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9 11: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基础达标
1.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贡献是 (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 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 C
2.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 ( http: / / www.21cnjy.com )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  )。
A.平定三藩 B.统一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准噶尔叛乱
解析 C项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其他三项都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
措施,故C项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
答案 C
3.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D.驱逐了外来势力入侵
解析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1684年,清廷始设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
岛得以统一于清政府之下。
答案 A
4.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此最确切的评价是 (  )。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进一步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本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康熙帝坚持
台湾的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外国。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
和平愿望。因而,这道题选项应该为B。
答案 B
5.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解析 清政府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加尔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
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所以D项不对。重要意义应是对以后影响最深远的,
而A、B两项没有说明《尼布楚条约》最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C项符合题
意。
答案 C
6.康熙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 “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 清军入关不久,当时主要矛盾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答案 B
7.下列事件发生最早的是 (  )。
A.《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三藩之乱”
解析 三藩举兵反叛于1673年。其它三项都发生在17世纪80年代。
答案 D
8.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
A.康熙熟读经书
B.先祖遗留的崇尚儒学的传统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解析 康熙高度评价朱熹是为了表示他尊奉儒学,但这是现象,从本质上看,
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不得不
借用中原的先进制度、思想进行统治。
答案 D
9. 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中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选项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  )。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府,加强控制
解析 康熙帝统治期间,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
一国家,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B、D两项都属于消除割据和平定叛乱的措施,
而C项抗击沙俄侵略是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10.阅读下列材料:
情景一 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
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
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
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
内容。
情景二 康熙帝与国家统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滇平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③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未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请回答: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2)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3)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情景一提供的信
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康熙对科学的尊重态度和儒家思想的运用有利于维护政治
统一;另一方面也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
息和所学史实“洱海昆池”指的是平定三藩之乱;“扶桑”指的是统一台湾;
“天山路”指的是平定噶尔丹叛乱。第(3)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
实可以从政治上: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文化上:传承中国文化、引进西方文
化;民族关系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1)观点:康熙帝尊重科学,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统一。他对
儒家伦理道德的运用有利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但
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
(2)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3)康熙帝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传承中国文化、引进西方文化,维护了中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