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体现的真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她的情感变化。
2.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以及《山海经》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他们可能并不起眼,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作者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的一位特殊的人物——阿长。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和《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去感受他对阿长的那份特殊情感。
(二)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鲁迅的文学作品极具思想性和革命性。他的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对中国旧制度和旧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等。他的杂文则以犀利的笔触,对社会时弊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其杂文代表作有《华盖集》《热风》《坟》等。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和人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一生都在为改变中国的命运而奋斗,他以笔为武器,与封建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三)写作背景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创作于 1926 年。当时,鲁迅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在北京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变故,同时又面临着新文化运动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回忆起童年时期的保姆阿长,通过对阿长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此外,《山海经》在这篇文章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山海经》是一部古代的神话地理书籍,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神秘的色彩。鲁迅在文中提到阿长为他找到了《山海经》,这不仅是对阿长的感激,也反映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鲁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性、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四)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 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的由来,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为后文对她的感情变化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3-12 段):讲述作者对阿长的“讨厌”,列举了阿长的一些“切切察察”的行为和睡相不好等毛病。
第三部分(13-18 段):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体现了阿长的无知和淳朴。
第四部分(19-29 段):讲述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的经过,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表现了阿长对作者的关爱,也让作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第五部分(30-31 段):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深入探究
1.阿长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这些特点的?
阿长的形象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粗俗:通过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等行为可以看出。
迷信:阿长在元旦让作者吃福橘,说吃了福橘便会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展现了她的迷信。
善良朴实:阿长为作者找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尽管她并不识字。
关爱孩子:阿长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溢于言表。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这些特点,使阿长的形象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对她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2.作者对阿长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对阿长的情感经历了从“讨厌”到“感激”的变化。最初,作者对阿长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感到厌烦,如她的“切切察察”和睡相不好。然而,随着阿长为作者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她的情感发生了转变,由“讨厌”变为“感激”,甚至产生了“敬意”。
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阿长的善良和对作者的关爱,让作者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和善意。另一方面,《山海经》这本书对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满足了作者对知识和新奇事物的渴望,也让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之情更深。
这种情感变化展示了作者的成长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这样的情感变化,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3.《山海经》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作者和阿长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山海经》在文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象征着知识和文化:《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典籍,对于年幼的作者来说,它代表着知识的海洋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阿长为作者找到了《山海经》,满足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也让他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
成为情感转变的契机:《山海经》的出现,使得作者对阿长的情感从原本的厌烦转为感激与敬佩。这一转变,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成长,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厚。
深化主题:通过《山海经》,文章传达了对善良、关爱和人性美好的赞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连接过去与现在:《山海经》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品,将作者的童年回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增添了文章的时空感和层次感。
对作者和阿长的关系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通过《山海经》,作者看到了阿长善良和关心他人的一面,而阿长也因为满足了作者的心愿,得到了作者的认可和感激。
加深了情感纽带:《山海经》成为了作者和阿长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情感纽带,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启示了作者的成长:这本书让作者认识到,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而要看到人的内在品质。这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山海经》在文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关系的纽带,对展现文章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鲁迅的写作风格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体现?如何理解这些写作风格的运用?
鲁迅的写作风格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以下体现:
以小见大:通过对阿长这个普通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复杂。
白描手法:鲁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和场景,如对阿长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使读者对阿长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反讽:文章中对阿长的一些行为进行了略带讽刺的描写,如“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等,既展现了阿长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幽默感。
情感真挚:虽然鲁迅的语言平素,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阿长的深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些写作风格的运用,使文章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不失生动幽默。鲁迅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同时,这种写作风格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理解这些写作风格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鲁迅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却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六)合作学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从阿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人性光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阿长身上展现出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其中包括善良、热心、真诚和坚韧。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佣人,但却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和照顾着鲁迅,尤其是在为鲁迅寻找《山海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她的执着和坚持。
这些人性光辉对我们的生活有以下启示:
善良和热心:我们应该学习阿长的善良和热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人,用我们的行动去传递温暖和爱意。
真诚和执着:阿长对待鲁迅的真诚和为他寻找《山海经》的执着,提醒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时,要保持真诚和坚定的信念,不轻易放弃。
坚韧不拔的精神:阿长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坚韧的品质,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珍惜身边的人:阿长与鲁迅之间的情感让我们明白,要珍惜身边那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并以同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
从阿长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品质和生活态度,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情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阿长”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