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②气候条件恶劣 ③地块小且分散 ④传统风俗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地块小且分散,所以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
【答案】 C
2.下列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区聚落多分布于山前,河流对聚落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聚落一般呈带状分布于河流两岸。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最适宜聚落发展的区域,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
【答案】 A
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通乡、通村为重点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8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8万余千米,使全省公路密度达到105千米/百平方千米。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居民点建设的主要自然优势条件可能是( )
①土壤贫瘠 ②交通便利 ③水源充足 ④地形平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土壤贫瘠不是优势条件,交通便利不是自然条件。由图可知,该地有河流通过,水源充足;位于河谷地带,地形平坦。
【答案】 D
4.山区的公路多沿河谷地带修建,主要因为河谷地带( )
A.地势较和缓 B.热量条件好
C.水源较充足 D.植被条件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公路修建。
【答案】 A
“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瓢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结合右图回答5~6题。
5.这是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影响文中“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民居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此地多为山地,“千脚落地式”房屋的形成是受地形的影响。
【答案】 A
6.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 )
A.团聚状 B.条带状
C.网状 D.棋盘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当地地形为山地,聚落依山依河分布,呈条带状,B正确;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呈棋盘状、团聚状或网状。
【答案】 B
读川藏公路景观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图示区域交通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通线比较密集
B.交通线建设的限制因素少
C.公路分布呈“之”字形
D.交通线建设的造价比较低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山区,山区交通线比较稀疏、交通线建设的限制因素多、交通线建设的造价比较高,公路分布呈“之”字形。
【答案】 C
8.川藏公路的修建,需跨越多条大河,局部路段地质条件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修建川藏公路的支撑条件是( )
A.发达的经济条件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发达的农业条件
【解析】 川藏公路的修建,自然条件复杂,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
【答案】 B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9~10题。
9.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科技水平的提高 ③汽车性能的改善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现在兴建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
【答案】 A
10.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主要是为了( )
①缩短里程 ②少占耕地 ③减少污染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在缩短里程的同时还能少占耕地。
【答案】 A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11~12题。
11.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解析】 河流流向通常可以从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变化来判断,但图中主要河流流经地区,无法从等高线变化来判断地势特征,只能根据河流两侧的支流流向判断为从西南流向东北,河流支流总是从与干流呈锐角的河道注入干流的。
【答案】 A
1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高
【解析】 比较两条线路,可以看出①线和②线长度相差不大,且坡度都较缓,跨越同样多的等高线,但是②线最大的有利条件是没有经过河流(支流),不用修建桥梁,同时又不占耕地。图中没有显示居民点状况。
【答案】 C
下图是“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丁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山顶 B.陡崖
C.山谷 D.鞍部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从公路2在丁处有隧道可以看出此处有山岭;从公路1线路相对稀疏可以看出此处海拔较低,坡度略缓,因此丁处为鞍部。
【答案】 D
14.图中公路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解析】 根据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分布的状况可以看出,该类公路位于山区,最有可能是云贵高原地区。
【答案】 D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2月初,四川省政府通过《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投入81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基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
材料二 下图为四川省西部某地区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
(1)与平原相比较,山岳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四川省在该省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材料二图中信息,判断评价该规划图中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2)题,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的影响比较大。第(3)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通向大城市的地形平坦地区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第(4)题,在进行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尽量多地经过居民点。
【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16.读“我国某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A处的聚落形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_,大致呈________状分布。分析A、B、C、D四处的聚落中________处的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说出理由。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山区河谷地带,聚落形态应为条带状。第(2)题,B处位于平原地区,聚落大多呈团块状,而且密度大。从图中信息看,C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有煤炭资源,易发育为城市。
【答案】 (1)条带状。条件: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河漫滩地形,地势相对平坦。 (2)大 团块 C 水运便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势平坦开阔,水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