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1: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走向世界的整体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历史是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发展为密切联系整体。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吴于廑
横向发展: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流动
人口迁徙
物种交换
商品流通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纵向发展: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更迭。
变动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发封衰→社会转型快
世界格局的演变
非洲:传统社会破灭,人口锐减,殖民灾难
美洲:传统文明毁灭,经济开发,殖民灾难
亚洲:白银流入,经济发展,但错失潮流;部分地区开始遭到侵略
相辅
相成
(一)人口迁移 1.原因及表现
原因
美洲
其它地区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①欧洲人入侵、大批来到美洲
②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③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一)人口迁移 2.特点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②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方式)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方向)
④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方向)
⑤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方向)
①由欧洲国家主导;
(2015·海南高考·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B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欧亚非 →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疾病 粮食类:大麦、小麦、燕麦、 裸麦、水稻等
水果类:葡萄、橄榄、苹果、甜橙、柠檬等
蔬菜类:黄瓜、豌豆等
经济类:甘蔗(印度)、咖啡(非洲)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辣椒、可可、烟草等
马、牛、驴、猪、羊、鸡等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1.表现:
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二)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 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 范围具有全球性
③ 结果具有两重性
④ 内容具有丰富性
交流具有双向性
时间具有长期性
2.特点:
(二)物种交流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 甘薯)可以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
分析甘薯、土豆、马铃薯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P41
①新航路开辟传入中国
②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
③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
④政府政策的推动
⑤科学技术进步
⑥思想观念改变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思考:疾病传播对欧美历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a.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b.影响:①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②利于欧洲人能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三)疾病传播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3.影响
(二)物种交换
材料: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羊随哥伦布干1493年到达。16世纪初,牛也被引进美洲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P40
积极:
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②丰富饮食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①各种疾病传播,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
②引进物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生物入侵;过度垦荒,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
消极: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探究:细细比较两张地图,探究新航路开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大西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1、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黑色为阿拉伯控制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红色为欧洲人开通的新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在新航线未开通前,阿拉伯国家占据印度洋贸易的优势。新航线开通后,欧洲人打破阿拉伯人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地位,逐渐占据优势。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新兴大西洋贸易
贩奴商人每出航一次,一般可获得100—300%的利润,最高可达1000%。
第一阶段:正常欧美贸易 ——欧洲(手工制品)--美洲贸易(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第二阶段:罪恶的“三角贸易”(黑奴贸易)
欧洲—非洲
纺织品、枪支、
手工制品
非洲—美洲
黑奴
美洲—欧洲
烟草、蔗糖
南美洲贵金属
(1)三角贸易的内容:
2、新兴大西洋贸易
第一阶段:正常欧美贸易 ——欧洲(手工制品)--美洲贸易(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第二阶段:罪恶的“三角贸易”
(2)三角贸易的原因:
①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殖民者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印度安人大量死亡,
美洲缺乏劳动力。
③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出售有利可图。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非洲丧失劳动力达1亿人以上。英国成为了当时殖民诸国中最大的“人类血肉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隶是英国贩运去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三角贸易的影响:
①对非洲: 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的落后;
②对美洲: 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
同时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
③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3、新兴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葡萄牙:建立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澳门
果阿
白银
3、新兴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澳门
马尼拉菲律宾
阿卡普尔科
墨西哥
果阿
白银
生丝、丝绸、棉布、瓷器
白银
思考:结合本课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
②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④促使赋税制度改革——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欧洲
果阿(印)
澳门(中)
中 国
马尼拉(菲)
墨西哥
(美洲)
太平洋贸易
(西班牙)
丝瓷
丝瓷
丝瓷
白银
白银
丝瓷棉
白银
长崎(日)

白银
在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资本积累方式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所以称为早期殖民扩张。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 15-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
17世纪 “海上马车夫”荷兰;
英法崛起
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1.概况
葡属亚非
西属拉美
思考:根据左图,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分别是哪里?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教皇子午线的实质是什么?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展
教皇子午线以东为葡萄牙势力范围,包括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南美洲的巴西。
教皇子午线以西为西班牙势力范围,包括美洲大部分地区和亚洲的菲律宾。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展
皇室把钱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费上,从来没有想过将巨额财富用在投资,或者扩大再生产上。结果就是,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漏斗”。
——杨小凯 蓝凰《“日不落帝国”的两种命运》
为什么西葡霸主地位很快衰落?
经济:没有把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政治: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殖民掠夺用于贵族挥霍。
2.影响
(1)对欧洲: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
②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多
③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④贸易中心转移:
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①贸易范围扩大
《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
股份公司——股票——股票交易——经纪人——证券交易所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东印度公司
——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以西欧为中心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价格革命
物价上涨
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
投机活跃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资本主义发展
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这样一来,引起了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 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经济结构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引起
社会转型
(1)对欧洲:
2.影响
(2)对殖民地
②建设性: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①破坏性:破坏当地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困和落后。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材料一: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即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1500- -1800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 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2.影响
(3)对世界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联系)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格局)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东西方差距拉大(人类文明格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这反映了( )
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D.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C
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同课章节目录