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础达标
1.促使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反清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
A.上书清政府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解析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上书如石沉大海。孙中山放弃了对清
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答案 A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是因为 ( )。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②它的成立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③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④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广泛
发动人民群众,他们领导的革命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答案 B
3.“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课外知识的运用能力。本题解题关
键是“五色旗”。五色旗含五族共和之意,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北伐
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
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由此可见,最早应该是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 B
4.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解析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在当
时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反封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5.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贡献是 ( )。
①推翻封建帝制 ②建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新中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
答案 A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 B、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却没有确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
“充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
治。
答案 A
7.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上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此后他( )。
①全力倡导民生主义 ②倡导民族主义 ③全力倡导民权主义 ④从事实业
救国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已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未实现。
答案 D
8.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解析 从材料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没有解决,
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答案 D
9.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主张与孙中山以下哪一思想原则一致 ( )。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 B.三民主义
C.兴中会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
解析 遗嘱实则体现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新三民主义中蕴含了“三大
政策”。
答案 D
能力提升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
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定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
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
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
化城市的发展。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
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据材料一,指出“民生主义”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三中他认为建设的重
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
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孙中山的
民生主义;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变化与重点,原因可从社会性质入手;
第(3)问,结合材料回答孙中山新民生主义的内容即可,变化的原因与孙中山
思想认识的变化有关;第(4)问,从孙中山先生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的角
度回答。
答案 (1)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
(2)新主张:大力发展实业;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重点:交
通运输。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
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认识到工农是革命的
坚定力量。
(4)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
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