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6-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6-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8 16:4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知识框架】
历史性巨变 事件 代表人物 思想理论 解决问题 探索民族发展之路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之路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之路
第三次 改革开放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宗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质上的一致性:
都是世界先进思想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特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编写:周翊 审核:陈育锦
【2014年考试说明】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1.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知道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不同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个人因素:孙中山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选择了民主革命道路。
2.“三民主义”理论提出:
(1)1905年,孙中山等组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族主义的提出,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族革命)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政治革命)
局限性:没有将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作为斗争对象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社会革命)
局限性: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4.评价:
(1)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它表达了资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重要的理论指导,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
2.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客观: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主观: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爱国精神(是其能够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
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突出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更加关注农工)
4、评价:
(1)积极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5、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
【合作探究】
1、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类别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 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不同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相同 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不同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相同 主张平均地权
不同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3、孙中山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1)为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3)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4)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课堂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 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一)民族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
(2)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
(4)从材料四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1)目标: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至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不对。因为他主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主义只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4)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原因是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和苏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