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四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的音形义和课内的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的含义,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我能熟记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是 ,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 》等。
2.《驿路梨花》的作者是 ,作家,江西萍乡人。作品有《 》《 》《 》等。“驿路”又叫“ ”,文中指
3.《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 ,宇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 》。
4.《陋室铭》的作者是代 的 (人名),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 的。
5.《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 (朝代)哲学家。著有《 》《通书》等。
(二)字词积累——我能准确识音辨字
1.给下列加横线重点字词注音:
丁卯年( ) 譬如( ) 累赘( ) 朦胧( ) 驿路( ) 竹篾( )
麂子( ) 修葺( ) 菌子( ) 撵走( ) 露宿( ) 简陋( )
招揽( ) 监督( ) 悲天悯人( ) 诲人不倦( ) 颠沛流离(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修rùn( ) 生shū( ) 商 zhuó( ) kěn( )切 拖tà( )
妥tiē( ) 山 zhài( ) káng( )活 迷 máng( ) dǒu( )峭
yōu( )闲 晶yíng( ) zhé( )损 qì( )约 排 jiě( )
xún( )环 如 shì( )重负 不chǐ( )下问 以身作zé( )
整理错音及易错字一遍
(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我会概括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
和 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过人的品德。
2.《驿路梨花》通过发生在云南哀牢山中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展示了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 的良好社会风貌。
3.《最苦与最乐》一文从 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诉人们:
。
4.《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 的节操和 情趣。
5.《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质的“莲”自比,婉转地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表达了自己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操守的情怀。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拖沓(tà) 累赘(lěi) 修润(rùn)
B.譬如(pì) 商酌(zhuó) 躬行(gōnɡ)
C.妥帖(tuō) 丛莽(mǎnɡ) 触及(chù)
D.契约(qiè) 旌旗(jīnɡ) 慎重(shèn)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
A.循环 排解 烽烟 颠沛流离
B.达观 垦切 丁卯 取义成仁
C.圣贤 阎罗 感概 血雨腥风
D.捷报 检督 恢复 以身作则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品牌的排球联赛要想媲美足球的欧洲五大联赛和篮球的美国NBA,中国排球还任重道远。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在同学会上,大家一见面就海阔天空地聊个没完。
D.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典型训练】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成果呢 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选文第1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
4.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提升】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苔痕上阶绿
(2)或栖于椟
(3)未尝不与书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何陋之有
B.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而乱书围之
C.①或陈于前 ②当求之于上流
D.①可以调素琴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C.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D.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5.结合文章,概括【甲】【乙】两文的主人有何共同的品质?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种植雪花的人
石兵
①少年时的某个冬天,我在漫天大雪的野外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对我说,雪花是一种奇异的花,根扎在天空,却绽放在大地上。
②老人的话令我一时难以理解,因为在印象中,我从未将雪花等同于一朵真实的花。我对老人说,雪花不是花,它不需要阳光,也没有色彩和味道。老人笑了,他告诉我,世间不是所有的花都钟情于色彩与香味,也不是所有的花都需要阳光与水的滋润,就臂如雪花,譬如这个世间的某些人。
③这位老人是我就读的学校里的一位退休教师,当时已退休两年多了,但还是常到学校义务工作,如果其他教师有事请假,老人就会帮忙代课,他不仅能教数学、语文,还能教音乐、美术,他的课妙趣横生,总能让学生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④我就读的学校在一座大山脚下,是方圆数十里内唯一的学校,学生都是穷孩子,每天翻山越岭到学校上课。学校里的教师也常常更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因为忍受不了大山的贫苦与寂寞选择了离开。
⑤那天,我遇到老人的地方是在放学返家的路上,那是片大大的荒原,却因为有了我们这十多个孩子变得葱老而有生机。我们在雪地上打闹追逐,正玩得乐不思蜀时,老人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提醒我们时间不早了,如果觉得没玩够,就和他一起往家的方向走,他讲好听的故事给我们听。
⑥老人讲的故事就是关于雪花的。很多年前,城里有一个人,少年时就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天,他看到了雪花,惊异于这么美丽的花朵是怎样生长与绽放的。于是,每逢下雪天,这个少年都会仰望天空,希望能够找到种植雪花的奥秘。少年渐渐长大,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他为了探寻雪花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一个人来到高耸入云的大山深处,来到云雾缭绕的山村里,在那里,他终于看到了雪花在云层中渐渐聚集、生长,成为一朵花,却也见到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渴求知识与憧憬未来的纯净目光。
⑦老人说,这个人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雪花,这些雪花因为远离大地,支撑它们成长的根系只能扎在遥不可及的天空。就像这些孩子,他们因为贫穷,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距离心中那些美好的理想就如同距离天空一样遥渺久远。他们和一朵朵雪花一样,需要更多的呵护与爱惜。于是,这个人就留在了这个能种植雪花的地方。
⑧虽然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年,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老人说留在这个种植雪花的地方时,眼神中抑制不住激动与热忱。那一天,老人把我们这十多个孩子个个送回家中,他拒绝了大人们的邀请,一个人默默走入了开满雪花的天地之中。
⑨我对父母讲了老人说的故事,父母告诉我,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老人自己,为了种植这些雪花,为了山中那些渴求理想的孩子,老人留在了大山,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繁华都市。
⑩多年之后,当我也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大山做一名平凡的山村教师时,我才终于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像雪花一样,将生命的根系扎在了渺渺天际的理想之中,在最平凡的大地上完成了最后的绽放,而他们在绽放的过程中,还会种植与呵护更多的雪花完成一次次圣洁而芬芳的绽放。
1.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种植雪花的人”的理解。
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中的“某些人”是指哪样的人
3.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品析加点词语或句子。
(1)却也见到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渴求知识与憧憬未来的纯净目光。(理解加点词含义)
(2)就像这些孩子,他们因为贫穷,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距离心中那些美好的理想就如同距离天空一样遥渺久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5.请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出发谈谈你对“种植雪花的人”的看法。
七下第四单元复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我能熟记
1.张中行 负暄琐话2.彭荆风 鹿衔草 绿月亮 孤城日落 驿道 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3.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4.唐 刘禹锡 警戒自己 韵 5.周敦颐集 周敦颐 北宋 太极图说
(二)字词积累——我能准确识音辨字
1. mǎo pì zhui méng yi miè jǐ qì jùn niǎn sù lòu lǎn dū mǐn hui pèi
2. 润 疏 酌 恳 沓 帖 寨 扛 茫 陡 悠 莹 折 契 解 循 释 耻 则
(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我会概括
1.待人厚 律己严2.雷锋精神 互帮互助 3.最苦和最乐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4.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5.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
【基础训练】
1.【解析】选B。A项“累”应读léi;C项“妥”应读tuǒ;D项“契”应读qì。
2.【解析】选A。B项“垦”应为“恳”;C项“概”应为“慨”;D项“检”应为“监”。
3.【解析】选B。“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多应用于长辈向晚辈请教。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去掉“使”;B项“饶有兴趣”和“袖手旁观”相矛盾;C项“多次”和“再三”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5. 【解析】选A。③概括了“过去”“未来”“现在”,应为首句;然后抓住“又”字,分析下句应为⑤;⑤①承接关系,④是对①的解释,所以②为最后一句。
【典型训练】
1.过渡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过渡到下文写他律己严。
2.“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3.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了”,一个是“太”,“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4.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能力提升】
(一)文言文阅读
【答案】
1.(1)蔓延 (2)有时 (3)一起
2.B
3.C
4.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
5.【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
(二)课外语段阅读
【答案】
1.本文标题不仅富有诗意,而且暗示了一种做人的品质,于平凡中彰显人生的价值,默默奉献,甘于寂寞。
2.像雪花那样将生命的根系扎在天际的理想之中,却在最平凡的大地上完成美丽绽放、无私奉献的人。
3.通过写部分教师的离开来衬托留在这里“种植雪花的人”,突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甘于寂寞与贫穷,默默奉献。
4.(1)本意指物质单纯洁净,不含杂质。此处既写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内心的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又更好地表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无比渴求。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孩子由于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残酷现实。
5.合乎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