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二单元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岳麓版选修四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历史选修四 第二单元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 学习目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三. 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1. 并吞六国
(1)背景
战国时期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①由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发展到战国七雄,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统一是大势所趋;
②战争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③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地区间交流加强,奠定统一的社会基础;
④秦国实力强大:商鞅变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战斗力强。
⑤秦王嬴政雄才伟略。
(2)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经过:韩、赵、魏、楚、燕、齐
(4)影响: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封建国家正式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上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加强民族交流融合。
2. 制度创新和巩固统一
(1)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核心是君主专制,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称号为皇帝;大权独揽。
②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互不干涉,对皇帝负责,加强君主专制。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强干弱枝,加强中央权力。
(2)经济方面:
①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②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各安其业。
③奖励移民垦荒。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新的币制和度量衡通行全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拓疆、交通和文字方面: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
②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作用: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为打通西南夷,凿“五尺道”。
④修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并规定车同轨。
作用:全国水陆交通网道的构筑,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作用: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和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3. 勤政和暴行
(1)勤政: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高度行政能力、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坚忍、执著。
(2)暴行: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焚书坑儒、寻求仙药。
(3)秦亡的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4.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1)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2)封建统治功过参半:一方面,采取有利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另一方面,实行暴政,秦短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亡: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又表明秦始皇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知识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 “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背景: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经过: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袭杀建成、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3)评价: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权夺利的斗争。史实证明具有积极意义,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贞观之治”的局面。
2. 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内容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法律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
科举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 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
(3)“贞观之治”的影响:
结束隋末社会动荡的局面;贞观年间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封建统治成就突出,成为后世的典范。
3. 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
(1)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2)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3)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4)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4. 评价唐太宗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1)他于隋末群雄并起的动乱之际,促使其父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渊起兵,采取各种较为妥善的政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主潮,成为唐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其雄才大略初步展露。
(2)即位之后,执政思想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唐太宗通过各项政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促使经济复苏乃至繁荣,同时,唐太宗用兵突厥,重开丝路,安抚边疆各族,完善科举制度等,都成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知识点三、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 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1)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2)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面临威胁的江山:
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②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③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
④(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
2. 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2)经过:167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藩举兵反叛,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3. 接管台湾
(1)原因:
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4. 击退沙俄侵略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1685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俄国军队。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接受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5. 客观全面的评价康熙帝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的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与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与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①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②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更显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典型例题】
例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考试制度
C. 修改颁布《唐律》 D.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限制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答案】D。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率兵收复台湾的著名人物是谁?当时处在中国哪个王朝统治时期?
(2)材料二中,郑氏的议和要求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解析】本题设计巧妙,把对康熙施政方针的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和台湾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考查学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把特定历史现象放到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对比等能力。
【答案】(1)郑成功,明朝。
(2)不合理。这样做将会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阻碍了国家统一。
(3)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产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2. 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修阿房宫②筑骊山墓③筑长城④开灵渠⑤修驰道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③④
3. 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完成了祖国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繁荣
B.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C. 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D. 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4. 属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使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考试制度
C. 修改颁布《唐律》 D.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5. 导致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 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 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 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6. 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 )
①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②台湾被荷兰殖民侵略者占据③沙俄势力正往东来④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边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 下列属于康熙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 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 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 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 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9.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A. 楷书 B. 大篆 C. 小篆 D. 隶书
10. “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秦始皇个性暴虐 B. 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 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 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11. 《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
A. 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 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C. 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D. 都是不平等条约
二、非选择题:
12.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家,“贞观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治世”。概述“贞观”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及唐太宗采取的发展生产、稳定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并指出其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13. 康熙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统治才能?
【试题答案】
1~5 BCADC 6~11 BCACDB
12. (1)经济政治状况:贞观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强盛。
(2)措施: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百姓生活。采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完备科举制度,否定了士族制度,吸收有才能的人参加到统治集团中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和加强了封建统治。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并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的好处,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主观原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任用贤臣,兼听纳谏。
13. (1)削平三藩,巩固统一:沉着稳定,毫不慌乱,及时掌握军情,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
(2)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3)反击沙俄侵略,签订条约: 两次亲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巩固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