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 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
【解析】 同步卫星为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般向东发射,发射点自转线速度越大的地方越有利于同步卫星的发射。
【答案】 D
2.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 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飞行,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表面某点静止,角速度相同;但由同步卫星飞行的圆周轨迹半径比地球要大,所以其线速度比地球的大。
【答案】 C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回答3~4题。
3.甲图M点的纬度和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1月份 B.60°、7月份
C.60°、1月份 D.30°、7月份
4.当公转线速度为N时( )
A.自转线速度变快 B.自转线速度变慢
C.公转角速度较快 D.公转角速度较慢
3~4.【解析】 M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为南北纬60°;N为公转线速度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太阳位于远日点,不影响自转线速度。
【答案】 3.B 4.D
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B.公转轨道是偏心率很大的椭圆
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
【解析】 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很小。
【答案】 B
6.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
A.a B.b
C.c D.d
【解析】 图中a为6月22日,b为9月23日,c为12月22日,故10月1日位于b点附近。
【答案】 B
7.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持续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
【解析】 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时公转速度最快。
【答案】 C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回答8~9题。
8.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B.23时19分
C.24时37分4秒 D.23时15分4秒
【解析】 地球自转360°的时间是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24小时是其自转360°59′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太阳日,所以火星的自转周期是24时37分4秒。
【答案】 C
9.太阳直射点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范围是( )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解析】 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一样的,所以太阳直射点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范围是23°58′N至23°58′S。
【答案】 C
10.下列各地中,每年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是( )
A.20°N,30°E B.25°N,25°E
C.23°26′S,60°N D.40°S,120°W
【解析】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每年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
【答案】 A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11~12.【解析】 第11、12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 670 km/h,南北纬60°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根据所给等值线图分析可知,越往北自转线速度越小,可判断此区域为北半球;根据数值可知为中纬度地区;a处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a处线速度大于附近地区,由于纬度相当,因此是地势不同。
【答案】 11.A 12.A
地轴倾斜(即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空间有变动,地轴对于这个平面的倾斜度也在变动。现在地轴倾斜度是23.44°,最大时可达24.21°,最小时为22.10°,变动周期约为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解析】 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增大,地球上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也增大,即热带、寒带增大,温带减小。
【答案】 B
1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
【答案】 C
1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的度数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2)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3)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4)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移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16.根据材料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
(1)如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________。
(2)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
(3)你知道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4)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①时,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____。
(5)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解析】 ①所在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引太阳平行光线判断),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附近,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即②→③时段。
【答案】 (1)自西向东 (2)真的。人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圈。 (3) 60岁。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60圈刚好60岁。 (4)夏至 北回归线 (5)B
1.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是( )
【解析】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即为晨线。
【答案】 B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2~3题。
2.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其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解析】 当北京时间为6时40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故计算当地的经度即可。
【答案】 C
3.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解析】 结合上题结论,西十一区以165°W为中央经线,向东西跨7.5°,故160°W也位于西十一区。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4~5题。
4.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
A.6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解析】 若AB为昏线,此日为6月22日,H点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故选B。
【答案】 B
5.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可能是( )
A.20°W向东至160°E
B.0°向东至180°
C.160°W向东至20°E
D.0°向东至160°E
【解析】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0°经线地方时为0时,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是从0°向东至180°经线,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从0°向东到160°E经线,故选D。
【答案】 D
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中点。图示范围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6~8题。
6.C点地方时最晚可能是( )
A.18:40 B.22:20
C.9:00 D.8:40
【解析】 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为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30°W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点为ACB的中点,故C点的地方时小于9时。D项正确。
【答案】 D
7.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值为( )
A.2/3 B.7/12
C.11/12 D.3/4
【解析】 图中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答案】 C
8.当天北极圈昼长( )
A.24小时 B.最长达22小时40分
C.最短10小时40分 D.最长达23小时20分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20°W与66°34′S相交的点位于DE之间,故D、E所处经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B、E之间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20°,E点的地方时比B点的地方时至少早1小时20分,故此时66°34′S的夜长小于22小时40分钟,根据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判断出B项正确。
【答案】 B
9.一名来自云南的游客于3月21日清晨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天气晴好,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6时,请问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
A.6:00 B.6:16
C.5:44 D.6:06
【解析】 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当116°E地方时6:00升旗时,北京时间应为6:16。
【答案】 B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10~11题。
10.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0°,180°
C.0°,150°W D.150°W,180°
【解析】 图中的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为每年的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地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图中本初子午线左侧60°即60°W,为晨线,地方时为6:00,结合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150°W,地球上的另外一条日界线为180°经线。
【答案】 D
11.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
A.10时、12时 B.12时、18时
C.14时、16时 D.18时、18时
【解析】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日落时间都为18:00。
【答案】 D
12.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时时,全世界有( )
A.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B.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D.少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解析】 全球属于3月21日的地方是从西4区到东12区,跨16个时区;而属于3月20日的地方是从西12区到西4区,跨8个时区。所以全世界有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答案】 A
13.当伦敦地方时为中午12时时,区时为20时的城市是( )
A.悉尼(150°E附近) B.上海(120°E附近)
C.洛杉矶(120°W附近) D.阿克拉(0°经线附近)
【解析】 伦敦地方时为零时区区时,当伦敦为中午12时时,东八区的区时为20时。
【答案】 B
14.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根据两图(题图)的纬度,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南半球相反。
【答案】 C
15.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为________线,其中是________线,是________线。相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此时,一艘轮船从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P点在夜半球中央经线上,时间为0或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过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过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晨昏线相对于地球自转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根据0°经线及自转方向,可知P点在135°W上,为0时,45°E为12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所以该日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过180°经线向东应减去一天,应为12月21日21时10分。
【答案】 (1)南 0或24 (2)见下图。
(3)晨昏 晨 昏 逆 (4)17 (5)12 21 21 10
16.下图所示区域为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适当位置填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为________小时,为________弧,为________弧,A、B两点中,________点时间较早。
(3)图中显示的晨昏线是________线,A点所在经线是________,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所在经线的时刻为________时。
【答案】 (1)略 (2)24 夜 昼 B (3)晨 20°W 0 12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该日( )
A.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
B.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C.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
D.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
【解析】 当太阳直射20°N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因为当地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无法判断其后的太阳移动轨迹。当地的昼长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才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 B
下图中的MP、MQ为晨昏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2~3题。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0°S,60°E B.20°N,120°E
C.20°S,0° D.20°N,180°
【解析】 由图中可知,晨昏线与70°S相切,并且阴影部分为另一日期,M点所在经线为地方时0时的经线,P点所在经线为180°,则70°S及其以南是极昼。
【答案】 A
3.此日可能在( )
A.11月 B.1月
C.5月 D.7月
【解析】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与南回归线较近。
【答案】 B
洛阳(35°N,112°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4~5题。
4.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a为( )
A.23°26′ B.35°
C.66°34′ D.55°
5.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
4~5.【解析】 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当太阳光线与大玻璃箱垂直时效果最好。即H=90°-|φ-δ|,φ=35°,δ=0°,α+H=90°,则α=55°,故第4题应选D项。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地区应是太阳辐射分布较强的地区,拉萨市年太阳辐射量最丰富,故第5题应选C项。
【答案】 4.D 5.C
下表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据表回答6~7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6.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四地所处的纬度数值从高到低排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6~7.【解析】 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昼夜状况为北半球昼长夜短,均小于12小时,越往北昼越短,南半球反之。纬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南纬的夜长等于北纬的昼长,丁地大于12小时故为南半球,其夜长为10小时4分,纬度应与北半球昼长为10小时4分的相同。
【答案】 6.D 7.B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8.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B.夕阳由西北逐日移至西南方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D.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日递减
【解析】 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即从6月22日~9月23日,地球公转速度由快→慢→快,故A错;日落方位由西北移至正西,故B错;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故C错;南极圈极夜范围逐日递减,故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月两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月可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 根据“我国某地某月两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从该月的1日到30日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变高,可知只有3月份才有可能。
【答案】 A
10.该月( )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北半球昼夜时差逐渐变大
C.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增大
【解析】 此月份地球公转越来越靠近远日点,速度应该不断减慢,北半球昼夜时差逐渐变小,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不断扩大。上海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应该持续增大,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某日12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可能在7月初
B.该日,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昼长于夜
【解析】 由图可知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早,为北半球夏季。该季节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北。
【答案】 A
12.甲地日落时刻为( )
A.19时 B.17时
C.18时 D.20时
【解析】 该日甲地日出为7时,上午时长5小时,据此可知日落时刻为12+5 =17时。
【答案】 B
13.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来日出,则该地位于甲地的(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 此日越往北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画出晨线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14.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是( )
A.秋分 B.霜降
C.寒露 D.白露
【解析】 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根据山东、河南和北京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越低,种麦子的时间越晚,江苏安徽的纬度比山东河南还低,所以种植时间为霜降。
【答案】 B
15.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此后开始向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B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5)此时(双选)(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解析】 第(1)、(2)题,据光照图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将向北移动,为北半球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第(3)、(4)题,按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差的计算公式判断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根据B地、济南所在位置判断两地的昼夜状况。第(5)题,只有春、秋分时,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其他任何时间两者间均有一定夹角,且此角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互余。
【答案】 (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 北
(3)66°34′ 8 16
(4)小 昼夜等长
(5)BD
16.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135°E为0时,由此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由晨线与经线夹角为20°,结合昼夜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P点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处,其纬度为70°N。第(2)题,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所在昼弧,故C点昼长最长。第(3)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以南出现极夜现象。第(4)题,由图可知135°E为0时或24时,A点地方时为19时20分,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由此可知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计算可知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即向北或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情况。第(6)题,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 (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第一种情况:南,北半球白昼变短;第二种情况:北,北半球白昼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