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5《离骚》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5《离骚》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9 12:40:38

文档简介

课题:离骚(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难点: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能说出诗人写香草的用意吗?
思路小结:抓住“辟芷”、“秋兰”两个喻体,从修辞的角度领会屈原的品格。
3、“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思路小结:从“对比”手法的角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4、 “兮”本身在语句中没有什么意义,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语气助词,本身没什么意义。楚辞、汉赋及唐前的诗中常用,就是为了形成音律和谐,类似于现在歌中的‘啦、呀“等。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思路小结:“兮”字可以用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作用也不一样,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明确:“兮”是有浓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二、知识梳理
1、浪漫主义
2、象征与比喻
三、预习自测
1、辨音
背包 曲折 度过 了解
违背 歌曲 思度 解数
押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提贞于孟陬兮 贞:正。 B、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没有。
C、惟草木之零落兮。 惟:思 D、纫秋兰以为佩服 纫:联缀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肇锡余以嘉名 ②纫秋兰以为佩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④路幽昧以险隘
A、①和②句中的两个“以”字相同, ③和④句的两个“以”字不相同。
B、①和②句中的两个“以”字不相同,③和④句中的两个“以”字相同。
C、四句中的“以”字均不相同。 D、四句中的“以”字均相同。
4、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俟我于城隅
D.吾属今为之虏矣
5、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惟草木之零落兮 B.帝高阳之苗裔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 D.及前王之踵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探究2、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 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探究3、(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 ( http: / / www.21cnjy.com )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探究4、你对《离骚》语言有什么感受?
思路小结: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填空(每空1分)
① ,吾将上下而求索。
② ,又重之以修能。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 。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 。
⑤扈江离与辟芷兮, 。
2、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课本Px-x页:x题、x题;《课时作业》Px-x页:x题、x题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x-x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x-x页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课题:离骚(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难点: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诵读课文 ,疏通诗词句,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2、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3、(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找出并摘抄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
[明确]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可争光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二、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简历: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诗(政治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离骚》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王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预习自测
1、读下列加点字,写出注音。
A.后裔(yì) 摄提 (shè) 搴阰(pí) 皇舆(yú)
B.宿莽 (sù) 骐骥 (jì) 驰骋 (chěng) 孟陬(zhōu)
C.庚寅(yín) 昌被(pī) 謇謇(jiǎn) 纯粹(cuì)
D.踵武(zhǒng) 申椒(jiāo) 蕙茝(chǎi) 险隘(ài)
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
(1)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2)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荒远)
(3) 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
(4)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作证)
3、掌握多义词
与 不吾与(等待)
扈江离与辟芷兮(和)
忍而不能舍也(舍弃,中止)
度 何不改乎此度(法度)
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
又重之以修能(加上)
重 乃重修岳阳楼(重新)
卷我屋上三重茅(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
(1) 彼尧舜之耿介兮(古义:光明正大;今义:正直不阿)
(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今义: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
(3)夫唯捷径以窘步(古义:快速走偏斜的小路;今义: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
(4)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5) 恐美人之迟暮(古义: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今义:美丽的人。)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5、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
(1) 名余曰正则兮 (取名)名词作动词
字余曰灵均取 (表字 )名词作动词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在早上,在傍晚。)名词作状语
(3) 纫秋兰以为佩 (古人佩带在身边的饰品。)动词作名词
(4)不抚壮而弃秽兮 ( 污秽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美德 )形容词用作名词
(5) 杂申椒与菌桂兮 ( 杂聚)形容词作动词
(6)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以……为难事)意动用法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试作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还原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 (还原后 )状语后置
(2)省略句(在适合的地方补出省略了的词)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探究2、《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朕(zhèn) 险隘(yì) 惮(dān)殃
B. 败绩(jí) 菌(jǖn)桂 朝搴(jiǎn)
C. 荃(quán) 窘(jiǒng)步 踵(zhǒng)
D. 皇舆(Yú) 申椒(shū) 桀(jié)纣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謇謇:忠贞的样子 苗裔:后代
孟陬:正月 揆:揣度
B.踵武:脚后跟 肇:开始
扈:披 弃秽:指弊政
C.纫:编 骐骥:骏马
名余曰:名字 荃:香草名
D.汩:水急流貌 惮:害怕
灵修:神明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高阳的后代啊,我伟大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
B.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出生在寅年的正月里啊,庚寅日是我的生日。
C.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父亲观察揣度我出生时的情况啊,方赐给我一个美名。
D.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我的字叫正则啊,我的名叫灵均。
4、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课文前五节诗叙述自己的身世、志向和自修,表达了自己志洁行芳的品性。
B.后七节诗中世人表达了不屑与小人为伍,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C.课文通过诗人身世、志趣、理想及遭遇的叙述,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D.课文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主人公形象。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追求真理,但面对强大的统治阶级,也表现了愚忠而软弱的一面。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课后练习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x-x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x-x页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