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6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 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 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 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不属于中原地区,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见证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三国志·吴志》中记载汉魏之际全柔任桂阳太守时,“尝使(其子)琼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晋书·食货志》还记载魏文帝废除五铢钱,使百姓用谷帛进行交易。这反映了( )
A. 粮食贸易范围普遍 B. 长途贩运贸易尚未出现
C.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D. 钱荒导致谷帛成为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尝使(其子)琼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粮食贸易范围通及地方小市场、商业都会等城乡市场,当时存在一次性数千斛的大规模粮食的贩运贸易,且粮食还长期普遍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粮食大量进入流通领域,粮食贸易范围普遍,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桂阳太守让儿子从桂阳走水路起运数千斛粮食到吴,已有千里之遥,属于典型的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表明魏晋时期一度不用金属货币,而以谷物和绢帛等纺织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说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谷帛成为流通媒介,而非是钱荒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3. 《旧唐书·王彥威传》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这表明( )
A. 儒家思想影响大 B. 法律制度不健全
C. 统治者政策开明 D. 社会秩序较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上官兴杀人,其父亲下狱,他自首换出了父亲,杀人按唐律当斩,但其行为彰显了孝义,所以最终处流放之刑,说明了唐代法律审理中考虑了父子伦理亲情,体现了唐朝儒家思想影响大,礼法融合,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朝法律制度不健全和社会秩序较混乱,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A项。
4. 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 西夏有自己墓葬习俗 B. 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 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 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其它民族地区的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而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可知B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也提及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C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5. 官箴书是阐释为官道德和总结从政经验的官员读本,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从道德规训逐渐走向实用、可操作性,如上下级交往、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这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受严重冲击 B. 官员行政规则僵化
C. 国家治理理性化趋势 D. 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强化务实性,更加理性,淡化道德教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淡化道德教化,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排除A项;“官员行政规则僵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并非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使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利益受到巨大打击,因为他们的意外财源都被禁绝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B. 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C. 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D. 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广东商人因此受益,广东地方官吏乘机谋取私利,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日盛,广州则日渐衰落,中国商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打击,B项正确;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民族工商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京条约》签订对广州地方官商私人利益的影响,并非《南京条约》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决议案规定了如图所示的基本原则,下述材料见证了( )
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 规定女子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严禁买卖人口,保护女性和儿童 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 根据同工同酬,保护女性及童工的原则,制定妇女劳动法。
A. 国民政府时期女权运动的发展 B. 妇女解放路径的探索
C.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 D. 社会主流观念的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妇女运动决议案》中有关于解放妇女的多条规定,因此可以见证妇女解放路径的探索,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特别强调国民政府的作用或者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更多地是在描述妇女解放的路径或方向,而不是具体的女权运动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而不是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妇女解放相关内容,无法说明社会主流观念的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8.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高小阶段至少8套24册,中学阶段至少15册。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革命史大约占全部内容的1/5左右,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几乎占据全部内容。此时期中共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两党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注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的编写,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C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并未成立,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此时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 有学者统计,1949~1956年《人民日报》间“新中国”的使用频率,1949年为其最高峰,至1953年大幅下降并呈处于持平。据此,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至1956年(中国)。据材料信息“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更少的与过去对比,更少强调“新中国”,C项正确;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是新政权逐步稳固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材料变化早于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为建设“美丽湖北·楚楚动人”,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部分年份的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进行了整理,见下图(元/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对外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D. 城市比农村的发展更具潜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至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湖北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在上升,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数据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无法看出对外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B项;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材料看不出消费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城乡比乡村更具发展潜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6—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的青铜雕像作品主要是王室成员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非洲的传统宗教的核心内容是尊天敬祖。他们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有精灵,如河精、树妖、神蛇、神鸟等,在雕像上常会雕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来寓示某些内涵。这反映当时( )
A. 青铜制造业以国有主 B. 教会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C. 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 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至17世纪(非洲)。根据材料可知,16至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宗教色彩浓厚,而且是多神崇拜,这说明当时贝宁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贝宁的青铜铸造业属性,排除A项;贝宁青铜雕像的主要人物是王室成员,说明当时是王权统治,而非教会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非洲人敬神,多神崇拜,利用神来统治,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这一状况( )
A. 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 B. 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C. 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 D. 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大航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商业贸易的繁荣、新大陆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长等。这些变革导致了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因为人们需要交流和分享更多的商业、科学和文化信息。这种信息量的增加使得报刊检查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政客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也更加难以控制。它准确地指出了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报刊检查工作困难的原因,即大航海时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信息量急剧增加,D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确实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与报刊检查工作的困难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宗教改革更多地涉及到宗教信仰和教义的问题,而不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或数量,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与题目中提到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时间范围不符。此外,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信息传播的困难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其提到西方民主政治面临新的挑战,这个选项似乎与信息传播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然而,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民主政治或政治决策的问题,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是最佳选择,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世纪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 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 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 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 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疫病及城市化。根据材料“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伦敦霍乱传播模式主要是水传播疾病,这是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化急速发展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霍乱的传播,没有体现人口的死亡以及下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霍乱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敦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美国政府的立场( )
A. 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B. 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C. 体现了美国的外交霸权政策 D. 导致全球金本位制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美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不希望稳定世界货币,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在应对经济危机是,实行美元贬值来缓解危机,但是这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B项正确;美国不希望世界货币稳定,因此不利于推动新的货币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美国的霸权政策,而且当时美国并未具备称霸的条件,排除C项;全球金本位制的崩溃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与美国政府的立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80年,威廉·麦克尼尔写道:“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A. 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B. 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
C. 以文明对抗为主线 D. 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主张世界史著作要强调“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以减少民族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体现了作者赞同世界历史是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B项正确;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属于“偏狭历史”意识,A项错误;以文明对抗为主线与“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界历史是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 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诚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 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困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 南宋·赵鼎《诚子勤廉》
“凡在朋侪中,切成自满。惟盧故能受,满则无所容。” 元·许衢《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 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 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答案】16. 主要内容:重视立志;提倡勤奋;重视修身养德;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告诫谨慎交友;为官廉洁勤政;为人谦虚;诚实做人;自强不息。
17. 特点:历史悠久(或孕育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不断发展(或具有连续性);具有阶段性;内容广泛(或涉及面广);蕴含丰富道德伦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可知,重视立志;根据材料“取以必渐,勤则得多”可知,提倡勤奋;根据材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重视修身养德;根据材料“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知,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根据材料“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可知,告诫谨慎交友;根据材料“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可知,为官廉洁勤政;根据材料“切成自满”可知,为人谦虚;根据材料“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可知,诚实做人;根据材料“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可知,自强不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时间“从汉到清”可知,历史悠久(或孕育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不断发展(或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信息不同时期的家训内容可知,具有阶段性,内容广泛(或涉及面广);根据材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信息可知,蕴含丰富道德伦理。
17. [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强调“乡的中心在村,所以村的组织与领导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此后,各根据地的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与此同时,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材料二: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与此同时,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
【答案】17. 背景:国民党对乡村管理不当,农民负担沉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重视乡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成立民众团体。
措施:采用直接选举制度,给予妇女选举权;整合与加强民众团体;建立乡村党支部。
18. 作用:有利于党和政府的意志全面贯彻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展了苏区经济,团结了苏区群众;促进苏区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积极性,适应了苏区革命的需要;是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 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可得出国民党对乡村管理不当,农民负担沉重;据材料一“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可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重视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据材料一“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可得出农村成立民众团体。
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 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可得出采用直接选举制度,给予妇女选举权;据材料一“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可得出整合与加强民众团体;据材料一“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可得出建立乡村党支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二“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可得出有利于党和政府的意志全面贯彻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据材料二“ 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可得出发展了苏区经济,团结了苏区群众;据材料一“ 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可得出促进苏区教育发展;据材料二“ 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可得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积极性,适应了苏区革命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50%左右的成年男性已经具有读写能力,女性读写能力已经提高到25%左右。工人们习惯在每天上班之前先到咖啡馆饮茶或者喝上一杯咖啡,了解全国各地的新闻。进入18世纪,因为少了政府的管制与审查,图书出版和新闻报刊业兴盛起来。伦敦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创立于1702年,1760年有4种日报、5-6 种三周刊,1790年有13种早报、1种晚报、7种三周报和双周报。18世纪末,伦敦报 纸达23种,地方报纸多达50家。据统计,1750年英国报纸发行量730万份,1760年 猛增到1260万份。各大报纸的作者和编辑对阅读人群进行了细分,如有不少报纸专门 面向女性受众或某一职业,如医生等。这在当时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开放的阅读与创作氛围,对于培育民主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公众阅读消费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新闻报刊业兴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新闻报刊业兴盛的作用。
【答案】(1)表现:报刊种类多样;发行量大;针对性强。任答两点)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壮大;英国人读写能力提升;公共空间的发展;政治氛围稳定宽松;印刷业发展。(任答两点)
(2)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培育民主和公民意识,推动政治民主化;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表现:根据材料“18世纪末,伦敦报 纸达23种,地方报纸多达50家”可知,报刊种类多样;根据材料“据统计,1750年英国报纸发行量730万份,1760年 猛增到1260万份”可知,发行量大;根据材料“各大报纸的作者和编辑对阅读人群进行了细分”可知,针对性强。 背景:根据材料“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50%左右的成年男性已经具有读写能力,女性读写能力已经提高到25%左右”“工人们习惯在每天上班之前先到咖啡馆饮茶或者喝上一杯咖啡,了解全国各地的新闻”“因为少了政府的管制与审查,图书出版和新闻报刊业兴盛起来”和所学可知,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壮大、英国人读写能力提升、公共空间的发展、政治氛围稳定宽松及印刷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作用:根据材料“这在当时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开放的阅读与创作氛围,对于培育民主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所学可知,可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利于培育民主和公民意识、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下表所示呈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座城市(镇)(西汉长安、北宋开封、清代前期景德镇)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回题
城市 甲 乙 丙
状况 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店、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在“要闹去处”,买卖通宵达旦。市内出现了“瓦子”,里面有“栏”、酒楼和茶楼。 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他们“靡不借瓷资生”,座佣“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平均每个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不下百十个。一件瓷器从陶炼泥土到制作陶坯,再到送进窑内烧成,根掲各个环节和不同工种,均有专门分工。如画者只画不染,染者只染不画,以便“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画九市,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分别提取甲、乙、丙三座城市(镇)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时期及城市。
【答案】甲:人口“有百万之众”,店铺沿街而设,外国货物云集,“瓦子”“勾栏”出现。这与北宋都城开封坊市制度被打破,对外贸易繁荣,市民文化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甲为北宋开封。
乙:“工场主”雇佣“工匠”进行陶瓷制作,雇佣制生产方式获得一定发展。这与景德镇陶瓷业和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乙为清代前期景德镇。
丙:作为政治因素的宫殿区占据城市空间的大部分,工商业活动被政府控制在市内。这与汉代长安政治功能突出和官营工商业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丙为汉代长安。
【解析】
【详解】甲:根据材料“人口约有百万之众”“街道两旁商店、旅店、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市内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楼和茶楼”可提取信息是人口“有百万之众”,店铺沿街而设,外国货物云集,“瓦子”“勾栏”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北宋都城开封坊市制度被打破,对外贸易繁荣,市民文化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甲为北宋开封。
乙:根据材料“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靡不借瓷资生”“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可提取的信息是“工场主”雇佣“工匠”进行陶瓷制作,雇佣制生产方式获得一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景德镇陶瓷业和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乙为清代前期景德镇。
丙:根据材料“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画九市”可提取的信息是作为政治因素的宫殿区占据城市空间的大部分,工商业活动被政府控制在市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汉代长安政治功能突出和官营工商业发展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丙为汉代长安。黄陂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6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 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 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 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2. 《三国志·吴志》中记载汉魏之际全柔任桂阳太守时,“尝使(其子)琼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晋书·食货志》还记载魏文帝废除五铢钱,使百姓用谷帛进行交易。这反映了( )
A. 粮食贸易范围普遍 B. 长途贩运贸易尚未出现
C.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D. 钱荒导致谷帛成为货币
3. 《旧唐书·王彥威传》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这表明( )
A. 儒家思想影响大 B. 法律制度不健全
C. 统治者政策开明 D. 社会秩序较混乱
4. 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 西夏有自己墓葬习俗 B. 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 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 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5. 官箴书是阐释为官道德和总结从政经验的官员读本,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从道德规训逐渐走向实用、可操作性,如上下级交往、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这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受严重冲击 B. 官员行政规则僵化
C. 国家治理理性化趋势 D. 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使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利益受到巨大打击,因为他们的意外财源都被禁绝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B. 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C 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D. 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7.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决议案规定了如图所示的基本原则,下述材料见证了( )
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 规定女子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严禁买卖人口,保护女性和儿童 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 根据同工同酬,保护女性及童工的原则,制定妇女劳动法。
A. 国民政府时期女权运动的发展 B. 妇女解放路径的探索
C.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 D. 社会主流观念的质变
8.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编写多套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高小阶段至少8套24册,中学阶段至少15册。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革命史大约占全部内容的1/5左右,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革命史几乎占据全部内容。此时期中共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9. 有学者统计,1949~1956年《人民日报》间“新中国”的使用频率,1949年为其最高峰,至1953年大幅下降并呈处于持平。据此,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B.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 为建设“美丽湖北·楚楚动人”,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部分年份的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进行了整理,见下图(元/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对外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D. 城市比农村的发展更具潜力
11. 16—17世纪,非洲古国贝宁的青铜雕像作品主要是王室成员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非洲的传统宗教的核心内容是尊天敬祖。他们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有精灵,如河精、树妖、神蛇、神鸟等,在雕像上常会雕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形象来寓示某些内涵。这反映当时( )
A. 青铜制造业以国有为主 B. 教会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C. 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 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
12. 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这一状况( )
A. 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 B. 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C. 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 D. 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
13. 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 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 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 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 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4. 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敦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美国政府的立场( )
A. 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B. 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C. 体现了美国的外交霸权政策 D. 导致全球金本位制的崩溃
15. 1980年,威廉·麦克尼尔写道:“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A. 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B. 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
C. 以文明对抗为主线 D. 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 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诚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 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困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 南宋·赵鼎《诚子勤廉》
“凡在朋侪中,切成自满。惟盧故能受,满则无所容。” 元·许衢《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 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 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17. [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强调“乡的中心在村,所以村的组织与领导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此后,各根据地的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与此同时,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材料二: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与此同时,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50%左右的成年男性已经具有读写能力,女性读写能力已经提高到25%左右。工人们习惯在每天上班之前先到咖啡馆饮茶或者喝上一杯咖啡,了解全国各地的新闻。进入18世纪,因为少了政府的管制与审查,图书出版和新闻报刊业兴盛起来。伦敦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创立于1702年,1760年有4种日报、5-6 种三周刊,1790年有13种早报、1种晚报、7种三周报和双周报。18世纪末,伦敦报 纸达23种,地方报纸多达50家。据统计,1750年英国报纸发行量730万份,1760年 猛增到1260万份。各大报纸的作者和编辑对阅读人群进行了细分,如有不少报纸专门 面向女性受众或某一职业,如医生等。这在当时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开放的阅读与创作氛围,对于培育民主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公众阅读消费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新闻报刊业兴盛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新闻报刊业兴盛的作用。
19. 下表所示呈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座城市(镇)(西汉长安、北宋开封、清代前期景德镇)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回题
城市 甲 乙 丙
状况 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店、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在“要闹去处”,买卖通宵达旦。市内出现了“瓦子”,里面有“栏”、酒楼和茶楼。 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他们“靡不借瓷资生”,座佣“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平均每个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不下百十个。一件瓷器从陶炼泥土到制作陶坯,再到送进窑内烧成,根掲各个环节和不同工种,均有专门分工。如画者只画不染,染者只染不画,以便“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画九市,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作坊
分别提取甲、乙、丙三座城市(镇)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时期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