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Ⅰ湘教版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同步练习 (2)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同步练习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9-28 15:02:02

文档简介

矿物有规律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把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石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A.②→⑤→①→④ B.②→④→⑥→①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解析】 化学元素会组成矿物,矿物富集到有开采价值就形成矿产,同时矿物也会构成岩石,岩石又会组成地壳。
【答案】 C
2.翠玉白菜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这块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在温度低、压力高的情况下,原先的岩石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答案】 D
“仙人烟囱”位于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腹地卡帕多奇亚。据介绍,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钙化,凝固成的风化岩层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外力作用侵蚀出一条条沟壑,便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烟囱景观。回答3~4题。
3.结合材料分析“仙人烟囱”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玄武岩
【解析】 根据题干中“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可判断该地的岩石属于玄武岩。
【答案】 D
4.“仙人烟囱”反映了卡帕多奇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地理现象为(  )
A.沉积凝固 B.岩浆侵入
C.火山喷发 D.压力变化
【解析】 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答案】 C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5~6题。
5.图中数字1代表的物质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解析】 三个箭头指向1,一个箭头从1指向2,在地壳物质循环中,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都可以回到岩浆状态,1表示岩浆。
【答案】 D
6.如果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②、③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解析】 3代表沉积岩,则②③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答案】 B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析】 从岩层水平分布来看,下面的岩层形成较早,故可确定石灰岩②比砂岩①要老;图中显示花岗岩侵入到石灰岩和砂岩中,故可确定花岗岩形成时间比石灰岩和砂岩都晚。
【答案】 D
8.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花岗岩和大理岩中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 B
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9~10题。
9.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③⑤ B.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⑤⑥⑦⑧
【解析】 ①③⑤为由各类岩石指向沉积物的箭头,其含义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②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变质作用;⑥⑧表示重熔再生作用;⑦表示冷却凝固。
【答案】 A
10.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
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
【解析】 根据选项和地质大循环示意图可知,图中缺失的过程为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
【答案】 C
下图中的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各序号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沉积作用 B.②——风化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 D.④——侵蚀作用
12.④作用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玄武岩 D.砂岩
11~12.【解析】 第11题,此图显示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认真读图例以及各岩石之间的转化顺序,可知①是固结成岩作用,②是外力作用,③是重熔再生作用,④表示岩浆的冷凝。第12题,花岗岩、玄武岩都是岩浆岩。
【答案】 11.C 12.C
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X代表的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B.砂岩
C.花岗岩 D.板岩
【解析】 X处于石灰岩和岩浆接触地带,石灰岩受热变质为大理岩。
【答案】 A
14.下列成岩过程中,与图示岩石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侵入 B.固结成岩
C.变质作用 D.岩浆喷出
【解析】 图示岩石的形成是由于岩浆侵入,受热变质,固结成岩的,且发生在地下,岩浆并没有喷出地表。
【答案】 D
15.读某地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________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沉积岩。
(3)用图中数码填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________;
b.大理岩的形成________;
c.含煤岩层的形成________;
d.海底火山喷发________。
【解析】 第(1)题,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形成的一定是沉积岩(A);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C);B为变质岩。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第(3)题,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③);石灰岩受热变质成大理岩(⑤);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煤层(④);岩浆上升喷出形成火山喷发(①)。
【答案】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3)③ ⑤ ④ ①
16.近来,中日东海领海、专属经济区之争,引起了世人关注。我国在东海大陆架正式开发的春晓油气田,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钻探表明该海域的地质构造垂直剖面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含油气构造的油页岩从成因上来说属于________,最底层的辉石含有气孔构造,属于________类岩石中的________型。
(2)本地石灰岩中含有珊瑚化石,说明该处岩石形成时本地为________环境,它是属于________类岩石的________(形成方式)。
(3)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春晓油气田属于中国的原因。
【答案】 (1)沉积岩 岩浆岩 喷出
(2)温暖的浅海 沉积岩 化学沉积
(3)本地属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储量百分比(%)
产量百分比(%)
消费量百分比(%)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总储量越来越少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由表可知,我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储量的36%,但是产量却占世界的97%,这说明我国对稀土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
【答案】 C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大初级矿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
B.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C.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加快其衰竭速度,今后应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答案】 C
读以下两区域图,完成3~4题。
3.图中a和b两地的资源优势分别是(  )
①a地热量和水资源丰富 ②b地光照和水资源丰富 ③a地热量和风能资源丰富 ④b地光照和风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a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有热量优势,并且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b位于新疆,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同时图中显示b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口位置,多大风天气,所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答案】 D
4.下列关于a、b两地共同能源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永续利用 ②发电量常年稳定 ③密度大,聚能容易 ④清洁,不排放温室气体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利用。两地共同的资源是风能资源,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但由于很不稳定、密集较小而导致开发利用难度大。
【答案】 A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5~6题。
5.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利用。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最激烈的矛盾。
【答案】 D
6.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与人类的错误认识有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答案】 C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7~8题。
7.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土地资源构成看该区域宜林资源占54%,宜农资源占12%;从土地利用结构图看,林地只占18%,耕地却占40%。这说明该区域耕地比重过大,植被覆盖率低,所以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正确。
【答案】 B
8.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答案】 B
自然资源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据此回答9~10题。
9.赤道地区水资源比副热带地区丰富,说明了自然资源(  )
A.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数量有限
D.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解析】 水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又具有地带性规律。赤道地区多雨,副热带地区少雨,导致水资源的地区差异。
【答案】 A
10.荒漠地区降水稀少,导致动植物资源贫乏,说明了自然资源(  )
A.分布的不平衡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资源之间的联系性 D.利用的多用性
【解析】 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说明了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的联系性。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渔业产量的叙述,与上图不相符的是(  )
A.当捕鱼量达到C点时,鱼群就耗竭到无法再生产,无鱼可捕
B.Ox表示与最大捕捞量相适应的最大资源再生量
C.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渔业产量持续增长
D.一旦捕捞活动越过x点,渔业产量将开始下降
【解析】 关键是理解图示的含义。读图理解图示内容的含义:OB段捕鱼量与再生量成正比,BC段成反比;x在纵坐标上表示最大每年再生量,y在横坐标上表示最大每年再生量前提下的最大捕鱼量。D选项中,x是再生量,y才是保证渔业产量持续的最大捕捞量。
【答案】 D
12.我国已有许多湖区开始实行“冬季休渔”,其目的是(  )
A.冬季太冷,鱼类很少
B.为本区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一项措施
C.每年冬季有许多鱼类在此过冬,保护珍稀鱼类不至于减少
D.冬季市场上鱼不好卖
【解析】 冬季休渔是为了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实现可持续利用。
【答案】 B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曲线表示木柴 B.②曲线表示煤炭
C.③曲线表示石油 D.④曲线表示天然气
1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B.20世纪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
C.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和煤炭
D.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13~14.【解析】 工业革命以前,以生物能利用为主。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煤炭的地位日益上升,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优势地位;天然气燃烧发热量高,对环境污染小,发展前景广阔;从“石油安全”考虑,我国应“开源”与“节流”。
【答案】 13.C 14.A
二、综合题
15.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水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工业用水,还可以用于航运等。
(1)材料一说明这三种资源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多选)(  )
A.有限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无限性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水资源具有多用性,材料中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题,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说明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有限性。第(2)题,材料二结合我国国情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材料三的两组数据说明,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原因与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
【答案】 (1)AC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16.石油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它既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进口量逐渐增加,分析图1和图2并结合已有知识回答(1)~(4)题。
(1)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B.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开发利用,不会出现短缺问题
C.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的枯竭等,与人们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关系不大
D.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严加保护,少利用或不利用
(2)200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为1993年的________倍。
(3)简要说明近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4)从我国能源总量状况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构成中为什么以煤炭为主?
【解析】 由题目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而人类生产活动也反过来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基本上呈递增的趋势。③自1993年至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最突出的是煤炭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等比重上升。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如果对某些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会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正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才导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枯竭;非可再生资源应节约、综合利用或寻找新的替代品。第(2)题,可从图中读数计算得出。第(3)题,据能源消费结构图,叙述各类能源消费比重的变化即可。第(4)题,这与我国特殊国情有关,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分布极不平衡且利用率不高。
【答案】 (1)A (2)4.4(4~5之间即可) (3)煤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4)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相对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