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1: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PART---
第十七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 change the color or size of the text. You can also format the appropriate text and adjust the line spacing of the text.
17.
课程概述
本课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经过和结果,由三目内容构成:法西所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战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出现法西斯组织,它们利用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强烈不满,鼓吹军国主义和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取得民众支持,进而夺取政权,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两大战争策源地,威胁世界和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5年9月,战争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结束。
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借鉴和完善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战胜国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联合国诞生。
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1.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能够简述二战的主要经过及其重大历史事件;
3.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时空线索
法西斯主义兴起、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1919年
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建立
1920年
希特勒组建“纳粹党”
1921年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2年
墨索利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年
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二战爆发,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6年
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
1938年
七七事变
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
《慕尼黑协定》签订
1939年
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41年
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5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一个体系】雅尔塔体系
【一个组织】联合国
【两个战争策源地】亚洲 欧洲战争策源地
【四大战争阶段】揭开序幕 全面爆发 全球阶段 战争阶段
【五大战场】中国战场 西欧战场 苏联战场 太平洋战略 北非战场
,nb/cvgMZ從vZ了,n'm'h
新课导入
这首《恭喜恭喜》歌曲通常会在新年到来之际被唱响,为大家带来浓浓的年味与喜庆的氛围,但这首歌最初创作本意并不是庆贺新年,而是为了庆祝一场战争的胜利,知道是什么战争吗?
《恭喜恭喜》
抗日战争
《恭喜恭喜》诞生自1945年,是“一代歌仙”陈歌辛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创作的。我们如今听到的《恭喜恭喜》,喜庆欢闹,一派祥和,然而此曲原版氛围悲伤哀怨,失去亲人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交杂在一起,是一首情感犹为复杂的歌。歌中反复强调的“恭喜恭喜”,其实是“恭喜我们还活着”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含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
2.兴起的表现:
(1)意大利
①开始时间:1919年
②主要事件: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德国
①开始时间:1919年
②主要事件: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该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日本
①开始时间:1921年
②主要事件: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4)特点: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历史解释: 法西斯(拉丁文“Fasces”)原本指古罗马时期中间插着板斧的一捆圆棍。古罗马的权势人物出巡,都要由名为“利克达”的官吏扛着法西斯为其开道。圆棍用来对付不肯服从者,主要起到“清道”的作用;板斧则用于对付有重罪的人,主要起到“净罪”的作用。两者合而为一则象征着权威、尚武和暴力。
法西斯束棒
墨索里尼
▲ 希特勒和纳粹党成员在街上巡逻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
冈村宁次
东条英机
历史纵横: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1929年爆发于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而美国实行了“新政”。
2.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辞政策,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问题思考: 经济大危机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空前加剧。各国为了缓和和摆脱危机,一方面提高进口税率,高筑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输入,以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则实行货币贬值,廉价对外倾销本国商品,以加紧争夺国外市场。这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关税战、货币战和倾销战。
漫画《大萧条简史》
根本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极权主义
生存空间论
征服世界
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墨索里尼
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希特勒
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近卫文麿
(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
(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对外扩张才是摆脱危机的出路;
③制定了侵略目标,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2)过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意大利
(1)背景: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崛起;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得到广泛支持
(2)表现:
①德国: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1:九·一八事变
1936:日本二·二六兵变
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柏林-罗马轴心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形成示意图
亚洲
策源地
欧洲
策源地
(三)绥靖政策:
1.含义: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2.背景: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争霸和侵略扩张的开始。此后日本逐步侵吞中国领土,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大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②1935年,意大利人侵埃塞俄比亚,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
③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破坏了苏联和法、英等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得意洋洋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知识拓展: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问题思考: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战后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法西斯的上台起了催化作用。
(2)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了战败国(德国)和部分战胜国(意大利、日本)的不满,从而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法西斯主义在这些国家产生。
问题思考: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什么采取绥靖政策?
材料一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背弃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同时开始实施大规模重新武装的计划。西方国家的反应是呼吁采取共同行动来反对德国的威胁,但是它们光说不动,于是,德国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势力均衡,因为德国的军队和防御工事现在已把法国和它的中欧、东欧的盟友分隔开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法同为战胜国,但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恨,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英法希望维护自身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霸权地位
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 张伯伦(英国首相)
张伯伦与希特勒亲切握手
1935.8.31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苏联(避战自保)
1939.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①英法综合国力的衰弱;
②对社会主义的仇视(“祸水东引”);
④一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的不平衡性加剧
2.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3.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后征服世界
4.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后征服世界
5.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 2/3。其中,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人以上。……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举步维艰。
材料二: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绝大多数国家受到沉重打击。日本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分子为了摆脱危机,对内残酷镇压进步组织,对外积极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甘长春《如何应对危机和灾难》
材料四: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丢卒保车”、“祸水东引”)
(二)进程:
1.局部战争:
(1)亚洲:①表现:A.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B.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②影响: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7.7.7:卢沟桥事变
二战正式爆发的标志问题和二战的转折点一样,都是世界各国军事专家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同盟国家之间争论是为了突现本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轴心国家之间争论是为了推卸战争的责任。
2.全面爆发:大战的扩展(1939-1941)
(1)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不宣而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而不战,随后西线出现“静坐战”。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华沙沦陷,波兰灭亡(3)1940年4月,德国攻陷挪威、丹麦
(4)1940年5月-6月,德国逼降荷兰、比利时;突进法国(敦刻尔克撤退),为以后盟国反攻保存实力
(5)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6)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德国“海狮计划”失败),是德国侵略第一次未得逞
(7)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开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
(8)941年8月,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反对纳粹暴政,苏联宣布支持宪章。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
(9)1941年10月-1942年1月,莫斯科战役(苏德战争第一次大会战),标志德国“闪电战”破产
1940.5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7海狮计划VS不列颠空战
1940.6法国投降
巴巴罗萨:德军入侵苏联
(二)进程:
3.全球阶段:大战的尾声(1941.12-1945)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8日,英美对日宣战,战争达到最大规模(3)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此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4)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5)1942年10月-11月,北非阿拉曼战役,德国惨败,是北非战场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6)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美国以少胜多,日本丧失战场主动权
(7)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对德宣战
(8)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9)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1.12:日本突袭珍珠港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2.1:“阿卡迪亚”会议
▲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1942.7: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0:阿拉曼战役
1944.6: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洲战场示意图
1942.6:中途岛战役
1945.5.2:苏军攻克柏林
1945.9.9,南京,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
(三)影响: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1)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被削弱,美苏逐渐强大并争夺世界主导权。
(2)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加速崩溃,发展中国家兴起。
(3)使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而发 展成为世界体系 。
(4)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军事理论的发展。
综合探究: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
1.影响
(1)人类社会:都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2)政治格局:动摇或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3)政治运动:都促进了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科技发展:都推动了科技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5)社会思潮:都推动了反战和平意识的发展
2.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坚决遏制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也能实现联合,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③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不断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三)影响:
1.对于主要参战国: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强国衰弱下去。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整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2.对于弱小民族与被殖民地区: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战争不仅带来伤痛,也会引发变革: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反战思潮和反战运动进一步兴起
材料一: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虽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三: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一: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 ——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迫切的军事需要,使交战各国倾全力去发展相应的制胜武器……原子弹的制造引发了一场能源革命;火箭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大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等等。——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二战)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人,消耗军费13000亿美元,物资损失42700亿美元,精神创伤无法用数字计算。——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建立: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943.11开罗会议
(埃及首都)
1943.11德黑兰会议
(伊朗首都)
1945.2雅尔塔会议
(克里米亚半岛)
1945.7波茨坦会议
(德国柏林市郊)
中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战后欧洲安排,苏联尽早对日作战,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版图;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审判罪犯,肃清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
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和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2.内容:①领土问题: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独立;②战败国问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殖民地问题:对徳、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体系保障问题:成立联合国。
▲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极其首都柏林
▲ 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二)联合国建立: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性质: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原则: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5.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联合国标志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俄乌双方在东正教复活节期间暂时停火
综合探究: 从投票程序看待联合国安理会与国联的区别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端,势将决裂者,应将此事提交仲裁……
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
大国一致
中、法、苏(今俄)、英、美
全体一致,难以真正维护和平
英法主导
①投票程序更完善,大国一致原则在和平解决争端及制裁侵略方面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②体现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综合探究: 你如何看待安理会的上述投票程序
有利于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一些大国可能滥用否决权,阻碍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三)评价雅尔塔体系:
1.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综合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运用唯物史观对雅尔塔体系作出评价。
材料一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③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④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第四个问题是苏联对日作战。三国首脑就远东问题签订了《雅尔塔秘密协定》。根据协定……维持蒙古现状,苏联恢复所有1904年日俄战争中所丧失的权益,及收回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大连港国际化且苏联具有优先权、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中苏合办公司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议内容直到4个月后才通知中国。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历史读本·世界史》
铸剑为犁
综合探究: 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上,比如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社会是一艘大船,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当船上有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很可能下一个就是你。所以,永远不要对别人的不幸和苦难无动于衷,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海明
四、国际矛盾的再隐现
(一)国际格局的变化: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①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②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3.二战后美苏军事力量
(1)美国: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出口贸易占32.4%。作战飞机192000架、超重型轰炸机2865架、重型轰炸机猛增至11065架、拥有原子弹
(2)苏联: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稍逊美国但大大领先其他国家
1919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英)劳合·乔治
1945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英)丘吉尔、(美)罗斯福、(苏)斯大林
欧洲中心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转折点
杜鲁门: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斯大林: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运动的开端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局部战争: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
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
全球战争:太平洋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二战的结束
二战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建立;主要内容;评价:积极性、消极性
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课堂演练
1.近代以来,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际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都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 B.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C.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2.它是伏尔加河下游一切交通的要冲。当德军突入市区时,斯大林下令“决不后退一步”,号召他的部队为俄罗斯进行一场“爱国”战争。在他的号召下,红军誓死拖住德国人,直到红军能够重新组织对敌人的反攻。这是某史书对二战期间一场著名战役的描述。这一战役使(  )
A.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第一次重大失
C.苏德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D.苏军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争主动权
D
C
3.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各国共产党摆脱苏联势力范围的防范心理,使苏联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制约功能的国际机构,可以说共产党情报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并不简单是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消极反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马歇尔计划致使欧洲走向分裂 B.两大阵营的形成蕴含深层因素
C.联合国的筹建具有历史必然性 D.苏联的扩张导致冷战局面形成
4.1941年,德国和日本分别向苏联与美国发起进攻,把二战推向顶峰。随后,美、英、苏、中等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据此可知,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
A.旨在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
B.得益于意识形态一致性
C.致力于应对法西斯的侵略
D.消除了国际社会的分歧
B
C
5.下表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张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6.1936年6月,埃塞俄比亚皇帝在国联控诉:“我是在捍卫所有正在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事业,曾经对我做出的诺言变成了什么?”这说明(  )
A.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B.国联已采取有效措施
C.西方当时推行绥靖政策 D.意大利停止侵略行为
C
C
时间 事件
1922年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
1935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
7.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D
D
7.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D
D
9.(2023·浙江浙北G2高一下期中联考)右图是讽刺20世纪30年代某
一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戴礼帽的人物代表英、法两国,后面的
观看者代表美国,小旗上写的是“去东方”,盘中的肉上写的是
“捷克斯洛伐克”。据此推断,这一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英法等国召开慕尼黑会议
C.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0.某电影改编自威廉·克雷格的同名纪实小说,影片讲述了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这场战役( )。
A.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B.是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C.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宣告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B
B
1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某次演讲中说:“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的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据此可知,丘吉尔(  )。
A.不再反对共产主义 B.开始反思绥靖政策
C.认识到求同存异的重要性 D.建立了英、美、苏联盟
12.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经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中关系恶化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置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C
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忘记的沉痛记忆。和平主义迅速蔓延并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平主义者相信自己的理想主义是抵消法西斯主义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整个(20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始终处于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之中。十月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开始被打破。英法决策者认为法西斯能够在本国阻止革命发生,在国际上成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屏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官员的大多数充满失败主义情绪,他们认为没有力量同时对付德、意、日三个敌人;法国人也一直觉得,德国作为自己的宿敌,在人口与经济潜力上大大超过了自己。同时,英法并不希望英国的影响深入欧洲,在东方,英法又害怕日本的强硬而企图把美国顶到最前面去。但美国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并不肯把责任都承揽过来。
——据张继平、胡德坤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6分)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经济危机使英法实力衰退和自信心丧失;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绥靖政策”的后果。(8分)
后果:纵容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行为,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美没有形成反法西斯的合力,延缓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进程;战争初期英法不能积极抗战,出现奇怪战争行为;法国迅速沦陷,英国频遭轰炸,英法自食其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世界现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虽然充满了悲痛、恐惧、威胁与动荡,但也是一个革命的、充满创造性的和希望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人类虽然经过了历史上最可怕的两次世界大战,遭受了空前的牺牲和破坏,忍受了巨大痛苦,目击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罪行,但是人类却通过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且在一体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论题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题:世界现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实践,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在中国共产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面貌。因此,综上所述,世界现代可以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以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中、美、苏、英等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论题:近现代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论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是近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国际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中《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各项国际协议的签订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2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6分)
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非战争性减员严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8分)
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国际政治前提:1942年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