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基础达标
1.留法期间,邓小平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变化,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由学生到轧钢工人
B.由工业救国思想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思想
C.由学生转变为职业革命家
D.由工业救国思想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最重要的思想变化”,A、C两项是身份变化,
与题干不符,B项是思想变化,但与D项相比不是最重要的。D项准确地阐
释了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变化。
答案 D
2.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了全国最大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 )。
A.江南抗日根据地 B.皖东抗日根据地
C.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D.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解析 抗日战争中,一二九师创建并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答案 D
3.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曾引用过四川民谚“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列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当时恢复农业生产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B.当时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C.邓小平用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制定政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道理
D.表明了邓小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解析 针对人民公社化造成的危害,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包产到户,
以克服大锅饭的弊端。
答案 B
4.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1949年和1978年这两个不同时期社会状况的理解。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应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 C
5.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解析 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党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答案 A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B项只符合南方谈话,C、D两
项只符合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 A
7.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这段话的实际含义是
( )。
A.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B.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C.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解析 邓小平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便是学
习外国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所证明了
的。
答案 C
8.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
教训 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④阐述了落后国家建设发展社
会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背景的理解。
答案 D
9.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有 ( )。
①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②都是在对过去“左”倾错误思想的批判基础上逐
渐形成的 ③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在实践中都有“农村包围城市”
的特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化的表现,不同的
是两者分别回答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答案 D
能力提升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
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
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
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
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
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
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
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
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
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
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
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
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
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
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
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
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
的什么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这一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其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第(1)、(2)、(3)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最后一问,依据上面的问题可以得
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宗旨是实现人民富裕。
答案 (1)原因: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
设立经济特区。
(2)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
配,防止两极分化。
(3)特点:敢于创新(试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
(4)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品质:以民为本(或爱民、富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