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质量检测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中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
近日,首款文生视领模型Sor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
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眼,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
来因惑和忙乱。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
锅
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宙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稀属性。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
杯
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
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用勾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
船
情和理想的行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
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只有
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
得以呈现。没有介质和戟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
份认证”。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传播
载体和平台正是联结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桥梁和纽带。
文艺的传潘属性决定了科技进步是文艺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因为无论是艺术呈现的介质
还是作品传播的载体,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并随科技进步而改变,从而对文艺产生深刻彩影响。
由于文艺的传播属性和与科技的内在关联,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一
是促进艺术形象乃至表现形式的创新。任何一种新的艺术蝶介都可能与创作者的情感形成互
动,从而影响到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呈现方式的创新,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推动创作
方式的变革。比如,电影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创作生产,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与工业时代摄影
机、制片技术等的改进密切相关;当下,随着信息化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电影后期制作的
比重显著增加。音视频制作软件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等,使音视频创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高二3月质量检测卷·语文第1页(共8页)】
242581D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质量检测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它不能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目前…都尚未催生出获得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是说还没催生出公众认可的
人工智能艺术家,不等于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未得到公众认可。)
2.B(A项,“使后期制作比前期拍摄更为重要”错,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后期制作的比重显著增加”,没有说
后期比前期重要,且也不可能后期比前期重要。C项,“这使得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将步入新的智能化阶段”
错,已然当未然。原文是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人机结合
的创作实践已经步人新的智能化阶段,不是“将步入”。前后两个句子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如何
将挑战转化为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发展的重中之重”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深入思
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并没有说其是重中之重。)
3.D(A项,“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结,整体上是采用提出问
题一分析问题的论证结构。B项,“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错,将传播载体
和平台比作桥梁和纽带,是论证传播载体与平台对连接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作用重大。C项,“说明
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错,举国外多家期刊明确拒收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例子是介绍人工智能生
成产品的一些现状,与其创作水平的高低无关。)
4.B(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述科技对文艺产生的影响。B项是艺术对科技的影响,ACD三项均是科技对文艺的
影响。)
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艺的传播属性促使科技对文艺创作产生多方面影响: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智能时代文艺
创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B(“儿时的大林对父亲充满了埋怨甚至是仇恨”错,文中只是说大林对父亲不救自己的那一刻有埋怨和仇恨
之心,但不是一直如此。“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错,大林在父亲指点下成功渡河时,便理解了父亲,不是因为
年龄的增长。)
7.C(“句子③是大林的心理活动刻画”错,此处是大林的神态描写,不是心理描写。)
8.①大林在爹的鼓动和带领下决定挑竹片去卖时,感觉自己全身有力,充满自信:②过长石滩时,大林觉得自己
要被压人水底,害怕、恐惧、绝望涌上心头:③大林向爹求救,害怕到了极点:④听不到爹的回应,大林凭若想
活的念头,站了起来,内心坚定;⑤看到爹坐在石头上吸烟看自己时,大林恨极了爹的“见死不救”。(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甲组:①文中的父亲是大林生活中的引路人,在大林“陷入困境”时,父亲没有直接帮助大林,而是巧妙地指点
大林;②大林在面对生活中的考验时难免手足无措,父亲的指点对他来说弥足珍贵:③大林在父亲的指点下
克服了过河的难题,这是大林成长的表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乙组:①文中两个重要情节都与过河有关,②大林第一次成功徒步过河是在父亲的指点下完成的,第二次他
遭遇翻车丢竹片事件,也是在父亲的劝导下重新振作起来的;③过河既指跨过现实中的河流,也指跨过生活
中的挫折,启示人们没有过不去的河流,也没有过不去的挫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可以酌情给分)(任选一组作答即可)
10.CFI(原文标点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1.A(A项,前者是“死”,后者是同“无”。B项,前者是“寻找、寻求”,后者是“请求”。C项,前者是“根本”,后者
是“考察”。D项,都是动词,到。)
12.A(“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错,文中没有说愚蠢的人“故意传播不实信
息”。)
13.(1)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
缘故呢?(“御”“泽”各1分,“奚故也”疑问句1分,句意1分)
(2)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
(“进”“以为”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14.①要找到适当的人询问:②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③要遵循人的情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高二3月质量检测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258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