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23:04:34

文档简介

三明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科试卷
(总分150分 ,时长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都狱中。深夜,狱吏设案问供,狱卒狰狞分列,虽在暮春,气象严冷。
[狱吏翻案件后,望望管牢房的禁子和禁婆。
狱吏: 这几天关汉卿还安静吗?
禁子: 还好。
狱吏: 以后,谁也不让见,也不许人送东西给他。(望禁婆)朱帘秀也一样,知道吗?
禁子禁婆:知道了。
狱吏: 来,提关汉卿!
狱卒: 提关汉卿
[禁子下,不一时,闻铁链镣铐相击声。关汉卿上。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
狱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关汉卿,你坐下吧。
[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白先生,请吧!
[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高和尚同谋,上个月初十夜里,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死了!
关汉卿:唔,这是真的?
叶和甫: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从上至下都为这个事件发抖。
关汉卿: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时曾喊出“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大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怒火如焚)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
叶和甫:这——“滥官污吏”当然应该杀。
关汉卿:阿合马、郝祯算不算“滥官污吏”呢?
叶和甫:那,那当然不是。
关汉卿:既然不是,“窦娥冤”跟阿合马、郝祯的死有什么相干呢?再说我们“与万民除害”不应该吗?
叶和甫:唔,应该的。可是王著把刺杀阿大人当作“与万民除害”就不对了。
关汉卿:杀阿合马是否与万民除害,天下自有公论。若说王著看了我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那么高和尚没有看过我的戏何以也要杀阿合马呢?
叶和甫:这——
关汉卿: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包拯,贬陈世美;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陈世美、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孔子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有人读了孔子的书,后来诛了乱臣贼子,能说是孔子教唆的吗?
叶和甫: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跟你争论“窦娥冤”的后果究竟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事情虽说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的。
关汉卿: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去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你的劳,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这不少哇,老朋友。
关汉卿:(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没有别的了。今晚就为的跟你谈这件大事来的。
关汉卿:你过来我跟你商量商量。
叶和甫: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汉卿,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戏曲界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死也不跟这些无耻的禽兽说话,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狱吏:那么,白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吏:是啊,关汉卿,你真是照他说的供,我们汉人又该倒霉了。姓白的回去,必然回报忽辛,忽辛必然加紧追究你的案子。只恨我官小力微,帮不到你别的忙,给你送个信儿吧。你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了。没有别的,有什么要料理的,或是有什么话要告诉人家的,我都可以跟你效劳转达。想吃点什么吗?我也可以给你买些。
关汉卿:(兴奋之后、定了定有些乱的心)谢谢你。我什么也不要吃,也没有什么要料理的。看你倒是挺疼你母亲的,这里有一封信请等我的事都结束了,转给我母亲吧。千万别唬着她老人家,这也是像窦娥不愿走后街一样的心愿吧。
狱吏:(接信收起)好,我一定送到,你还有什么要对人家说的话吗?
关汉卿:话很多,此时不知从哪里说起,也不知该对谁说。(忽然想起)能不能让我跟朱帘秀再见一面呢?
狱吏:这——,也好吧。我可以担戴一下。不过你跟她说有什么用呢?
关汉卿:这也叫“涸渴之鱼,相濡以沫”吧。您能担戴一下,就请费心。
狱吏:(对禁婆)来!提朱帘秀。
禁婆:是。
[禁婆下去不久,领朱帘秀罪衣罪裙,铁锁锒铛地上来。
朱帘秀:(跪)给老爷叩头。
狱吏:起来吧。关汉卿有话跟你谈。给你们半刻。(对禁子)谈完了送他们各自归号。留心着点儿。(对狱卒)我们撤了吧。
[他们下。场上只有关朱两人。
朱帘秀:咱们总算又见面了,汉卿。
关汉卿:(沉重地)恐怕也就是这一面吧。
朱帘秀:(受感染地)是吗?
关汉卿:你还记得那位王千户吗?
朱帘秀:玉仙楼后台见过的那位王著?
关汉卿:对。是他。
朱帘秀:我只跟他说过两句话,就觉得他是个爽快的人。可没想到他能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真不愧是我“惊天动地窦娥冤”的好看客。
关汉卿:你还说得这样带劲儿,他杀了阿合马你知道了?
朱帘秀:知道了。昨天来了个同号子的是他住在大都的婶娘。她告诉我王千户临刑的时候喊着,“我王著与万民除害,我现在死了,将来一定有人把我的事写上一笔的”。他真了不得!
关汉卿:是吓,就有人把这和我们的戏词儿“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附会在一起,说我们教唆王著杀害朝廷大臣,所以我们的案情就加重了。我真想写他一笔,咳,可惜没有时候了。
朱帘秀:怎么没有时候?在狱里就能写。
关汉卿:刚才狱官给我送信来了。一两天之内我就完了,你恐怕也免不了,要我们趁早把该料理的事,该嘱咐人家的话告诉他,他可以给我们转达,你有什么要他转达的吗?还有,想吃些什么他也可以代买。(见她紧张)哎呀四姐,你不害怕吗?
朱帘秀:(变色但力自镇定)不害怕。
关汉卿:四姐,真是对不起,为了我的著作,竟然把你连累到这个地步。
朱帘秀:什么话?我不是说过你敢写我就敢演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的。
关汉卿:可是哪知道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朱帘秀:迟早反正一样。我从没有像这些日子这样活得有意思。我觉得我越来越跟大伙儿联在一块了。不是吗?老百姓恨阿合马,我们也恨阿合马,而且敢于跟他们斗!王著替大伙儿除害,他死了,我们也站在王著这一边,跟坏人一直斗到死。窦娥不正是这样的女人吗,她至死也不向坏人低头。我欢喜这样的女人,我也愿像她一样的死去。瞧我还穿着窦娥的行头,跟窦娥一样的打扮,回头还要跟窦娥一样的倒下去。我一定也不会轻易倒下去的,汉卿,在倒下去以前我一定像窦娥一样的喊着,不,也许像王著一样地喊着:“与万民除害呀!”你看行吗?我现在真不知道我是在过日子,还是在台上。我要像在台上一样,对着成千上万的看的人一点也不胆怯。说真的,你刚才告诉我我们快要死的消息,我心里还有点乱。这会儿好多了。我会像窦娥那样坚强的,你放心。
关汉卿: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也正是我今天的心胸。
朱帘秀:咳,我最不能瞑目的是玉仙楼那天晚上,我托和卿设法让你连夜逃走,你怎么不走,反而第二天晚上来看戏呢?那样爱看戏吗?
关汉卿:我怎么能走?我怎么能让你一个人承担那样重的担子?
朱帘秀:我有什么?一个唱杂剧的歌妓,怎么能比得你?你是一代作者,你替我们杂剧开了一条路,歌台舞榭没有你的戏人家就不高兴。你正应该替大伙儿多写些好东西,替“有口难言”的百姓们说话,可是于今你跟我一样也这么完了……(她哭了)
关汉卿:四姐,谢谢你的好心。我们的死不就是为了替百姓们说话吗?人家说血写的文字比墨写的贵重,也许,我们死了,我们的话说得更响亮。可是你不像我,我已经快五十的人了,你还年轻,那么早就成了名角儿,你死了人家要埋怨我的。不是伯颜老太太那样疼你,还说要认你做干闺女吗?干吗不写封信给她,求求她,我想一定有好处的。信可以托何总管转去,准能收到。要不,我给你代笔也成。
朱帘秀:那么你呢?你也求求她吧。
关汉卿:我怎么能求她?
朱帘秀:那为什么我就应该求她呢?她还不是杀人不眨眼的伯颜丞相的老太太吗?她疼我无非我这个女戏子把她给逗乐了。她也不是真懂我们的戏的,她不过让人家说她是多么慈悲,瞧戏都流眼泪。其实呢,伯颜丞相今天在这里屠城,明天在那里杀降,她半点眼泪也没有流过。我就恨这样的女人。我还去求她?死也不求她!
关汉卿:不求她那就得——
朱帘秀:就得死。跟关大爷这样的人一道死,我还有什么不足呢?
关汉卿: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
朱帘秀:哦,汉卿!(拥抱关)
禁子:半刻完了。回去吧。(分开他们)
禁婆:听你们说得怪可怜的,以后只怕没有见面的时候了。容你们一别吧。
朱帘秀:不。
关汉卿:我们不告别,我们永久在一起的。
禁婆:真不懂你们想什么。那么回号子吧。
[禁子牵着关汉卿,禁婆牵着朱帘秀,铁锁锒铛地各归狱室。
(节选自田汉话剧《关汉卿》)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幕剧开篇舞台说明中对环境的描绘,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季节,也借暮春深夜的“严冷”渲染出英雄将死的悲壮气氛。
B.狱吏对关汉卿的态度和善,一方面是因为关汉卿治好了狱吏母亲的疾病,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反抗元朝高压统治的支持。
C.在与关汉卿的对话过程中,叶和甫的态度前恭后倨,这与善良的狱吏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个面善心恶的小人形象。
D.“涸渴之鱼,相濡以沫”这八个字是关汉卿与朱帘秀当时两人处境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两人的绵绵情意,深情中见悲愤。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中的人物台词个性化鲜明,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例如关汉卿的台词“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等。
B.义士王著的形象是通过叶和甫和朱帘秀的台词侧面展现出来的,这样使情节更集中的同时,激化矛盾冲突,强化戏剧效果。
C.剧本塑造了关汉卿这位伟大剧作家的形象,他的创作思想其实是作者田汉创作理念的展现,也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
D.剧本中除了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暗含着善与恶、美与丑、尊与卑、生与死、苦与乐的对立,耐人寻味。
3.请简要分析朱帘秀见到关汉卿之后的复杂心理。
4.田汉认为,“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一样以‘真’‘实’为基础。”请据此简要分析本幕剧的结局安排及效果。
二、《红楼梦》1-30回( 5小题,共10分)
5.以下三处描写分别与《红楼梦》中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乙:“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丙:“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A. 林黛玉 薛宝钗 薛蟠 B. 贾探春 薛宝钗 薛蟠
C. 史湘云 贾探春 贾宝玉 D.贾探春 贾迎春 贾宝玉
6. 选出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句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宝玉。
B.“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首判词是在暗示迎春的悲剧命运。
C.秦可卿死后,尤氏这时偏偏卧病不能理事,因此王夫人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D.宝玉看望将死的秦钟,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7.选出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雨村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绝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B.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这个封建家族只是金玉其外,实则暗藏种种危机。
C.刘姥姥找到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猜着她的来意。一则因她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板儿他父亲之力;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于是很主动地引她去见王熙凤。
D.为了使宝玉和秦钟不被人欺侮,在贾蔷的挑动下,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与嫉恨宝玉和秦钟的金荣等人发生冲突。后来李贵力压各方,平息了事端。
8. 选出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B、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C、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作一首,深感遗憾。
D、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后来宝玉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9. 选出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宝玉怕赵姨娘抱怨就拒绝了。
B、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D、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大红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松花绿汗巾送与琪官。
三、课内文言文(5小题,共10分)
10.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②六王毕,四海一③貌恭而不心服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弘兹九德
A. ①⑤/②/③⑨/④⑥/⑦⑧ B.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⑨ D.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役聪明之耳目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 欲流之远者 信者效其忠
D. 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2. 下列对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度义而后动⑤冀君实或见恕也 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⑦使负栋之柱 ⑧使六国各爱其人
A. 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⑤⑥不同 ⑦⑧不同
B. 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⑤⑥不同 ⑦⑧相同
C. 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⑤⑥不同 ⑦⑧不同
D. 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⑤⑥不同 ⑦⑧相同
13.下列对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秦人不暇自哀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振之以威怒
⑨何陋之有 ⑩洎牧以谗诛
A. ①/②⑦⑨/④⑥⑧/③⑤⑩ B. ①③⑧/②⑨/④⑥⑦/⑤⑩
C. ①/②④⑨/③⑤⑧/⑥⑩/⑦ D. ①③⑧/②⑤⑨/④⑥/⑦⑩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⑤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⑥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⑦则思正身以黜恶 ⑧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⑨则思谦冲而自牧
A. ②③④⑤⑧ B. ③④⑤⑦⑧ C. ①②④⑥⑧ D. ①③④⑥⑨
三、古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小题。(5小题,共14分)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 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文中通“无”,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1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19.“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小题。(4小题,共19分)
材料一:
谓秦王①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主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能始而不能终也。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②,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王之事也。诗③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④,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⑤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武王。②阳侯,要塞名。③诗,指相传的古语。④铄,削弱。⑤秦王,指秦昭王。
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王A与中期B争论C不胜D秦王E大怒F中期G徐行H而去。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如“窃以为与君实游处想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窃”。
B.《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靡不有初”中的“靡”与成语“所向披靡”中的“靡”含义相同。
D.“半于九十”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对秦武王说,不理解秦武王为什么要轻视齐、楚两国而小看韩国,并指出秦武王对魏、赵两国广施恩德而轻视失去齐国,是因为骄傲了。
B.进谏的人还讲述了吴王夫差的故事,阐述了善始善终的重要性,告诉秦武王如果能贯彻到底,就能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否则就会有祸患。
C.进谏的人认为,秦国、齐国、宋国、韩国的兵力相当而不敢再轻易开战,魏国、楚国置身事外而举足轻重,秦国应先得到这两国的援助。
D.中期惹怒了秦昭王,有人对秦昭王说,中期遇上的是明君,如果遇上桀、纣那样的暴君,就会把中期杀掉了。秦昭王因此没有怪罪中期。
2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12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以下小题(2小题,共8分)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②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③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④。
【注】①子瞻:苏轼。此时苏轼继乌台诗案被贬后应诏还朝,任翰林学士,但深陷政治漩涡,处境堪忧。② 森:很多。③硙: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④五湖:太湖。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玉堂”语意双关,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
B.颔联用“百斛”“泻”等词,凸显了作者奋笔疾书、浑洒自如的意态。
C.诗人认为自己家乡的茶叶磨碎后叶细色美,连洁白的雪花也比不上它。
D.“扁舟”意蕴丰富,尾联的“扁舟”与苏轼《赤壁赋》中的意蕴相似。
25.有人说这首诗“一波三折,且卒章显志”。请结合诗歌从构思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了楼阁之间通道的壮丽景象。
(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两句,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
(5)《六国论》中,苏洵感叹六国屈服于强秦威势而灭亡,从而劝导统治者当“____”的论断。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6分)
比之于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那群峰竞秀、断岸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遮雾障中若隐若现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整个三峡,也并不都是怡情悦性的国画诗笺,有时,它还是一部描绘奋斗人生,满布着坎坷与风浪的惊险之作。我看过一幅题为《巴船下峡图》的古画:在狭窄湍急的滩口中,船工们全神贯注、高度紧张地使篙撑船,同无情的礁石、激流作殊死决斗。际此“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摇橹者皆汗手死心,面无人色”。白帝城中一幢古碑上,也有“瞿塘峡口波涛汹涌,奔腾万状,舟行至此,靡不动魄惊心”的记载。
至今流传在两岸人民口头上的歌谣,更是数不胜数。今日舟行江上,耳畔还仿佛鼓荡着古老的黄牛峡歌和滟滪滩谣。在这种生死系于顷刻,战战兢兢、提心在口的心情中,赏玩江峡奇景根本无从谈起。正如《水经注》引袁山松所述:“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27.下列句子中的“有”,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有”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向阳河有一丈多深,十丈来宽,它自北向南缓缓流去。
B.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有人赞扬,有人贬斥,也有人不屑。
C.他的廉洁和自律,在我们家乡一带是有口皆碑的。
D.这件案子有了变化:之前没找到的证据找到了。
28.前两段描写三峡的文字富有文化意蕴,极具感染力。请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五、写作(内容50分,文面10分,共60分)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请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当下阅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三明市部分中学2023-2024下学期3月月考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A【解析】B.“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反抗元朝高压统治的支持”错误,过度解读。结合“是啊,真是不愿你死,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可知,狱吏对关汉卿的态度和善,主要因为关汉卿治好了狱吏母亲的疾病。
C.“这与善良的狱吏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叶和甫的态度前恭后倨,是因为一开始想让关汉卿听从他的劝告,所以恭,后来是因为被关汉卿扇耳光,知道劝说失败,才倨,他的态度前后形成对比,并不是与善良的狱吏形成鲜明对比。
D.“深情中见悲愤”错误。结合“朱帘秀:就得死。跟关大爷这样的人一道死,我还有什么不足呢?关汉卿: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可知,“涸渴之鱼,相濡以沫”这八个字体现的是两人的深情,并没有“悲愤”。
2.B“激化矛盾冲突”错误。通过叶和甫和朱帘秀的台词侧面展现义士王著的形象,并不能激化矛盾冲突。
3.①朱帘秀见到关汉卿之后,“总算又见面了”表达了喜悦之情;②通过对王著的赞叹,表达了对《窦娥冤》的自豪之情;③知道两人将命不久矣的紧张害怕心理,对关汉卿无法再创作的伤感之情;④拒绝了向伯颜老太太求情,表达自己要和关汉卿同生共死的坚定想法。
4.①结局中,朱帘秀和关汉卿选择了共同赴死,但他们又拒绝了禁婆让他们告别的建议,并说两人永远在一起。②这集中体现了两人追求上灵魂上的高度共鸣,又展现了两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③并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高压政治的迫害下人们宁愿牺牲爱情和生命也要抗争的现实。
5.【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甲:“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摘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里对贾探春外貌的描写。解释:眉清目秀,顾盼中神采飞扬,谈吐有文化,字字皆精华,跟此人会面,立刻就会忘记了其他庸庸碌碌的人。写的是贾探春。
乙: 是用来形容女人的面容美丽洁白,肤质极好!腮如新鲜的荔枝,皮肤白滑、细腻,形容女子面容娇美,气色红润。出处:摘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里,写的是贾迎春。
丙: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里的《西江月·批宝玉二首》,意思是:无缘无故自寻愁和恨,有时像瓜有时候发狂。虽然表面上生得风流倜傥,肚子里全是杂草装。落拓不羁不懂世务,愚笨顽劣怕读圣贤文章。行为性情怪诞固执又反常,根本不管别人诽谤。写的是贾宝玉。
6.【答案】C “王夫人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错,向贾珍推荐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人是宝玉。见《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因为病痛去世,在临死之前托梦给凤姐,待凤姐惊醒后便听到秦可卿去世的消息,第二天,贾家各门亲戚便匆匆赶到奔丧,其公公贾珍更是悲痛至极,为儿媳定制千两银子的棺材。主持葬礼这么大的事,宁国府无人料理,宝玉便给贾珍出主意,让王熙凤来料理,故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7.【答案】B项,“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错,不能说明贾府当时已经走向了没落衰败,应该表明贾家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
8.D(D、本来要送给黛玉,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
9.B(B龄官划蔷)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事,办事,名词用作动词。句意: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②一:数词活用动词,统一。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
③貌,在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句意: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④尽:使动用法,使……尽。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⑤龙,名词活用为动词,出现了龙。句意: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⑥安: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⑦礼,名词作动词,礼遇。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意去礼待天下奇才。
⑧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⑨弘,光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句意:弘扬这九种美德。
1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
C.者: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可不译/代词,与“信”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D.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目的。
12.C【解析】①表原因,……的原因。句意: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
②表凭借,用来……的。句意: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③名词,计划。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④动词,考虑。句意:(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⑤代词,我。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⑥动词,看见。句意: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⑦“使”,介词,让。句意: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
⑧“使”,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13.B
【解析】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市人之言语多。句意: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自哀”应为“哀自”。句意: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
⑤被动句,“见”,被。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谅解。
⑥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⑦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应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声威震慑他们。
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⑩被动句,“诛”,被诛。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①③⑧状语后置句,②⑨宾语前置句,④⑥⑦判断句,⑤⑩被动句。
14.C【解析】排除③⑤⑦⑨。
①“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
②“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句意: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③“骄固”,古今同义:骄纵顽固;句意:独裁者的心,一天天变的骄横顽固。
④“气候”,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句意: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⑤“壅蔽”,古今同义:被堵塞、蒙蔽;句意: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⑥“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⑦“黜恶”,古今同义:罢黜奸邪;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⑧“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句意: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⑨“谦冲”,古今同义:谦虚谨慎,自我控制。句意: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15.ACE句意: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古之善用人者”为“闻”的宾语,A处断开;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和“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句式对称,前后分别断开,应在CE处断开。
故选ACE。
16..C 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句意: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7.C “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分析有误,不是类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司马光用“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说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养和努力。“云梦之竹”之所以能“入坚”,作为利剑穿透坚物,是“矫揉”“羽括”的结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击强”,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是“熔范”“砥砺”的结果。比喻没有后天的矫正、塑造、磨炼、打造,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8.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辨之”;“所以”,……的原因。)(4分)
19.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解析】文中韩非说到“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他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还说到“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文中司马光说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上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臣司马光曰: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20.CDF 句意:秦昭王与大臣中期争论,结果昭王理屈辞穷,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却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离开。
“争论”是谓语动词,它的主语是“秦王与中期”,主谓结构且语意完整,应该在C处断开;
“不胜”前面省略了主语“秦王”,与上句话主语不同,“不胜”独立成句,应该在D处断开;
“大怒”的主语是“秦王”,“徐行而去”的主语是“中期”,前后是两个分句,应该在F处断开。
21.C 【解析】 A.正确。“窃”,都是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B.正确。儒家经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C.错误。前者解释为“没有”,后者解释为“倒下”。句意: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D.正确。前者介词,比;/后者表被动。句意:能走完百里路程的人,比走完九十里路程的人少了一半。后人将“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改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去掉一个“于”字,意思就又可以理解为“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不受时俗的拘束。
22.C【解析】.“秦国、齐国、宋国、韩国的兵力相当而不敢再轻易开战,魏国、楚国置身事外而举足轻重”错误,根据原文“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可知,进谏的人认为秦、楚、韩、魏四国的兵力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持不下的局面。而齐、宋两国置身四国之外,显得举足轻重。
23.略(每小题4分,共1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像对待奴仆。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约束自己而不怨恨是霸主胸襟。胜利了却不骄纵,所以能让世人信服;约束自己而不怨恨,所以能让邻国随从依顺(或与周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使人愤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思而不该这样做。《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特别注重善始善终。凭什么知道事情会这样呢呢?过去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这就是能善始而不能善终。如今大王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闭口无言;隔绝诸侯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之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绝不只是三代圣王之后的第四个,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个(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善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步夫差之后尘。《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算是到了一半。”这是说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四国的兵力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持不下的局面。而齐、宋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所以说先争取到齐、宋的就能攻伐秦国。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被天下人嘲笑。”
材料二:
秦昭王与大臣中期争论,结果昭王理屈辞穷,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却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离开。有人替中期向昭王分辩道:“中期可真是个直言无忌的人,幸亏碰到贤明的君主,如果生在夏桀、商纣之世,必无幸免。”秦王一听,怒气顿消,竟然没有怪罪中期。
24.B 诗人刻画的是苏轼的意态而非自己。
25.一波三折:①首联从友人苏轼所处的环境落笔,为下文引出人物蓄势(作铺垫)。②颔联转入赠茶对象,用一个“旧”字暗示友人身份变化,为诗篇结语埋伏笔。③颈联转入赠茶事宜,回扣题目,引出下文对友人的规劝。(4分)
卒章显志:尾联点出题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深陷政治旋涡的担忧,希望他效法范蠡,功成身退。(2分)
26.(1)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7.C(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有”表示存在。A.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B.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C.表示存在。D.表示发生或出现。
28.(4 分)①用“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形容中国水墨画表现手法的词语来形容三峡的雄奇秀美。②引用古文来描述古画《巴船下峡图》的画面内容,同时引用白帝城中的古碑上的文字,来表现三峡狭窄湍急的特点。(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9.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何为悲剧?鲁迅眼中的“悲剧”应该是对严肃行为的摹仿,目的是激发起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让人得到宣泄和净化。鲁迅这句话是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语出《再论雷锋塔的倒掉》。这段话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实质正是人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即“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冲突中,人的生命等美好的东西可能会遭到摧残和毁灭,但精神取得了胜利,人们在观赏悲剧时能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
题目中提到“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悲剧作品的意义,题目要求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当下阅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的看法,写作时得从《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这四部作品出发,任选一部或多部分析悲剧作品的意义,表明自己对阅读此类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的看法,譬如阅读悲剧《雷雨》有意义,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它还能告诉今天我们多少人与人性有关的启示呢?《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雷雨》这部人生悲剧是有意义的,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体会这种苦难,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给予读者生活的力量。
立意:
(1)悲剧作品给予人们力量。
(2)阅读悲剧,行路弥坚。
(3)阅读悲剧,可使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会更好地活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