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第一-二章复习
一、单选题
1.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真大,他只要拔点毛,吹口仙气,就能将毛发变成许多小孙悟空。孙悟空的这种分身术从生殖的角度看属于( )
A.卵生 B.胎生 C.有性生殖 D.无性生殖
2.下列实例利用了光的反射的是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B.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
D.用棱镜分解太阳光
3.2011年底,有9只中华秋沙鸭在浙江省松阳县松阳溪畔过冬。中华秋沙鸭在全球存活不过千只,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中华秋沙鸭的生殖方式是( )
A. 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4.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⑤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⑥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5.人们食用的花生油和面包,分别来自花生和小麦种子的( )
A.胚芽和胚乳 B.胚乳和子叶 C.子叶和胚乳 D.胚乳和胚芽
6.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时。”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野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分别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8.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B.通过一个狭缝观察日光灯可看到彩色条纹
C.海市蜃楼
D.日光照射在肥皂泡上出现彩色条纹
10.将多肉植物的一小片叶放在比较湿润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长成一株小多肉植物,下列繁殖方式与培育多肉植物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用嫁接的方法培育果树优良品种
B.克隆技术出生的多莉羊
C.采用人工授粉培育杂交水稻
D.马铃薯发芽生根,长成新植株
11.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12.在平静的湖边,有一幢距湖面19m高的楼房,有名同学在距楼顶地面 1m 高的观测仪上测得一个飞在湖面上空的风筝的仰角为30°,测得风筝在湖水中的倒影的俯角为60°,则此时风筝离湖面有多高 ( )
A.30m B.38m C.40m D.45m
13.平面镜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如图所示,则 S在镜中的像S' ( )
A.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 B.以速度 v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 v沿 SS'连线向S移动 D.以速度 v沿SS'连线向S移动
14.一发光物体置于如图1所示的凸透镜左侧,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现将此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按如图2所示放在原来位置,发光物体和光屏位置均保持不变,则( )
A.光屏上仍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B.光屏上得到二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C.光屏上得到三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D.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1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 ,反射角等于 度。
17.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4m时,该“倒影”距小鸟 m,小鸟在湖中形成的“倒影”属于 (选填“实”或“虚”)像。
18.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用 进行繁殖。生殖过程是孢子→ →幼蕨→蕨。
19.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
(1)助听器能帮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是因为它能将声音放大,即增大了声音的 这一特性。
(2)调节助听器上的音量控制旋钮可以改变声音的放大程度,它的实质是 (填某种电学元件)。
(3)小明查阅说明书后,了解到助听器的麦克风能将收集到的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内部的动圈式受话器则会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其中动圈式受话器的原理是通电导体 。
20.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AE⊥CG,∠4=∠5,则 为入射光线, 为折射光线,空气在界面的 侧。(填“上”“下”“左”或“右”侧)
21.新昌大佛龙井是浙江省名优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因其干茶呈绿色、冲泡后的茶汤呈碧绿、叶底呈翠绿色而得名。
(1)图甲是大佛龙井干茶,我们能看到绿色的干茶是因为绿茶 (选填“反射”或“吸收”)了绿光。
(2)从图乙杯子的侧面透过水杯看到茶叶变大了,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3)保存干茶的方法有 (选填序号)。
①干藏法
②真空保存法
③腌制法
22.胚胎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动物繁育技术,可在畜牧业和制药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下图表示通过胚胎工程培育试管牛的过程。
(1)受精卵经过培养形成早期胚胎中多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称为 。
(2)试管牛在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哪头牛? 。
23. 漳州云霄盛产的枇杷,素有“闽南开泰第一果”之称,它以早熟、风味香浓、外观鲜艳而闻名遐迩,云霄枇杷有解放钟种、早钟种、红肉长种等十多个不同品种.枇杷隶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嫁接.请回答:
(1)资料中划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多性中 的多样性
(2)资料中提到的最大分类单位是 ,提到的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3)枇杷果实由枇杷花的 发育而成,果实富含胡萝卜素,在体内能转化成 ,可预防夜盲症.
24.2015年被联合国规定为“国际光学年”,以纪念人类历史上光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1)春秋末年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如图甲。人的像能呈现在墙壁上,这说明“小孔成像”所成的是 像。
(2)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琨被誉为“光纤之父”。图乙为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原理图。据图可知,光信号能沿着光纤材料将信息进行传递是光信号在材料中发生了 和直线传播。
(3)荷兰科学家斯涅耳最先提出光的折射规律。相关资料如下:
①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发生折射时的折射率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可用公式n= 表示。(其中n为折射率,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②不同色光从空气斜射向某玻璃时的折射率如下表:
色光 紫 蓝 绿 黄 橙 红
折射率 1.532 1.528 1.519 1.517 1.514 1.513
图丙所示为一束紫光从空气以α入射角斜射向该玻璃中,OB为其折射光线。现用红光代替紫光沿AO入射,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请在答卷纸图中画出红光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位置。
25.如图所示,平面镜 与 之间夹角为 ,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两次反射,则 的最小值为 。
三、解答题
26.如图所示,在水池里有一个点光源S,SP是它发出的一条光线,在SP的传播方向上有一块平面镜,QM是SP经此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你画出平面镜的准确位置和光线QM进入空气后的大致传播方向
27.被世人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称赞他“帮助全球10%的夫妇免受无法生育的困扰”。
(1)“试管婴儿”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选填“试管”或“子宫”)。
(2)胎儿通过 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28.如图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菜豆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它是新生命的幼体。
(2)图中③是 ,将来发育成 。
(3)“鲁花花生油,滴滴香浓”,你可知道这滴滴香浓的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 (填标号)。
29.如图所示,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30.“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题
31.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他将90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期
组别 现象 日期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 与第二组等大
5月13日 均长出根,平均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 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3mm; 无叶长出
5月17日 根平均长度9mm; 均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 均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日 均长成幼苗, 平均高度32mm 根萎缩; 无叶长出 均长成幼苗, 平均高度35mm
(1)通过对三组实验的分析可知,第一组完整的种子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 。从种子的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 。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几粒绿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 。
32.如图是小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已经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这个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相同.
(2)若将凸透镜换成和它材质相同、口径相同但中间更厚的另一凸透镜,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光屏上的像将变模糊.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右”)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取下光屏,眼睛在光具座的右端向左观察,能看到____(填正确选项的标号)
A.烛焰缩小的像 B.烛焰放大的像 C.一个光斑
33.小金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小金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请你根据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并推算出焦距为 cm。
(2)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小金换了个凸透镜继续实验,并使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够长),请你帮助小金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
34.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会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5.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4)设置如装置④的多组实验,结果都是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等环境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解答】题干中孙悟空拔点毛吹口仙气,就能变成许多小孙悟空。孙悟空的这种分身术从生殖的角度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故选D。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如图所示:因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平面镜,因此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而且是镜面反射,故B正确;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棱镜分解太阳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潜望镜内部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物体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物体的虚像.
(3)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3.【答案】A
【解析】【分析】中华秋沙鸭是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解答】中华秋沙鸭是鸟类动物,鸟类动物雌性个体的卵细胞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然后受精卵排出体外,在母体外独立进行发育,即卵生。
故答案为A.
4.【答案】B
【解析】【分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图中的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听神经,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听小骨。
【解答】A、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嘴或捂耳闭嘴,这样做以保持①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防止震破鼓膜.A正确;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B错误;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病菌是沿着⑥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分析】不同植物种子的结构不完全相同,营养物质贮存的场所也有所不同,花生种子的营养贮存在子叶里,而小麦种子的营养贮存在胚乳里。
【解答】面粉、花生油分别来自小麦种子的胚乳和花生种子的子叶。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眼睛的成像原理分析。
【解答】我们看到的物体,其实是物体发出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缩小的实像。如果没有光线,那么就不会成像,自然看不到物体,因此看到物体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光射入眼睛,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分析】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在原来介质中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有“倒影”和平面镜成像现象。
【解答】A.图甲中,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故A错误;
B.图乙中,河底看起来变浅,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图丙中,斑马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D.图丁中,建筑物上空的灯光,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A
【解析】【分析】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
B.通过狭缝观察日光灯可看到彩色条纹是光的衍射现象,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肥皂泡上出现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解题即可。
【解答】用嫁接的方法培育果树优良品种,克隆技术出生的多莉羊,马铃薯发芽生根,长成新植株都属于无性生殖,培育多肉植物也属于无性生殖,采用人工授粉培育杂交水稻属于有性生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 =0,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 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画出关系图,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列出方程,然后联立计算出风筝到湖面的高度即可。
【解答】设风筝与观测仪间的水平距离为d,风筝离湖面高度为 h,观测仪离湖面高度为:19m+1m=20m,
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得到:,,
解得:h=40m。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
【解答】如图所示,作出像点S',平面镜 M 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用时为t,可知 SO=vt.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成60°角,所以∠S=30°,所以
由勾股定理得 移向平面镜的速度为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S 移向平面镜速度的两倍,即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为 v,方向是沿 SS'连线向S移动。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分析】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则每一半都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
【解答】将此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则每一半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按此方法切割后每个凸透镜的凸度会变小,即每个凸透镜的焦距变大,而发光物体和光屏位置均保持不变(物距和像距都不变),所以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不可能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 分析解答: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的像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的像在2倍焦距之外;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 光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像 , 但从物体的异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离透镜越近 。
【解答】A、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物等大,且到透镜的距离相等,由图可以看出,u与v相等时,u=v=2f=20cm时,则f=10cm , A、B不合题意;
C、u=15cm时,f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u>f,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逐渐变ih ,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OG;30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17.【答案】8;虚
【解析】【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解答】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已知小鸟距水面4m,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4m,所以“倒影”距小鸟为4m+4m=8m。
故答案为:8;虚。
18.【答案】孢子;原叶体
【解析】【分析】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在气温适宜、水分和养料充足的条件下,芽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会不断分裂,芽轴就会逐渐伸长。芽轴上的叶原基也会发育成幼叶,并逐渐长大。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解答】孢子植物是包括蕨类植物、苔藓类、藻类植物,孢子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无性繁殖;孢子→原叶体→幼蕨→蕨。
故答案为:孢子,原叶体。
19.【答案】(1)响度
(2)变阻器
(3)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2)滑动变阻器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的电流,进而改变音量;
(3)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解答。
【解答】(1)助听器能帮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是因为它能将声音放大,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
(2)调节助听器上的音量控制旋钮可以改变声音的放大程度,它的实质是变阻器。
(3)小明查阅说明书后,了解到助听器的麦克风能将收集到的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内部的动圈式受话器则会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其中动圈式受话器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20.【答案】BH;HF;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反射角和入射角,而剩下的光线HF肯定是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可知,BH为入射光线,HD为反射光线。那么CG为法线,而AE为分界面。
②根据图片可知,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光从空气斜射入透明介质,因此空气在界面的下侧。
21.【答案】(1)反射
(2)折射
(3)①②
【解析】【分析】(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即发生光的折射;
(3)保存干茶,关键是不能与水接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干茶为不透明体,因为它只能反射绿光,因此看起来是绿色的;
(2)图乙中的杯子装满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茶叶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此时相当一个放大镜,因此看到茶叶变大了。
(3)干藏法和真空保存法,都可以隔绝水分,而腌制法必然与水接触,则保存干茶的方法为①②。
22.【答案】(1)细胞分化
(2)母牛C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图,即可得出答案。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解答】(1)受精卵经过培养形成早期胚胎中多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称为细胞分化。(2)试管牛在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脐带和胎盘的链接,来自于母牛C。
故答案为:(1)细胞分化;(2)母牛C
23.【答案】(1)基因
(2)门;嫁接
(3)子房;维生素A
【解析】【解答】(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的“云霄批把有解放钟种、早钟种、红肉长种等十多个不同的品种”体现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枇杷隶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提到的最大分类单位是门.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嫁接、组织培养等,都属于无性生殖.
(3)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情况为:
可见,子房发育成果实.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其功能和缺乏症如图所示:
可见,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维生素A主要在动物的肝脏中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中一般不含维生素A,但是胡萝卜和黄色玉米等植物性食物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它们在人体肝脏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即使一生基本吃素的人也很少患夜盲症.
故答案为:(1)基因;
(2)门;嫁接;
(3)子房;维生素A.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叫做有性生殖.
(3)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胚珠.虽然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且会引起疾病.
24.【答案】(1)实
(2)反射
(3)
【解析】【分析】(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由物体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光导纤维由内外两层组成,且内外两层的折射本领不同,激光不会透过去,激光是不断的经光纤壁反射向前传播。
(3)结合表格信息, 根据公式n= ,判读折射角的大小画出即可。
【解答】(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暗室中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
(2)由图发现,光信号能沿着光纤材料将信息进行传递是光信号在材料中发生了反射和直线传播。
(3)由图表可知紫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向某玻璃时的折射率最大,红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向某玻璃时的折射率最小,而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发生折射时的折射率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可用公式n= 表示,现用红光代替紫光沿AO入射,说明入射角不改变,而折射率减小,因此折射角增大,因此红光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位置如图:。
故答案为:(1)实(2)反射(3)
25.【答案】72°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BS,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解答】若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两次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BS,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假设入射光线SA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β,则反射光线AB与MO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反射发生的时候,第一次的反射光线AB即为第二次的入射光线,则AB与NO的夹角为180°-α-β,同理BS与NO的夹角也为180°-α-β,要使第三次反射不发生,BS与MO平行为极限,即180°-α-β≤α,得β≥180°-2α,又因为S位于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故β的最小值为α/2,带入的α/2≥180°-2α,解得α≥72°。
故答案为:72°
26.【答案】解:
【解析】【解答】解:先正向延长入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得到入射点O,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为反射时的法线,再过反射点垂直法线作出平面镜;
反射光线与水面交于点O′,过O′点垂直水面画出折射时的法线,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分析】正向延长入射光线、反向延长反射光线,得到交点O,即入射点,画出入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得出法线,再作出法线的垂线可得平面镜的位置.
根据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27.【答案】(1)子宫
(2)胎盘
【解析】【分析】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的试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把胚胎移植进母体的子宫内,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中进行,直至发育成熟,分娩产出。可见,“试管婴儿”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试管只是初期发育的场所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
【解答】(1)试管婴儿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2)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
故答案为:(1) 子宫 (2) 胎盘 .
28.【答案】(1)胚
(2)胚芽;茎和叶
(3)④
【解析】【分析】1、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叶;
2、图中1是胚根、2 是胚轴、3是胚芽、4是子叶;
3、植物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加工成一些产品。
【解答】(1)种子中能发育成新生命的幼体的结构是胚。所以菜豆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2)图中 ③是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3)花生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所以这滴滴香浓的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子叶④ 。
故答案为:(1)胚 (2)胚芽;茎和叶 (3) ④
29.【答案】如图,知道小磁针的左端的上极,下端是S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螺线管的上端的S极,下端是N极;
根据安培定则知,电流从螺线管的上端进入,从下端流出,所以电源的下端是负极,上端是正极.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如图,知道小磁针的左端的上极,下端是S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螺线管的上端的S极,下端是N极;
根据安培定则知,电流从螺线管的上端进入,从下端流出,所以电源的下端是负极,上端是正极.如图所示:
【分析】
知道小磁针的磁极,根据磁极间的作用,判断螺线管的磁极.
知道螺线管的磁极,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判断电源正负极.
30.【答案】如图所示: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界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井沿的阻挡无法进入井底,从而使井底的观察视野受到限制。
【解答】如图所示:
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31.【答案】(1)对照
(2)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3)不同意,因为实验样本(种子)太少,会有很大偶然性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的运用,种皮破损的种子吸收水分更快更多,同时种子也可以萌发的良好,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需要增多实验样本,在实验中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解答】 (1)通过完整种子实验过程与结果,可以分别与2组和3组实验过程与结果对比,有助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类的实验方法为对照。
(2)第一组是完整的种子,种子生长萌发正常,第3组种子是为虫蛀的种子,种子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呼吸作用所消耗,一部分的有机物供种子发育生长的营养物质,而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第三组的种子萌发成幼苗,是因为子叶中的营养物质帮助其生长。从图表可以看出第三组种子比第一组营养物质吸收更多更快,种子萌发需要水分,转化为营养物质帮助其生长。
(3)在操作实验中,需要重复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很多的种子,增多实验样本,在实验中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往往避免不了偶然性会造成实验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1)对照;(2)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3)不同意,因为实验样本(种子)太少,会有很大偶然性
32.【答案】(1)照相机
(2)左
(3)A
【解析】【解答】(1)由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所成的像小于物,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由题意知,换成中间更厚的凸透镜,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变小,相对于增大了物距,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要减小物距,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才能重新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当把光屏去掉后,眼睛在光屏的位置时实际光线会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照相机;(2)左;(3)A.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性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据此进行分析.
(3)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33.【答案】(1)倒立、等大的实像;20.0
(2)因为换的凸透镜焦距大于或等于40cm,所以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得不到实像
【解析】【分析】(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时,那么成的是等大的实像,此时像也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
(2)当物体在焦点上时,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虚像,不能成实像,据此分析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解答】(1)由图可知,此时的u=40.0 cm=v,则蜡烛恰好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上,即u=2f,那么凸透镜的焦距f=20.0 cm,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2)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光具座也足够长,小金找不到像的原因:
①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
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平行光射出,无法成像。
34.【答案】(1)垂直 ;漫
(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解析】【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实验中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故答案为:(1)垂直;漫;
(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分析】(1)(2)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光路可逆.
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3)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不与纸板A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35.【答案】(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解析】【解答】(1)①装置中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①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用于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②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等气体充满试管的一半时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内,可以看到,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③图中,塑料袋上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4)通过图中内容分析可知,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暴露在空气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水分,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浸没在水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空气,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因此由装置④的多组实验,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分析】(1)观察图示可知:这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装置,①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②是用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可用快要熄灭的木条来验证有无氧气的产生,③装置可用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④可以用来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
(2)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据此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