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4、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难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
【教法、学法】
1.教法:引导、提问、讲解、分析
2.学法:预学、阅读、活动、展示、练习
【预学单】
1、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的“自主梳理”部分,在书上标注出相应的内容。。
2、理解《自主学习与测评》的“史论共享”部分。并用红笔划出重点。
【研学单】
主题一:检查预学
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它在何时通过什么会议制定?新中国最早的宪法又在何时通过哪次会议制定?它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这部宪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3)建国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哪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在1956年和1982年又分别是如何发展的?通过这一制度逐步形成了一条什么统一战线?
(5)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最高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力机关是什么?之前由什么来暂时代行这机构一职能?1954年之后,这个机构会议的主要职能又变成了什么?
(6)最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件是什么?1984年又颁布了什么法律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具有什么意义?
主题二: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续学单】
主干知识构建
一、建国初期(1949-1966)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北平、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由暂行全国人大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 (形成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
(1)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基本政治制度
(1)法律依据——最早规定:《共同纲领》;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
(2)实践——最早:内蒙古自治区(1947);最晚:西藏自治区(1965)
(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文革期间(1966-1976)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民主政治的重建与完善
1、1982年修订宪法:(此后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
2、1982年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十六字方针”
3、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
课堂小结:
1、1949年10月1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形成了 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制度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文革”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 奠定了重要基础。
【检测反馈】
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 建国前夕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周恩来说:“一个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的召开
6、下列关于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49年第一届新政协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确立。
B、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C、1949年的《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我国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巩固整理:(梳理教材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在书本上做好标注、整理学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