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9 11: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南朝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3、揣摩名句和炼字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3.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问题导学
1、《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
3、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梳理
1、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2、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
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栖川怍渊沉( ) (2)卧疴对空林( )
(3)祁祁伤豳歌( ) (4)白日丽飞甍( )
(5)泪下如流霰( ) (6)谁能鬒不变(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薄霄愧云浮 ; (2) 卧疴对空林 ;
(3) 初景革绪风 ; (4) 索居易永久 ;
(5) 喧鸟覆春洲 ; (6) 佳期怅何许 ;
3.翻译或者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从写作特点上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池上楼》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又从哪些角度写活了春景?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探究2、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失落、悒郁、不得志
探究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探究4、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悠远的鸣声)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为了禄位而死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D.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保持节操)
2、请选出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请选出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仗着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 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作业本上。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x-x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x-x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