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23: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与十二地支“辰”同序,故又被称为辰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联系的逐渐加强和征服战争的频繁发生,有的部落壮大了,其图腾崇拜也随着他们的征服足迹而扩散四方;有的部落失败了,其氏族旗帜也随着他们的失利而黯然降落。有时候被征服者的图腾会作为征服者的战利品附属于征服者的图腾,成为征服者氏族强大标志的一部分。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就证明了洪荒时代这一变迁过程。
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是我们的先祖们由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风云、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通天善变、喜水好飞、灵异吉祥、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非凡的灵物。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书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图腾的鼎盛时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落发展生产,对外征战,这些部落联盟首领就是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后世演绎了许多关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而在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都与龙联系在一起。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至于中华多民族神话传说中共同塑造的英雄人物盘古氏,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广博物志》引徐整的《五运历年纪》这样描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位龙首蛇身的神话巨人既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也是世界万物之祖。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
(节选自《半月选读·图腾崇拜与神话之龙》,有删节)
材料二:
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材料三: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
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
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
B.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
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B.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D.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的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神龙助禹治水”“义龙解人间干旱之苦”等传说。
C.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
D.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
4.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4分)
5.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人(节选)
曹禺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家庭如何从“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
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是曾皓的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姨侄女愫方,女儿曾文彩,女婿江泰;第三代人是孙子曾霆和他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帮他们赶走了讨债人。
外面男人声音 (带着笑)小猴儿,你到哪儿去了?
袁圆 (顽皮地)老猴儿,我在这儿呢!(圆儿笑着,跳着,由通大客厅的门跑出去,小柱儿连忙也跟出去。)
曾皓 (对思懿)你看,这种家教怎么配得上愫方?(转身对霆)刚才是你泼了她一桶水?
曾霆 (怯惧地)她,她叫我泼她的。
曾皓 跪下。
曾思懿 我看,爷爷——
曾皓 跪下!(曾霆只得直挺挺跪下)也叫袁家人看看我们曾家的家教。(圆儿拉着她的“老猴儿”人类学者袁任敢兴高采烈地走进来。)
袁圆 (一路上谈)爹,小柱儿就给我拿来一根香,我就把鞭点上,爹,我就追,我就照他的腿上——
袁任敢 (点头,笑着听着)嗯,嗯,哦——(望见曾皓已经立起来欢迎他)曾老伯,真是谢谢,今天我们又来吃你来了。
曾皓 过节,随便吃一点。(让坐)请袁先生上坐,上坐,上坐。
袁圆 (望见了霆儿突然矮了一截,大喊)爹,你看,你看,他跪着呢!
曾皓 别管他,请坐吧!
袁任敢 (望着霆儿,大惊)怎么?
曾皓 我这小孙儿年幼无知,说是在令嫒头上泼了一桶水——
袁任敢 (歉笑)哎呀,起来吧,起来吧,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
曾皓 (惊愕)你?——
曾思懿 (忍不住)起来吧,霆儿,谢谢袁老伯!
曾霆 (立刻站起)谢谢袁老伯。
袁任敢 (对曾霆)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你来泼我!
曾皓 袁先生的客人呢?
袁圆 (惊呼)爹,“北京人”还在屋里呢。
袁任敢 您叫我们的时候,我正在画,——哦,原来要他换好了衣服来的,可(指曾霆)他说您——
曾皓 (又客气地)我就说吃便饭,换什么衣服,真是太客气了,太客气了。
袁任敢 是啊,所以我就没有——
(圆儿由通大客厅的门——这门已关上的——跳出来。)
袁圆 (仿佛通报贵宾,大喊)“北京人”到!(大家都莫名其妙地站起探望。)
曾皓 啊。(对着门,满脸笑容)请,请,(话犹未了——)
(蓦然门开,如一个巨灵自天而降,陡地出现了这个“猩猩似的野东西”。)
曾皓 (没想到,几乎吓昏了)。啊!(退后)
袁任敢 (忙走上前介绍)这是曾老太爷。(“北京人”点头。)
曾皓 这位是——
袁任敢 (笑着)这是我的伙伴,最近就要跟我们一块到蒙古去的。
(“北京人”走到台中,森森然望着曾皓和曾皓的子孙们。)
袁圆 (同时指着)曾爷爷,他是人类的祖先,曾爷爷,你的祖先就是这样!
袁任敢 (笑着)别胡扯,圆儿!(对曾皓)曾老伯,您不要生气!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倒是这样: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
曾皓 (惊惧)怎么这是北京人?
袁任敢 (有力地)真正的“北京人”!(忽然笑起来)哦,曾老伯,您不要闹糊涂了。这是假扮的,请来给我们研究队画的。他原来是我们队里一个顶好的机器工匠,因为他的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
曾皓 (清醒了一点)哦,哦,哦,那么请坐吧!(硬着头皮对“北京人”)请坐吧。
袁任敢 对不起,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这时大家均按序入座,低声)他脾气有点暴躁,说打人就打人,还是不理他好。
曾皓 (毛骨悚然)哦,哦,(忙对瑞贞、霆儿)瑞贞,你们这边点坐,这边点坐!
(“北京人”了无笑容地端坐在上首,面对观众。)
(张顺端进来一碗热菜,搁好即下。)
曾皓 (举杯)今天一则因为过节,二则也因为大小儿要离开家,一直没跟袁先生领教,也就乘这个机会跟袁先生多叙叙,来,请,请。(望“北京人”)呃,令友——
袁任敢 多谢!(“北京人”望一望,一饮而尽,大家惊讶。)
袁任敢 我听说曾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外面争吵声。)
曾皓 瑞贞,你看看,这是谁?吵什么?
袁圆 (对瑞贞)我替你看看去!
(曾思懿对曾文清耳语,曾文清站起执酒壶,思懿随后向曾皓身边走来。袁圆早放下筷子
由通大客厅的门跑下。)
曾思懿 (持杯)媳妇给爹敬酒。
曾皓 (仍坐)不用了。
曾思懿 (恭顺的样子)文清跟爹辞行啦。
曾文清 (低声)爹,跟您辞行。
(文清跪下三叩首,瑞贞和霆儿都立起。“北京人”与袁任敢瞪眼,互相望着。外面在他们一个端坐一个跪叩的时候,又讥诮地怒骂起来。)
外面三四个人诮骂声 (你一句,我一句)你们给钱不给钱。大八月节,等了一大清早上了。这么大门口也不是白盖的。有钱还再欠账,没有钱,你欠的什么账,别丢人!……
(节选自《北京人》,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猴儿”“老猴儿”的称呼,表明袁任敢对女儿袁圆非常疼爱,父女之间亲密无间。
B.曾皓让孙儿曾霆“跪下”是因为曾霆泼了袁圆一桶水所以惩罚他,以此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
C.文清跪下向他父亲曾皓行礼时,“北京人”与袁任敢瞪眼相望,表明他们对这样的举动很不理解。
D.节选部分展现了曾袁两家完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曾家压抑沉闷的家庭氛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剧本中“怯惧地”“曾霆只得直挺挺跪下”属于舞台说明,写出了曾霆的神态以及动作,凸显出曾霆对祖父既惧怕又不满的心理。
B.曾皓与袁任敢两人交谈的语言体现了戏剧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曾皓用词讲究注重繁文缛节,袁任敢言辞风趣,不拘小节。
C.剧本人物语言中多处使用破折号,“说是在令嫒头上泼了一桶水——”和“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这两处破折号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
D.剧本选取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家务琐事,在貌似平静的生活画面下涌动着新思想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8.“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对于戏剧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这篇戏剧的矛盾冲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并分析。(4分)
9.话剧以“北京人”为题,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北京人”有哪些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纵江东父兄怜A而王我B我何面目C见之D纵彼E不言F籍G独H不愧于心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慷慨,在这里是情绪激昂的意思,与现在所说的“慷慨解囊”中的“慷慨”含义并不一样。
B.平明,也叫平旦,指天刚亮的时候。对应地支计时中的寅时。
C.东,与“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东”用法相同。
D.度,与“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度”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围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领八百多名部下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B.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伤亡惨重。
C.汉军兵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奔驰,杀死数十上百个人,只逃脱了两个骑兵。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心中有愧,没有接受亭长的建议,最后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4分)
(2)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4分)
14.田父骗项羽这一情节揭示了项羽的什么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①
佚名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③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④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⑤!回首望霄汉⑥,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有言:“后其词传入禁中,上(高宗)命询访其人甚力。秦丞相(桧)乃请降黄榜招之,其人竟不至。”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绶带,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称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⑥霄汉:高空,借喻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代变迁,作者重游太湖,再无往日的轻松愉快,反而满腹愁绪。
B.作者说打算终身归隐于江湖之上,此语看似达观超脱,实为忧郁愤慨。
C.作者感慨自己虽曾生长在太平盛世,但也早料到了会饱尝兵戈之苦。
D.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不由得泫然泪下。
16.注解①提到,这首词竟引昏君奸相绞尽脑汁地查寻,但曾敏行一语道破秦桧“招请”作者的用心:“非求之,乃拒之也。”结合词作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告诫弟子,平时总是抱怨“______________”,不如早为受人赏识作准备。他还鼓励曾晳也像其他弟子一样“______________”,大胆说出自己的志向。
(2)古人常借凄厉、哀婉的猿叫声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
(3)回到宁静、祥和的乡村,看到远处依稀的山村、袅袅飘升的炊烟,不由让你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②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③但是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④她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⑤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⑥然而总是事与愿违。⑦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痛命运,⑧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⑨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⑩这是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对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 A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 B ,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我与地坛》)
20.下列句子中的“这么”和选文中的“这么”,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就这么些了,你要全拿去。
B.你这么聪明,一定能考上大学。
C.以前的时候,我们都是这么过的。
D.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
21.分析“慢慢走”“呆呆地”两处细节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分析选文中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警世通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增广贤文》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史铁生
命运是一种注定,但你就是自己的注定。 ——佚名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洛克菲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衡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A.“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错,原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可见这个时代只是图腾崇拜风靡,而不是图腾产生于这个时代。并且“图腾”不等同于“图腾崇拜”。B.“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错,原文“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可见B选项错误。D.“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错,原文“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可见文中说的是三个飞跃,并没有说龙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与原文“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一致。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错,原文“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可见是“龙图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是“氏族部落”。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第二段观点是: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A.说的是龙有吉祥的寓意。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B.说的是龙作为主水的神物拥有神力能帮助大禹治水,能帮人们解除干旱之苦。体现了神的内涵,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C.说的是古人对“龙生九子不成龙”这句话的理解。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D.可以用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B。
4.【答案】①将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龙视为一种图腾,不符合图腾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物体的特点。②被认为是龙图腾的起始形态的蛇图腾并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③某一类型文化不等同于某一氏族部落,将某一类型文化中的龙的造型和纹饰视为某一氏族部落图腾是错误的。④中国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损伤、杀害和食用龙的载述不符合图腾受氏族群体成员崇敬这一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可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根据文本“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进行概括可得出答题要点。
5.【答案】①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②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与龙图腾形成历程中展示出的精神基本一致。龙图腾形成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③龙图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国祖先创造了龙的形象,之后又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可以从中华民族和龙的关联,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什么,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等角度思考。①从材料一第五段“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和“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可概括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传说中多与龙的形象有关的关联,再列举伏羲和女娲是百龙之祖,中华多民族共同的英雄盘古氏是龙首蛇身的例子证明。②从材料一第六段“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概括得出中华民族传承了龙的精神。③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第六段,以及材料三“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等内容可以得出龙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以此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错误。本处曾皓通过罚曾霆跪下,显示自己作为一家之长的威严,以此让袁家看看曾家的家教家风。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两处破折号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错误。结合文本“曾皓我这小孙儿年幼无知,说是在令媛头上泼了一桶水——”“袁任敢(歉笑)哎呀,起来吧,起来吧,那桶水是我递给他泼的——”分析可知,此处的破折号是表示说话被打断。故选C。
8.【答案】①祖父与孙子的矛盾冲突。看重礼教教养的祖父曾皓与向往自由的孙子曾霆之间的矛盾。②曾家与袁家的矛盾冲突。曾皓注重礼教教养的教育观念与袁任敢开明自由的教育观念的矛盾。③曾家与讨债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曾家过八月节宴请客人却让讨债人久等无人搭理的矛盾。④曾霆内心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心里不满礼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一方面又不敢违逆爷爷曾皓。(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冲突的能力。①②袁圆因被曾霆泼了一桶水而和曾霆追赶打闹,追赶至曾皓面前时,曾皓很不喜欢这样的行为,认为袁圆缺少教养,并罚跪曾霆,曾霆解释辩解,还是被罚。此处情节有展示看重礼教教养的祖父曾皓与向往自由的孙子曾霆之间的矛盾,以及曾皓注重礼教教养的教育观念与袁任敢开明自由的教育观念的矛盾。③“外面三四个人诮骂声(你一句,我一句)你们给钱不给钱。大八月节,等了一大清早上了。这么大门口也不是白盖的。有钱还再欠账,没有钱,你欠的什么账,别丢人!……”这几句舞台说明了曾家与债权人有矛盾冲突。④曾皓命令曾霆跪下,曾霆虽有不满,但还是直挺挺地跪了。这几句内容体现了曾霆内心与自己的矛盾。
9.【答案】①长得像原始“北京人”的机器匠。这位机器匠因为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而成了袁任敢研究队里的模特,被袁家父女称作“北京人”。②率性自由的始祖“北京人”。袁任敢提到的四十万年前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束缚,没有文明捆绑的“北京人”。③思想禁锢守旧的老一代“北京人”,以三代生活在北京的曾家人为代表。曾皓用封建礼教来展现家长威严,曾霆虽向往自由但性格懦弱不敢反抗。④思想开放进步的现代“北京人”,以暂时租住在北京的袁氏父女为代表。他们体格上强健有力,精神上自由无拘,富有个性,真诚且真实。他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中,并保有着原始北京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们是作者心中真正理想的现代“北京人”。(每点2分,答满三点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北京人”这一名词是戏剧里的关键词,它既是戏剧题目,又是戏中人物。在剧中代指多个意象,有多重含义。节选内容里最先提到的“北京人”是袁先生的客人,原来是袁先生队里的机器工匠,因为他的体格头骨有点像顶早的北京人给我们研究队当模特。接着袁先生提到了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剧中几代人都住在北京的曾家人,是现实北京人的代表,他们有的精神僵死禁锢,有的虽然成长的家庭环境压抑但因为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开始向往自由,但性格懦弱不敢反抗。剧中还有租住在曾家的袁家父女,虽是暂住也可以视为北京人。通过袁任敢对袁圆的教养和曾皓对曾霆的教养对比,他们见到曾霆被罚跪时的言行,袁任敢对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的评价,袁圆提到“北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内容可以解读出他们是作者心中真正理想的现代“北京人”。
10.【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句意: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纵”的意思是“纵使,即使”,表示假设,其后应跟“纵”的具体内容;结合乌江亭长的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可知,“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应作“纵”的内容,“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才应断开。与之类似,“纵彼不言”后应断开。第二个“我”是第二个句子的主语,“之”是“见”的宾语,故“我何面目见之”后应断开。同时,“籍”是项羽的名,自称作“独不愧于心乎”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慷慨,在文中是情绪激昂的意思,现在所说的“慷慨解囊”中的“慷慨”指在经济上大方,不吝啬。两者含义并不一样。正确。B.正确。C.文中加点的“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跑的意思;“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东”是名词作状语,向东的意思。用法词义都不同。错误。D.文中加点的“度”是动词,估计的意思;“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是动词,丈量的意思。词义不同,正确。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只逃脱了两个骑兵”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可知,不是“……只逃脱了两个骑兵”,而是项王“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要注意“亡”的词义。故选C。
13.【答案】(1)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2)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正面相对,他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二个“骑”,骑兵、骑士;“期”,约定;“山东”古今异义,山的东面。(字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顾”,回头看;“若”,你;“面”,正面相对。(字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答案】项羽被农夫欺骗这个情节,主要表现了项羽尽失人心以及盲目轻信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功成名就的项羽为满足私利,不效法先贤,认为创立霸业必须靠武力,坑杀20万秦降卒,杀子婴、烧阿房宫,杀义帝,坑杀齐降卒。这一系列操作让他民心尽失,这样的项羽从根子里,与当时人们痛恨的暴秦实无两样。田父欺骗他,揭露出项王性情残暴、民心尽失的特点;当然,也反映出他盲目轻信的特点。(答出“盲目轻信”1分,答出“民心尽失”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数十上百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正面相对,他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但也早料到了会饱尝兵戈之苦”错误。“岂谓”,是“哪料到”的意思。“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是反问句,意谓自己曾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故选C。
16.【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奸臣秦桧寻求他的目的不是赏识重用他,而是想找到他,排挤他甚至迫害他。②作者对朝廷投降派不满:词作中透露了南宋投降派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事实,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必然引起投降派的忌恨不安。③作者的志向与朝廷投降派政策冲突:作者抒发了扫净胡尘、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而南宋朝廷重用奸臣秦桧为相,推行投降卖国之策,不可能赏识重用主战的爱国志士。(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曾敏行一语的意思。“非求之,乃拒之也”是说(秦桧)寻求他的目的不是赏识重用他,而是想找到他,排挤他甚至迫害他。接着把握全词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上阕“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及下阙“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是说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现实,透露了南宋投降派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事实。这表达出作者对朝廷投降派的不满,这必然引起投降派的忌恨不安。下阙“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其意即要倾泻三江的洪涛巨浪,荡涤净洗千里中原的敌尘,收复失地,非此决不罢兵休战。抒发了扫净胡尘、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上阕“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及下阙“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然而慷慨悲歌,内心激愤;而下阙“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揭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原因:南宋朝廷重用奸臣秦桧当宰相,推行投降卖国之策,大肆迫害抗金爱国人士。这说明作者的志向和愿望与朝廷政策冲突,奸臣秦桧执政的南宋朝廷,怎么可能会赏识重用作者这样一个主战的爱国志士?
17.【答案】(1)不吾知也亦 各言其志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每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考生需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啸”“啼”“暖”“墟”。(每句1分)
18.【答案】A:看法也不一致(2分)B:归咎于客观原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由“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可知,这里谈的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家,对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的看法,根据后面的“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 ”可知他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此处可填“看法也不一致”之类的内容。B处,此处所填的句子是前文莎士比亚看法的结论,前文说关汉卿认为客观原因造成了人物悲剧,而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加上“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的提示,再结合横线前的否定词“不能”,故此处应填“归咎于客观原因”之类的内容。
19.【答案】语句③可修改为: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语句⑦可修改为: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语句⑩可修改为: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处,“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和“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是递进关系,故应将“但是”改为“而且”。⑦处,“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痛命运”搭配不当,“悲痛”与“命运”不能搭配,故应将“悲痛”改为“悲惨”。⑩处,“这是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介词“从”使用错误,故应将“从”改为“由”。(每改对一处2分)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文段中“这么”是副词,表程度。A.“这么”与“些”相连,组成“这么些”,指示或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常强调多或少。B.“这么”是副词,表程度。C.“这么”是副词,表方式或方法。D.“这么”是副词,表方式或方法。故选B。
21.【答案】(1)慢慢走:写出了史铁生摇着轮椅前行的艰难,(1分)“慢慢”二字形象表达了他失去母亲后内心悲痛,思虑重重。(1分)
(2)呆呆地:写作者神情呆滞,(1分)表现了作者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恍惚迷离、失魂落魄之感。(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慢慢走”是指行进速度不快,史铁生身有残疾,手摇轮椅在地坛中前行艰难,“慢慢”也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状态,他失去了疼爱他的母亲,悲痛、失落、茫然、自责、愧疚……各种情绪充斥内心。“呆呆地”的神态描写,是因为母亲的去世,他心神恍惚,并且不想面对这个事实,呆滞的神情写出了作者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恍惚迷离、失魂落魄之感。
22.【答案】三个逗号将“放倒”“躺下”“挨”“坐起”四个动作分隔开来,(1分)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1分)突出了作者因沉浸在思念母亲的煎熬中动作机械呆滞。(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描述史铁生独自一人在地坛中的状态,“放倒”“躺下”“挨”“坐起”是史铁生躺在轮椅上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就会减弱史铁生思念母亲的痛苦煎熬感,但用三个逗号将四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史铁生动作的机械呆滞。
23.【作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试题材料的第一句话意思是,人生的种种经历和遭遇都是注定的,个人根本无法掌控;第二句话意思是,命运里注定有的东西终究会有,命运里注定没有的强求不来。这两句话是宿命论的思想,比较消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教我们从容看待得失,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第三句话意思是说,生命的局限是永恒的,但不能放弃不屈的挑战。这句话承认了生命中的许多局限和困难,但强调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努力和挑战,我们应以不屈的精神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以实现更好的自我。这是对命运的客观看法。第四句话意思是,注定我们命运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第五句话指出,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自己命运的能力。最后这两句话更加肯定了自己主宰命运的力量,认为我们能够把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总而言之,五则材料讨论的都是“命运”与“人”的关系。“我们到底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引发我们的联想与思考。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人生旅程的无常和无奈,有时确实无法预测,尽管有时揣着满心期待与憧憬,却往往无法掌控自身的轨迹,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或许就体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人选择屈服,有人选择抗争,有人选择淡然处之。材料中积极的表达有三句话,根据它们所占比重分析,本次作文最佳主题应该是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鼓励:无论命运如何,保持坚定信念和积极态度,勇敢迎接挑战,就能克服困难,改变自身境遇,完善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立意:
1.我命由我不由天。
2.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3.与命运搏击,向理想奋斗。
4.人生需自己照亮。
5.生命有限,奋斗无限。
【评分细则】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