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标要求】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通过填补时间轴,了解本课时空定位方面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回答有关问题,培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阅读教材回答本课重点知识相关问题,学习重要必备知识,锻炼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所学,回答有关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方式的问题,锻炼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培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社会、国家、全人类都有巨大意义,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力量,青年学生也应该通过担任志愿者等形式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历史文化遗迹贡献力量,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难点: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重收藏。
(1)欧洲各国皇室等盛行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2)中国历代帝王等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发展出专门的 ,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
2.近现代:重立法。
西方 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 为第一要义
中国 1906年,清政府颁布《 》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 文物保护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 全国性文物普查
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
(1)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
(2)内容: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 援助来参与保护。将部分遗产列入名录,加以重点保护。确定了 遗产、 遗产、 重遗产三种类型。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 ”的概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作用: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3.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1)表现。
①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结果: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
(1)古代文明的遗迹:具有代表性的有 、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 等。
(2)近代的文化遗产: 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之城。
2.中国
(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 、 、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①人文性: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并且融入生活。
②传承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口传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内容和方法,由人代代相传。
③独特性:来自特定的民族、族群或个人,或来自特定的区域,甚至是村落,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④历时性:随时代的前进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同时又有相对不变的稳定性。
⑤共时性:是历史的、传统的,但不同程度地活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代共存。
⑥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
(2)价值
①历史价值:可以对正史(文字)起拾遗补阙以及更正历史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②精神价值: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③审美价值: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传统艺术的宝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④科技价值:是历代人们传统知识和实践的积累,具有科学或潜科学的价值。
习题巩固
1.(2023山东聊城期中)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 )
A.自然灾害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杀手
B.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C.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D.现代设施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2.(2022河南洛阳月考)北宋时刘敞著《先秦古器记》,鉴别考订了其收藏的古器物,是传统金石学的发轫之作。欧阳修在其基础上写成《集古录》。此后,研究金石古器较有名的著作有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上述现象说明北宋时期( )
A.已出现研究古器物的专门学问
B.理学禁锢了士人思想
C.印刷术催生图书出版热潮
D.士大夫求利风气盛行
3.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该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4.(2021山东滨州期中)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物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
A.建立了中国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B.遏制了文物的破坏行为
C.政府对文物保护开始走向立法
D.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规范
5.(2022浙江杭州西湖中学期中)1982年中国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其后历经多次修改。国家颁布这部法律的目的是( )
A.强调对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
B.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C.颁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D.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
6.(2023北京昌平期末)依据下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致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22年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A.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B.完善相关法治建设
C.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加强与各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