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至迟在公元15世纪”错。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选项B没有“前”字。故选B。
2.B 【解析】B.“会随着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的变化而改变”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即“文法”不会随具体实物的改变而变化。
3.A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建筑和园林注重处理空间关系,注重室内与自然空间的融通。
A.材料二指出园林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中国园林设计理念最重要的是“望”,窗子可以让室内室外空间产生交流。BCD说的是中国建筑的势态。故选A。
4.(4分)①论证结构: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清晰。首先指出“文法”和“词汇”的特点,接着明确概念范畴,最后描述发展途径;②论证方法:方法丰富多样,有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③论证语言: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有说服力。(答1条2分,2条3分,3条4分。)
5.(6分)①中国建筑遵循一定的“文法”,用不同的“词汇”组合成不同的建筑类型。②“文法”具有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③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后来慢慢发展到砖石结构。④中国建筑和园林注重处理空间关系,注重室内与自然空间的融通。(每条2分)
6. D“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悲苦”错,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时志气轩昂的形象。
7.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也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
8.(4分)①从历史小说的角度,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从抒情诗的角度,小说淡化情节,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③小说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④小说的环境描写具有诗意,使小说充盈着诗意美。(1条2分,2条4分。)
(6分)①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每条3分,手法2分,性格1分。)
10.[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开始怀王派遣我,本就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我”是“遗”的宾语,应断在“我”后,即B处;“固以能宽容”的主语是“怀王”,“以”是“认为”的意思,“能宽容”省略主语“我”,“能宽容”作“以”的宾语,断在“宽容”的后,即E处;“人已服降”是主谓句,表意完整,断在“服降”的后,即G处;“杀之”是“不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EG。
11.C 【解析】二者意义不相同,“道芷阳间行”的“间”意为秘密地。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并且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错误,由原文“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可知,“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不是苏轼认为义帝是贤明君主的原因。故选D。
13.(1)我喜欢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好,道,进各1分,句意1分。)
(2)秦王有虎狼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杀尽。(举,刑,胜各1分,句意1分。)
14.①刘邦的智慧。②杀了怀王熊心。③猜忌范增。(每条1分)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当初起兵的时候,曾一同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熊心。等到刘邦进入关中击破了秦军,秦王子婴出来投降,将领中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刘邦说:“开始怀王派遣我,本就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于是就把子婴当做属吏。等到项羽入关后则不是这样,他先杀了子婴以后,又屠戮咸阳城,最后才派人向怀王禀报受命。怀王让他遵守当初的盟约,先进入关中的统治关中。项羽却说:“楚怀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项梁所拥立的,没有任何功劳,凭什么得以擅权专断主持盟约呢?现在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力量,怀王没有功劳,本来就应该把他的地盘瓜分开来统治。”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最终还是杀害了他。观察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件事,汉高祖已经破秦成功了,还恭敬地信守怀王的告诫,而项羽却违背盟约,后来竟发展到这种地步,成功、失败的苗头,不是智者也会知道这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
汉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的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您能体谅我,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脓疮发作而死了。
项家的兴起,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所以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对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谋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进入。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单单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宋义,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不是智者也可以知道。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他,中途谋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力争却没有被听从。不采用他的忠告,反而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的。
在项羽杀宋义之时,范增和项羽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意见不合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15.B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 项,“一些没有名称的野草”错误,“没有名字的野草”和“对异乡的陌生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诗人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这样才能和“对异乡的陌生感”产生必然的联系。
16.(6分)首联写南楚一带的春天与中原迥异;温暖与寒冷早早地便区分开来;颈联写虽是正月,但在这里却已能见到蜜蜂,已能听到鸟儿们欢快的啼鸣;②按照家乡的时令,和这里的春天大有不同;③在时令对比中诗人心中更增添了一层乡愁,更能凸显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惆怅。【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首联和颈联写时令的目的。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写道哪些时令,然后分析作用。“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南楚一带的春天与中原迥异;温暖与寒冷早早地便区分开来。作为一个异乡人,诗人对夔州的时令异常敏感。他发现,与中原家乡相比,这里的春天大有不同,如果按照家乡的时令,此时仍旧春寒料峭,但在夔州,天气已颇显温暖。面对这一切,诗人心中更增添了一层乡愁;“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在正月里就已见到了蜜蜂; 鸟儿们的啼鸣也似乎不合于时令。诗人为夔州春日的风物而感到惊讶,虽是正月,但在这里却已能见到蜜蜂,已能听到鸟儿们欢快的啼鸣。他知道,如果在家乡,要见识到这一切,需在盛春时节。在夔州,诗人时刻拿家乡与之相比,更能凸显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惆怅。
诗意疏通:
云安春天真的不同,寒热早早见分晓。江上到处是青青的无名草,山间随意飘浮着白云。正月已可见群蜂飞舞,还听到多种不合时节的鸟儿鸣叫。因年老杖藜而不能跃马,不是故意要离开人群。(尾联另有解释为:因为不能妨碍年轻人跃马飞奔,而不得不离群索居。)
17.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8.C 丙处的引号属句中的不完全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后面。
19.A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虽然……而且……”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
二是语序不当。“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0. 耐人寻味、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解析】第①处,由“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可知,此处指曾点言志看似不学无术,但孔子却对其言辞表示赞许,这不禁令人思索,故可填“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第②处,由“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在产生之前,便……”可知,语境强调儒道两家的关系密切,故可填“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第③处,由“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都能彼此依存……”可知,孔孟与老庄所重视的问题一致,二者互相辅助、互相促成,故可填“相辅相成”,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21.(1)“枚”形容“小”而“轻”,表现了“太阳刚偏西”时远看太阳偏小偏单薄不显明的形象特点,营造了荒凉昏暗的意境特征。
(2)“轮”表现了“日落”时太阳浑圆宏大的形象特点,呈现了辉煌震撼的日落画面,极具视觉表现力。(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结合语境,“枚”字修饰“硬币”,最终指向是形容太阳,故需要联系正午时分太阳的特点答题;“轮”字需要紧扣落日的形状及氛围特点分析。
22.①原句中“况且”一词,使句子呈现递进关系,不合逻辑。②改变后第一段整体上构成因果关系,逻辑层次更加清晰。③“因此”放在文段结尾突出强调了“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每点2分,答出任两点满分。)
23.【材料分析】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列举了三个事例:姚鼐登泰山赏日出,地质考察队在罗布泊赏日落,我们在感受寻常生活的美好。第二部分是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写作指导】
根据材料确定“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和“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的内涵。“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可以是远方壮丽的风景,也可以是远大宏伟的理想。“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可以是身边寻常的风景,也可以是近处可及的目标。
从“壮丽”和“寻常”入手,要明确辉煌壮丽是美,寻常之美同样也是美。壮美值得追寻仰视,寻常之美于我们的生活亦值得珍视。从“远方”和“身边”入手,要明确美不仅“远在天边”,而且“近在眼前”。我们要有发现身边之美的智慧,亦要有追寻远方之美的勇气。这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健康理性的审美观。同时,“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与“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可以喻指“远大宏伟的理想”和“近处可及的目标”。学生若从这一角度成文,则应考虑二者的关系,可以作出取舍,也可以建立思辨关系,并结合青年人的自身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这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
对于“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和“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学生可以择其一深入论述,亦可兼而有之。万隆高级中学高一月考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正吻、戗兽、正房、厢房、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仅“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这里体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B.至迟在公元15世纪,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其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C.木材结构中产生的“文法”和“词汇”的组织形式,在砖石结构建筑上也可以运用,这条发展途径,希腊的古典建筑体系和中国建筑是完全一样的。
D.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其实就是对空间的艺术处理,窗子打通了空间的阻隔,促进室内空间与自然美景的交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汉语一样,中国建筑也有由人民提炼、承认、惯用的法式,这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会随着每种具体的建筑实物的变化而改变。
C.影壁、牌楼、园林都是中国建筑,原因在于它们都以中国建筑的“文法”为框架,用“词汇”组织起来的。
D.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中,“可望”是园林设计最重要的考量,这和西方建筑思想不同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B.《鲁灵光殿赋》:“云楶藻棁,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
C.《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
D.《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 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B.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 “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 “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山势高峻)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悲苦,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
B. 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因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仲尼越是对其倾诉就越是显示了自己的孤独。
C. 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
D. 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4分)
9. 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①。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②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③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论项羽范增》)
【注】①怀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
②武信君:项梁,项羽的叔父。③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怀王遣A我B固C以能D宽容E且人F已服降G杀之H不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面,指北边。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B.弑,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是一种以下犯上的杀害行为,为贬义词。
C.间,是离间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词义相同。
D.中道,指半路,中途,与《出师表》“中道崩殂”中的“中道”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项羽看来,怀王是项梁拥立的,没有功劳,不能主特盟约,而自己与各位将领是平定天下的主力,因此在表面上尊重怀王,最终还是杀掉了怀王。
B.洪迈认为,在攻破咸阳之后,汉高祖和项羽对待怀王约定的态度不同,汉高祖依然遵守约定,而项羽确违背盟约,这也是造成二人结果不同原因之一。
C.苏轼认为范增是拥立义帝的主谋,义帝的存亡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项羽谋杀义帝,是怀疑范增的本源,即使陈平没用反间计,范增也会被怀疑。
D.苏轼认为义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因为他能够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能够赏识并提拔宋义做上将军,并且不能容忍项羽杀死宋义之事。
1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南楚①
杜甫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注】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年)春,时杜甫客居夔州云安。南楚:春秋时云安曾属楚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青春”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含义相同。
B.颔联“无名江上草”写诗人发现江畔上的一些没有名称的野草,增加了对异乡的陌生感。
C.颔联“随意岭头云”写山岭间的随意飘荡的云彩,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顿生飘零之感。
D.尾联写诗人想像以前那样,纵马驰骋,然而却因年老已力不从心,只好离群索居。
16.诗歌的首联和颈联都提到时令,请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6分)
(三)名篇名著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 , ”中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① 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② 。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儒道无论存在多大差异,都能③ ,两千多年来虽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8.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 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 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于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前面。
D. 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B.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C.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D.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1)像一枚灰白色的亚分线使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灭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为改文)
我们向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整整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2)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灿烂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21.量词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加点量词的妙处。(4分)
(1)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
(2)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22.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请据此分析画横线句子更改的原因。(4分)
原文: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改文: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为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的日出之景;地质考察队向罗布泊行进,被“一轮血红的落日”的辉煌震撼;我们在街头巷尾欣赏日出日落,感受寻常的美好。
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