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二高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都把农业视为公民的第一产业,绝大多数公民仍是土地所有者和农夫”,说明古代希腊城邦属于农本经济社会,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古希腊人重视农业,与民主因素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希腊城邦内的经济发展,未涉及区域文明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公民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者,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判断是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有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军政大权,实行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埃及法老权力的至高无上,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立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王权神授”“象形文字”的内容,排除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等信息可知,农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出现,D项正确;农业发展推动国家管理机构的出现,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 “主导地位”无从得出,且说法错误,排除B项;农业发展不仅促进社会阶级分化,还促进了文字的产生,C项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体现了国王对自身权威的重视,该法典的颁布旨在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击了传统保守的势力,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目的并不是确立法律的权威,排除B项;惩罚贵族犯罪,打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在西底比斯帝王谷的一处陵墓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祇”“大大小小动物也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人崇拜的神灵众多,大大小小的动物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这反映了古埃及宗教神学思想较为浓厚,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古埃及宗教情况,体现了古代埃及宗教神学思想意识的浓厚,不能体现其产生的基础,排除A项;在古代埃及,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材料并未反映法老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埃及宗教情况,不能体现文字记事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婆罗门血统的纯正”、“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并结合所学可知,婆罗门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种姓内婚制原则,防止低种姓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跨越阶级的婚姻不仅不会提升较低一方的社会地位,反而还会被打入"贱民"的行列,B项正确;树立法律权威、推进社会教化都不是材料内容的目的,排除A项;遏制不同种姓通婚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为原料的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它们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的腓尼基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繁荣,B项正确;“海外殖民活动频繁”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商品已经出现了世界性流动”发生在近代世界。排除C项;古代西亚的腓尼基不是世界性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由材料“国王才有权铸造金币,大流士一世还统一了度量衡”及所学知识可知,将铸造金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进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这些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统一货币是在波斯帝国建立之后,排除A项;改革货币制度没有改变波斯的政权性质,排除C项;改革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和亚洲)。根据材料,波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所建立的都是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后来均分崩离析,由于这些古代的大帝国内部缺乏稳定的经济联系,再加上内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最终导致这些大帝国的崩溃,B项正确;对外扩张使这些帝国由蕞尔小邦发展起来,这些国家治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帝国之间对外武力征服激烈只是其崩溃的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是这些帝国崩溃的外部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文明吸收并融入了希腊文明、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这表明了基督教文明具有强大的文明整合能力,而这种整合客观上有利于欧洲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西亚地区,排除A项;基督教的传播并非为阐释发展欧洲文明,而是为了巩固自身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中古时期,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该仪式就体现了封臣对封君要全面绝对效忠。C项正确;“封臣对封君要爱其所爱”没有揭示该仪式的本质,排除A项;“封臣对封君要仇其所仇”没有揭示该仪式的本质,排除B项;“封臣对封君要卖身依附”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商路上出土了与拜占庭文化相似的双耳瓶碎片,并有相关文字佐证,说明商旅往来是拜占庭与基辅罗斯交往方式之一,C项正确;材料强调拜占庭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的交往,无法反映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出土的文物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东正教宗教文化,无法说明其对基辅罗斯的影响极其深远,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结合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是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皇帝的权威需要靠法律来巩固,战或者和平时期,法律的地位较为突出,体现法治的作用,B项正确;“最有威严”过于绝对,排除A项;《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热衷军事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法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语的推广有助于强化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D项正确。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不能涵盖材料所述的全部时间段,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民教育范围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王权与教权的高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的欧洲。特许状是国王颁给城市的并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故有一定的法律效力,D项正确;据材料“特许状在本质上是西欧封建制度下反对封建领主统治的一面进步的旗帜,国王与城市通过一种软性的合作以达到互惠的目的”削弱封建领主统治,加强王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A、C项;封建领主的经济基础是庄园,排除B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4世纪(非洲)。据材料“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可以看出摩加迪沙的布匹非常出名,并且远销埃及等地,说明摩加迪沙的工商业比较繁荣,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被征服地区思想文化的吸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商业的繁荣,并未提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产品远销埃及等地,无法判定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世界南美洲)。据材料“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帕查库提是南美印加国第九任君主(1438年~1471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库斯科由一个小国逐步发展成一个广阔的帝国-“塔华廷苏育”(Tahuantinsuyu),意为“四方之国”,A项正确。材料体系的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的道路系统,B的描述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加文明,排除C项;库斯科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这和埃及的建筑风格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时期的美洲。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了玛雅城市的发展,城市有市场、客栈,人口繁盛,绿化良好,这表明玛雅文明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即创造了灿烂的文明,B项正确;玛雅文明仍然是农耕为主的文明,排除A项;玛雅人并未建立集权制国家,并且材料内容也并未涉及玛雅文明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玛雅城市建设,未涉及城市功能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印第安时期的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的生产方式体现出“粗放”的特点,而在“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的前提下,便能以简单的手工劳作,凭借水利、土地等资源优势,满足生存需求,这表明当时美洲原始农业依靠自然资源优势,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渔猎与农业的并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印第安时期美洲农业发展的条件,没有体现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15世纪末,印加发展成为疆域广阔的帝国,C项正确;大津巴布韦是位于非洲的古文明遗址,阿兹特克是古代美洲的文明,排除A项;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的是印加人,排除B项;印加帝国没有和亚洲建立起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可知,当时的航海活动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殖民航海贸易得到国家支持,而非航海贸易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的航海家在本国被视为英雄,但在被殖民国家却被视为殖民者、掠夺者,排除B项;西方殖民航海活动得到了专制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是本国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据材料中的“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等信息可知,该船队应是麦哲伦舰队,麦哲伦船队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横跨太平洋,到达亚洲菲律宾等地,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A项正确;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排除B项;达 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C项;麦哲伦船队并未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西欧人一跃而起,并拨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及所学可知,15世纪以后,西欧兴起了地理大发现和开辟新航路的热潮,这有助于加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西欧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16~17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且世界市场形成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说明是西方殖民扩张促进语言的交流和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殖民扩张以后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依据材料“保证殖民地的军事实力足够对抗英、法等列强的争夺”可知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殖民争夺十分紧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治理的重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英法成为殖民扩张的主导 ,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人安东尼培根通过奴隶贸易获取了巨额利润 ,用于投资建厂 ,可知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正确;据材料,“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只说明了材料的前半部分内容,排除A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B项;“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只是说明了黑奴贸易的不人道,材料中强调的是通过黑奴贸易获得资本 ,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16世纪的欧洲。据材料可知涉及历史事件是地理大发现,这些航海探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项正确;地理大发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寻找贵金属,排除A项;材料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向北大西洋高纬度的航海,并非通往东方,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前往新大陆造成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量人口感染传染病,说明人口迁移导致疾病的全球性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脱离实际,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欧洲人对天花等免疫不是因为接种疫苗,而是这类疾病已经在欧洲流行,欧洲人身体带有抗体,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可看出弗兰克强调的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A项正确;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弗兰克不是强调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排除C项;殖民掠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 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不能得出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如果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贸易量过大”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
31.(1)以城邦为载体;政治体制多样;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公民范围有限。
(2)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广了希腊文化并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可知,以城邦为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区的政体有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共和制、民主制,体现了政治体制多样;据材料“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邦一般规模较小,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据材料“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可知,公民范围有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可知,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据材料“ 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在非洲、亚洲推广希腊文化,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32.(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知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知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根据材料“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33.(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任答三点)
影响: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任答三点)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任答两点)
(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任答三点)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外来物种的广泛种植使得时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可知,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
(2)影响:根据材料“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可知,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材料“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可知,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材料“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可知,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外来物种传播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
答案第1页,共2页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二高2023-2024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小题)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有大小城邦千余个,与商业联系密切的约10个,且这些城邦与其他城邦一样,都把农业视为公民的第一产业,绝大多数公民仍是土地所有者和农夫。这说明当时希腊城邦( )
A.民主因素尚未出现 B.区域文明交流频繁
C.商人未获得公民权 D.属于农本经济社会
2.“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者,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最能说明材料所反映出的这一古代文明特征的是
A.农商立国 B.王权神授 C.楔形文字 D.专制统治
3.“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名。……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面做出的一大发明。”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家管理机构的出现 B.原始宗教的主导地位
C.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D.社会分工出现的原因
4.巴比伦法律曾规定,贵族犯罪,其惩罚比对较低等级的同样罪犯要重。《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特别对带有某种谋反作乱迹象的罪行更是从严惩处。这部法典( )
A.打击了传统保守的势力 B.确保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C.旨在维护国王专制统治 D.捍卫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5.古埃及的神灵众多,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的一处陵墓的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袛。埃及人不仅崇拜狮子、狼、鹰、河马和鳄鱼等凶狠动物,而且猫、狗、山羊、公羊、蜜蜂,甚至甲虫等大大小小的动物也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B.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宗教神学思想意识浓厚 D.使用图画文字记事
6.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 )
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 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 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7.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颇负盛名的有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为原料的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它们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就同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的埃勃拉国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这反映了当时( )
A.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动频繁 B.腓尼基人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已经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世界性的大帝国初步建立
8.公元前517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下令统一全国货币制度,规定: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4克,含金量达98%,只有国王才有权铸造金币。行省总督只有银币的铸造权。此外,大流士一世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度。波斯帝国此举( )
A.促成了奴隶制国家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稳定
9.波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所建立的都是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它们都由蕞尔小邦发展起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边陲到中心、后来者居上但又终究分崩离析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治理难以适应扩张需要 B.内部缺乏稳定的经济联系
C.帝国之间对外武力征服激烈 D.当时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10.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
A.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C.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 D.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
11.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中记载: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该仪式主要体现了( )
A.封臣对封君要爱其所爱 B.封臣对封君要仇其所仇
C.封臣对封君要绝对效忠 D.封臣对封君要卖身依附
12.1982年,在俄罗斯古城诺夫哥罗德(位于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商路上)出土了700多枚双耳瓶碎片,碎片上的涂绘与拜占庭的涂绘非常相似,碎片上的文字有希腊语文、斯拉夫语文等多种语言,内容以商业、经济和日常生活为主。据此推断( )
A.希腊古典文明对基辅罗斯文明影响很小
B.拜占庭和俄罗斯都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C.商旅往来是拜占庭与基辅罗斯交往方式之一
D.东正教宗教文化对基辅罗斯的影响极其深远
13.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法学阶梯》中说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是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段话体现了查士丁尼
A.凭借法律成为东罗马帝国最有威严的皇帝
B.认识到法治对巩固统治和治理国家的作用
C.编纂的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的法律体系
D.热衷于军事扩张并使得帝国版图一再扩大
14.13世纪北法兰西主要地区已统一在以巴黎为中心的王权之下,北部奥依语的诸种方言也以巴黎方言为基础趋于一致:15世纪末在法国政治统一的条件下,北法兰西语得以在南方传播,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文学语言的基础:1539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颁布法令,规定一切法令和公告的发布必须使用法语。这一过程( )
A.配合了宗教改革的逐步展开 B.受益于国民教育规模的扩大
C.促使王权取得对教权的优势 D.强化了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15.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多由国王颁发给城市,其内容主要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进入城市,这些特许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领主权力予以限制,因此,特许状在本质上是西欧封建制度下反对封建领主统治的一面进步的旗帜,国王与城市通过一种软性的合作以达到互惠的目的。据此可知城市特许状的授予( )
A.不断加强了封建领主的权力 B.为封建领主的权力提供经济基础
C.削弱王权和促进了国家统一 D.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法律保障
16.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A.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B.农业的发展较快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D.工商业比较繁荣
17.15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
A.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18.公元前后,玛雅人居住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在以后的七、八百年间,玛雅人建造了一百多个城市。城市里有规模很大的市场,并有客栈,供带货商人住宿。“此地城镇人口繁盛,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每一座市镇都是一个花果园”。这可以佐证,玛雅人( )
A.以发展商业为主业 B.创造了灿烂文明
C.建立了集权制国家 D.完善了城市功能
19.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20.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津巴布韦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典型遗址
B.玛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
C.15世纪末,印加发展为疆域广阔的帝国
D.印加帝国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贸易往来
21.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
A.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 B.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C.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 D.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2.这个船队发现并成功穿越海峡在航海史和地理发现史上的意义在于,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因为通向东方的西方航道的确存在并能航海穿越。该船队( )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C.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 D.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
23.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发达而强盛,而西欧人却一直被称为“蛮族”,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西欧人一跃而起,并拨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这一历史契机主要是指( )
A.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C.理性主义的高扬和科学革命 D.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
24.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 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25.17世纪后期,西班牙王室财政拮据,既没有足够的军费开支,也无法派出正规部队到拉美驻防。王室不得不依靠殖民地的民兵和少量的西班牙军队,以保证殖民地的军事实力足够对抗英、法等列强的争夺。这表明在拉美地区
A.民族独立意识不断高涨 B.军事变革是西班牙治理的重点
C.英法成为殖民扩张的主导 D.列强之间的殖民争夺十分激烈
26.“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就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中最准确的是( )
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
C.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27.1497年,纽芬兰岛被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发现并命名;16世纪,荷兰航海家马伦支三次航行至北冰洋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当时西北欧航海家在北大西洋高纬度的航海探险( )
A.主要目的是寻找贵金属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拓展了通往东方的航线
28.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这说明( )
A.人口流动推动疾病的传播 B.美洲人与大洋洲人身体素质最弱
C.新航路开辟缺乏有利条件 D.所有欧洲人都已经接种相关疫苗
29.《白银资本》的作者弗兰克在书中说,“历史学家已经知道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组建一个世界”的说法,是完全反事实和反历史的。欧洲是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买了一张搭乘亚洲列车的车票。在此弗兰克强调( )
A.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 B.白银是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体系形成 D.殖民掠夺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30.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意义。(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