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1:2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单元检测卷(B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黏性(nián) 偌大(nuò) 积攒(zǎn) 精神涣散(huàn)
B.休憩(xì) 思忖(cǔn) 宽宥(yòu) 涎皮赖脸(xián)
C.重听(zhòng) 迄今(qì) 皱褶(zhě) 跌跌撞撞(zhuàng)
D.穹顶(qióng) 羞赧(hè) 强劲(jìng) 兢兢业业(jīng)
2.下列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笼归,举家庆贺 用笼子装
B.责:因责常供 责任,职责 受扑责时 责罚
C.靡:靡计不施 无,没有 虫尽靡 倒下
D.顾:顾之则气断声吞 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但
3.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祝福》中,“我”虽然早已不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但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却作了含糊的回答!
②像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贫困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啊。
③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势力的吃人本质,在《祝福》这篇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卫老婆子认为,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在儿子死后把儿媳卖到深山野塊里来获得更多财礼。
⑤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处心积虑之作,都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⑥柳妈是善女人,但在传播封建落后思想上却沸反盈天,弄得祥林嫂最后精神恍惚。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卡夫卡接触过《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不仅仅阅读了该书,还对这本书加以赞赏。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说《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创作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因此,从《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出发来解读卡夫卡的某些作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使得我们对于卡夫卡的某些作品有不同的感悟和想法。
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主要体现为人不再是人,而是以动物的状态出现,或者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异化为动物或植物。罗杰·加洛蒂曾这么评价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王国是异化和异化意识的王国”,他认为“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与风格在于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以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在《聊斋自志》中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怪异事物的爱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从这点来看,两位作家都喜欢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异化主题,这是最值得探究的相通之处。
卡夫卡所读过的《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中,《阿宝》《竹青》《香玉》和《莲花公主》这几篇是明显带有异化色彩的。如《阿宝》中的孙子楚性情憨厚,不善说话,喜欢上了本地大商人的女儿阿宝,因她一句玩笑话而自断了自己的第六个手指。碍于无法在一起,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其灵魂化为一只鹦鹉飞到阿宝的住处,日日夜夜陪在她身边。孙子楚的真心诚意打动了阿宝,鹦鹉变回了人形,造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又如《竹青》中的鱼客家中贫穷,落榜后回家却身无分文,只得在庙中向神像祷告。因此,他得到了一件黑衣,刚穿上黑衣就变成了一只乌鸦,并得到了一只名为竹青的雌鸦作为配偶。故事的最后,化回人形的鱼客又重新找到了化作人形的竹青。而在《香玉》中,下清宫中的耐冬树妖和牡丹花妖十分美艳,黄生在此居住期间爱上了她们,经历种种波折后,三人得以欢聚在一起。在黄生死后,如他所愿,他的尸体被埋在牡丹花的旁边,幻化成牡丹花下的花芽,却只长叶子不开花。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异化成了动物或植物。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显然,这是一种异化的手法,与《聊斋志异》中人化为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几分相似。但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这段异化出现在故事的开头,而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始终没有交代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只是在描述他变成甲虫之后的事情,该小说不具备完整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得很清晰。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聊斋志异》中主人公的异化和变形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孙子楚为了陪在阿宝身边所以化成鹦鹉。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回人形。在蒲松龄这里,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裂是迫不得已的,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最终的统一。这样看来,《变形记》中的异化显得突然,这与卡夫卡的写作目的有关。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
细读《变形记》可以发现,该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变形之前,虽然格里高尔作为推销员挣钱不多,但整个家庭依靠其工资尚能生活,所以一家人表面上显得很和睦,对待他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但看到他变成甲虫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很恶劣,甚至“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在格里高尔又一次把母亲吓晕之后,父亲对他更是暴力相加,“把碗柜上水果盘里的苹果装在口袋中,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一个简直就嵌入他的背里去了”,可见他的父亲完全不顾亲情,想要置他于死地。正是人情的冷漠把格里高尔逼上了死路。
因此,当我们从卡夫卡写《变形记》的主旨来看,就能明白小说为什么不交代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因为外形的变化并不是卡夫卡描写的重点,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卡夫卡的笔下,心理“变态”是一种常态,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卡夫卡经常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突然变成其他动物,或者干脆就以变形后的样子出场。
(摘编自祝悦《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异化指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蒲松龄和卡夫卡都利用这一现象达到写作目的。
B.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他喜欢搜神谈鬼的故事以及当地“谈狐说鬼”的时尚相关。
C.《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往往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异化和变形,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
D.家人曾经对格里高尔态度比较友好是因为他虽然挣钱不多,但能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的异化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和目的并不相同。
B.引用罗杰·加洛蒂的评价意在阐明卡夫卡作品的异化特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蒲松龄笔下的故事情节完整,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作品比卡夫卡的作品好或不好。
D.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
6.下列异化现象中,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的一项是( )
A.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攀比”“虚荣”“炫富”“摆阔”等心理正建构新的精神追求。
B.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被消灭,但阶层并未消灭。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不同阶层的人群之间充斥着误会、隔阂、蔑视,难以消除。
C.苏秦佩带六国相印途经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D.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简单的资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结合等手段和形式。
7.面对人类的“异化”风险,如何保有“人的本质”?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下面节选自《促织》的片段的写作特点。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郭生,邑①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被狐涂鸦;甚者,狼籍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甚恚愤,而无如何。会王生者,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覆视涴②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传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澹,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遂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③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删改)
【注】①邑:淄川。②涴(wò):弄脏。③狃(niǔ):因袭。
材料二:
蒲留仙先生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④。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左史、龙门:左丘明和司马迁。②罂(yīng):盛酒、水的陶器或木器,小口大腹。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9.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见A行道者B过C必强D执与E语F搜奇说G异H随人所知
10.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籍不辨行墨”的“狼籍”指凌乱,与《赤壁赋》中“杯盘狼籍”的“狼籍”含义不同。
B.“春秋”,文中指“春秋笔法”。《春秋》叙事简括,但字里行间“寓褒贬,别美恶”,世称“春秋笔法”。
C.“前茅”,原指行军时的先头部队。后称考试成绩优秀,榜示名次在前为“名列前茅”。
D.“小”,文中指的是稍微,与成语“小试锋芒”中的“小”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起初非常怨恨狐狸。
B.好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缪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们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其文章并不出色。
D.《聊斋志异》能获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蒲松龄虚心求教,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且他潜心创作,态度严谨,精雕细琢。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2)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13.材料二认为《聊斋志异》一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①
王士禛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
蒲松龄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梦②,冷雨寒灯夜话时。
【注】①蒲松龄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为了谋生,到淄川西铺缙绅毕有际府中“坐馆”。教书之余,搜奇索异,写成《聊斋志异》。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禛为父母迁葬,返回故乡新城,顺道来毕家作客,得知此书,秉烛夜读,赞赏不已,在卷后题此诗。蒲松龄读诗后,深感知音难遇,便和诗酬答。②据《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常外出访客,与之交谈“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前两句说《聊斋志异》这部书是在瓜棚豆架之下谈狐说鬼,内容是“姑妄言之姑听之”的荒诞离奇的故事。
B.蒲诗通过“布袍”“冷雨”“寒灯”等意象描绘出一个景况凄凉、内心寂寞的自我形象,暗示了诗人清苦的写作生涯。
C.蒲诗“颇得”二字既带有一点自得的神气,又暗暗回应王诗的后两句,表现出有知音理解与鼓励的兴奋。
D.“爰听秋坟鬼唱时”化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一句,表面上讲秋坟鬼唱,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15.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写道此书为“孤愤之书”,而王士禛却说此书“姑妄言之”。两者矛盾吗?请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①________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虚构故事,记录见闻传说,经过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②______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B.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C.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
D.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说中的“闲笔”,通常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某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烦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
从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在小说叙事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时候也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而“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提升,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一元一大盘”的鱼翅,①______________,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小说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闲笔”并不少,甚至可说是②______________。例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③______________这一细节,也展示了“闲笔”的艺术功能。
1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在②处填写合适的成语;在③处写出恰当的“闲笔”的例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偌”应读“ruò”。B项,“憩”应读“qì”。D项,“赧”应读“nǎn”。
2.答案:B
解析:“因责常供”中的“责”是“责令”的意思。
3.答案:D
解析:①少不更事: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使用错误,不能用来修饰“年轻人”。②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使用正确。③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使用正确。④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使用正确。⑤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句中感彩有误。⑥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不合语境。
4.答案:C
解析:“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回人形”。
5.答案:D
解析:“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6.答案:A
解析:B、C、D三项谈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而A项谈的是个人内心的异化。
7.答案:①尽量消除各种社会矛盾,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少一些漠然和冷漠,多一些关爱和尊重,让人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得到人的尊严,保有人的本质。②人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时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智和主体地位,将人工智能当作人类的工具,避免将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
解析:
材料信息 答案
材料一“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 答案①
材料二“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答案②
8.答案:①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成名的儿子把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给弄死了,后来儿子的魂魄化作一只善斗的蟋蟀,免去一家濒于毁灭的厄运。②片段把儿子魂魄化作蟋蟀的情节写得比较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得很清晰。
解析:由材料一“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以及“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虫宛然尚在”可知,成名的儿子把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给弄死了,后来儿子的魂魄化作一只善斗的蟋蟀,免去一家濒于毁灭的厄运,作者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由材料一“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得很清晰”和“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既得其尸于井……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虫宛然尚在”可知,片段把儿子魂魄化作蟋蟀的情节写得比较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得很清晰。
9.答案:CFH
解析:“见行道者过”的意思是见行人经过,“必强执与语”的意思是一定强拉着他们和自己说话,语意皆完整,其后应断开,即应在C、F处断句;“搜奇”“说异”结构相同,G处不应断开,故应在H处断句。
10.答案:A
解析:“杯盘狼籍”的“狼籍”也指凌乱。
11.答案:C
解析:“郭生便明白了其文章并不出色”错误。原文说的是“于是渐不信狐”,是说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了。
12.答案:(1)郭生把自己苦恼的事详细地告诉了王生,并拿出残存的习作给王生看。
(2)(行人)口渴了就给他们喝茶,或者给他们抽烟,一定要让他们把知道的故事全部说出来才罢休。
解析:
13.答案:①文字精练,写作技巧高超,如《郭生》仅用几百字,就将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②主旨表达含蓄、深刻,如《郭生》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融入故事中,让读者通过郭生与狐狸的故事而对此深有体会。
解析:依据材料二中的“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象,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手于左史、龙门也”可知,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练简洁,写作技巧高超,主旨表达含蓄、深刻。然后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郭生,是淄川东山人。从小酷爱读书,但山村中没有可以求教指正的人,二十多岁了,他写字的笔画还有很多错误。在此之前,他家中闹狐狸,衣服、食物和器具用品,常常大量丢失,郭生对这祸患深感苦恼。一天晚上郭生读书,将书卷放在书桌上,被狐狸涂抹得一塌糊涂;严重的地方,凌乱得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了。因此,郭生只好挑选出那些稍微干净的字句集聚起来读,只得到六七十首。郭生心里十分愤恨,却又不知该怎么办。恰逢王生因为有事来到东山,见到被墨汁弄脏的书本,问郭生是怎么回事。郭生把自己苦恼的事详细地告诉了王生,并拿出残存的习作给王生看。王生仔细玩味这些残存的习作,发现那些被涂抹的和保留下来的地方,似乎寓有深意;又审视查看那些被弄脏的书卷,大多是多余杂乱可以删掉的。王生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是有意这样做的。你不但不应为此苦恼,还应该立即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再来看自己之前写的文章,顿时觉得狐狸涂抹得确实很恰当。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抹了;只是用浓墨汁洒成大墨点,墨点铺满书卷。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书卷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之后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你的好文章可以考中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入了县学。
当时,叶公、缪公等人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辞华丽,家家户户传习诵读。郭生也有抄本,珍爱到了极点。忽然被狐狸倒了约一碗浓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剩下什么字;郭生便又拟题写作,自己觉得很满意,却又被任意涂抹了: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朝廷整顿文风而被收押入狱,郭生又稍微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然而此后郭生每作一篇文章,都苦心筹划构思,却老是被狐狸涂抹污染。郭生认为自己多次名列前茅,心高气傲,因此更加怀疑狐狸是在胡乱涂抹。于是郭生把所读的书卷锁进箱子里。天亮后看见箱子锁着丝毫未动。打开箱子来看,只见书卷上用墨汁涂抹了四道,比手指还要粗;第一章画了五道,第二章也画了五道,后面就没有再画了。从此以后狐狸竟然销声匿迹了。后来郭生考试,考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这才知道征兆已经寄寓在书卷中画的道道上了。
异史氏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是自然的道理。名气稍稍树立,就认为自己正确,执意于叶公、缪公遗留的风气、习惯,因袭之而不知变通,情势不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不会停止的。自满的害处就是这样啊!”
材料二: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练简洁,有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能和左丘明、司马迁相匹敌。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因不随从世俗之见而显得孤傲,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准备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地下铺着芦苇席,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拉着他们和自己说话,搜罗谈论奇说异闻,(行人)口渴了就给他们喝茶,或者给他们抽烟,一定要让他们把知道的故事全部说出来才罢休。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14.答案:D
解析:“爱听秋坟鬼唱时”一句是王士禛借秋坟鬼唱来表达对浦松龄的理解,从而揭示出蒲松龄内心的苦闷之情。
15.答案:不矛盾。①“十年颇得黄州梦,冷雨寒灯夜话时”巧妙地呼应王士禛“姑妄言之姑听之”句,暗用苏轼被贬黄州与人谈鬼的典故来表达政治上的苦闷。②“料应厌作人间语”,料想书的作者应该厌倦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才不作人声作鬼声,隐约点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不遇的愤世之作。③蒲松龄屡试不第,仕途不畅,写作《聊斋志异》,成为“共笑”的对象,书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解析:王士禛赠诗后两句“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位文坛巨子看出《聊斋志异》真正的价值,他说:料想书的作者(指蒲松龄)当是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因而“厌作人间语”吧,看来此人颇有点像唐代怀才不遇的诗人李贺那样爱听那“秋坟鬼唱”呢!李贺《秋来》诗云:“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王士禛借李贺故事隐隐约约点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不遇的愤世之作。蒲松龄和诗的结句“冷雨寒窗夜话时”,告诉友人书中这些类似“黄州梦”的鬼故事,都是在冷雨寒灯之夜与人闲聊时收集起来的;同时照应了上句的“萧索”,传达出几分凄凉,暗示了他的创作生涯是在“冷雨寒窗”的家境和冷峻的社会现实中进行的,耐人寻味。再联系蒲松龄的身世分析可知,《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即可。
16.答案:①混为一谈;②深思熟虑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可知,语境强调“小说虽然是讲故事的艺术,但不能将二者看成同样的事物”,故可填“混为一谈”之类的成语。②处,结合后文的“讲述目的”可知,小说家讲故事是有目的性,是经过思考的,故可填“深思熟虑”之类的成语。
17.答案: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先“记录见闻传说”,再“虚构故事”;二是“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不合逻辑,将“让”改为“把”。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前文“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可知,此处所填应强调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故排除C、D两项;结合语境可知,所填内容阐述的是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弊端,有些人只注重讲故事的方式,不看重故事的“成色”,因此句间关系是并列,而A项是递进关系,与语境不合。故选B。
19.答案:而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延展(扩大),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解析:画框部分有两处语病:一为中途易辙,‘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还没有交代结果,后句又变成“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显得没头没尾,可删去前句的“闲笔”。二为搭配不当,“空间得到提升”不搭配,可把“提升”改为“拓展”“延展”“扩大”等。
20.答案:①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②俯拾即是;③林冲进入山神庙后拿石头挡住了门(或: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可知,“我”觉得鱼翅廉价;而后文“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表明,这里要强调“我”觉得廉价,故可填写“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说“并不少”,“甚至”指比“不少”更进一层,即很多,故可填写一个表示数量多的成语,如“俯拾即是”。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③处,要填写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个闲笔情节,如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这一闲笔,看似无关紧要,却揭示了起火原因是他人纵火;又如进入山神庙后林冲拿石头挡住了门这一闲笔,为后文富安、陆谦两人进不来而在屋檐下商议毒计,让林冲知晓原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