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0《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霞》)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0《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霞》)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9 12:26:02

文档简介

课题:我的家在哪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主旨。
2、品味作家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3、体悟散文的对比手法和语言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问题导学
1、联想与交流:根据课文的描述,找出相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句,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冰心老人“灵魂深处的永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与现实中的家有什么不同?(课堂交流,回答)
梦中的家:(1)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原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朴素。(2)慢条斯理,相互作揖、请安、问号、一站就站老半天——和谐。(3)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原始(出生,与女儿和外孙比较),温馨。即:(1)那是一个没有争斗的美好的世界。(2)那是年少生活的一段日子。代表着一种真、善、美。感情:向往,朝思暮想。
现实中的家:(1)北京的前圆恩寺,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2)酸甜苦辣。(3)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充满竞争,喧闹。是个肮脏的世界。感情:无情批判,厌恶。
总结:冰心向往像儿童时代一样的,原始的,朴素的,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厌恶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充满竞争,喧闹的世界。

2、“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这句话包含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一句平常的话,简简单单的9个字,流露出复杂的情感。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学生涯》)从十一二岁到三十来岁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表现作者对这个家的渴望,也就是思乡、还乡情。
 
3、朗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个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是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明确:当写道“我这人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无所有’”时,作者的情感掀起波澜,文势也随之起伏跌宕,文章用了排比句式做了突如山洪暴发般的情感宣泄。与作者朝思暮想的儿时的家对比,她厌恶的是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冰心以她无谓的良知、高尚的人格,面对肮脏的世界、炎凉的世态。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作出20世纪末的呐喊。这实际上是冰心是用自己一生一世的清白反衬出现实社会的阴暗、肮脏的那一面,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作了无情的批判。从中可看出冰心灵魂的高尚和伟大,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骨气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本文通俗素雅,通过对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现实的对照,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
4、《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教会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抓住散文的标题)
二、知识梳理
1、了解作者
冰心(1900.10.-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中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主要作品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秋风秋雨愁煞人》《小橘灯》《空巢》等,诗歌《繁星》《春水》等,儿童文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散文《往事》《关于女人》《樱花赞》《关于男人》等,翻译《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沙与沫》(纪伯伦)等。冰心的自由体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被称为“春水体”;散文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这种独特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三、预习自测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云翳(yì)璀璨(càn) 惆怅(chóu) 一曝十寒(bào)
B.作揖(yī) 褂子(guà) 回溯(sù) 刚愎自用(bì)
C.炽热(zhì) 麻痹(bì) 夙昔(sù) 瞠目结舌(tāng)
D.蕴蓄(yùn) 煦暖(xù) 裨益(pí) 面面相觑(qù)
思路解析:A项一曝十寒(bào)——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曝十寒(pù)。C项炽热(zhì) ——炽热(chì) ,瞠目结舌(tāng) ——瞠目结舌(chēng)。D项裨益(pí) ——裨益(bì)。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解决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连接,实现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乃至学制之间的最佳组合,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B.臧克家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写了悼念他的文章。人们都觉得这位文学巨臂平易近人,亲切热情。
C.2月1日在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附近的米纳意外伤亡事件中,中国朝觐者5人罹难,中国政府对此深表关注。
D.就在亚洲各国病房尝到经济增长甜头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漫延,让人感到忧心忡忡。
思路解析:A连接,指事物互相衔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者是使连接,一般用于较具体的事物,如:山岭连接,连接线路。联接,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本题A项。B擘,大拇指,巨擘,应写“擘”,而不是写作“臂”。D。漫延——蔓延
答案:C
3、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②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③当一个人张开他的天才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④相持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A.排比 比喻 拟人 对偶
B.对偶 比喻 拟物 排比
C.排比 比喻 比拟 对偶
D.对偶 比喻 拟人 排比
思路解析:①句运用了对比和排比,而没有对偶。②句是一个省略谓语的句子,且前后不统一,
“作品”、“纪念碑”不是同一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构成比喻就是一个很好的句子了。③句,比拟这种修辞格包括拟人和拟物,本句运用的是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写。④运用了对偶和对比,对偶是一种宽对。本句没有运用排比。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本文题目使用问号设疑,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寻找家园。那究竟作者是如何寻家的?她找到了吗?她的家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朗读课文。
答:梦。作者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
探究2、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构思巧妙。巧妙在哪里?
答:梦能揭示灵魂深处的“向往”和“眷恋”,是我们寄情最深而又竭力压制的东西。高而厚的灰色城墙,尘土飞扬的黄土铺成的大道,匆忙而又迂缓的行人和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这一切都在作者的梦境里幻化出来,并将读者带到了二三十年代京城的胡同里,让读者看到“黄土铺地”的中剪子巷。同时也引出了:我的家在哪里,梦中的家才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潜意识)梦也预示着难以实现,照应了题目,也和后面的家形成对比。
探究3、为什么说“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背景介绍: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1)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词是什么?
答: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生活产生无限眷恋。回首之时,才发觉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2)为什么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答:对童年的眷恋,实际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对童年所代表的真善美的眷恋,这些才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我的家在哪里?
①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②昨天夜里,我忽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我走。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③这辆洋车没有跑,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
④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中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玙和以后进屋里来的女儿和外孙了!
⑤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⑥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来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⑦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朋友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1、文中第①段中“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这里的“向往”和“眷恋”是指什么?
2、作者写梦境时,写道:车夫“把我举上车去”,中剪子巷里的人“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样的梦境反映了什么?
3、第④中写梦醒之后,为什么却连眼前的亲人都不认识了?
4、第⑤段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思路解析:1、第①段是总起,引起下文的内容,第②段就写了作者曾做过的一个梦,这个梦就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
答案:怀念儿时的故乡。
2、全文的中心是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而为什么怀念故乡呢?作者的梦境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怀念故乡的原因。
3、前面刚刚写了梦境,这里紧接着就写了眼前的亲人,采用的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答案:(1)作者已沉浸在中剪子巷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了;(2)通过烘托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童年时的故乡的美好。
4、本段的第一句与后面的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在这里点出了很多作者住过的地方,目的是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答案:手法是对比。作用: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
许多人都像冰心一样,一生不管走过多少地方,住过多么华美的房子,心里头念念不忘的仍是童年时候住过的老家,所以过年时我们看到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卑微的都会虔诚地回家,所以中国的诗苑里才有了那么多怀乡的诗歌。“怀乡”一直是文学上的一个永恒的母题,请同学们打开记忆库,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怀乡的诗歌,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谈谈你的体会。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x-x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x-x页
推荐阅读:
①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②[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不相信天堂,我们只是向往那一片麦田,可以玩耍嬉戏,周围全是小孩子的麦田,属于我们自己的麦田。
③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周国平的书是写给那些热爱生活,寻求人生真谛,向往精神境界的读者看的。对人生的探索,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周国平著述的一大特色。
④[法]圣 德克旭贝里《小王子》——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这个童话里讲到了爱,讲到了生命,讲到了生活,这是一个写给大人看的童话。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课题:霞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2、(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91页内容,阅读《随堂训练》67页内容,对《诗经》概念、体例、表现手法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文章题目是“霞”,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
2、《霞》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下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紧扣标题,以“霞”开笔,体现作者凝练的风格。
B.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C.抒发了作者从小爱霞的感情,强调无论是朝霞还是晚霞,都是她的“小伙伴”。
D.开篇强调霞是作者的“老朋友”,为后文以霞喻理作铺垫。
答案:C(没有说明"作用")
3、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补充说明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B.从抒情到析理的过渡。C.点明全文的中心。
D.强调“快乐和痛苦相辅相成”,体现了作者“文必已出,哀而不伤”(达夫语)的风格。
答案:A(不仅仅是"补充")
4、在“这不同的云彩,在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命的天进重叠着”一句中,“生命的天边”指的是()
A.生命之火将要熄灭的时候。
B.流浪到天涯海角的时候。
C.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快乐的时候。
D.晚年,垂暮之年。
答案:D
      
二、知识梳理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含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三、预习自测
1、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2、 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 ,著有小说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诗歌《繁星》、 ;散文 、 ;儿童文学 等。《霞》选自 ,是冰心 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例如:①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思路解析:“很使我惊心的句子”,在这句话的后面,那么思考时也要从后面寻找答案。第二个问题要从全文的内容来思考了。
答案:(1)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意思对即可)。(2)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意思对即可)。
②“生命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④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的?(不超过12字)
思路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但读文章时要抓住作者的思路,前后句子一定联系起来,因为写文章或说话,其思路是连贯的。用这样的思路来思考,前后联系一下,答案还是能够得出来的。
答案: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探究2、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七自然段中又用许多比喻写对云霞的感悟,不同的手法各有好处,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心理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两种手法的好处和作用。
思路解析: 答好处的时候,要答出两种修辞手法的共性,同时也要答出在此处的特殊作用。
答案:(1)拟人的手法好处: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泼,亲切感人,把云霞写得有活力,有一定的灵性。表现内容:利于表现作者幼年时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天性。(2)比喻手法的好处好处:生动形象,使“快乐”和“痛苦”有一种质感。内容:利于表现作者老年时富有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包容人生痛苦;彻悟人生的博爱情怀。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而抽象。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3)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生命中的云翳既有快乐,也有痛苦。
B.留恋、惆怅“近黄昏”的时节,就是欣赏生命的晚霞的时候。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文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力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E.本文体物是把云彩写得璀璨多彩,述怀时写得深沉有力,意味隽永。
思路解析: B项内容前后不能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判断。可以说“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不能像本项那样说。E项,文章里面是把“霞光”写得璀璨多彩,而不是云彩。
答案:B、E
2、结合全文的主旨,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的深刻含义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限20字以内)。
解析: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3、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请你将“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写在下面。(答案以20字左右为宜)
解析:(提示:①文末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②请注意文尾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本文是时,已是81岁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英国文学,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揣度性的题目,答案可以多样,但要符合文理文脉。)
我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美国。(或:国家改革开放,中美建立了友好往来)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课本P92页:三题;《随堂优化训练》P69页:“课内阅读”3、4题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91-92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68页要点一、要点三。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