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单元检测卷(A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迤逦(lǐ) 陆虞候(yú) 憎恶(zēng) 搠倒(suò)
B.髭须(zī) 玷辱(zhān) 剜心(wān) 酌酒三杯(zhuó)
C.提防(dī) 仓廒(áo) 讥诮(qiào) 彤云密布(dān)
D.赍发(jī) 熏陶(táo) 央浼(měi) 吃饭防噎(yē)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官名,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后来“太尉”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文中的太尉是指高俅,宋徽宗时太尉是最高官阶。
B.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将犯人发配到边远的地方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的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边远地区充军。
C.官司,其含义在古代比较丰富,既可以指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也可以指普通官吏,常常指百官。除百官之外还可以是官府的泛称,而且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
D.衙内,原指唐代掌管禁卫的官职,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后来泛指官家子弟。文中的衙内是指高俅的义子。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萨姆沙夫妇在双人床上坐直身子,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才慢慢领悟到是怎样一回事。
B.他们正写着,老妈子走进来说她要走了,她因为早晨该做的活儿已经做完。
C.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
D.他的确不知道,他是应该拯救什么,这时他看到了此时已是空落的墙上挂着那位穿一身毛皮衣服的醒目的女士画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材料三:
大致说,由于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颦”,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传统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于是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陈词滥调,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回,嗣是效颦日重,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摘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种“摹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的拟古诗就是明证。
C.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摹仿二字概括和贬损它。
D.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仿拟。
6.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 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 张舜民《百舌》
D.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 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7.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涵的理解。
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便谓:“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
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席犹未信。席状告甚急,亦尽罹刑罚苦难矣。然不改初心,遂欲告之于玉帝。会逢二郎,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
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
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其父已收A狱中B至狱门C遥见D父卧檐下E似甚狼狈。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与“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中的“郤”字含义相同。
B.关说,指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引申为用言辞打通“关节”、搞定某种“关系”。
C.“恐事殆矣”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D.三纪,文中指三十六年,古代以岁星(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为一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害,席方平魂入地府为父亲申冤。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没有道理,不准他的状。
B.席方平偷偷跑到冥王府,控告郡司、城隍的贪赃枉法。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受尽了各种刑罚,尝尽了苦难。
C.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的形象。
D.席方平的申冤不是一般的报复报仇,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他这种反抗精神,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反抗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
(2)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
13.席方平为父申冤“尽罹刑罚苦难矣”,请结合原文列举出其状告过程中所受苦难。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题。
促织①
[唐]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故妻: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的叫声虽十分细微,但哀婉动人。“甚微细”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的心情相近。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听着促织的哀鸣之声内心凄苦,难挨到天明。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5.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为英文,介绍给世界。在确定英文版书名时,这位在江苏度过人生最重要年华的外国作家把书名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引得汉学家们①___________。的确,梁山上的好汉来自②___________,而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他们个个都是“山东大汉”。《水浒传》明确交代了大部分好汉的出身和籍贯,山东人固然最多,但也有十多位好汉来自今长三角地区。
( )。比如,江南人氏石秀正直刚烈,尚义任侠。在祝家庄,他充当斥候,英勇机智,探听盘陀路的秘密;在大名府,他跳楼劫法场,孤身营救卢俊义。石秀有血性、重义气、敢担当,契合了古往今来江南人氏的集体性格。此外,“白净俊俏”的郑天寿,骁勇善战的项充和李衮,也反映了施耐庵眼中的苏州人和徐州人的不同面貌。
③___________的好汉是《水浒传》最为吸引人的看点,但随着情节的转换,空间的演进,也次第描写了大宋帝国不同地区的山川胜迹和民俗风物,犹如展开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较于山东人,施耐庵因为曾在长三角地区生活过,所以更加广泛了解长三角地区百姓的性格
B.施耐庵了解各地百姓的性格,这从他作品中刻画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因为他曾流浪于全国各地
C.施耐庵对于江南和江北百姓性格的熟悉反映在《水浒传》中,因为他在江南和江北都生活过
D.施耐庵在江南和江北都生活过,广泛了解不同地区的百姓性格,这种熟悉亦反映在《水浒传》中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①____________,在实践中,他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其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包括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
对于②____________,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但在更深层次上,③____________。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有一个“分田地”跟在后面,就与宋江等人不同了,我们将田地分配给大多数农民,让他们发展生产,以作持久之计。我们从根本上代表并且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一点,宋江等人是做不到的。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句子中的“对付”和文中加粗的“对付”,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烦您给对付两条好烟。 B.这件衣服还能对付着穿一年。
C.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D.他俩一向不对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搠”应读shuò。B项,“玷”应读diàn。C项,“彤”应读tóng。
2.答案:A
解析:A项,“宋徽宗时太尉是最高官阶”错误。太尉是宋徽宗时武官的高级官阶。
3.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领悟到”后加“她说的”;B项,语序不当,最后一个分句应把“她”放到“因为”的后面;D项,成分赘余,应去掉“此时”。
答案:B
解析:A项,依据原文“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可知并非所有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所以“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惮《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D项,“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说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答案:C;
解析: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没有完全否认“摹仿二字概之”,所以贬损说法不当。
答案:A
解析: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还是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B项,“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C项,“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强调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D项,“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因袭模仿前人,像佛门弟子接受师傅传授的衣钵一样,不是真功夫,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7.(1)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2)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3)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4)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解析:①依据材料一通过东晋玄学家张湛《山海经》中的注释去解释《愚公移山》中的问题,可知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材料二“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可知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②依据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可知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③依据材料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④依据材料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可知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概括。
8.(1)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2)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3)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解析: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以钟峡、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分析列举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再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结构严谨,论证充分。③文章引用名句,运用事例论证法,列举傅咸、陈后主、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翔实地说明了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
9.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父”是主语,“已收”是谓语,“狱中”作“其父已收”的状语,结构完整,应在“中”后断开,故勾选B处。“遥见父卧檐下”译为“远远看见父亲趴伏在屋檐下”,语意完整,应在“遥”前和“下”后断开,故勾选C、E两处。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含义相同”错误。“恐事殆矣”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和第3段内容可知,席方平受尽苦难、刑罚不是因为告状太急迫,而是因为冥王收受贿赂,与郡司、城隍沆瀣一气。
12.答案:(1)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辱。我将要前往阴间,替(父亲)申冤。”
(2)到家后,席方平先苏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惨怛:悲痛。讷:嘴笨。见陵于强鬼:被动句,“见……于”表被动;陵,欺辱。(2)既:已经,……之后。俟:等候。终日:整天。
13.答案:①在阴间行走百余里。②被郡司拖延、拷打。③在县邑受尽各种刑罚。④被押送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状告过程中”“尽罹刑罚苦难矣”可知,主要信息筛选区间在原文第2段和第3段。关键句为:“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遣役押送归家。”注意用自己的话列举种种苦难。
【参考译文】
席方平,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刚直朴拙。(席廉)因与同乡姓羊的富人有嫌隙,姓羊的先死了,过了几年,席廉病危,(临终时)对家人说:“姓羊的现在贿赂请托阴间的官吏拷打我呢。”一会儿(他)身上红肿,惨叫了几声就死了。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辱。我将要前往阴间,替(父亲)申冤。”从这之后(他)不再说话,时而坐时而站,样子像是痴呆了,大概(他的)魂魄已经离身了。
席方平觉得刚走出家门,不知朝哪里走(能找到他父亲),只要看到路上有行人,便询问县城的去处。一会儿,(他)进了城。他的父亲已经被关在监狱里。他到监狱门口,远远看见父亲趴伏在屋檐下,看上去很狼狈。(父亲)抬眼看见儿子,泪流满面,就对(他)说:“狱里的官吏都受到贿赂请托,没日没夜地拷打我,(我的)两条腿被摧残得很厉害了!”席方平十分愤怒,大骂狱中的官吏:“我父亲假如有罪,自然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些死鬼来摆布!”于是出了牢房,抽出笔来写了份状子。遇到城隍早上坐堂问事,(席方平)便喊冤呈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贿赂买通,才敢出面对质理论。城隍借口控告没有根据,认为席方平投诉无理。席方平的怨愤没有地方再次申诉,在阴间走了一百多里,到了郡里,把官府衙役徇私的情况,告诉了郡司。拖延了半个月,才对质理论。郡司拷打席方平,仍旧批示城隍重新审理此案。席方平到了县里,受尽各种刑罚,悲惨的冤屈无处可申。城隍怕他再控告,便派衙役押送(他)回家。
衙役送到门口就走了。席方平不肯进屋,偷偷跑到冥府,控诉郡司和城隍残酷贪婪。冥王马上逮捕他们来对质。两个官吏秘密派遣亲信来向席方平说情,答应给一千两金子。席方平不答应。过了几天,客店的主人告诉他说:“你赌气已经太过分了,官府来求和(你)却坚持不同意。现在听说他们每个人都给冥王送礼,恐怕事情危险了。”席方平还不相信。席方平告状告得很紧,也受尽了刑罚苦难。但(他)初心不改,于是打算到玉帝那儿告状。恰好遇到二郎神,席方平就跟着二郎神来到一处官署,他的父亲和姓羊的以及衙门的官吏都在那里。一会儿,从囚车中出来几个犯人,(他们)就是冥王和郡司、城隍。当堂对质,席方平所说的都不假。三个官吏战战兢兢,样子像趴在地上的老鼠。
二郎神拿起笔立即判决,一会儿,传下判词,命令涉及此案的人一齐来看。(二郎神)又对席廉说:“考虑到你的儿子孝顺仁义,你性情善良懦弱,可再赐你三十六岁的阳寿。”就派两个人送他们回家乡。到家后,席方平先苏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从此,席方平家里一天比一天富裕,三年的时间,良田遍野。而羊氏的后代却衰败了,楼阁田产,全部为席家所有。
14.答案:D
解析:本诗并没有写出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和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诗人夜闻蟋蟀哀婉的叫声而感秋,进而牵动了思乡之情和羁旅愁怀。
15.答案:(1)运用了借代和对比的手法。
(2)诗人以“悲丝”“急管”代指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形成对比,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解析: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诗人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首联中,“甚微细”与“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颔联和颈联,各联的上下句在修辞上构成互文。尾联以“悲丝”“急管”代指乐器演奏的音乐,将这样的音乐同促织的鸣叫声相比较,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16.答案:①击节叹赏;②五湖四海;③快意恩仇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赛珍珠将《水浒传》的英文版书名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得到汉学家们的赞赏,故可填“击节叹赏”之类的成语。②处,结合“而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他们个个都是‘山东大汉’”“苏州人”“徐州人”等内容可知,此处强调梁山好汉来自全国各地,故可填“五湖四海”之类的成语。③处,结合“石秀正直刚烈,尚义任侠”,李衮、项充骁勇善战,和我们记忆中的《水浒传》好汉的形象可知,此处可填“快意恩仇”之类的成语。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前文“山东人固然最多,但也有十多位好汉来自今长三角地区”和后文列举的江南人氏石秀,“白净俊俏”的苏州人郑天寿,骁勇善战的徐州人项充、李衮等可知,此处主要强调施耐庵熟悉江南、江北地区的百姓性格。“这种熟悉亦反映在《水浒传》中”与后面内容衔接更紧密。故选D。
18.答案:但随着情节的演进,空间的转换,施耐庵也次第描写了大宋帝国不同地区的山川胜迹和民俗风物。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情节”应与“演进”搭配,“空间”应与“转换”搭配;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也次第描写了”前加“施耐庵”。
19.答案:①却终生实践;②《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③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解析:第①处,由前文“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以及后文“在实践中,他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其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包括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可知,此处突出毛泽东一生实践“学梁山泊好汉”,故可填“却终生实践”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可知,第二段前两句说的是毛泽东将《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进行了升华、转换,故此处可填“《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后文“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可知,此处突出二者的不同,故可填“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之类的内容。
20.答案:C
解析:文中加粗的“对付”和C项中的“对付”都是“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的意思。A项,“对付”是“设法弄到手”的意思。B项,“对付”是“将就”的意思。D项,“对付”是“感情相投合(多用于否定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