答三点3分)
18、【答案】(12分)
(1)背景:17世纪初至18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
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欧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每一时期任答2点背景给2分,共6分)
(2)影响:推动了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丰富了美国文化,使美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仍然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6分)
19、【答案】(14分)
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2分)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加紧对海洋的争夺,抢占殖民地。通过签订条约分割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海上贸易垄断权,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2分)17世纪,荷兰依靠强大的造船能力和商业能力,成为欧洲海上霸主,并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法理论即“海洋自由原则”。(2分)18世纪后半期英国逐渐确立世界海洋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打破了昔日海洋帝国的势力范围,并推动了海洋自由、公海与领海等理念的产生与发展。(2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国家争夺海上主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提出海权论,反映了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分)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在推动国际海洋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法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2分)
国家实力的消长导致国际海洋法权控制的强弱。国际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影响着对国际海洋法权的掌控程度,影响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2分)
20、【答案】(13分)
(1)趋势:茶由早期作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发展成为千家万户追求休闲生活的方式;从东方舶来品到发展出英国特色的茶文化。
影响:极大地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缓解了人们紧绷的生活节奏;体现了英国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的民族精神;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促进女性思想解放和社会地位提高。
(2)认识:茶文化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互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等。2024年春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2024年3月
一、选择题(16*3=48分)
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3.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4.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A.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
B.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5.《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内容共计282条,见表1。据表可以得出,该法典
表1
1—5 6—25 26—88 89—126 127—194
关于审判 关于盗窃动产和奴隶 关于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等 关于借贷、经商、债奴等 关于婚姻、家庭
195—214 215—240 241—277 278—282
关于伤害不同地位的人的处罚 各种职业人员的报酬和责任 关于租用工具、牲畜及雇工 关于奴隶等
A.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涉及民法等诸多领域
C.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D.开创律例合编的先例
6.19世纪的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坚信荷马史诗并非虚构,一心向往特洛伊城。1870年后,他开始自费进行考古发掘。对照《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他把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注在地图上,最终认定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经过发掘,他终于发现了与荷马史诗描写基本一致的城垣街道遗址,特洛伊城被成功找到。之后,谢里曼又在希腊发掘出迈锡尼城。谢里曼靠着相信荷马而证明了荷马,这是考古学史上的一次奇迹。这说明
A.历史研究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激发研究动机,其推测定得以证实
B.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身感知能力是无限的
C.历史研究中可以借助史诗、文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客体完全再现历史原型客体
D.史诗蕴含许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它不单单是“文学”,也可能是一种“历史”
7.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伴随着唐朝的灭亡,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也趋于饱和,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日本从“唐风时代”到“国风文化”说明了日本
A.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融合了中国的佛道思想,神道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C.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本土文化也得到发展
D.借鉴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8.如表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统计情况,
这主要说明
A.新航路开辟推动拉美人口流动
B.三角贸易是美洲人口的灾难
C.殖民扩张是美洲人口减少的根源
D.工业革命促使美洲人口迁移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A.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10.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A.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B.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11.二战后,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涌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 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提高 D.南北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
12.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1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者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在欧洲逐渐盛行,甚至很多欧洲下层民众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种变化
A.表明西方等级秩序不复存在 B.使荷兰巩固了海上霸主地位
C.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 D.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14.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15.有人曾这样评价拿破仑:“他废除各省自主、特权和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权、公民平等和国内市场的统一,创造了发展政治民族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几个现代民族的缔造者之一。”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揭开了欧洲民族觉醒的序幕
C.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D.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16.1920年到1925年,为了方便波兰西部的德国人返回国内,德国建立了26个“回乡集中营”,到1923年初的时候,这样的集中营达到了同时容纳4000人的记录;同时,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也有大约12万人回到了德国。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
A.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 B.对德分区占领的影响
C.德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3分)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表3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5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初—18世纪70年代,西欧移民大批涌进13个英属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移民中半数是黑奴,他们从事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对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起了巨大作用。进入19世纪,欧洲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取消黑奴制度,随后大批劳工源源不断地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主要在美国西部等地修筑铁路,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设工厂,美国迅速发展为居于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强国。20世纪30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其中很多人参与了美国原子武器的研制乃至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生产和技术的兴旺发达,而且使美国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有色人种还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有增无减的凌辱、侵害、威胁和袭击。
——摘编自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移民赴美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来移民对美国产生的影响。(6分)
19.(14分)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表4是其中的部分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4
时期 史实
15—16世纪 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订立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1529年两国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线,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二,两国垄断海洋通航权。
17—18世纪 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遭到以英国人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反对。18世纪后,英国放弃“海上控制论”转而支持主张把海洋划分为领海与公海的主张。此后公海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相应的立法和规则也不断涌现。
19—20世纪 在经过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海战后,1856年欧洲七国签订《巴黎海战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确立保护中立船和海上封锁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海洋大国开始重视对制海权、海上贸易运输规则、海战规则以及海战人道主义保护立法。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兴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出台。它重申传统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事项作出了规定。但某些海洋强国却动辄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构建《公约》之外的海洋法律秩序。
——摘编自马得懿《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
据材料,围绕“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
20.(13分)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期,茶这种东方舶来品在凯瑟琳公主的大力宣传下,轰动整个英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把茶看作自身身份、资产、权力和影响力的代名词。英国人将茶叶与其他本土产品如牛奶或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传统英国人饮食习惯的茶艺风格,随着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其逐渐融入中下层群众日常生活。茶由早期作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发展成为千家万户追求休闲生活的方式,缓解了流水线式紧绷的生活节奏。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而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
——摘编自张惠评、韩丽枫《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本土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文化演变趋势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7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茶和天下”的认识。(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